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虽然在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并未见到会计信息失真的提法,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状况的现象却是一直存在的并且日趋严重。对于会计信息舞弊,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舞弊的行为与动机方面,强调财务报表舞弊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系统,不可能被完全消除其治理对策主要是强化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1•邦吉(Bunge)提出了舞弊的系统观。他提出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舞弊,他把舞弊的过程定义为“一方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的有目的的寻求利益的一系列行动”。2。加比赫拉•瑞扎伊(Zabih。llahReZaee)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与原因,认为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包括逃避纳税、迎合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盈余增长的预期、提高股价并创造发行新股的需求、获取上市资格或避免退市风险、掩盖资产滥用的事实、隐瞒管理上的失当行为。他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是导致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原因。3•邦吉(Bunge)较早地提出了舞弊的系统观。他认为,相对于简化主义的方法,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舞弊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事件是发生在系统中的,一个舞弊系统提供了历史事件产生的必要基础。舞弊的过程可以被定义为“一方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的有目的的寻求利益的一系列行动”123]。4.贝尤(Bayou)和雷恩斯坦(Reinstein)认为,舞弊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旦规范确立,它就将产生,没有规范,也就没有舞弊。在与规范斗争的过程中,舞弊系统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意义上,舞弊系统类似于一个企业实体,也呈现出持续性的特征。舞弊的方法主要有缩小的和模仿的两种:前者指为了规避审计的重要性原则,舞弊5•法国哲学家德鲁兹(Deleuez)的观点予以说明,“舞弊的动力本质上是无所不在的,正如飞虫伪装成树叶,鱼类伪装成岩石或海底植物来逃避天敌或捕食猎物”[24】。加比赫拉•瑞扎伊(ZbaihoflhaReazee)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与原因,认为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包括逃避纳税、迎合证券分析师对公司盈余增长的预期、提高股价并创造发行新股的需求、获取上市资格或避免退市风险、掩盖资产滥用的事实、隐瞒管理上的失当行为。他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是导致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原因t,'一。盈余管理迪舟(DeChow)和斯罗恩(51。an)的研究结果表明,产生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薄弱,如由内部人控制董事会、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公司更易进行盈余管理,而在拥有审计委员会和大宗股权持有人的公司出现的可能性则较小。他们主要说明了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做出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Fama(1980)和Jensen(1983一1993)的研究集中于公司治理中董事会规模和外部董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更容易发挥监控职能,而规模较大的董事会更容易被总经理所控制;董事会中大部分具有影响力的董事会成员都是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但董事会要成为有效的决策控制机制,还必须包括部分的外部董事,董事会作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将随着外部董事的加入而增强,而且与外部董事的数目成正相关。鲍尔西奥(Pourciau)对73家总经理非正常变更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新任总经理在变更年份更多地做出调减盈余的会计选择,而在变更后一年,则更多地做出调增盈余。Fan和Wang(2002)对东亚经济中所有权结构和会计盈余信息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所有权高度集中以及由此带来的金字塔式的持股结构,造成了控股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控股股东将出于自利目的报告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对外部投资者而言失去了可信性。希普S(hcipper)认为,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其产生的两个主要条件则是契约摩擦(contractingrfietions)和沟通摩擦(eommunieations角etion)s[25]迪舟(Dehcow)和斯罗恩(Sloan)的研究结果表明,产生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薄弱,如由内部人控制董事会、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公司更易进行盈余管理,而在拥有审计委员会和大宗股权持有人的公司出现的可能性则较小泌】。斯威尼S(weeney)的研究结果显示,被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的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是试图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外部融资和逃避债务契约的限制即】。黑利(Heaiy)验证了经理人员在经济激励因素的作用下去操纵利润以增加报酬的假设[28一。迪安哥罗•林达(De劫gelounda)和迪安哥罗•斯金尼(De劫gelosunner)的研究表明,管理人员的会计选择基本上反映了公司的财务困境120】。1.6沙玛(Shamra)和史蒂文森(Stvenesno)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将要破产的公司比样本公司更有可能做出有利的会计政策变更1301。鲍尔西奥(Puoeriua)对73家总经理非正常变更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新任总经理在变更年份更多地做出调减盈余的会计选择,而在变更后一年,则更多地做出调增盈余的会计选择,1】。瓦茨(釉stt)和齐默尔曼(zimmemrna)指出,如果由于政治活动,某个企业存在着潜在的财富转移,那么其管理人员将采用减少其财富向外转移的会计程序脚I。19•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罗认为,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投资者与管理当局形成委托代理关系,由此导致信息不对称,利润操纵和财务信息失真引发了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不仅股东与管理当局,而且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与管理当局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正如瓦茨和齐默尔曼指出的“只要存在契约和监督成本,管理人员对会计的操纵就不可能根除”[5]。AlvinA消Jens,JamesK.Loeebbeeke认为,委托代理理论模式下有一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管理者是与生俱来的机会主义者,他们会利用任何机会,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个人福利最大化[61。Beneish研究表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往往会在盈余被高估的年份抛售持有股票,获取更高的暴利。