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重点_第1页
中外教育史重点_第2页
中外教育史重点_第3页
中外教育史重点_第4页
中外教育史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教育史Unit1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起源:是教育的基本问题。1.生物起源论①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②(将教育视为活动)观点: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是当时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心理起源说①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②观点:根据原始社会中系统知识,教材,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尚未形成的事实,断定原始人的教育过程都是无意识的,儿童仅凭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弓箭与射击等活动,其技巧几乎全部都是通过失败与重复模仿学到的(“试误实验”大猩猩),是一种心理现象劳动起源说①代表人物:米定斯基,凯洛夫②观点:源自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劳动是人们的认识的主要源泉,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即在劳动工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③依据: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人类的生产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教育的需要起源论①代表人物:中国教育理论家杨贤江②观点:以上观点不够正确,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即教育的需要性);生物起源论和心里起源说在西方具有一定代表性: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劳动起源说把教育视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除此之外还提出生产劳动需要论,文化起源活动论等★★★关于教育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说①主要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②局限性:教育起源生物学化,将人类教育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过程,抹杀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2)心理起源说①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②局限性:教育起源无意识模仿,则此无意识为遗传性,而非获得性的;是先天的而非后天;为本能的而非文化和社会的。依然否认的教育的社会性。3)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的需要。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教育性质:儿童公育:儿童为公社所有,并由公社所育,这个时期所有儿童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即教育只有社会性,平等的,公平的,没有阶级性学习内容:①社会生活(本氏族的历史传说,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图腾禁忌等及宗教活动有关的音乐,舞蹈绘画等)②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方法:①通过观察,游戏或“做中学”②通过长辈的叙述,解说来启发诱导学生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世界早期学校特征: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教育有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一.古代埃及学校: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一)宫廷学校:古埃及最早出现的学校,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后,接受锻炼,之后分别委以重任为官吏。发展到西欧中世纪时期的宫廷学校,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中,为提高王室贵族的文化素养,培养国家官吏而设立的学校。学习科目有七艺、拉丁语、希腊语,有皇子、公主、王室成员,是培养国家封建官吏的文化训练基地。1.地点:宫廷;对象:王子或高级官吏子弟;任务: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2.内容:①学习已有的文稿②从事抄写③进行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和政治教育④高级官员对其进行讲话⑤习武⑥善于辞令⑦了解初步的科学知识3.教育已经发生差异,具有等级性和阶级性★★(二)寺庙学校:在中王国以后设在大寺庙里的学校,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级的学校,专收高级僧侣的子弟入学,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未来的高级僧侣。地点:寺庙;教育对象:收取高额学费绝非一般人家子弟所能上得起;任务:培养一般官吏,一般僧职人员,也为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教师不是专职人员:寺庙僧职人员(身兼三职,官师合工:僧侣,政府官员,学校老师)内容:①普通的知识(文字书写,语言计算,几何天文等)②毕竟高深的专门学科的知识③培养一般官吏,一般僧职人员方法:一般方法,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文字书写和背诵占据重要地位★★(三)文士学校:文士是古代埃及所特有的一种人物,这些人大多是从寺庙学校毕业,有的有官职,有的无官职,但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最大特点是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平常也可在露天或大树下教学。内容:识字,阅读,书写和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注意到的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教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古代两河流域的学校两河流域发掘出的“楔形文字”,该地区是人类最早出现和国家的地方,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苏美尔人的学校原则上学生来自社会各阶层,实际上学生多为富裕家庭的男性孩童。❤❤1.楔形文字:世界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黏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芦苇秆在黏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笔画呈楔形,因此~。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对文明最有意义的贡献,直接导致了世界最早学校的产生和发展❤❤2.泥板文书: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烧干后即为~学校分类:①宫廷或政府机关设立的学校②附属神庙的学校③私立学校学校早期主要为培养寺院和宫廷里面的缮写员而设立,因而学习书写便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①语言类课程(学习苏美尔语的单词和语法)②半科学性课程(算术地理)③文学和创作的课程(学习抄写模仿过去文学作品与进行新的文学创作)古巴比伦的学校教育:为权贵阶层服务的学校体系,即祭司,书记员和文职人员的教育*《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学校体系:①初等教育。主要对年轻一代,进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其中语言文字的教学主要是教授苏美尔文和阿克德文②以培养为目标的学院,主要学习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类学科,如工程学等教学方式:采取师徒传授式的个别指导,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记诵材料和模仿,教师随时纠正错误三.古代印度的学校(宗教很重要)特点:教育与宗教教育和种姓制度密切联系在一起*公元前1000年,处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产生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古代印度社会特点:①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②种姓制度非常严格,将社会分为四个种姓:A婆罗门(祭司贵族)B刹帝利(军事贵族)C吠舍(小生产者)D首陀罗(失去土地的自由民,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主要任务}吠陀时期非常重视家教,学习《吠陀经》,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借宗教训练培养继起的婆罗门★★2.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在印度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此类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均系婆罗门种性。古儒是对经义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主要进行经义的解释和各门知识的传授,儿童入学须经古儒考验。