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五)(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五)(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五)(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五)(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五)(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五)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雀东南飞》体现出的美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的真实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兰芝的人格之美,诗句的语言之美以及整体的悲剧之美。其中最为人传颂和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整体的悲剧之美。《孔雀东南飞》在语言的陈述上充分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浓厚的文字功底,也从中体现出悲剧的语言之美。虽然《孔雀东南飞》是一个悲剧故事,诗中语句铺陈也是为了渲染悲剧气氛和诉说作者的控诉,但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语言的运用都能让人体会出美感。如开篇第一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喻刘、焦二人彼此眷顾之情,情调凄恻悲惨,布置了全篇的悲剧气氛,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后来兰芝回家时,作者描写兰芝离开刘家的一节中,从装束、衣饰、姿态、容颜多处铺叙,极写兰芝的精妙动人,从容镇定。句式整齐、辞藻华丽,不但造成了声调和色彩美,而且对塑造人物、抒发感情都起了极好的效果。《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并处于蓬勃发展的年代,封建宗法势力不允许人们对它的权威产生异动,否则就只有迈向死亡。焦、刘一心想做无转移的“磐石”和纫如丝的“蒲苇”,但封建势力实在太强大了。《孔雀东南飞》在抗争失败和爱情毁灭中体现出了美学意义,体现着一种悲剧的反抗美。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他们坦然地选择死亡,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封建家长制作出自己所能作出的最大反抗,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充满高贵与尊严。只要仲卿、兰芝不放弃他们的婚姻爱情,他们就会向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做反抗,在无法找到其他有效的反抗方式的情境下,他们为守护自己的美好爱情只有选择死。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中,选择死是他们所能选择的唯一有效的抗争和永远的守护。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怵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孔雀东南飞》中体现出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美表现,环境的残酷与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唤起人们对美、对人生的追求。老舍说:“悲剧是描写生死攸关的矛盾和冲突,它关心人的命运,它郑重、严肃,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这种力量通过“悲”反射出美,通过“毁灭”展示出美,从而使作品迸发出崇高悲剧的美学价值。焦、刘二人为维护人格尊严和争取婚姻自主、生活幸福的可贵行为与顽强精神激励着后人追求幸福和自由。他们的悲剧是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的关怀中产生的,因此,它能走进各个时代人的心灵,让我们在享受美感和毁灭的巨大冲击中产生对人生的思索,从而达到悲剧的人生美。纵观全诗,悲剧中使人产生一种冲劲、一股激情,鼓舞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用悲剧的美,悲剧的力量去唤起希望,进行斗争,激励人们冲破黑暗、迎接曙光,提醒人们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孔雀东南飞》在中国古典悲剧史上占据一个特殊的地位,虽然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悲剧美学”这样一个概念,但《孔雀东南飞》确实为我国的悲剧美学艺术奠定了基础。(选自崔玉博《浅谈〈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美》,有别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有浓厚的文字功底,在诗中充分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B.焦刘二人因挑战强大的封建宗法势力,这就注定了他们追求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C.悲剧能激发人追求美好的生活,更能让人惊怵,因它呈示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D.