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传统文化调查报告一、讨论目的。

1、熟识调查的过程,把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分散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发动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纳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1、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将来;

2、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3、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4、民间消遣,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会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隐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很多还相传至今。

(1)腊月开头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相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2)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安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3)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干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4)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终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聚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聚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期久,吃鱼则要有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依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肯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半夜十二点整,开头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降临。

(5)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意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相互恭贺。此外,年初一不行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假如真的不当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6)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需预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8)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头,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送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倒霉通通都扫出门,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衬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有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予人们喜庆美妙的愿望。

春天降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头。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予新年美妙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盼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珍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2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这些有关春节的古诗词无一不是古代人过春节最有力的历史印证。

自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有人说道,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于是,我对我国的春节传统文化进展了调查。

正所谓“百里同风不同俗”“各处乡村各处例”,依据我的调查,在中国各个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北方人爱吃腊八粥,粉条,冻梨,粘豆包,而南方人多吃汤圆,年糕,红烧鱼,扣肉。不同的食物就连吃的不同的日子也有不同。

通过我的调查得到,中国人普遍会过小年。在这一天,各个家庭的妇女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拜神这预兆着新的一年,马上开头,人们都会过上更美妙幸福的生活。年二十五,就是家家大扫除的日子。再往后,到了除夕,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必需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再者,要有鸡,象征着吉利如意。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要“开门炮仗”,接着要拜年、占岁、吃斋等。而大年初二是回门的日子,各个家庭里又添了几分喜庆。

在以往中国的春节里,大家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大年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聚饭,看春晚。大街上还有各种舞龙,舞狮,人们都喜爱去逛庙会,猜灯谜,年味儿十足,城市里,农村里,全部人激情四射,一片喧闹声,一片欢乐声,一片红。

而在这几年里,老一辈的人们评价道:“现在的年过得不像年,春晚依旧那么精彩,可是有一些祖上传下来的风俗,早已被工作和劳碌冲刷的一干二净。大街上的叫卖声,欢闹声都也渐渐褪去了,一家人坐在自己的房子里玩手机,看电视,还是一样的贴春联,放鞭炮,但是已经没有往年的味道了。过年呢还是要回到农村里,即使大家蹲在地里,拔拔萝卜,耕耕田,种种地,大家一起流汗,也挺幸福,这年过的就舒心!”

是啊,我们是不是应当反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们炎黄子孙,却没有将那些传承下来的习俗发扬光大。春节,是于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节,所以我们更应当重视它。虽然,现在科技兴旺。但是,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也应当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和家人一起享受这最美妙的时间。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3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进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根底,是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存下来的道德才智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用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不仅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进展的战略需要。

(二)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进展状况及其进展趋势。

(三)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一些网络社交软件

2、调查数量:90份

3、调查时间:2023年寒假期间

4、调查步骤: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发送问卷,并对问卷进展整理统计

(四)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

1、有74%的人喜爱中国传统节日,26%的人喜爱西方节日

2、有100%的人认为京剧,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40%的人认为看春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2%的人认为开派对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1%的人认为占卜算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有10%的人认为清真菜是我传统菜系,85%的人认为苏菜是我国传统的菜系,仅有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菜系是什么

4、有20%的人认为纵横,重农,洛桑为我国传统学派,100%的人认为儒家为我国传统学派

5、有75%的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为花鼓戏,黄梅戏,20%的认为评剧为我国传统戏曲,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戏曲是什么

6、有10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创造,及四大名著

7、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两部及以上

8、有4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数学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9、有3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农学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农学部著作两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五)调查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展,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的比赛,并将在将来构架国家综合实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总结了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外患,

一、局部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如2023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3年韩国拟将“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23年10月,韩国在得过举办“韩国是印刷术的起源过”展览,并向联合郭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证孔子、西施是韩国人,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创造的…….

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西方洋节掀起热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动漫、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等外国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不少人也开头在承受外国生活状态潜移默化的承受了他国的行为价值观,有识人士已经开头思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中潜藏的文化危机,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耐寒减弱且造人捷足先登,这不能不给国民敲响了警钟。

三、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诗歌都是传承着我们中国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特别悠久的文化内涵,然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只在民连续断续续地传承着各种习俗,没有正规的宣传,没有正规的爱护传承,在民间传得困难而断续;倒是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流行不衰。我并不排斥外来文明,只是不盼望看到民族的东西最终被丢在社会的角落里。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内忧

一、重大文化大事,领导从不做预备。中国有一个特别严峻的现状,那就是不管什么大事,领导永久都没有做预备。之所以不做充分预备的人,那是由于有人替他预备好了。清华大学校长没把自己赠给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晰,那是由于他自己没预备,是别人预备好了给他“上上台面”就罢了,为难固然在所难免。这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影射了一个社会文化的怪圈。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充台面的人,假如是这样,那还不如请个明星

二、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当吸取了清华大学校长前车之鉴的教训,可是刚一出言,就发生了低级文字错误,“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大方陈词也已经无济于事。在这里用一条歇后语评论“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许多时候,社会的语言构造是由文化人、媒体来引导的,而很文化人和媒体都在乱用成语,把涂料说成是“好色之涂”,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是文化人带来的悲伤,误走文化路线将会让社会文化变得混乱无序。

三、语文、民族历史受到国人的”冷遇。我们的语文和历史是国之珍宝。从甲骨文开头,我们的文字就传载着我们先人的思想;从北京猿人开头,我们的历史就开头辉煌演绎……美国——号称超级大国的繁华社会,它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它连最起码的传统文化都还得沿袭英国的。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试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上,但凡涉及语文和历史的,都视为是副科附属物,这多么悲伤。任凭抓一个在大街上的年轻人,问“开元盛世”是指哪个朝代的,战斗什么时候开头,他们都支支吾吾搔头挠脑不懂答复,这莫非不是悲伤吗?

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4

一、调查目的:

春节期间感受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

二、调查对象:

寒假期间的各个传统节日。

三、调查内容:

这些节日的由来、传奇、习俗以及意义。

四、调查方式:

资料法。

五、调查时间:

1月15日~2月11日

六、社会实践调查结果:

在这期间,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除夕、春节、元宵节这三个。首先,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终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终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清扫得干洁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颜色和带图案的新衣。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季节的由来。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风俗全都,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利如意的好兆头。其次是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始终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要进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布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