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件第3单元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_第1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件第3单元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_第2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件第3单元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_第3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件第3单元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_第4页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件第3单元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新课导入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学习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的内容。(重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重点)3

.积累,赏析名句。(重点)4.领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情感。(难点)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1052),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移知延州,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北宋以来第一位具有军事家视野的词人!)解

题渔家傲词牌名秋思题目点明作词的季节表明所要表达的情感

“秋思”,顾名思义,“关于秋天”的,或者是“在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秋天在中国文化里面常常代指着肃杀、凄凉、萧瑟,因此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应该是抒发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的作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军中的号角。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zhànɡ荒漠上的烟。诗歌赏析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①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统领全词

在所处的边塞地区,秋天一来,风景和内地是很不一样的”,突出了边塞风景的独特。“衡阳”是个地名

衡阳是在湖南,作者当时是在西北边陲,大雁秋天来了往南飞,衡阳应该是大雁飞去的地方。原语序应该是:“雁去往衡阳”,就是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无留意”表示它们是义无反顾的,毅然决然的。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千嶂里”边塞崇山连绵,让人产生一种无尽的孤寂感。“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

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实际上写秋天塞下天气极寒冷

这首词的上阕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描写(边塞秋景图)

景:雁去、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气氛:通过对这些景的描写渲染出荒凉、萧瑟、肃杀的气氛。

作用:渲染西北边地的荒凉,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yānmèi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勒,刻石记功。比喻夜深寒重。征人夜深不能入睡。寐,睡。出征的士兵。未经过过滤的酒,浑浊、质量不好的酒。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②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借酒浇愁,数字对比突出了思乡心切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边患未平,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赏析):这是全词的核心,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霜”这个意象,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更加重了征人们的愁思“羌管悠悠霜满地”此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写景烘托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引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处用了“互文”的修辞。“不寐”的是将军也是征夫,抒发了将军及征夫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的哀伤心理;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心理。这首词的下阕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下片以抒情为主(忧国思乡之情)

渔家傲秋思上阕写景渲染荒凉萧瑟气氛下阕抒情异燕然未勒借景抒情衡阳雁去边声连起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家万里-归无计羌管悠-霜满地(苍凉悲壮)整体结构抒发思乡忧国之情(沉郁雄浑)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主旨归纳

塞下秋来风景异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当堂检测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羌管悠悠霜满地。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将士什么样的心情?既想建立战功,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10、“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作用: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1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感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13.从“长烟落日”,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