学习内容主要为六科和《吠陀》经,除此之外六科: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祭祀。学习年限:12年。学习方法:仍以记诵讲解为主,但也有了复述讨论演示等方法,当然体罚也非常盛行。教育对象:非贫民子弟能进入****公元前6世纪前,婆罗门教育是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人物的教育婆罗门教育①家庭教育→梵文《吠陀经》②古儒学校→《吠陀经》体罚佛教的寺院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姓平等)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提倡“无欲,无恶,清静,一切皆空”,宣传人要消除一切欲望,要多注意自我修行,多行善事,只有大彻大悟到达世界的彼岸佛教与婆罗门教区别:①反对“婆罗门第一”②教育上进行改革,主张教育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僧侣学习12年,合格者为比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僧学完称为比丘尼。学习内容为佛教经典。学习方法: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争辩和议论的方法。寺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5)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科,教师的地位较高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不能源远流长第三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基本特征:(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具有了严格的等级性和阶级性;教育为官府所有,学术官守,政教合一;贵族后代成为文化教育的掌握者和独享者;教育内容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内容相对全面;教育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拥有了专门的校舍。(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学校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之前为远古时代)夏代出现学校的条件:①是第一个奴隶制的阶级社会②金石并用的时代,生产力及农业发展③出现原始文字并脱离巫人夏代的学校(政教合一,学校的雏形)类型:①庠:养老兼教育场所②序: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均是教育机构——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③校: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一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教育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宗教教育培养目标:能征善战的武士————————————————————————————————————————————————————————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公元前17世纪,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商代学校有固定的校舍,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类型:①庠②序(商代特创新型教育机构)→③学:大学(右学),小学(左学),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在教育上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④瞽(jian)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以礼乐教育为主要内容,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传授军事技能和礼乐典章文化以造就奴隶主贵族的接班人——————————————————————————————————————————————————————————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公元前11世纪,西周)西周社会概况: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西周具备了较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王都附近,主要为奴隶主子弟设置,分为大学和小学。①大学:天子大学——以辟雍为中心,已有分科教学的意义;诸侯大学——三面临水名为泮宫(大学除了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地,还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的场所,充分体现奴隶社会政教合一政教一体的特点)②小学:宫廷的贵胄小学。入学年龄最早8岁,晚者15岁;教育内容是德行义仪四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以道德教育为主乡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实行定期考核制度西周学校的教师: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表现为“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合一,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形成敬德报民的思想。礼的学习成为六艺的核心,乐除了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通过美学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射御: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射御时必须尊礼书数:基础文化课,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进行,被称为‘小艺’六艺性质: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发展初期是一种在注意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但随着奴隶主阶级的日益腐朽,六艺教育逐渐变质,失去了务实的精神,以射御教育为例,改变了实战的性质,蜕变为进行礼乐教育的形式。****《史蒥传》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西周教育特点:官师合一,文武兼备(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和实用技能,文武兼备)六艺教育★★私学产生的意义:①西周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的,以“学在官司府”为主要特征,在管理上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需要或是个人需要设立的,以“政教分设”、“官师分离”为主要特征,有独立的组织机构,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教师逐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②西周官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利,私学以白由受教为原则,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学校向平民卜放,使文化知识得以下移到民间。③西周官学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奴隶制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私学则有思想自由,各家各派不必有统一的思想,教育内容以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技能为土。④西周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较为规范。私学则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具有较人的灵活性。⑤私学的产生促成了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对后代的教育思想及教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四节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古希腊是西方奴隶制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是欧洲文化教育的最早源头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的教育特征)[斯巴达为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公社国家,斯巴达居民:斯巴达人,希洛人,庇里阿西人]斯巴达教育特点:①教育目的: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②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育方法:野蛮训练和鞭笞③教育阶段:教育是国家事业。婴儿出生经长老检验,无残疾,体质强健的可由母亲带国家抚养;7岁以后送到国家教育场所接受系统教育直到30岁;30岁成为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担任官职,战时战斗,60岁解除兵役④重视女子教育,重视对儿童进行政治教育⑤斯巴达教育特点不代表雅典教育发展特点,但对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形成仍然有影响雅典教育(形成德智体美和谐的教育思想)雅典教育特点:①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培养商人和政治家。