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_第1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_第2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_第3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_第4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180.后现代主义是什么?(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正式出现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前期,声势震慑思想界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引发了一场大师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而到了9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从欧美地区向亚洲地区扩散,逐渐成为了一个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3)代表人物:贝尔、哈贝马斯、利奥塔德、杰姆逊、斯潘诺斯、布希亚德和哈桑等著名当代思想家。(4)评价影响:①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使当代西方各种问题和困境大暴露的同时,又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后现代转折,这种颠覆性的逆转和标新立异已经远远超出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而深深地到达哲学、心理学、宗教学、法学和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②西方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a反对者将后现代主义视为人类的自戕行为,一种宣泄以后的匮乏和耗尽以后的迷茫。b赞同者看到其多元主张和重视历史的机遇性以及信息时代人的整体思维方式的飞跃。c折衷者一方面觉得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极端的文化现象存在种种问题,但另一方面又感到它以全新的姿态冲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秩序,暴露出其内在的社会和文化矛盾,可以给人类提供反省,从而重新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形式,建立更健康的文化品格。181.尼尔•贝尔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矛盾理论是什么?(1)贝尔认为西方社会处在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他按照工业化程度将世界分为三种社会,形成了自己的后工业社会理论。①前工业社会:亚非拉各国,“意图”是同“自然界竞争”,资源来自采掘工业,受到报酬递减率的制约,生产率低下,具有面向过去的倾向。②工业社会:西欧、苏联、日本,“意图”是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着重考虑适应性调整,强调根据趋势作出推测和估计。③后工业社会:a美国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型社会,“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具有面向未来的倾向,强调预测。b后工业社会强调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组织新技术、经济增长和社会阶层的一个中轴。(2)贝尔认为现代社会是不协调的复合体,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对立的领域相加而成。①二百多年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三个领域之间的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②在经济主宰一切、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文化阵营步步退却处处寻根,不断返回存在的本源去发现生活的意义。③贝尔认为造成“文化霸权”的畸形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精神的两面中的“宗教冲动力”因遭到科技理性的打击和世俗精神的贬斥而耗尽能量,这个畸形的社会因为丧失了终极意义的给出而使人生没有了目标和意义。(3)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将现代主义逻辑推向了极端。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极端扩张而导致的文化霸权主义,意味着话语沟通和制约的无效,鼓励文化渎神和信仰悼亡。①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是现代主义的推进。它具有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和反思,张扬非理性,必然导致对本能的完全依赖。二是艺术成为一种游戏,后现代主义打破了现代艺术的界限,认为行动本身就是艺术。三是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就会加以实现。四是抹煞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是艺术种类分解的更为深入的一个方面,绘画转化为行动艺术,艺术从博物馆转移到环境中去,经验无论有无形式都变成了艺术,这些进程都大有毁灭艺术的态势。②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反文化,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觉方式的革命对社会结构本身加以改革,以反对文化的激进方式使人对旧事物一律厌倦从而达到文化革命的目的。这是一种以反文化为内容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而言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既是终结又是开端。③后现代美学是视觉美学,否定艺术的单一等级观念,为现代人看见和想看见的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这与当代观众渴望行动参与,追求新奇刺激和轰动效应相合拍,传统艺术至此解体了。④后现代主义抨击传统艺术观即艺术不是生活,主张艺术和文化的轨迹已经从独立作品转移到艺术家的个性上,从永恒的客体转移到短暂的过程中。这标志着艺术家感情魅力的匮乏已经退化到直接震动感官的地步。⑤贝尔认为后现代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导致人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宗教信仰的泯灭和超生希望的失落造成自我意识的沦丧。