这也是经理人会计造假的根本动机17]。E1iBartov和ParthaMoh田甘am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内部高管人员通过调节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来虚增企业利润、抬高股价,然后又利用内部信息,在虚增利润转回之前、股价尚未下跌的时候,大规模执行股票期权,从而大大增加了来自股票期权的现金收入[8]23..Je撇yL.eoles,MiehaelHertzel以及SwaminathanKalpathy研究了股票期权重新发行前后的盈余管理情况,他们发现在宣布取消高管人员股票期权之后、重新发行股票期权之前的期间内可操控性应计项目异常的低,说明管理人员明显存在人为压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以便取得行权价较低的股票期权。此外,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股票期权的收益,不仅仅限于通过盈余管理操控公司利润这种单一手法,还有其它多种手段[91。.美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会信息披露的理论的几个主流观点,对整个世界的会计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托责任观,井民雄士(Y。ji.ljiri)、x.J.帕洛克(Ernest.J.Parl。ek)、F.5萨托(Framk5.Sat。)〔”、认为在委托一一代理关系中,受托方负有向委托方交待其履行受托责任活动和结果的义务,而这一义务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决策有用关,美国会计学会(A从)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罗伯特,安东尼、E.5•亨德里克森[wl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披露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一一即河海人学硕卜论文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除了以上两种观点之外还有其它不同方面有关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在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午瓦茨和齐默尔曼(Watt5an〔!zilnlnerman,1986)'叼将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为三类,即经济动机三大假设,补偿金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Hea1y检验了补偿金计划假设,Sweeney对债务契约假设进行了检验,Jones对政治成本假设进行了验证,其他的学者也综合对以上三个假设进行了检验,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Anarony,Lee,wong(2000)〔”,研究表明,__1: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过程(xP())中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为避免退市或受到特殊处理,或达到配股要求,构成了上市公司上市之后最重要的盈余管理动机。关于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公司治理研究权威之一的shleife和vishny]【11]指出,在很多国家公司治理失败的例子中,缺乏对(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设计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不是模仿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制度,而是引入适当的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小约翰。科菲(2000)在《市场失灵与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学角度指出,强制披露制度是一种理想的减少成本战略,它通过对搜寻信息成本的社会补贴来确保信息的数量及信息的准确性。虽然这种努力的最终结果并不能实质性地改变证券买卖双方之间的地位,甚至不能很大地影响分配公平的总体目标,但它的确改进了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而这种改进反过来推动形成一个更具生产效率的经济体系。国内改革开放以后,有关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在我国兴起,尤其是从90年代开始,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逐渐变得严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就曾提出“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的见解,警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会计信息质量。1995年以后,理论界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性文章越来越多。陈汉文、林志毅、严晖(1999)认为,治理会计信息的关键在于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杨惠敏(2000)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相同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刘立国等(200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主要是公司治理问题。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比例、监事会的规模与财务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则与之负相关。杜兴强(200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发现会计信息可靠与否的一种重要机制,失衡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乃至财务欺诈“孽生”的温床。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共生性。健康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可以作为威慑,制约着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管理当局的行为。林钟高、吴利娟(2004)认为,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刘峰(2001)对“红光实业”舞弊案的分析发现,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当某个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现有制度的规范时,法律应当提供足够有效的强制力。也就是说虽然有会计的相应技术规范,“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也不具体。往往出现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人员却‘代人受过'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下,期望上市公司全面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不现实的。”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治理,不是仅靠会计技术规范所能解决的,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等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王跃堂、孙铮、陈世敏(2001)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定量研究,对其改革效果做出实证性的评价,以观察《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合理性。研究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以及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3、产权论伍中信(1998)在《产权与会计》一文中提出,会计反映了同时代的产权关系的现状和产权结构,会计改革必然朝着产权改革的方向进行,会计的根木使命在于反映产权关系、体现产权结构、维护产权意志。