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②教育体制: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③教育阶段:7岁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视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岁以后的男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7-12岁的男孩子进的学校有文法学习和琴弦学校13岁以后的男孩可以到角力学校进行体育训练,16岁以后可以到体育馆接受更为系统的体育训练,18岁接受军事训练,但国家不同意要求,由青年自己决定。在军事训练中,可以学到一定的航海知识和政治法律知识。★★★★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比较:同:①阶级性: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控制,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②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③高度重视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业。在雅典,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利不赡养父母。2.异:①教育内容:雅典不仅重视体育训练,也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教育和美育;斯巴达只重视军事教育,对文化教育漠视②教育对象: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雅典不重视女子教育③教育体制:斯巴达专制型,雅典民主型④教育方法:斯巴达野蛮鞭笞,雅典温和民主⑤教育目的:斯巴达战士、军事,雅典公民、身心和谐⑥雅典教育既有公共教育,又有私人教育;斯巴达教育是国家事业⑦雅典教育程度比斯巴达更高古典时代的教育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教育史上的贡献:智者不仅在希腊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希腊史上乃至整个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职业教师,1.希腊教育实践做出了贡献:①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②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七年之久的七艺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③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教育/统治者教育2.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①作为职业教师,他们明确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开始自觉把教育现象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相区分。把教育过程当作一个运用禀赋,进行练习的过程②明确意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有密切相互联系,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③智者反对道德天赋论,强调道德是人人都可拥有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希腊化时代的教育(小学,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现教育雏形学校教育的变化:①初级学校发生蜕变。原来重军事,体育,现在重视读写算等知识性科目②中等教育机构--体育馆,为文法学校所取代③高等教育有一定发展,出现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吕昂克”,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东西方文化教育融合:①希腊,尤其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地②新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出现,如雅典③东西方文化接触,使东方的宗教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相互影响,助长了宗教神秘主义流行,基督教在这种思想上产生——————————————————————————————————————————第五节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王政时期,共和政体时期,帝国时期)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小学:学校是私立的,收费的。7-12岁主要进行读写运算,男女平等。写字方法①把腕②类似于中国的描红。算术方法①筹码②数指头中学:公元前1世纪末期教授语法的教师出现。教学内容是文法,文学和作文练习,当时学校的全部教育实际上是修辞-演说教育的准备高等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演说家或雄辩家[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帝国时期教育制度变化:改变过去学校教育不予过问的态度和听任私人办学的现象,明确办学要求,加强监督改变教师待遇和身份,把教师从私人收费学校的自由职业者改为国家官吏。同时规定由中央或地方支付教师薪金。提高其地位,废除奴隶身份,免除兵役,赋役等建立国家教育制度,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尽量由帝国办理,原来私人办理的也由国家统一管理设立新型学校。高等教育方面,除修辞学校外,设立法律学校Unit2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七方面:一.教育特点: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先行思想家;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二.论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教育对社会作用:①庶(人口)富(经济)教(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也认为实施教育必须以“庶富”为先决条件,孔子是教育史上首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②政治功能:教育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他主张通过教育宣扬“礼教”,以达到德治的目的,反对单纯用政令刑法手段对待民众;教育还通过培养统治人才为政治服务。主张恢复周礼,同时主张进行改良,具体在政治权利的分配原则上要求突破贵族血缘限制,向平民特别是平民中上层分子士阶层开放,即选贤举能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知识和道德都要靠学习培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特殊环境,比一般自发环境作用更大②人性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下愚。虽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作用,但同时收到传统天命论影响,认为教育作用只局限于中人之性是错误的三.教育目的:推行其政治主张,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称“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定义)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重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然学习而成绩不良,也就没做官的资格。(影响)这一口号在春秋时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教育对象: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含义)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的权利。(实质)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由此也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评价:1.优点:对于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学在官府,有教有类的垄断局面有积极意义2.缺点:不等同于现今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与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知识教育:局限于古代经籍的传授,孔子是中国最早系统整理[六书]的人,开始了古代教学内容由重技能训练向重文字教育的转变《诗》: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书》:要旨在于宣扬文武之道《礼》:礼是奴隶制国家用来规定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相应的仪节《乐》:既重视它的美学价值又重视政治伦理功能《易》:从伦理学和哲学角度研究它,强调人为作用《春秋》:空子根据鲁国史记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技能训练: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教学中存在着将军事教育从实际技能训练转向文字概念和义理研究的倾向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教育体系的根本保证,以“礼,仁”为核心仁:①克己:要求以礼制来约束自己,一切行为循礼而行,根本要求是财富的占有上谨守等级名分,克制超越礼制的欲望②爱人:最基本的是“孝悌”之心,提出泛爱论,“爱有差等”的主张礼:作用“辨名”“正名”,分别贵贱等级,维护社会秩序【仁和礼的关系】礼是道德规范,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是思想核心。