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1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2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3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4页
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PAGE5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殷商甲骨卜辞内容大多和以商王为核心的贵族决疑于卜筮有关;到了春秋时期,卜筮的原则发生改变。据郑玄《礼记注》载:“(卜筮者)当正己之心,以问吉凶于蓍龟。不得于正,凶则卜筮其权也。”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人将道德因素加入卜筮中 B.人的道德决定了卜筮的结果C.周代延续商代对鬼神的敬畏 D.周人利用卜筮维护社会秩序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一书中指出“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礼”的实质是A.衡量道德修养的规则 B.固化社会等级的差异C.社会上层的行为规范 D.维系社会稳定的手段3.《左传恒公二年》载:“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记载反映出A.重本抑末观念的萌芽 B.宗法制度利于国家稳定C.中央集权制度的创建 D.“士”阶层的开始出现4.有学者认为:“由于西周天下秩序的特征所在,地缘体系最为隐秘而不为强调,地缘政治活动也隐藏于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人伦体系最深处。……从先秦到秦汉帝国时期,地缘政治思想也经历着竟雄式向着控驭式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汉时期“地缘政治”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是A.等级制度逐渐走向消亡 B.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C.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D.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5.《老子》、六经、《论语》等早期文献,透露出雍容、华贵、高雅、宁静的气质。战国中期以后的《战国策》《韩非子》等书,显示了对于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变化反映了A.百家争鸣趋向吸收融合 B.天下一家的整体观念C.礼乐制度淡出历史舞台 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6.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移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这一系列变化说明A.官制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布局B.皇帝私人事务与国家事务完全分离C.中央行政机构官僚体制的完善D.仍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7.郡国庙制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汉初,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汉武帝时期及以后,郡国庙制的存在不断遭到质疑并逐渐被废止。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B.王国问题得以彻底的解决C.思想控制趋于严密 D.郡国庙制服务于现实政治8.某学者指出,唐代的“安史之乱”,两京皆失,而地方还算人才济济,州郡殷实,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倒转乾坤;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据此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宋代中央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B.文官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弊端C.“强干弱枝”致使地方实力削弱D.强化中央集权导致“中央集才”9.《汉书·公孙弘传》载:“(丞相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底、车库、奴婢室矣!”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西汉A.中央集权的强化 B.丞相更替的频繁C.社会经济的凋敝 D.中枢机构的调整10.西汉初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期,皇帝每遇灾异事件则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现象反映A.君主权力不断强化 B.行政追责制度成熟C.儒学理论限制皇权 D.三公地位不断上升11.下面是不同史籍关于唐代尚书省左右丞职权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左右丞)管辖省事,纠举宪章,以辨六官之仪制”《唐六典·尚书都省》“(左丞)官业至重,得弹劾八座,主省内官业及宗庙祭祀之事”《唐会要·左右丞》“在京有诉冤者……若稽延致有屈滞者,委左右丞及御史台访察闻奏”《通典·尚书上》A.左右丞是尚书省最高长官 B.左丞主要负责皇室事务C.左右丞拥有独立的司法权 D.左右丞的职权范围广泛12.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13.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政治危机。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 D.导致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14.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这说明了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吏部已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C.阁部制衡下君主专制的加强 D.内阁与六部共同协作制约皇权15.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皇帝和军机大臣之互相制约关系,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对材料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军机处已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C.军机处的设立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D.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1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到广州的洋人不得在江中划船取乐。每月中有3天可以结伴在通事(翻译人员)护送下到花园游散,通事对他们的一切行为要负完全责任,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在规定季节之后,洋人不得逗留广州。由此可见A.通事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 B.政府限制华洋接触C.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萌发 D.闭关锁国政策有名无实17.1840年,英军陈兵于天津海口,向清廷递交照会。接到照会后,清廷拒绝了其中各项要求,同时决定将在粤主持禁烟而为英国所攻击的林则徐等,以“措置失当”的罪名,“重治其罪”,为英国“代伸冤抑”。道光帝对此解释道:“总要上不伤国体,下不开边衅。”这表明,此时A.清廷尚未认清中英冲突实质 B.清政府外交政策趋于理性C.清朝统治集团主权意识觉醒 D.中英就鸦片问题达成共识1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士大夫有以春秋列国之形势比拟列强并立之世界。冯桂芬指出∶“今海外诸夷,一春秋时之列国”;王韬亦认为“以春秋列国大势例之欧洲,普(普鲁士)为宋,英、法、俄、奥为晋、楚、齐、秦也”。这反映了当时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B.中西之间文化交流不断加强C.中国中心的天下观受到冲击 D.清廷认清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废》中指出:士大夫一方面组织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这种“矛盾”的存在说明A.清政府极力维护中央权威 B.清政府统治秩序已经瓦解C.儒家意识形态影响较深远 D.科举制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0.《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到:“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 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C.维新变法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甲午战争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21.蔡锷曾谈及义和团运动说:“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据此分析,蔡锷A.赞同义和团运动抵御外来侵略 B.认为农民阶级能够解决危机C.认为外族侵凌激发义和团运动 D.批评运动带来北方诸省之乱22.1912年2月12日,以隆裕太后名义发表的《清帝逊位诏书》说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据材料可知A.清政府要将行政权交全国国民 B.外国压力是促使清帝退位主因C.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 D.全国拥护共和的人数已占多数23.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传统意义上的守旧者已经很难发出声音,到甲午后则基本上可以说失语了。清季出现的革命党人,虽仍以读书人为核心,但他们所言的“革命”,已经是与以前不同的革命了。