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婷婷学习_第1页
声声慢婷婷学习_第2页
声声慢婷婷学习_第3页
声声慢婷婷学习_第4页
声声慢婷婷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婷婷学习第1页/共66页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第2页/共66页生平事迹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第3页/共66页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第4页/共66页志同道合李清照和赵明诚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互相鼓励和促进。每当饭后饮茶,他们爱做一种有助记忆的智力游戏,取名“赌茶”。就是由一方说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这件事记载在哪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说对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说错了,要承认自己读书还不够专心致志。李清照经常在“赌茶”中取胜。第5页/共66页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第6页/共66页据《嫏[láng]

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第7页/共66页惨凉的晚年在国破家亡的处境中,李清照饱尝了生活的艰难。后来,她跟着弟弟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居住。由于长期的心情忧闷,李清照又患了好几种病,连死后的棺材也准备好了。可是她仍然顽强地生活着,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李清照是个很有骨气的人。晚年,为了不给弟弟增加负担,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文人。可没料到,张汝舟为人很不正派,不但没有赵明诚那样的学问,还经常行贿受贿,甚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利用职权谎报军情,贪污大笔军饷。不但如此,他还经常打骂李清照。李清照气愤到了极点。她宁可孤身一人度过余生,也不愿和这种人共同生活。于是,她揭发了张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脱离了关系。从此,李清照开始了默默无闻的生活,一直到她离开人世间。第8页/共66页生活经历与词风变化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词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第9页/共66页用三个词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第10页/共66页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

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第11页/共66页李清照简介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沈去矜)

辑评第12页/共66页醉花阴李清照zxxkw第13页/共66页写作背景《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留守家中。这时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的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帐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冷气袭人。第14页/共66页词意梳理

薄雾弥漫,浓云笼罩,心有愁思感觉白天太漫长,瑞脑在铜兽香炉中早已烧尽。又到重阳佳节了,洁白的瓷枕,轻薄的纱帐,独自一人,半夜秋凉刚刚透入。

独在东篱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莫说不忧愁,秋风卷起珠帘,闺中人比菊花更显清瘦。第15页/共66页

“愁永昼”——很耐人寻味,在它里面体现了这位少妇的极端苦闷。一般来说,人总是感到光阴易逝的,而她反觉昼长,无非是因愁之极才会有昼长难捱之感。这是写少妇的内心活动。下一句也就从这方面来展开。

“瑞脑消金兽”——本是香气辟邪,然而它并没有引起步妇的兴奋,反而感到香消愁未消。

第16页/共66页

词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第17页/共66页佳节又重阳

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

“又”——暗示日子过得很快,分离的时间已经不短,又是一年了。第18页/共66页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两句——夜里的情况,和前二句写白昼的相呼应。本来玉枕、纱厨往昔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自己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其内心的痛苦可知。“半夜凉初透”——真实地反映了九月秋凉的特点,也真实地反映了少妇独拥寒衾的鲜明感觉。第19页/共66页李清照是运用语言的大师,清代的陈廷焯[zhuō]曾评论此词“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闷”。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凉”“凉”一语双关。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第20页/共66页

小结上片:

上片写深闺少妇无论白天黑夜都陷入了思夫的苦闷之中,处处显示出她凄凉寂寞的心情。第21页/共66页

下片转入写她在重阳节的活动,但这些活动也紧紧地和她的离愁联结在一起的。第22页/共66页东篱把酒、暗香盈袖。这两句写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这里的“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渊明《饮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酒”,即端起酒杯。“暗香”,作幽香讲。‘‘盈袖”,是满衣袖,这里作满身讲。第23页/共66页帘卷人瘦一、以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比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二、因黄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第24页/共66页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第25页/共66页

总结: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第26页/共66页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时令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时间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行动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心情第27页/共66页声声慢第28页/共66页《声声慢》写作背景:晚年时创作夫死寡居国破家亡无处依靠生活艰辛内心孤苦第29页/共66页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30页/共66页法国诗人克洛岱改写《声声慢》: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第31页/共66页自由朗诵并思考: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精析全文第32页/共66页直接抒情的句子: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情入手,以情结束第33页/共66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动作

环境

感受若有所失寻觅无果处境冷清心境清冷凄苦无告沉痛凄厉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悲苦愁绝第34页/共66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_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第35页/共66页运用叠词的作用⑴增强音乐美。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⑵增强情感。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悲愁苦痛。⑶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第36页/共66页间接抒情:意境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而成的,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酒秋风过雁黄花雨梧桐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第37页/共66页意境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清灯

意象点石成金→(间接抒情)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愁情第38页/共66页

酒雁黄花梧桐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第39页/共66页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那些诗句中接触过?如何理解这些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第40页/共66页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第41页/共66页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第42页/共66页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第43页/共66页风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结论:风渲染愁情第44页/共66页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结论:过雁象征离愁思念之情第45页/共66页1、雁声凄惨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第46页/共66页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无甚可摘有谁堪与共摘第47页/共66页

帘外黄花与帘内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相类,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因花瘦而触及己瘦,同病相怜,物我交融,手法极新;用人瘦似花瘦,含蓄的表达相思之苦,相思之重,余韵绵绵,美不胜收。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第48页/共66页花盛:

乐景哀情反衬花衰:

以花喻人正衬凄苦忧愁第49页/共66页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第50页/共66页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结论: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第51页/共66页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第52页/共66页意象渲染氛围总结意境抒发感情第53页/共66页愁直接抒情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词眼)(意象)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意境)第54页/共66页

评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第55页/共66页愁的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第56页/共66页愁的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57页/共66页主旨

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巨大悲痛(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第58页/共66页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明诚)独驰马赴建康陛辞,冒大暑感疾,七月于建康病危,八月卒。(清照)葬毕明诚,金兵已迫建康,清照携带图书出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