作为一个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能唤起人们的希望,也鼓舞人们化悲痛为力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递进式手法,环环相扣,逐一论述了《孔雀东南飞》的三种形式的悲剧美。B.文章在列举、分析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孔雀东南飞》悲剧的语言之美。C.文章指出《孔雀东南飞》体现着抗争的悲剧美,并进一步论述了这种悲剧美的必然性。D.文章引用老舍的话是为了论述《孔雀东南飞》有能够让读者去思索人生的感人力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在开头就暗示了出来,如果不采用比兴手法写作就难以做到。B.在封建礼教、家长制盛行的时代,焦刘很难找到其他反抗方式,唯一有效方式是死。C.焦刘的行为与精神激励后人追求幸福和自由,他们的悲剧走进了各个时代人的心灵。D.《孔雀东南飞》为我国悲剧美学奠定了基础,尽管当时可能没有“悲剧美学”的概念。【1~3题答案】【答案】1.C2.A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C.“能激发人追求美好的生活,更能让人惊怵”错误,根据原文“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怵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是“能让人惊怵,更能激发人追求美好的生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采用递进式手法,环环相扣”错误。文中《孔雀东南飞》三种形式的悲剧美是并列关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A.“如果不采用比兴手法就难以做到”说法太绝对,原文只是说“如开篇第一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喻刘、焦二人彼此眷顾之情,情调凄恻悲惨,布置了全篇的悲剧气氛,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没有说不采用比兴手法就难以做到。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悟空显身手,对镜贴花黄龚能打个比方,如果你在猴子的侧后方放一根香蕉,猴子可以通过看镜子里面反射的影像来获取身后的香蕉;如果猴子从镜子里面看到后面有别的猴子或人过来,它会转身去找过来的猴或人。就是说,猴子知道镜子里面的空间和自己所处的空间的对应关系,可它唯独就是不知道镜子里面的是自己。也许利用镜子当工具找东西和自己照镜子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大脑功能?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有一点,科学家们意识到猴子也许是研究自我意识的进化起源和大脑机制的一个关键切入点。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的研究团队想出了一个妙招。他们让猴子坐在猴椅上面对镜子接受训练,训练中利用高功率的激光笔照射猴子的脸部。该激光会在猴子脸上照出一个光点,并伴随有轻微的刺激性热感,从而引导猴子抓脸上的光点。因而,猴子可以在镜子面前看见自己用手在抓脸上的光点。经过2到5周的训练,猴子就学会了镜中光点和自己脸上光点之间的关联,当换用低功率不产生感觉的激光照猴子的脸部时,猴子在镜子面前仍然可以准确地触摸到脸上的光点。经过训练的猴子可以成功通过镜前“标记测试”。在该实验中,7只经过训练的猴子中,有5只表现出了典型的照镜子的行为,即能识别镜中的自我,例如在镜子面前用手触摸脸上的颜料标记之后,会看一看、闻一闻、舔一舔手指,就好像在想“我的脸上有什么东西?”。它们还会进一步地自发利用镜子观察自己身体上平时看不到的部位。这个研究是科学家第一次证明猴子可以通过镜前“标记测试”,看起来猴子的大脑中已经具备了识别镜中自我的基本“硬件”,只是需要恰当的训练来获取必须的“软件”从而实现自我识别。在这个研究中,实验人员让一只猴子从无到有地表现出自我意识,那么科学家们就可以采用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实时监测猴子大脑的活动,看看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大脑活动上是如何体现的,换句话说,自我意识的大脑机制就可以在猴子身上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却引发了进一步的争议,认可的人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高级大脑功能进化上的一个空缺,并且我们可以用猴子来研究自我意识产生的神经机制,反对者则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是自发产生的,而经过训练的自我意识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条件化的反应,通过测试的行为是人为诱导的,不代表真正的自我认知。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争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科学家通过训练让鸽子通过了镜前“标记测试”,提出鸽子也具备自我意识,并且自我意识就是一种学习的产物。对于这一项鸽子研究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实验的争议只能通过实验来解决,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重新设计了实验方案,他们将恒河猴“学习使用镜子当工具”和“使用镜子来看自己”两部分区分开来。