①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②礼是手段,仁是目的③仁是礼的本质④礼是外在行为表现,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教育特点:①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②偏重文事,轻视武事③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只是比较贫乏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自觉修养:①立志与持志②克己,内省③改过迁善❤❤2.因材施教(孔子是第一个提倡因材施教的人):①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②对学生各方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启发诱导(孔子是中外教育史启发诱导教学的首创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得到启发前积极思考,并举一反三学思行结合:①注意学习态度,要博学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④学以致用谦虚诚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教师学而不厌①好学的态度②乐学的精神③更强的学习能力,温故而知新诲人不倦①情感和态度上一视同仁,真正平等对待所有学生②教育者对待学生的提问应有足够仁心和耐心★★3.教学相长:①对年轻人的发展潜能充满信任②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③乐意师生互学鼓励学生质疑★★★★孔子的教育贡献/影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②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一方面使中国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狭臆,但另一方面也使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发展到极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④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不仅保存了古代传统文化,而且也使我国古代教育内容远离宗教,呈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⑤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⑥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范⑦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一.教育的理论基础→性善论与道德教育内发说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使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四端:强调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下,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视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但是由于后天接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善心”不仅是先天性和非功利性,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从人性论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主张性善论并不否认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教育一方面将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扩而充之使其成为善德;另一方面担负把已丧失的良心找回的任务道德内发展说:强调了到的主体的作用,真正的道德行为是自觉的,人们只要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并且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去做,追求道德上的真善美任何人都可成为圣人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的作用:(1)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就会成为小人、恶人。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2)从“仁政”观点出发,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三.人格理想: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精神境界,对正义行为有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信念和高尚的气节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道德教育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础,仁义礼智四德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仁义”为核心。仁是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仁的外化与推衍,是外在道德行为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道德教育方法→培养理想人格主要靠内心修养的途径:存心寡欲:道德修养与物质欲望,虽此时处于矛盾对立之中,但过多物质欲望会妨碍道德修养尚志养气:士不仅应该立大志,还能有为自己的志向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舍生取义”反求诸已:继承孔子内省思想,同时加以发展,使它与性善论相结合,并推衍为反求诸已,以此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磨练意志: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为了能经受住险恶环境和艰苦生活的考验,不是固有的善端丧失,在道德修养方面注重意志的锻炼教学思想:孟子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2.盈科而进(循序渐进):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

4.专心有恒: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孔子的仁是与礼相连的,注重道德准则的把握,孟子是将仁与义相结合,更强调外在行为的训练,主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言”———————————————————————————————————————————————————————————第三节荀子教育思想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荀子的作用胜过孟子,孔子整理的“六经”后来多经荀子传授。在政治思想上,荀子标榜儒家“礼治”,实际上“礼法”并重性恶论与外铄说反对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属于自然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天生的素质及天赋的本能,人的自然本能和感知觉都引导人向满足自身欲望的方向发展,故人性是恶的。人类的“礼”“义”行为是人为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称为“伪”,主张性恶论性伪之分:“性”(先天),“伪”(后天)是区别乃至对立的,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说明教育的必要性化性起伪: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性伪之合: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改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早就儒者中具有治才的贤能之士,教育内容上也主要是对孔子的六书进行集成与改造,并将六书成为“六经”(诗书礼义乐春秋),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改造:①六经之中,《礼》为重要,认为学习这应该从《诗》学习开始,以《礼》告终②重视六经的传授,认为六书中也有缺点,应有选择教授内容③应结合实际学习方法防邪近正:肯定人性的发展受环境所决定,与良师益友交往才能防邪近正,择友标准符合圣王之道,封建礼法积学积善:仅有良好的客观条件还不够,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强调主体因素的作用,注重个体自觉,不自暴自弃★★3.虚壹而静:是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学思行一致★★教师地位、作用、要求的论述:教师不仅是决定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还关乎国家安宁。由于教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强调尊师;从维护学术思想的统一性的角度强调尊师对教师的要求:①教师要有尊严,使人敬服②年高德硕,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③具备有条理由系统传授知识的能力,不违反师说④能体会“礼法”中的精致道理,恰当予以阐发教师理论影响:荀子的教师理论适应了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反映了私学教育向国家教育转变时期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的重大变化❤❤❤❤❤荀子贡献:荀子是先秦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封建教育理论的开拓者。