后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想超越这些苦恼,超越自然和文化,超越悲剧去开拓无限。但这动力仅仅出自激进自我的无穷发展精神,因此当它以破碎的艺术去对抗破碎的世界时,根本无法将心灵的碎片重新聚合起来,最终不过是一个“空白的荒芜”。⑥据此,贝尔提出必须要建立一种新宗教或文化学科,因为:a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总秩序及其模式的认知追求。b是对建立仪式并使得那些概念神圣化的感情渴求。c是与别人建立联系或形成一套将要对自我确立超验反应的意义发生关系的基本需要。d是当人面对痛苦和死亡的定局时必不可少的生存观念。不过,贝尔这一建立新宗教的观点不能解决后现代文化失落的问题,最终遭到批判并陷入后现代主义论争之中。182.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是什么?(1)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因此后现代是不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三:一是主体性在现代尚未充分发展,仍在权力的概念中闪现出生命力。二是启蒙以来的理性也没有被完全消解,仍与话语粘连。三是现代主义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计划,是向未来敞开的,它的启蒙理想尚未实现,使命尚未完成,生命远未终结。(2)他反对贝尔提出的“新宗教”而提倡建立“新理性”,在知识的可靠性和意识形态批判上建立交往行为理论,从而重振现代性。他呼吁从左右两方面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进攻:一是以贝尔为首的英美新保守主义将现代危机归咎于文艺现代性并对其加以规约和驯化。二是使法国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和利奥塔德等人的过激反叛和消解。(3)哈贝马斯认为问题不是在于科技而在于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机构,根源不在理性、启蒙、主体性和正义、人本学等现代性大潮之中,而在于未能按照科学、道德、艺术各自不同的范式去发展合理的理性化制度,因此它们也不会就此枯竭。后现代性的提出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哈贝马斯用谱系学的方法对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20世纪黑格尔、尼采等人之后尼采主义从两个方向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性:⒈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等人的新尼采主义;⒉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解构主义。这是一条对主体性、总体性、同一性、本源性和语言深层结构进行全面颠覆的线索,取而代之的是非同一性、非中心、非体系、非整体、非本质、非本源,最终导致哲学的终结。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方式是建立交往理性,不放弃启蒙理想,反过来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建立交往理性的新理性图式。将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中的有益成分吸收到批判理论中,表现出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与科学哲学思潮合流的趋向,摒弃各自的片面性最终建立全面系统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要求交往合理化,即要求交往不受国家、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的干预,是交往者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强制的美好世界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中通过对话交往获得具有共识的价值观,通过理解达到合理的意见一致的真理,通过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平相处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和文学因为从语言的世界图像化分化出来并有了自主性,重新整合创新的美感经验把这些原本无言的经验转化为了寻常语言,因而成为日常语言的沟通实践,可见这一理论的乌托邦色彩极为明显。183.利奥塔德的后现代主义文论是什么?(1)对后现代知识状况的分析:①知识地位的转变。50年代末期知识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知识成为一种“话语”。第二,科学知识的商品化逻辑。第三,科学知识与社会进步距离拉大,科学知识不再是传统的稳定形态和积累模式,而是标新立异,为求新而生产未知。②叙事危机:a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但从叙事知识的母体中分离出来,还一再对叙事话语的正确性进行质疑与挑战。因为叙事话语一直对其采取宽容退让的态度,结果是科学知识逐渐扩张占领了叙事知识的领域。b不过,科学知识本身却是单一而指向真实真理的,因而根本无法取代文化意识。因此科学霸权在摧毁叙事知识的根基的同时,也把自己置入一个“非合法化状态”的共时平面之中。③两套合法化叙事:一是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关于自由解放的堂皇叙事,富于激进的政治性,注重人文独立解放的思考模式。二是以德国黑格尔传统为代表的关于思辨真理的堂皇叙事,注重同一性、整体性价值的思维模式。④解合法化:他认为,以单一标准去裁定所有差异并统一所有话语的“元叙事”已经被瓦解,自由解放和追求本真的两大合法性神话或两套堂皇叙事都已经消逝,最终科学真理不过是多种话语中的一种话语而已,不再是绝对真理。各种话语是平等而无高低之分的,不可互相侵吞。⑤后现代对知识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范式的逆转,由追求传统同一性辩证法转到现代否定的辩证法。二是学者的使命转变:学者的使命由元话语的使用转向日益精细的剔解与局部论证,由知识的启蒙变为知识专家控制信息。三是教育的本质改变:学生不再是关切社会解放的自由精英分子,而是在终端机前面获取新知识的聆听者;而老师则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被电脑数据库所取代,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教师而是终端机,数据库成为百科全书。⑥重建后现代的合法方式:a利奥塔德认为想象力可以包容整个后现代知识领域,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共识而是追求谬误推理,后现代的特色不再是求同而是求异;正确思想的实现靠的不是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而是靠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b语境改变导致结构改变,结构改变导致关系改变,以一种多元式的有限元话语创立后现代知识法则,追求创作者的谬误推理或矛盾论,倡导一种异质标准,这就是利奥塔德在承认知识的非合法状态后,重新确立的后现代合法方式。