这次,他们不再将激光点投射到恒河猴的脸部进行训练,而是将激光小红点打在恒河猴身边的硬纸板上,让它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光点,然后根据镜子里的影像来追踪并抓到纸板上的红点。当训练的3只恒河猴都能很精准地利用镜子影像触摸到纸板上的光点后,实验人员将光点移到猴子的脸上,发现3只猴子都能很准确地触摸脸上的光点,进而自发地通过了镜前“标记测试”,并表现出典型的照镜子的行为,即利用镜子检查自己身体上本来看不到的部位。这一次,他们再次证明了恒河猴确实具备镜像自我识别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只训练过利用镜子当工具的猴子自发表现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实验也让科学家们意识到,哪怕最经典的测试,也可能有它的局限性。就拿镜前“标记测试”未说,如果一种动物无法通过测试,可能只是因为它不会使用镜子,而不是没有自我意识——如果改进或创造新的测试方法,或许人类会发现,更多身边的动物朋友,都和自己一样,具有自我意识。(选自《大脑的奥秘》,有删减)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猴子能通过镜子反射的影像发现物体,这也许能让科学家们利用猴子研究自我意识的进化起源等问题。B.经过训练的猴子表现出典型的照镜子的行为,这表明猴子也能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爱美的自我意识。C.经过训练的猴子能把镜子当工具,发现原本看不到的身体部位,这说明训练后它具备了自我识别能力。D.在镜前“标记测试”实验中,若一种动物没有成功通过测试,这可能只是表明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它们的方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不直言“猴”而称“悟空”,不直言实验名称而称“对镜贴花黄”,增加了动感活力。B.“打个比方”“这听起来有点奇怪”“看一看、闻一闻、舔一舔手指”等体现出这篇科普文语言的严谨性和生动性特点。C.作者首尾都写鸟儿、鸽子的情形,使文章结构完整,同时也是为了告诉读者,能产生自我意识的不只有我们人类。D.从对猴子和鸽子的实验结果的争论可知,关于自我意识的产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自发的,一种认为是人为诱导6.我国科学家利用猴子做过哪两种镜前“标记测试”?各自的实验过程是怎样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6题答案】【答案】4.B5.D6.第一种:使用镜子来看自己。①引导猴子在镜前抓照在它脸上的激光点,先用有热感的光点,后用无热感的光点;②先引导猴子用手触摸脸上的颜料标记,再让猴子自发利用镜子观察自己身体上平时看不到的部位。第二种:学习使用镜子当工具。①先让猴子根据镜子里的影像来追踪并抓到激光投射在纸板上的红点;②再让猴子根据镜子里的影像来准确触摸激光投射在它脸上的光点。【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表明猴子也能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爱美的自我意识”说法错误。这个试验表明猴子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爱美”没有关系。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标题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分析错误。此处标题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悟空”代指猴子,以“对镜贴花黄”代指镜前“标记测试”实验。B.“体现出这篇科普文语言的严谨性”分析错误。“打个比方”“这听起来有点奇怪”“看一看、闻一闻、舔一舔手指”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语,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C.“同时也是为了告诉读者,能产生自我意识的不只有我们人类”分析错误,这是为了告诉读者许多动物都可能产生自我意识。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我国科学家利用猴子做过两种镜前“标记测试”,第一种的过程在文章第二段,第二种的过程在文章第三段。第一种是让猴子使用镜子来看自己。从第二段中“该激光会在猴子脸上照出一个光点,并伴随有轻微的刺激性热感,从而引导猴子抓脸上的光点。因而,猴子可以在镜子面前看见自己用手在抓脸上的光点。经过2到5周的训练,猴子就学会了镜中光点和自己脸上光点之间的关联,当换用低功率不产生感觉的激光照猴子的脸部时,猴子在镜子面前仍然可以准确地触摸到脸上的光点”“它们还会进一步地自发利用镜子观察自己身体上平时看不到的部位”“这个研究是科学家第一次证明猴子可以通过镜前‘标记测试’,看起来猴子的大脑中已经具备了识别镜中自我的基本‘硬件’,只是需要恰当的训练来获取必须的‘软件’从而实现自我识别”等内容可知,这个试验引导猴子在镜前抓照在它脸上的激光点,先用有热感的光点,后用无热感的光点先引导猴子用手触摸脸上的颜料标记,再让猴子自发利用镜子观察自己身体上平时看不到的部位。第二种是让猴子学习使用镜子当工具。从文章第三段“这次,他们不再将激光点投射到恒河猴的脸部进行训练,而是将激光小红点打在恒河猴身边的硬纸板上,让它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光点,然后根据镜子里的影像来追踪并抓到纸板上的红点”“实验人员将光点移到猴子的脸上,发现3只猴子都能很准确地触摸脸上的光点,进而自发地通过了镜前‘标记测试’,并表现出典型的照镜子的行为,即利用镜子检查自己身体上本来看不到的部位。这一次,他们再次证明了恒河猴确实具备镜像自我识别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只训练过利用镜子当工具的猴子自发表现出来的”等内容可知,科研人员先让猴子根据镜子里的影像来追踪并抓到激光投射在纸板上的红点,再让猴子根据镜子里的影像来准确触摸激光投射在它脸上的光点。