田昆儒(1999)在《企业产权会计论》中从完善和发展现代会计理论的角度出发,力图从产权的视点来解释某些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探讨会计理论发展的规律性,以达到完善会计体系的目的。周峰,高存(1999)认为会计信息的发展与产权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不同的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就是对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计量的过程,会计信息失真的症结在于缺少有效的监督,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又可归结为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和激励—监督机制。齐首(2001)认为在会计信息披露技术进步的同时,由于会计理论的发展,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将这些变化置于产权理论和产权制度下,就会发现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上,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对会计信息披露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具有决定性的。刘峰(1997)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利益主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并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阐述了会计准则的变迁。杜兴强(2002)专门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杜兴强,2002)中将产权理论恰当的运用到了会计信息产权的研究之中,为会计信启、产权的分析和解释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分析了会计信息产权的前因和后果,为现存的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提供一种合理的注释。会计信息产权需要界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取决于对企业所有权分享、管制和道德等因素,企业所有权分享下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是初始的界定,无法完成初始界定时可采用管制方式进行强权界定,道德是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不可缺少的因素。杜兴强(2006)又着力探讨围绕会计信息披露、针对会计信息质量、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产权博弈过程。苏强(2006)认为会计信息产权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价值产出及分配的一组权利束,只有让企业内部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分享会计信息产权,刁一能有效激励和监督相关利益主体,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在《企业合约和会计信息产权》(苏强,2007)提出会计信息产权对于企业合约的缔结、履行及降低交易费用至关重要。发挥会计产权基本功能,有利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合约履行效率。葛家澎、黄世忠(1999)在总结安然事件对我国的启示时指出,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既不要迷信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要神化独立董事;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杨雄胜认为,中国会计已陷入了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导致了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造成囚徒困境的根本原因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缺少一个真正的委托人。让单位领导人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唯一责任人,才一有望真正确立中国会计的诚信原则。5、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弱化论会计内部控制是会计为了履行自身的职能,实现自身的目标而进行一系列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行为。与会计内部控制相对应的就是会计外部监督,包括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市场监督以及其他监督。朱国汉(2001)对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作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董事兼任高级经理的现象十分普遍,监事在监事董事和经理层、检查公司财务的过程中也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所有这些都为高层经理和内部员工会计信息舞弊提供了“温床'。目前会计外部监督的关注焦点主要放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上,“银广厦”事件触发了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危机,也再次证明了目前作为外部监督主要手段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有些注册会计师甚至直接参与了会计信息舞弊。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没有履行好社会审计职能的关键问题就是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6、信息不对称论阎达伍教授、宋建波(2002)提出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是双元控制主体间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他们认为企业所有者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同时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就有可能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价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提出会计信息为利益对立的双方利用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性”是会计控制弱化的根本原因,如果找不到加强企业会计控制的合理方式,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控制弱化的问题就不能解决。王咏梅(2001)认为会计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效益不对称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前者包括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供给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后者指会计信息是非商品化信息产品,其生产和提供需要成本,但其消费却不能给生产者带来立竿见影回报,因而逐利的企业不愿无限地提供这种信息产品。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林钟高(1999)等在其课题报告《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中认为:会计信息造假的主要成因是国有企业的各产权主体普遍具有利己的动机,这种动机在信息不对称时有可能行为化;长期形成的激励方法与约束的非对称及会计活动的低效率;同时没有塑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主体和完全法制约束下的政府权力格局,使政企分开处于分而不离或虽分未开的“隐蔽”状态,以致使企业的价值判断行为和利益不得不经常被动调整。针对会计造假问题,林钟高提出治理对策主要是明晰产权,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提高监督效率。