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_第1页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_第2页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_第3页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_第4页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应先皈依三宝。三宝是唯一依靠。2.何为三宝?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3.什么是佛宝?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4.什么是法宝?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5.什么是僧宝?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9.什么是礼拜?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10.什么是赞叹?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11.什么是供养?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12.何为忏悔?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13.什么是发愿?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14.什么是回向?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三.不执事相。15.佛是何国人?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17.佛何时出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18.佛的父母是谁?2.斯陀含、3.阿陀含、4.阿罗汉。35.声闻四果,其名若何?初果须陀洹:译为预流,谓初入圣流,七番生死,证阿罗汉果。二果斯陀含:译为一往来,谓一番生死,证阿罗汉果。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尽此一生,证阿罗汉果。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永不复来三界受生,四果最高。36.何为缘觉?名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名缘觉。也已修出三界,与阿罗汉一样,只其功德比阿罗汉殊胜。37.何为菩萨?称谓菩提萨垛,此云觉有情,是内怀佛道,外观凡相者。38.何为如来?佛有十种徳号,此居其首。不变名如,随缘名来。佛有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名曰如来。39.佛以何等法为教化?佛以因果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法,四摄法等教化众生。40.何为因果。一切事物必有开始,是之为因,必有终结,是之为果。41.因果之法若何?因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界恶果。42.受因果法的教育者有何利益?知有因,则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为善者劝,为恶者戒。43.何为四谛法?1.苦谛。2.集谛。3.灭谛。4.道谛。谛为祥审之言,真是之法。44.何为苦谛?佛说有八种苦充满世间: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炽胜苦。45.世间没有乐事吗?乐也是苦,因为世间快乐,常易坏灭,乐坏灭之时,其苦倍增,乐为苦因,是名坏苦。46.当有不苦不乐时,难道也是苦吗?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一念头接一念头,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常见世人以无事做时为苦,而欲行事,找些事做,即可证明。47.何为五阴炽盛苦?我们的身心分为:色、受、想、行、识五阴,又名五蕴阴,为覆盖,被笼罩,难以解脱,故名炽盛。48.何者为色?有质碍者为色,其相有四:1.地,2.水,3.火,4.风。凡固体通名为地;凡液体通名为水;凡气体通名为风;凡温度通名为火。身内如是,身外亦然。49.何者为受?心能领纳外色,名为受。50.何者为想?心感受外色后,能因外色而想像,是为想。51.何者为行?心想外色后,既有好与恶之念,取与舍等,发为身口之业,是名为行。52.何者为识?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为识。53.识有几种?识有六种:1.缘眼见色,名眼识。2.缘耳闻声,名耳识。3.缘鼻接触香味,名鼻识。4.缘舌知味,名舌识。5.缘身觉触,名身识。6.了别事物想,想像,是名意识。大乘法在分意识为7.未那识.8.阿赖耶识。共八种。54.何谓集谛?佛识一切苦恼,是由于起贪.嗔.痴三种意识的罪恶,多生多世此意识心的污垢已经集结成为习惯,习性,苦果而由自己召集之义,故称集谛。55.“贪”?贪则追求,求而为得,则苦恼生,求了也得到了,却不知足,则苦恼生。56.“嗔”?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发脾气则苦恼生。57.“痴”?以无为有,义妄为真,祁神禱鬼,空生畏惧,不通达真实佛慧,则苦恼生。58.什么是灭谛?佛说贪、嗔、痴、三毒灭除则苦恼生,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众真实消灭,故名灭谛。59.什么是道谛?佛说欲灭苦者,当修八圣道:1.正见。2.正思。3.正语。4.正业。5.正进。6.正定。7.正念。8.正命。60.什么是正见?识正果,明正邪,是名正见。61.什么是正思?常思济物利人,是名正思。62.什么是正语?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做真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名正语。63.什么是正业?不猎杀,捕渔,屠宰,放牧,造酒等行业及制造一切伤人之器具者,是名正业。64什么是正精进?一切恶事不做,一切善事努力做,力行不怠,是名正进。65.什么是正定?行佛教诲,坚定不移,名正定。66.什么是正念?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名正念。67.什么是正命?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名正命。68.何为十二因缘?为证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所从起者为因,依附者为缘,数为十二: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69.佛说四谛法,有何意趣?令闻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70.修持四谛法,有何效果?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而成阿罗汉果。