通过这个试验验证了猴子具有镜像自我识别的能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教授志摩胡俊修王志华如今人们说起徐志摩,都会想到他的诗,想到《再别康桥》。或许也知道他做过编辑,编过《晨报副刊》《新月》。但是大家似乎忘了他的主要职业是大学教授。从1922年学成归国,直到1931年遭遇空难,徐志摩曾在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东吴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讲授英美文学、诗歌和英国法学等课程,是当时颇受欢迎的大学教授。志摩喜欢教书,也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这个时侯他是放松快活的。志摩说:“我是忙,但是内心很充实,学生喜欢听我的课,我也喜欢这些青年人。只有当我和青年们心贴心的时候,我才感到我的价值。”(顾永棣:《徐志摩传奇》)志摩是一位受学生欢迎和信赖的教授,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学生陈梦家在《纪念志摩》中说:“我们全是大海上漂浮无定的几只破帆,在蟒绿的海涛间,四下都是险恶,志摩是一座岛,是我们的船坞。”志摩在光华大学教书的时侯,每天早上,学生们都守在校门口的山头上等待他的到来,志摩一到,学生们就亲热地围了上去,就像帆船靠着船坞。志摩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同乐。当年,徐志摩的一名学生在北大日刊发表了《徐志摩先生近一年在北大的鳞片》:志摩曾经一度离开北京大学,当他1931年重回北大授课时,北大学生还特意为他开了个欢迎会。学生请志摩唱歌助兴,没想到诗人不唱洋歌,却学起杨小楼在《连环套》里演黄天霸,唱起了京剧,不是唱,而是带做派的大段白口:“此马昼行一千,夜行八百……”志摩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学生何家槐深情回忆志摩对他的关怀说:“我每每幻想一个大冻的寒夜,一炉熊熊的白火,前面坐了我们两个人,像师生,又像兄弟。”在学习上,“我英文根基浅,那深奥的诗,我一定不能完全了解。我也准不会念得准确,念得流利”。此时,“他一定会开导我,像教师,又像父兄,那样的和蔼”。看到何家槐较为内向,志摩还劝他多结交朋友。有时天色已迟,志摩也会留何家槐在家吃饭。(何家槐:《怀志摩先生》)讲台上的志摩率真可爱,不拘一格,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都让人耳目一新。1925年,志摩在北大讲授英文诗歌,台下的学生许君远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候是冬天,他穿的是紫羔青绸皮袍,架着浅黄玳瑁边眼镜,因为身材高,他总是喜欢坐着,坐在讲台桌的右面。对于装饰他很讲究,不过对于衣服他并不知道珍惜:鼻涕常常抹在缎鞋上,而粉笔面永远是扑满于前襟。这种种很能代表他那浪漫而又清雅的个性,很能表现他那优美可敬爱的灵魂。”(许君远:《怀志摩先生》)光华大学学生赵家璧回忆了志摩上课的情景。志摩上课不会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的独特体会,教学方法也不同一般。受泰戈尔教育方法的影响,志摩经常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他靠在一棵老槐树下讲课,学生们挨个坐下,听他讲述莎士比亚、雪莱、拜伦、曼殊斐儿的故事。志摩教英国散文、诗、小说,都是没有指定的课本,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教,而是选他自己最欣赏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念给学生们听。志摩一边讲课文,一边就海阔天空地发挥他自己的思想,学生们就好像跟了他去遨游天上人间,受到启发去闯入文学世界的广阔园地。(赵家璧:《徐志摩和〈志摩全集〉——纪念诗人逝世五十周年》)志摩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课下也会带学生去听音乐,看画展。志摩曾亲自带着光华大学的学生去参加美术展览会。在每一幅画前,他给学生讲解画的思想与风格,原画与临摹的差别。这是他在教育学生体味艺术的感化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赵家壁:《徐志摩和〈志摩全集〉——纪念诗人道世五十周年》)志摩上课受人喜欢,跟他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1931年,志摩重回北大授课的时候,住在胡适家中,他经常是晚睡早起,备课到深夜,晚上十一点方就寝,早上六点就起床。胡适担心志摩身体吃不消,就让儿子的家庭教师罗尔纲多陪志摩去北海公园散散步。罗尔纲回忆说:“我们夜夜打麻将,徐志摩连看都没来看过。”(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作为教授的志摩,讲课风采迷人,颇受学生欢迎,成为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大学教授之一。(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读者熟知的诗人志摩、编辑志摩落笔,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B.文章围绕教授身份的徐志摩这一中心,选材丰富,写了课外与学生打成一片、勤奋的徐志摩,同时也写了课内风采迷人的徐志摩。C.这篇回忆性散文选材、组材极富特色,列举志摩学生的八段文章中所记载的志摩事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D.在八个回忆片段中,文章多在片段开头明确指出教授志摩的某一风格特点,这样容易突出这一特点,便于读者把握这一风格特点。