材料中提到的“革命党人”A.已经有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目标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使中国向西方学习方向发生转变 D.推动中国政治机构向现代的转型24.1919年11月出版的《浙江新潮》杂志《发刊词》中说,浙江“为全世界全人类的一部分,我们因为环境的关系,不得不谋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以助全人类的发展”;1920年初创刊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在《发刊词》上宣布,“中国是世界的单位”,所以“凡有利于一国而不利于世界者不为”。据此可知,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A.在国内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B.开始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C.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和国家立场 D.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对外政策历史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5题13分,26题19分,27题8分,28题12分)25.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3分)(2)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6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顾至于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故余谓盗跖之为害在一时,盗丘之遗祸及万世:乡愿之误事仅一隅。国愿之流毒遍天下。——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1915年7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法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归纳其共同特征。(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受到抨击的历史背景,并谈谈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宗法制度。(9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表清政府对《南京条约》及附件各条款的态度组别条款清政府态度A组割香港岛给英国琦善:弹丸之地耆英:荒岛、孤立海中、贫穷道光:有伤国体,暂行赏借B组赔款2100万银元琦善:烟土本系违禁之物,断无赔偿之理,必能使贵统帅有以登复贵国王道光:又合体统,朕心嘉悦之至C组协议关税“每种货物应缴纳多少税明白地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得意,自以为外交成功”D组领事裁判权“免以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摘编自2019年12月《历史教学》(1)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南京条约》的态度,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存在哪些缺陷?(4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的外交缺陷给中国带来的危害。(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卜筮者)当正己之心,以问吉凶于蓍龟。不得于正,凶则卜筮其权也”可知,春秋时期,卜筮强调“正己之心”,将道德因素加入卜筮中,故选A;B表述太绝对,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B【详解】材料描述了礼和“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之间的关系,即礼产生于贫富分化、等级分化,同时又维护贫富分化、等级分化形成的社会秩序,这说明礼的本质是固化了社会等级的差异,B正确;材料并未指出礼和道德之间额关系,排除A;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意味着礼不仅仅是对社会上层的行为进行规范,而且划定了贫富的边界,排除C;礼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3.B【详解】根据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下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可知,材料强调根据宗法制的原则实行分封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秩序,所以B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重本抑末观念,所以A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创建于秦朝,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C错误;D项中“开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D错误。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纽带是地缘关系,分封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因此材料“……从先秦到秦汉帝国时期,地缘政治思想也经历着竟雄式向着控驭式转变的历史过程”体现的是趋势是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C正确;等级制度存在于整个阶级社会中,A排除;B属于顺序颠倒,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5.D【详解】战国时期为进行兼并战争、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的需要,《战国策》《韩非子》等书突出对意志力、执行力、决断力的追求和赞美,反映出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是吸收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天下一家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6.D【解析】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府办公机构由皇宫迁到宫外,但是皇宫内部还保留了一部分,特别是权力中枢机构,说明国事与家事没有实现分离,尽管有所变化但仍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A项“根本上”、B项“完全”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材料反映的是办公场所的改变,排除C项。7.D【详解】汉初之所以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是为了通过分封子弟巩固统治;汉武帝时郡国的皇室宗庙逐渐被废止是为了解决地方封国对于中央的威胁,由此可知这一变化是郡国宗庙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反映,故选D;材料中的变化是因为现实政治的变化,ABC均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8.D【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变迁。材料表明,唐代“安史之乱”后,地方“还算人才济济,州郡殷实”,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京师作为全国政治、文化、财政等方面的中心,吸引了全国的人力、财力,所以会出现“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的局面,故正确选项为D;宋代积贫积弱与材料主旨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官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解释不了宋代“中枢一垮,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的现象,故排除B;“强干弱枝”致使地方实力削弱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之一,故排除C。9.D【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丞相府由“客馆丘虚”到“坏以为马底、车库、奴婢室矣”的变化,可以看出丞相府的地位不断下降,其原因是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导致丞相权力遭到削弱,故答案为D项;丞相权力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丞相地位的变化,不是更替频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的变化,排除C项。10.A【详解】材料反映了君主逐渐将重大灾异事件的责任转嫁到大臣身上,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说明了汉初“天人感应”理论约束君主行为效用逐渐丧失,说明君主权力不断强化,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行政追责制度,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理论限制皇权,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三公地位变化情况,故排除D。11.D【详解】从材料中的“纠举宪章”“弹劾八座”“委左右丞及御史台访察闻奏”等信息可以看出,左右丞的职权范围非常广泛,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左右丞在尚书省的地位,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左丞的主要职权是负责皇室事务,排除B项;尚书省没有独立的司法权,排除C项。12.A【详解】宋代“台谏合一”把监督和讽谏合二为一,特别是谏官有权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适应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A;“台谏合一”后,仍然设置御史台和谏院,谏院也有权监督大臣,机构没有减少,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台谏合一”,无法体现君权和相权矛盾的激化,排除C;材料没有步及宰相职权的变化,排除D。