他对封建教育的实际影响并不逊色于孟子,如经他传授的儒经,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性恶论引出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理论,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出现了孟轲的自内修养的“复性”说和荀子自外形成的“成性说”两大教育体系。此外他的礼法结合的政治思想在历代封建社会发生了实际的功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异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侧重点不同,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孟子认为道德是先验的、绝对的,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届的压力,他说“四端”是“我之固有”,目的在于使人“良心发现”,从而“反其初”;荀子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要人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提倡“养浩然之气”;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礼仪之道对人性加以治理。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究其根本都是儒家精神的传承。———————————————————————————————————————————————————————————第4节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是小工业者,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研究墨翟和墨家派的资料主要就是《墨子》。1.论教育作用(素丝说)墨家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可以通过教育来造就;在这种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墨家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人性可以在教育的作用下改变和形成,因此人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家的这一思想是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的,相比此前的人性论思想有着鲜明的进步意义。2.论教育的目的→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即“兼士”或“贤士”。兼士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兼士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在道德、思维论辩和知识技能方面都有所要求,其中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墨家的兼士与儒家的君子在外表和内在素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平等理想。功力的教育内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墨家独有的实用知识和技术)①古代文化知识教育:反对儒家保守思想,以是否有利作为择取标准,认为只有古代优秀遗产才能继承,对那些无意有害采取批判态度②出于培养兼士的需要,墨家确定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内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强调科技知识教育和思维训练。A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主要包括生产知识、军事知识、科技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等内容,以帮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B思维训练教育包括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和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兼士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C逻辑学知识:墨子还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辩学内容:确立辩论的根据或标准,掌握辩论的规则和方法】墨子提炼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墨家的这些内容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4.教育方法(1)主动: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这叫“行说人”。(2)创造: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是好的东西越来越多。(3)实践(4)量力(首次明确提出)(5)论强力而行: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他非常重视意志的锻炼。❤❤评价:墨家教育思想具有自身特色,其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的主张,尤其可贵的是,提倡科学技术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实行,这就使得墨子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有价值的遗产。❤❤❤❤比较儒家与墨家教育思想:①儒家宣传通过培养能恪守“爱有差等”来拯救社会,而墨家主张通过培养“兼士”拯救社会,“兼士”要有“兼爱之心”,互爱互利,利己利他相统一②儒家所重视的德性是个人的道德完美,是一种封闭式的个人修养,与追求功利无关;墨家所重视的德行是对社会产生实际意义的行为,通过为他人服务和对社会造福来体现道德精神和社会功能③教育方法上,儒家坚持要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教前提下,教师才能予以启发,予以教授,要求学生能自求自得;墨家倡导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和主导作用,主动送教上门,采取主动说服和教育方法,强硬劝教,相比更具有积极意义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主张法制和变法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表现)①强制性的“法”,否定道德教育的功效,思想源于人性本质的看法②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且人与人关系无非厉害关系③管理必须严刑峻法,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人情”因势利导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基本概括①以法为教:法家强调依法治国。法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所颁布的有关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法令措施:A必须使法具有权威性严肃性,赏罚分明,取信于民B将法推行于民众中,还必须使法通俗易懂②以吏为师:实施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制度,进一步要求国家的全体官吏都应成为传法的教师——————————————————————————————————————————————————————————第5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教育思想:1.教育意义:改变人的天性2.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3.教育任务:培养道德4.教育内容: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体育5.教育法:苏格拉底法教育目的论: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培养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具备各种实际知识教育的任务——培养道德。主要观点:①研究实践的哲学---道德(苏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哲学应当是能够实践的。)②寻求道德的“一般”(苏格拉底不满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③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学会做人④主张“智慧即德行”(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⑤自制是德行的基础⑥守法就是正义⑦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内容德育论:知识即道德,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智慧,是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核心,进而提出“道德可教”的主张智育论:广播而实用的知识,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以为,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同时加强体育锻炼论智慧就是道德: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地行事,智慧就是道德。