阎达五、李勇(2002)在《找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切入点——兼论“有限理性”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运用》一文中认为,由于我们对于结果状态的过于偏爱,以及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有所忽视,从而促使了企业短期行为、会计造假、违规交易等一系列失态运作随之发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吴联生(2003)认为,目前之所以没有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与治理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将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分类,从而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分别予以治理。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等三类,并分别从会计秩序、信息不对称和人类有限理性的角度,分析了这三类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机理。所以,从具体治理思路上看,三类不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有着显著差异。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治理首先在于会计规则制定者要准确及时地把握会计秩序,在此基础上能够尽可能地运用已有存在于所有人头脑中的会计知识以及创新的知识,对会计秩序进行准确地表达。而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治理关键在于设计一个合理的责任合约安排,使会计规则执行人的违规行为所带来的成本超过由其带来的收益,从而改变理性的会计规则执行人的行为决策。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治理措施则主要在于加强会计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及加强会计工作中的核查与验证工作。等【'01。杜兴强专门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其实意味着“权利”,为了降低利益相关者之间因会计信息而产生的矛盾,应进行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企业中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别拥有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财产所有权(产权),进而要求分享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乘J余控制权),再进而要求分享作为企业产出替代变量的会计信息的产权。企业所有权的既定分享状态、管制因素和道德因素共同影响会计信息产权及其博弈过程,不应先验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地在三者之间进行褒贬取舍1301。公司治理结构失衡论。陈汉文、林志毅、严晖认为,治理会计信息的关键在于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侧。唐松华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11。会计准则论。王跃堂、孙铮、陈世敏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以及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42]。信息不对称论。王咏梅认为会计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效益不对称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前者包括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供给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后者指会计信息是非商品化信息产品,其生产和提供需要成本,但其消费却不能给生产者带来立竿见影回报,因而逐利的企业不愿无限地提供这种信息产品。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l'3】。责任不清论。杨雄胜认为,中国会计已陷入了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导致了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造成囚徒困境的根本原因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缺少一个真正的委托人。让单位领导人成为会计法律责任的唯一责任人,才有望真正确立中国会计的诚信原则12】诚信教育论。葛家澎、黄世忠在总结安然事件给我国的启示时指出,不要过分崇拜市场的力量,民间自律不见得是最佳选择;既不要迷信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不要神化独立董事;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州。人员素质,以及加强会计工作的核查与验证工作③。此外,还有其它的学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了分类:王跃堂等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两类:一是会计造假,指企业违反会计管制的违法行为;二是会计操纵(即西方所谓的盈余管理),指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④。基于这种分类,作者进-步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需从两方面来努力,一是需要考虑会计准则与经济环境的融合性,出台尽可能回避按“公允价值”计价的改革政策,通过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二是需要通过执行机制的改革来提供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裘宗舜等学者则按照失真的原因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制度失真和人为失真,制度失真是指遵循现有会计规范而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市场价值的背离,人为失真则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陈汉文等也认为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外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来自资本市场与经理市场的竞争,而且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所有者缺位,董事会与审计部门没有发挥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避免①。在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和治理对策上,学者们根据其原因分析,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对策。林钟高等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②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促使会计信息生成规范的有效运行;构建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经济性、契约性和权力制衡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转变监督方式,提高监督效率。刘峰在对红光实业案例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并指出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仅是一部《会计法》或相应的会计技术规范所能解决的,只有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提供足够有效的强制力,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③。王小龙等则从企业会计行为中道德风险的角度,提出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措施④。