8.作为教授的徐志摩,颇受学生欢迎,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9.胡适对徐志摩曾经有一个评价:“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请结合材料探究教授徐志摩的这一人生观内涵。【7~9题答案】【答案】7.C8.①他有着温暖的性格,关心学生,平易近人,亦师亦友;②课堂上,他不拘一格,上课内容、形式、方法都独出心裁;③他英俊多才,文采飞扬,不骄不躁,工作勤奋努力,外在的美吸引学生,内在的美感染学生,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9.①内心充实,师生互相喜欢,和青年们心贴心时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可理解成他单纯的教育人生观信仰;②他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体现了他爱的教育人生观;③他的教学内容开放、不照本宣科,教育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教育态度有个性,清雅又浪漫,体现了他自由的教育人生观;④为学生朗诵有代表性的散文、诗、小说,唱京剧,指导学生听音乐、看画展,体现了他追求文学美和艺术美的教育人生观。【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列举志摩学生的八段文章中”错误,八段文章的作者不全是志摩的学生,顾永棣、罗尔纲就不是他的学生。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志摩喜欢教书,也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志摩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同乐”“志摩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可知,他平易近人,关心学生,有着温暖的性格。根据“讲台上的志摩率真可爱,不拘一格,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都让人耳目一新”“志摩上课不会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的独特体会,教学方法也不同一般。受泰戈尔教育方法的影响,志摩经常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志摩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课下也会带学生去听音乐,看画展”可知,课堂上,他不拘一格,上课内容、形式、方法都独出心裁。根据“他穿的是紫羔青绸皮袍,架着浅黄玳瑁边眼镜,因为身材高,他总是喜欢坐着,坐在讲台桌的右面。对于装饰他很讲究”“志摩一边讲课文,一边就海阔天空地发挥他自己的思想,学生们就好像跟了他去遨游天上人间,受到启发去闯入文学世界的广阔园地”“志摩上课受人喜欢,跟他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讲课风采迷人”等可知,他英俊多才、文采飞扬,工作勤奋努力,外在的美吸引学生,内在的美感染学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根据“我是忙,但是内心很充实,学生喜欢听我的课,我也喜欢这些青年人。只有当我和青年们心贴心的时候,我才感到我的价值”可知,他一心扑在学问上,内心充实,师生互相喜欢,和青年们心贴心时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他单纯的教育人生观信仰;根据“志摩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可知,这体现了他爱的教育人生观;根据“讲台上的志摩率真可爱,不拘一格,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到教学方法,都让人耳目一新”“志摩上课不会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的独特体会,教学方法也不同一般”“对于装饰他很讲究,不过对于衣服他并不知道珍惜:鼻涕常常抹在缎鞋上,而粉笔面永远是扑满于前襟。这种种很能代表他那浪漫而又清雅的个性,很能表现他那优美可敬爱的灵魂”可知,他的教学内容开放,教育方法灵活,教育态度有个性,体现了他自由的教育人生观;根据“学生请志摩唱歌助兴,没想到诗人不唱洋歌,却学起杨小楼在《连环套》里演黄天霸,唱起了京剧”“志摩教英国散文、诗、小说”“课下也会带学生去听音乐,看画展”,这体现了他追求文学美和艺术美的教育人生观。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注]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减)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减)【注】李邑:诗人、书法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B.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C.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D.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安,取意长治久安,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都城,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B.待制,意思是等待诏命,唐时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后沿用。