71.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做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爱、取、有三支为现在所造之因。生、老死是未来所得之果。72.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是怎样的?无明为缘而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老死。73.怎样解释无明为缘而生行?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74.何谓緣行生识?既然妄有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著不失,故名緣行生识,识解释为: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75.何谓緣识生名色?识本身是“了别与执取”的功能,是没有形相的,只是一个名字,然而此执取的功能,它所执取的对象是有形相的,故名色。所以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是识神托胎时。76何谓缘名色生六入?名色在分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为六尘之所入处,故名六入,又名六处。此正是胎成形时。77.何谓缘六入生触?由于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生,鼻触香,舌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意触法,此为出胎后。78.何谓缘触生受?缘受生爱?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感受乐受者,心生爱著,感受苦者,心生憎恨,此在二十岁。79.何谓缘取生有?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著,此在三十岁内外。80.何谓缘取生有?心既然贪著,发自身、口、意,而造善恶业种种事迹,故名有,此善恶事,各有所属。有的人归善道,做善业。有的人取恶念,归恶道,做恶事,乃作为来生受报之因,故名有,此在三十岁后。81.何谓缘有而有生?既然做了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受因果业报的业力形成。82.何谓缘生而有老死?既有生后,渐渐变易,名老,复归坏灭,名死。83.此十二因缘法只有三世作用吗?因缘相续,何止三世,三世复三世,乃至无穷,循环无穷。84.此十二因缘法有穷尽吗?此十二因缘,不但相续,乃复循环,过去无明,即现在之爱、取。过去行。即现在之有,是为因,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皆是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因即生果,果复为因,因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85.佛说此十二因缘,有何意趣?欲使听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86.何谓缘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行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87.缘灭有何利益?缘灭则生缘灭,既得无生,不受后有,制造解脱。88.缘灭解脱后怎么样?既成缘觉圣果,亦名辟支佛。89.六度之法是菩萨行法都包括什么?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此六者为六波罗蜜。六度是佛教积极之法,菩萨所行,阿罗汉与缘觉并非圆满之果,需进大乘菩萨法修六度万行,方为究竟涅磐之道,得究竟圣果。90.如何修“布施度”?见一切求索者,随力所能及,无不施与,或以财物施,或以无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名度。91.如何修“无畏布施”?见有厄难,恐怖危逼,方便救济,使无怖畏,称为无畏施。92.如何是修“持戒度”?佛说教戒,止人过非。主要戒不外:杀,盗,淫,妄,酒五事。五戒、八戒在家居士应持。十戒与二百五十戒出家人应持。十重四十八轻为菩萨大戒,不论在家出家凡发心修菩萨行者,皆得受之。得证涅磐,故名度。93.什么是五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94.八戒包括什么?五戒加上不著香花鬘,不涂香戒,不歌舞娼妓,不往观听戒,不非时食戒,故名八关斋戒。95.何谓“涅磐”?涅磐此云圆寂。谓善无不备,恶无不息,是佛断德之果名。断德:一.断尽烦恼,二.智慧圆满,三.恩德大慈大悲,普度众生。96.什么是修“忍辱度”?应忍耐他之烦恼侵害,内心不怀报复之意,于利衰、毁、称、讥、苦、乐等法,皆当能忍之,于顺逆之境,不动于心,安然忍受。97.如何修“精进度”?声闻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常勤策励。初学者对诸业障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病缘所迫,益宜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消灭,善根福慧增长。98.如何修“禅定度”?修禅定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遣除妄想,妄想尽处,心便安定,安定极处,心力坚固,而得自在,自在之至,无入不化,无入不化便无有我,无我故无分段,无分段故无往来,无往来即无生灭,此成佛之要道,如来雪山六年,树下七日,皆修禅定。99.如何修“般若度”?般若是佛智,已究竟解脱,故名度。菩萨修行般若当成佛道,故亦名度。不起妄念,知法界一相不起分别,知法相随缘,不坏假名。【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为修行般若。100.为何称“六度法”为佛教积极之法?菩萨行修六度,不独为自度,亦为度他,且以度他为自度,所谓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既然度众生为要务,岂非积极之法。又观菩萨所发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福智无边誓愿集。三.佛法无边誓愿学。四.如来无边誓愿事。五.无上正觉誓愿成,岂非积极之行吗?然此诸行,不出六度,故六度为积极之法。结语:佛教基础是讲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我们每天每时的所作所为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念善即天堂的因,一念恶可以到地狱的果。昨日的因,今日的果,今日之果,明日之因。所谓“智者除心不除事,愚人除事不除心”。前者是重因的表现,后者是重果的愚钝。又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修持佛法,应首重因果,有了好的因,肯定有好的果。物质生活富足,不是一定带来精神充实。金钱买不来菩提心,失去善良心,富裕反而使人空虚,聪明反而增加违法和犯罪。人生如梦,对生死大事应有紧迫感,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