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的论断在教育实践上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识,对于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知识即道德的观点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说美德就是知识,这是不对的;但是说美德不能没有识见(不能没有知识),这句话却有道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具体步骤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影响: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第6节柏拉图教育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理想国》政治观和哲学观政治观:想要建立一个完善理想的国度,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三类人则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三类人各安其位,分工合作,不同又和谐,这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理想国的四种美德。哲学家含有黄金,军人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含有铜和铁哲学观:认为从感性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实的知识。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不完善不真实暂时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真实永恒的,这个理念世界就是他头脑中的理想国《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目的:培养卫国者,即哲学家或哲学王。构将一个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主张教育由奴隶主国家统一办理,使之更好为统治者服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他们主要任务,要求实施相应的教育。[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①学前教育阶段:认为教育应由国家控制,国家应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对儿童进行公养,主要内容是游戏,讲故事等②初等教育阶段(7-18岁),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德育和美育,对体操和音乐尤为重视③高等教育阶段:分为意志教育阶段(18-20岁主要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和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发展智慧阶段(20-30岁,除四艺外重点学习辩证法),继续学习阶段(30-35岁),哲学王阶段(50岁左右)《法律篇》“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教育管理上,有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2规定了学校的兴建3.对专职教师有了明确规定在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了,首次提出强迫教育早期教育的规定比《理想国》更加具体详细介绍了埃及人在“寓学习于游戏”方面的经验恢复了一夫一妻制,因而人伦关系,孝道成了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学习观--回忆说: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了什么东西,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而已回忆说:柏拉图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本质,这个本来很深刻的哲学见解被他做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他说人出生以前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后,这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被遗忘的事物,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特点:①以英才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国家领袖未最终目的,一种领袖教育②实行严格考核,层层淘汰制度,以保证少数德智体各方面都极优秀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柏拉图历史地位/柏拉图对教育问题的主张的价值:重视早期教育,提出公共学前教育思想,具体论述了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如儿童游戏,选择童话教材的重要性等,也是第一个提出优生主张的人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依据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确定了后“四艺”和智者“三艺”合为“七艺”,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洲中高等教育达1500之久,还具体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所办的学院阿加德米开创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传统,对后世的高等教育有不可磨灭的启示作用————————————————————————————————————————————————————第7节亚里士多德教育主张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教育思想:1理论①灵魂论②教育的作用③白板说2.实践教育年龄阶段划分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灵魂论)灵魂A非理性灵魂①植物灵魂(营养灵魂):主要表在人的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方面,是灵魂的最低级部分,出现最早,包含的形式(即灵魂)越少,质料(即身体)越多②动物灵魂(意志灵魂):主要以感觉,情感,欲望冲动的方式表现出来,是灵魂的中级部分B理性灵魂(理智灵魂):主要发挥思维,推理,判断的功能,灵魂中较高级的部分,最晚出现****灵魂→教育的意义↓↓↓↓营养感觉理性①人有动物性↓↓↓②人有别于动物植物动物人③体育德育智育2.教育年龄分期(1)出生至7岁:幼儿教育阶段。以发展儿童身体的灵魂为主,应以儿童游戏和进行身体锻炼为主,注意对儿童脆弱生命的保护(2)7-14岁:更重要任务是情感和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和谐教育,核心是音乐教育同时辅以德育,智育美育等。德育最终目的在培养学生养成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勇敢的德行(3)14-21岁: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围绕学生“理智灵魂”发展进行,主要开设纯粹思辨的学科教育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他并不认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德智体美)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身体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养成“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智育方面:阅读,书写,绘画,目的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和谐教育的核心是音乐教育,而雅典对体操体育的训练更为重视❤❤和谐发展教育观点意义:和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最终目的在于在和谐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灵魂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最重视音乐教育并对之作系统论证的第一人,其和谐教育思想既秉承雅典的传统又有个人创新❤❤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启示/借鉴:①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和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他对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许多极端现象的一种直接批判。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公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②我国当今正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对我国和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展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应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人都充分地发展自己,形成高尚的品德,那么人类社会也将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有机整体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达成个体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③和谐教育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人才中的理论价值也日趋凸显,在当今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现行教育必须重塑教育价值观,学校教育也要改变以往传统应试教育一味推崇学业和升学、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格塑造于不顾的做法,注重学生的身心发育和人格塑造,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依据:灵魂论的心理学思想学科分类①实用的/实利的:如物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②文雅的/高尚的:如音乐,这类学科的设置目的不在于为日后的生活做准备,而是陶冶人的性情,供闲暇时享受之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是实施和谐发展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学校开设的课程除音乐外,有四艺:文法,文学,修辞和诗歌,中心是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境。