13.B【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寒门庶族通过科举也可参与政权,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排除;C项“消除”一词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由材料无法看出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故排除。14.C【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朝皇帝为了限制内阁与吏部的权力,利用双方进行相互制衡,体现了阁部制衡下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无法统率六部百司,故A、B两项错误;内阁与六部的权力来自皇帝,无法制约皇权,故排除D项。15.C【详解】根据“而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可得出其强调军机处形成了一套政府运行的机制,从而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故C项正确,排除D;根据“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18世纪皇帝专制统治”可排除A;“已成为”的说法错误,排除B。16.B【详解】从材料中的“他们买货必须由行商经手”“洋人不得逗留广州”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限制洋人与中国人接触,故答案为B项;阻碍中外经济交流的是清政府的政策,而不是通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主权意识,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仍然在实行,排除D项。17.A【详解】鸦片战争期间,清廷拒绝英国照会中的各项要求,但同时惩治林则徐等人以示让步,在“不伤国体”的前提下寻求“不开边衅”,表明清廷对英国侵华的实质尚未认清,故选A项;清政府对中英态势和对应地位缺乏理性认识,故排除B项;清朝统治者关注的“国体”实质上是封建统治,并非国家主权,故排除C项;题干中的处置措施是清政府单方面的行为,并未涉及英国的态度,故排除D项。18.C【详解】鸦片战争后士大夫将世界大势比拟为春秋列国并立局面,冯桂芬更是将西方诸国与春秋时期诸侯国一一对应。士大夫对当时世界形势的认知显然是对传统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的突破,C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文化交流在题干中未提及,排除B;题干未提及清廷对于世界形势的态度,排除D。19.A【详解】根据“另一方面又不敢取清政府而代之;一方面提出区别于中央的“东南互保”政策,另一方面没有组建新政权”可得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中,清代地方的势力不断壮大,但始终没有被地方取代,这反映出清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极力维护中央权威,A正确;已经瓦解的说法错误,排除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0.A【详解】材料反映了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中国掀起了向日本学习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转变,说明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故选A;B选项中“社会各阶层”说法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维新变法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排除C;甲午战争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而不是增强,故排除D。21.C【详解】材料“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体现的是外国的入侵是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22.C【详解】根据“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可得出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C项正确;材料中是"统治权"而非"行政权",排除A;清政府受到中外的压力,没有明确国外压力为主,B项错误;D项缺乏统计数据,排除D。23.D【详解】由材料可知,“革命党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他们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中国政治机构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使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由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追求制度变革的表现,故C项错误。24.C【详解】根据“不得不谋一部分人类的发展,以助全人类的发展”、“凡有利于一国而不利于世界者不为”可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思想中具有世界观念,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和国家立场,故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排除A;“开始关注”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关注世界,而非审视中国对外政策,排除D。25.(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3分)(2)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秦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6分,秦至汉初,任意答出一点即可))(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任意两点即可)【详解】(1)变化:根据“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得出从分权到集权;根据“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得出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结合所学,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所学,元朝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26.(1)发展变化:周代,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或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两宋时期,获得纵深发展(或宋明时期宗族共同体在士大夫推动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族乡规纳入到官方认可轨道,并构成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8分)共同特征: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2分)(2)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和社会转型:宗法制是封建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核心据点;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政治理念;“尊孔复古”逆流出现,新文化运动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壮大(6分)看法: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互为表里,对其发展有过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之际,消极作用逐渐彰显,仍蕴涵一定积极因素。(3分)(或回答具体内容亦可:宗族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基层地方自治上一定程度有利于和谐及社会的安定:-定程度上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组织依托:是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有消极作用。)【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大宗维翰(注:翰:栋梁),小宗维城”可归纳出周代,宗法血缘与国家政治高度融合;根据材料“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可归纳出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根据材料“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可归纳出宋明时期宗族共同体在士大夫推动下,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内容全面复兴;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可归纳出明清时期,家族乡规纳入到官方认可轨道,并构成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特征:结合上述分析可归纳出特征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普遍沿袭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同构。(2)背景:根据材料中文章发布的时间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关于背景可从中国社会的转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宗法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看法: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