C.金銮殿,唐朝宫殿名,文人学士待诏之所,后来旧小说戏曲中泛称皇帝上朝理政的殿。D.还山是还我河山的省略说法,意思是回到山野,古时官员常以此称呼致仕还乡或归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年轻时就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在给朝廷的进言中也说自己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B.杜甫很有才学,诗人李邕惊叹他的才学,曾主动去拜访他,就连皇上也很欣赏他所写的三篇写祭祀的赋文,让宰相去考考他的文章。C.李白狂放不羁,恃才傲物,酒醉时让高力士为其脱靴,遭对方中伤,最终被赐金放还;他身穿宫锦袍与人乘船漫游,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D.杜甫、李白出身不同,一个世代官宦,一个罪犯后裔,但都才学了得,一个自称可及扬雄、枚皋,一个被称谪仙人,都被朝廷设宴款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2)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10~13题答案】【答案】10.C11.D12.D13.(1)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2)酒醉稍醒,取笔给他,即刻写成歌词,辞藻委婉绮丽,精要贴切,一气呵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曾经跟着李白和高适登上吹台去慷慨怀古,人们不知道他有多么高深的情怀。(杜甫)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莫测也”的主语是“人”,应该在“人”前面断开,所以排除B、D。“伤时”与“桡弱”是并列关系,组成一个大短语,不能断开,因此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还山是还我河山的省略说法”错误。“还我河山”意思是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而“还山”是还乡或归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概念。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被朝廷设宴款待”错误。文中只提到对李白“帝爱其才,数宴见”,对杜甫则没提。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自检”,自我约束,约束自我;“好论”,喜好谈论;“不切”,不贴合实际。(2)“解”,酒醒;“援”,拿,取;“精切”,精要贴切,意精旨切;“无留思”,文如泉涌,一气呵成。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诗人、书法家李邕对杜甫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见他。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居长安城中。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称扬自己,并且进言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将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重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藉、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和李白齐名,当时号称“李杜”。曾经跟着李白和高适登上吹台去慷慨怀古,人们不知道他有多么高深的情怀。(杜甫)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减)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寄居在巴西郡(今四川江油)。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读了他的诗文,赞叹说:“你,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并向唐玄宗举荐。唐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国家大事,李白献上一篇颂赋。皇上赏赐食物,并亲自替他调羹。皇上下令,让他在翰林院任职。李白还是和酒友在闹市喝得烂醉。皇上坐在沉香亭子赏景,心里有所感触,想要李白创作歌词,就把李白召进宫中,可是李白已经喝醉了。酒醉稍醒,取笔给他,即刻写成歌词,辞藻委婉绮丽,精要贴切,一气呵成。皇上非常喜爱他的诗才,多次设宴。李白曾经伺候皇上宴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皇上想任命李白担任官职,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后来恳求回家,皇上就赏赐钱打发他回家。李白漫游四方,曾经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身穿宫廷的锦袍端坐在船中,旁若无人的样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李白三山怀谢脁①,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卢龙②霜气冷,鳷鹊③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注】①谢朓:南朝齐诗人,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②卢龙:在金陵西。