高级阶段应发展学生的理智,因此应当开设哲学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评价:可以清晰看出深受老师柏拉图的影响,并且对柏拉图教育思想做出进一步发展。对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反映出他对儿童成长的细致观察,试图将教育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又反映了他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智慧和远见卓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8节《学记》与《雄辩术原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教育学的“鼻祖”(一)教育作用和目的教育的作用:政治功能:①教育是化民成俗的手段。通过教育教化人民,人民学会自觉遵守现行的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习俗②教育发挥建国君民的作用。通过教育学会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治国之术”不仅有利于政治稳定,而且在个性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性善论观点论证了人受教育的可能性教育的目的:①培养具有建国君民才能的政治人才②通过教育达到培养安分守己的顺民的目的教育地位:《学记》视教育为国家的第一要务,以为应置于“为先”,“必由”的地位学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学制与学年设想:①拟定了四级学校制度“家有塾,党有庠,木有序,国有党”②把大学教育年限弟弟那个位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共9年,初级学习年限7年,高级学习年限2年,每隔一年考核一次大学的学校管理:①开学典礼②进行目的教育③制定严格的上课规则④实行定期的视学制度⑤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原则:★★教学相长:①对年轻人的发展潜能充满信任②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③乐意师生互学鼓励学生质疑★★预时孙靡:预即未发先预之意,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超前性,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时即及时施教,学习和教育应抓住最佳时机;孙即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和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摩即要求学生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长善救失:道德教育中应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教育者首先应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性针对性施教,全面看问题,教育者应注意培养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启发诱导:①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②策勉学生前进而不是推着他走③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藏息相辅: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练习应相互兼顾,相互促进,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不仅有助于巩固深化课内学习内容,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但应劳逸结合。方法:问答法:教师应注意把握如何提问和如何回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回答应该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不可敷衍了事讲解法:要求①教师的讲解应论点清楚,简明扼要②既要扼要又要精辟,重点突出③语言通俗易懂,注意采用具体的例证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二.《雄辩术原理》中的教育思想昆体良是公元l世纪古罗马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教授法学者,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后来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继承发展。《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古罗马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的昆体良所著,论述的是对一位雄辩家的培养和要求,实际上也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著作。这本书系统总结了古代罗马的教育观和教育经验,同时吸取了古希腊人在教育思想上的有益成果,当然也概括了昆体良本人的教育经验。可以说《雄辩术原理》集希腊和罗马教育思想与经验之大成,也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教育观:1.教育目的: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他认为,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雄辩家。在昆体良看来,作为一个雄辩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一定的雄辩才能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具有高尚的德行比具有出色的雄辩才能更为重要。2.教育作用:教育的作用巨大,但是不绝对,以天性为基础。并不否认天赋的作用,但更多的是要依靠学习而不是天赋3.教育任务:良好的道德4.培养演说家的方法:①及早施教②内容广发的课程内容③因材施教5雄辩家的教育:昆体良将雄辩家的培养划分为: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及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最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昆体良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所独有的优点:①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③可以养成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二)教学观教学组织:分班教学课程设置:先博后专教学方法:启发提问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劳逸结合[总结]教学理论:昆体良在总结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昆体良倡导因材施教、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坚决反对体罚等。昆体良的教学理论对几百年的罗马帝国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教学理论中,有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他主张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认为学习和休息应交替进行,防止过度疲劳。教师应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提问的好处:①测验学生的鉴别能力;②防止学生漫不经心,不听课;③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这正是提问的最终目的。对教师的要求:①德才兼备,既要教学生基础知识和雄辩术,又要教学生做人;②对学生应宽严相济,严肃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③对学生要有耐心,多勉励,少斥责,奖罚要有分寸;④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人浅出;⑤因材施教。综上所述,可见,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丰富的而又具体。他被后人视为是古希腊罗马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的确当之无愧!❤❤❤❤《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异同与启示《学记》是我国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是一个叫乐正克的著名学者撰写的。《雄辩术原理》则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昆体良的杰作。