他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有技术、法律、道德等三个层面的原因,道德风险就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利用会计法规、准则的灵活性以及其中尚存的漏洞和未涉及的领域,有目的地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修饰其财务报表和数据,使之显示出对其有利的会计信息。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中都存在道德风险。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有:完善会计准则,约束道德风险;‘(2)发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对降低道德风险的自律作用。张媚认为确立企业诚信价值观,可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体实施途径为⑤充分认识确立诚信价值观的重要性;给“诚信的道德空间”以正确的“真实规范”;大力发展社会化信用中介机构,加强信用的立法与执行;进一步规范会计服务与行业监管。(1)从不同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葛家澎、黄世忠'一,认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驱动是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他们按照会计造假的不同动机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第一,为了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第二,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第三,为了发行股票而粉饰会计报表;第四,为了减少纳税而粉饰会计报表;第五,为了政绩而粉饰会计报表;第六,为了推卸责任而粉饰会计报表。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同成因,他们提出了完善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的政策建议。徐哗、何虹〔'习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与非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并主要分析了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他们认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由会计准则的偏差因素、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披露未作规定和规定不够恰当、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会计信息需求者利益不完全一致、新旧法规以及各个法规之间存在着矛盾和不协调等原因造成的。为治理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减少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确定性,提高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定机构的代表性,加强对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审计与监督,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某些内容等。纂好东'、、‘运用契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通过会计舞弊与经理人员、注册会计师、股东及政府行为关系的分析,指出无论是机构还是自然人,他们都是经济人,在与会计舞弊有关的行为中,在对待会计舞弊的处理上,都会权衡成本和收益后,采用一种对自己最优的做法,但追根探源,会计舞弊行为都是自然人所为,可以说会计舞弊实际上是相关自然人趋利行为的一种结果,标本兼治刁‘是出路,有法必依才是根本,责任的追究必须落实到自然人。以往,我国对证券市场会计舞弊问题多的情况只是对上市公司进行经济处罚,而当事人常常逍遥法外。该成果特别关注了人在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关键作用。杜兴强〔门从会计信息产权和道德的角度,指出所有权分享的无效性和伦理道德的变迁落后于经济制度的变化,“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出现了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现象。他认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畸形性的成因在与单纯拘泥于事前的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而忽视事后的履行因素,或者过分侧重于管制因素,而忽略管制因素本应和企业所有权分享、伦理道德共同组成稳定的三角结构来确保会计信息产权的效率。刘峰'•叼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对会计信j自、质量进行了分析。根据制度经济学补J海人学硕1一论文理论,某一时期社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人们的布:j-为方式。如果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对实施这种行为的主体给予奖励,则市场__i几普遍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应当会令人满意,反之如果市场不奖励,甚至惩罚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主体,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又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则市场上普遍流行的会计信息虚假成分必定居多。在我国,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现行制度的规范性要求。这一要求通过《公司法》、《会计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国证监会信息披露指南、财政部的各项会计准则与制度等加以体现,但相应的制度执行、监管与惩罚力度却不明确,惩罚对象也不具体,往往出现受益者、授意者不受罚,执行者却“代人受过”的现象。在这样一个制度环境下,期望上市公司全面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是不现实的。该成果主要向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问题的宏观角度,关注的重点是会计准则的执行和监管_「。⑥谭劲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对策进行了讨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这是因为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第二,企业产权中行为主题的利益冲突,经理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产权主体可能存在对于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第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造假收益高、成本低;第四,企业中存在多层次的关系—代理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而委托人和代理人间的信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湾摊贩管理办法
- 发票保密管理办法
- 三员如何管理办法
- 保险续期管理办法
- 保健质量管理办法
- 临时职场管理办法
- 中职成绩管理办法
- 中铁调度管理办法
- 乡镇内审管理办法
- 固定自残管理办法
-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演示文稿
- 如何树立正确婚恋观
- 2023年民法典知识竞赛复赛决赛题库500题(含答案解析)
- GB/T 9009-2011工业用甲醛溶液
- 3C认证全套体系文件(手册+程序文件)
- GB 34914-2021净水机水效限定值及水效等级
- 护理管理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 新外研版新教材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全册课文及翻译(中英Word精编)
- GFG涂油机操作控制台用户手册翻译
- 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
- FZ∕T 62044-2021 抗菌清洁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