(2)对后现代美学特征的分析:①两个划分后现代的标准:一是历时态标准:后现代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自60年代起发生发展随着历史不断的向后延展。二是共时态标准:后现代是一种精神和价值模式,表现为多元论、非同一性、去中心、消解元话语和元叙事,不满现状、冲破旧的范式不断创造新的范式等。②后现代精神:a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属于现代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初期而不是末期。b现代主义初期以标新立异、,这体现的就反叛权威和消解否定来为自己扫平道路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精神,充满了活力、叛逆、否定、破坏和创新精神。③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区别:一方面,现代美学注重表现人对再现能力的无力感,以及随之而生的以人性自由解放为主题去感受生命存在状况引发的怀旧情绪。现代美学是崇高的美学,对那不可表现之物以无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后现代美学是以表现自身的形式来使不可表现之物表现出来,后现代不再追求形式的优美愉悦,不再凭借趣味上的共识去达成对不可表现之物的缅怀。(3)影响评价:①利奥塔德坚持否定怀疑的精神,以独特的学术视野代表着西方人文科学从语言学转向以来的最新趋势。他与同一性的决绝态度是鲜明的,一直在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②。利奥塔德理论的意义在于他将后现代文化状况清晰的展示出来,逼迫人们从知识领域的巨变看到后现代的巨变,由此可以说后现代哲人的时代和困境已经同时来临。184.弗•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理论是什么?(1)三种文化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①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②三个阶段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作用的,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体验,分别反映了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次改变。(2)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三个主要表现:①空前的文化扩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界限基本消失。②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后现代语言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主义语言,我们被语言所控制,说话的主体不是“我”而是“他者”。即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语言体系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③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他者引导”的社会,理论不再提供权威和标准,而是以一种怀疑的态度进行不断的否定,对真理和价值等话题的讨论被关于语言的游戏所取代。(3)后现代主义的表征:①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后现代主义所要打破削平的是四种深度模式:一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二是弗洛伊德的表层与深层心理分析模式。三是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性与非异化性的二元对立。四是索绪尔符号学所区分的能指与所指。②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所拥有的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③主体性消失意味着“零散化”。主体在零散化为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世界变成了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④距离感消失皆肇因于“复制”。复制的核心在于本源的丧失,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了深度和历史,没有主体和真理。(4)“辩证的批评”理论:①认为任何解释都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来进行。②对艺术文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③要结合社会背景来解释艺术作品。④强调整体性或总体性的观念。他认为,只有从整个文化社会生活中观察文艺作品,才具有分析的准确性。⑤应当显示文艺作品的内容,揭示被压抑的潜意识和原始经验。。185.哈桑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理论是什么?(1)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有两个核心构成原则,二者不是辩证对立的而是可以共存相互作用的:一是不确定性,主要代表去中心化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二是内在性,代表着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一倾向因为中心消失而成为了可能,意味着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超越性。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和创造的内在适应。(2)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的两个特征:一是解构性。所谓解构性是指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者秩序的特征。表征为五个方面:①不确定性。他认为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创造自己及世界,这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②零散性。主体在零散化为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世界变成了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③非原则性。所谓非原则性是指对一切准则和权威的合法性加以消解,导致了价值倒置、规范瓦解、视点转移。④无我性和无深度性。