③鳷鹊:汉代长安观名,此处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用谢朓诗句写登山望远,以长安代指金陵,即地即景即事自然引出怀人之意。B.诗人遥想殷淑正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山顶,面对大江秋色北望,景中隐含着深情。C.“霜气冷”“月光寒”借助人的感受写景,与上联“秋”字相呼应,透出冷寂之气。D.本诗写秋夜哀景,正衬其哀情,又以“琼树”“一欢”作结,留给人的是飘逸之态。15.有人说,这首诗写思友之情有一个由暗转明的过程,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情感变化过程。【14~15题答案】【答案】14.B15.①首联不明确指出所怀朋友殷淑的名字,而是以南朝谢朓暗指朋友殷淑,同时又用长安暗指朋友所在地金陵,这都使思友之情不明朗;②中间两联将思友之情寓于凄凉索寞的哀景中,思友之情仍然不够明朗;③尾联诗人思友之情勃发,以“琼树”喻殷淑美好的人品,至此自己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琼树”之美,相隔“天涯”之远,寄上“一欢”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浓至切的境地。【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遥想殷淑正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山顶”错误。从诗歌标题及内容看,本诗写的是诗人自己登山之事,并没有去写殷淑登山的意思。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两句的意思是:登上三山远怀谢眺,波水澹静眺望金陵。此处诗人所写登三山、望金陵与谢脁所作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相同,借用谢脁诗句,以南朝谢朓暗指朋友殷淑,以长安代指金陵,并未将思友之情明确表达出来。中间两联“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的意思是:我如同在荒芜的河阳的潘岳远望京城,秋日站在江边向北看去。卢龙关塞霜气冷寂,鳷鹊观上月光寒冷。无论是葱茏的三山、旷远的秋江、凝望的诗人,还是遥望金陵所见的一片寒凉冷寂之气,都给人以凄凉索寞之感,都并未明言思念友人之情。尾联“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的意思是:深情深意怀念友人,相隔天涯同期一欢。此处思友之情由暗转明。“琼树”本是树的美称,此处用以比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联意为自己真诚地忆念着友人,将寄诗天涯,使远离的友人得到一点友情的欢慰。在这一联中,诗人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浓至切的境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但丈夫对她“____________”,回到娘家,兄弟们对她也是“____________”。(2)在《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屈原因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而落泪叹息。(3)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行人行走的艰难情状和无奈叹息,从侧面烘托出蜀道的险峻。【16题答案】【答案】①至于暴矣②.咥其笑矣③.长太息以掩涕兮④.哀民生之多艰⑤.扪参历井仰胁息⑥.以手抚膺坐长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暴”“咥”“涕”“扪”“胁”“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每天可阅读的信息令人____________。虽然现在阅读形式更加多样、阅读方式更为便捷,但____________地坐下来潜心阅读,对不少工作繁忙的人来说仍是件奢侈的事。正因如此,从上下班路上听听资讯、小说,到空闲时闭上眼睛听听在线课程,再到加入“有声图书馆”,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听书”。某种程度上,不仅有声阅读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大用户对内容的认知,阅读成为“悦读”。更为关键的是,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人____________地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耐心咀嚼知识的时间颜为有限;而有声阅读因其操作便捷,能适应个人移动通信工具普及的大趋势,()。无论是读书还是听书,____________都是为了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有声作品帮助人们走出了“因声而听”的第一步,但“因听而思”“因听而悟”还得靠读者自己。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目不交睫心无挂碍身不由己追根溯源B.目不暇接心无挂碍情不自禁归根结底C.目不暇接心无旁骛身不由己归根结底D.日不交睫心无旁骛情不自禁追根溯源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有声阅读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大用户对内容的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B.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大用户对内容的认知,阅读成为“悦读”C.