它们从不同角度,分别奠定了中外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①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上,二者都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主张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但在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野②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强调德智并进,尤其强调要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但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则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③在教学观上,二者都关注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正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则有一定的差异④在师生观上,二者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对儿童的态度和处理师生关系上则有高下之分。综上所述,《学记》与《雄辩术原理》不愧为古代中西方两颗教育明珠,闪烁着古代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人类对教育活动的某些共同认识。人们不难从上述比较中看出,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要求教育为一定的政治服务;普遍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注意人才的全面培养;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及其管理,狠抓教学工作,按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办事;了解儿童,尊重儿童,教育要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尊师重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合作等,是古代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对我们当今的教、教学改革最有意义的启示。Unit3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一节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教育的演变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田齐所创设的一所著名的学府,它建立不久,当时的文化和教育中心也由鲁国转移到齐国,稷下学宫遂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闻名于当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古代文化和教育也具有深远的影响。2.稷下学宫的性质:①是有教师有学生的学校,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且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特殊性质的教育机构②学宫的主办者是齐国的君主,办学目的是为齐国培养人才;学校的基本细胞由各家私学所构成,具体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不予干涉3.特点:①体现在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指导思想方面,通过辩论解决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促进学术繁荣②管理上采取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各方学者来学宫游学③礼贤下士,提供优厚的政治和物质待遇,吸引各方人才二汉代官学制度的确立(一)汉代文教政策1.汉初的文教政策: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政治上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同时允许其他诸子思想存在发展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将儒家经典立为官方学说,建立察举制度以选官,由此促成了读书做官教育的模式的形成。(董仲舒提出三大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选举,广取士;置名师,兴太学。★★独尊儒术对教育影响:(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文教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封建社会的终结。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的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以占据古训代替了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2)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为:①这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经学的昌盛有力的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目的、内容、教材空前的统一起来。②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④独尊儒术是封建专制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也提高了教育地位,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发展⑤促成了读书做官司模式的形成。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察举制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其实是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察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使孔子“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汉代开始获得了制度上的落实②选士制度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驱动③汉代察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各为一途,它们之间尚未建立制度上的联系,更谈不上衔接关系。(2)由于察举的决定权在主管官员的手里,察举标准又是很具体,主观随意性较强。产生了诸多弊端①高官贵戚横加干扰取士②贿选成风③主管官员举察不力④沽名钓誉成风。(二)汉代官学教育制度1.中央官学(国办)★①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等的建议,于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员50人,此为汉正式成立太学之始,是汉代最主要的中央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管理大学制度的确立。A太学的管理:太学的教官称五经博士,太学教学内容是儒家经书,包括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太学传经有遵从“师法”、“家法”的规定。太学的教学形式:一面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一面采取以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太学没有规定肆业的年限,只要通过了考试就可以毕业,并按成绩高低授予一定的官职。太学考试方法:★设科射策:设科,即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B教师与学生: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太学生的来源有三:①太常直接选送②郡国、县、邑、道选送③明经下第者及公卿之子(顺帝时期)C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①专经教学,以五经为限②经学教育重师法家法,严守师法家法是基本要求③教学内容为金文经学所垄断④注重自学与考试★大都授:由于汉代大学还处于发展初期,太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似乎并无严格的制度,平时教师讲课时间并不多,授课时也多采用集体上课形式,主讲博士称为都讲。大部分是学生自由研究,加上教师少学生多,教学采取博士的高足弟子转相教授其他弟子的办法,客观上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D太学的意义:①汉代太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详实史料的学校,自创立到清末,成为历代高等学府常用的名称,其影响之深可以得知。②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太学设立以后,有了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朝廷把握教育大权,利用教育这一手段控制着学术的发展方向,这是地主阶级在统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现。太学也为有德行才能的士子提供了一个平台,走向仕途,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③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始于汉代的太学。(五经博士制的确立,经学考试的强化,使统治者摸索到了强化统治思想的手段,官学教育与儒家结下了不解之缘)④由于太学成为知识精英的汇集之地,集结了有识之士,为历史上中国学生运动掀开了第一页。⑤汉代太学教学中存在排除异已学说,并且空谈义理以此取代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探究,严重束缚着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2)宫邸学校:①朝廷专门为外戚贵族及功臣子弟们设于宫廷中的学校,创办于东汉明帝永平9年为外戚樊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