他认为本源丧失了,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了深度和历史,没有主体和真理。⑤卑琐性。所谓卑琐性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反现实、反偶像、反模仿,力图寻找边缘接受衰竭,趋向于自身的有限和瓦解,不再狂躁而在冷漠的视线中展示后现代世界的恐怖和卑琐。二是重构性:重构性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①反讽。又叫“透视”,包括中介反讽、转折反讽和中断反讽三个模式,其中中断反讽是指多重性、散漫性、或然性、荒诞性。②种类混杂。是指专事拼凑仿做的副文学,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是其主要表现。③狂欢。是指一种语言的离心力所游离出来的支离破碎感,一种一符多音的荒诞气质。④行动和参与。是指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行动和参与的艺术,艺术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意义之中。⑤构成主义。是指艺术家崇尚技术,运用科技的一切成果为自己提供新的艺术创作素材,努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制成作品或者利用电脑进行制作。⑥内在性。它代表着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一倾向因为中心消失而成为了可能,意味着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超越性。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和创造的内在适应。(3)评价:哈桑所归纳的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的特征无非体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对后现代的任何概括也只能采取后现代的游戏方式来解决,任何想要追根究底并建立完善体系的企图都将落空。但哈桑仍在文化的沙漠里寻找精神的绿洲,想要通过艺术来恢复西方审美人格,重建富有意义的生活。186.威廉•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诗论是什么?(1)对后现代主义的界定:①从空间上看,后现代主义遍及全球,是一场真正的国际性运动。②从时间上看,后现代主义缘起的时间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③从学科上看,后现代主义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有着强烈的本体论怀疑特征。因为怀疑导致了解构意识,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是超越一般诗学和美学理论的后现代世界观,因此后现代精神是一种泛文化精神,其领域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因此从多个维度来看,斯潘诺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都是较之以前更为广阔的领域。(2)历史意识:①斯潘诺斯的历史意识与其他后现代主义者不同,他不反对历史意识,而是认为历史是一个领域和机遇,不是传统的同义词。②斯潘诺斯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解释又被解释的螺旋体,只有具有当代的视点才能对历史的意义作出重新解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解释的创新成为历史的灵魂,历史充满了机遇和新的可能性。③斯潘诺斯赞同海德格尔“生存—理解—语言”的结构,认为其是真正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只有通过理解和解释生存的意义才是开放的,只有通过语言的把握才能看到人与世界的本体结构。(3)后现代解释学:①是一种消解黑格尔逻辑中心主义的历史意识解释学,注重理解的“先行结构”,注重主体的历史印迹即“前见”,注重“松散结构规则”,注重后现代机遇的本体论“对话”。②后现代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解释而增殖的新意义,作品的意义只向对它敞开自己历史的人敞开自身,读者的体验和理解是对艺术作品本真意义揭示的关键。③文本的意义因而是无限的,因为它总是处于与理解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4)机遇论:①后现代文学形式的尺度是“关于其机遇的尺度”,是无中心的分散的尺度,强调个体存在的偶然性和差异性的“机遇论”。②认为后现代人要真正理解身处其间的后现代世界,就必须面对这一处境:把自身重新放回更大的意义力量的关联位置,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偶然性、断片性和历史性。(5)后现代艺术本体论:①后现代主义形式并非仅仅是一种内容的扩展,而是一种存在状态的尺度,那么,后现代主义本体论意义上的“本真”,就不会是一种超感官的、恒定不变的、绝对的逻各斯。②这种后现代本体论既不是神性本体论也不是理性本体论,而是一种生命过程本体论,是一种相对的、偶然的、非连续性的本体存在,是一种注重生命过程和历史性的本体论,排除了任何历史决定论和逻辑必然性,赋予个体以本真的去蔽的意义。(6)后现代艺术本体论的作家之维:①斯潘诺斯,认为作者不仅没有消逝还是后现代文学本体不可缺少的一个维度:②后现代作家已经不像现代主义作家那样高居于文学殿堂之上,发出沉重的忧患叹息,以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以一种恢弘的气度去写一部无所不包的宇宙之书。③后现代作家已经不是非凡的创世者,而是同普通凡人一样充满了数不清的困惑和对这些困惑难以言传的无所适从。④后现代作家已经不再担负揭示历史必然性的使命,而是指将人生悲剧和生命偶然性作为后现代人存在的真实处境展示给读者看而已。⑤后现代作家不再是一个超越历史的人,而是一个身处历史偶然性机遇中的人物,通过写作与他所处时代的人们对话,他的所思所言都是被历史境况所决定和制约的,必然要打上时代文化的烙印。由此可知,后现代作家的历史性决定了作品文本不再具有永恒性,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不断解释和再解释之中。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失去神性的同时也获得了现世凡人的平凡性和现实性,后现代文艺本体仍在发展中,通过每个人展示着它自己的处境和个体的生命意义。187.让—布希亚德的后现代大众传媒理论是什么?(1)文化符码化。①当今社会文化已经商品化,而商品已经符码化,因此文化只有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才能被炒作和关注。后现代时期的商品价值来自交换体系中作为文化功能的符码。②任何商品的消费包括文化艺术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的实现和标示其水文化品位、区别生活水准高下的文化符号。(2)无回应的不沟通系统。①大众传媒如今重新界定传播并打破了表层与深层的二元对立深度模式,符号仅仅指涉符号本身的真实性和产生符号体系本身的真实性。②传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