不仅有声阅读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阅读成为“悦读”D.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让阅读成为“悦读”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又因其存储方便、容量大,也能满足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B.又因其方便存储、大容量,也能让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C.又因其存储方便、容量大,也能让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D.又因其方便存储、大容量,也能满足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17~19题答案】【答案】17.B18.D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语境强调的是可阅读的信息太多了,看不过来,故第一空选填“目不暇接”恰当。第二处,心无挂碍: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心无旁骛:专心一意而无其他念头。“心无挂碍”侧重没有牵挂;“心无旁骛”侧重用心专一,与语境后面的“潜心”重复,故第二空选填“心无挂碍”恰当。第三处,身不由己:自己的身体不听从自己的支配,形容自身的行动不能由自己作主。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根据语境说的不是许多人身体不受自己支配,而是强调对快生活节奏不自觉生发感慨,第三空选填“情不自禁”恰当。第四处,追根溯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语境并不是说要追溯读书和听书的根源,而是说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是读书和听书的根本,第四空选填“归根结底”恰当。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错误有三:一是“不仅有声阅读”语序不当。“解放了双手,也解放了双眼”的主语都是“有声阅读”,故“有声阅读”要调到“不仅”前;二是“增大”与“认知”搭配不当;三是“阅读成为‘悦读’”成分残缺。漏掉“让”整句话主语不再是“有声阅读”,而中途变成了“阅读”,造成前后陈述对象不一致,故应在“阅读成为‘悦读’”前加上“让”。以上修改全都正确的只有D。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本题可从句式一致性的角度思考。“方便存储”和“大容量”都属偏正结构,而前文“操作便捷”属主谓结构,据此排除掉BD;“能让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得到满足”与前文“能适应个人移动通信工具普及的大趋势”的句式也不一致,据此再排除掉C。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参与冰雪运动时摔倒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如何在摔倒时做好自我保护呢?当要向前或向侧摔倒时,①,减小摔倒的力量;要尽量防止向后摔倒,万一向后摔倒时,也要主动屈膝下蹲,降低重心,同时低头团身,避免头部后仰导致后脑勺磕地。滑雪时摔倒,可以借势滚翻,分解运动冲击,②,防止手腕部骨折。如果感觉失去平衡要摔倒了,③,切不可把雪杖上的环带系在手腕上导致无法扔掉。双手环抱在胸前,以防止下意识用手撑地,要用臀部向侧面摔倒。一定不要用向后坐的方法来刹车,因为这样雪板仍然会沿雪道继续前行,而“板带人走”非常危险。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21题答案】【答案】20.①要主动屈膝下蹲缓冲②不要下意识地用手撑地③应迅速扔掉雪杖21.①先故意设问,参与冰雪运动摔倒时该怎样做才能做好自我保护。

②这样进行设问,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还加深了与读者间的感情,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内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说防止摔倒的预防动作,结合后文“也要主动屈膝下蹲”,可知应填“要主动屈膝下蹲缓冲”;②结合“防止手腕部骨折”“双手环抱在胸前,以防止下意识用手撑地”,可知应填“不要下意识地用手撑地”;③结合“切不可把雪杖上的环带系在手腕上导致无法扔掉”,可知应填“应迅速扔掉雪杖”。【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设问就是自问自答。所以先问问题,能提示读者注意“参与冰雪运动摔倒时该怎样做才能做好自我保护”这一问题。这样进行设问,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还关注了读者,加深了与读者间的感情,同时也很自然地进行回答,引出下文的内容,使行文更流畅。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邓清明,今年55岁,是首批现役航天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在英雄辈出的中国航天员中,他努力书写默默无闻却又毫不逊色的航天传奇。23年间,他早已具备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也多次入选飞行乘组,却总是以毫厘之差与飞天梦想擦肩而过。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离太空如此之近,也离圆梦如此之远。尽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