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病原性病毒_第1页
常见的病原性病毒_第2页
常见的病原性病毒_第3页
常见的病原性病毒_第4页
常见的病原性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的病原性病毒第1页/共190页呼吸道病毒

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及其功能,变异及其意义,微生物学检查;麻疹病毒的致病性与SSPE的关系,免疫性与特异性预防;风疹病毒垂直传播与先天性感染的关系。熟悉:主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正粘病毒及副粘病毒的一般通性;流感病毒的血凝性、致病性、免疫性、特异性预防;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致病性。了解:麻疹病毒的形态结构,血凝及溶血;腮腺炎病毒的免疫性;腺病毒的形态、培养、免疫性;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疫苗。第2页/共190页

内容: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4,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风疹病毒其它呼吸道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第3页/共190页第一节流感病毒甲型感染人与动物,常可造成大流行乙型只感染人,致病性低,局部爆发丙型只引起人轻微上感,很少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球形Φ80~120nm,新分离株多呈丝状,长的可达4000nm+,第4页/共190页

第5页/共190页结构.ssRNA(甲乙各8个片端;丙2个片端)1核心NPRNPRNA多聚酶(PA.PB1.PB2)2.包膜内层为M蛋白1,抗原结构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增加包膜的韧性与完整性。其抗体不具中和作用。外层为脂质双层,含宿主细胞膜成分。M2

蛋白镶嵌于包膜中,形成膜通道,利于脱壳和HA的产生。第6页/共190页包膜上的刺突(1)HA1941年Hirst发现了血凝现象。他将病毒接种鸡胚后,不慎将鸡胚血管损伤后鸡RBC凝集。以后又发现病毒与禽类和多种哺乳类RBC凝集,4℃稳定,37℃解离,解离后RBC不凝集,而V仍可发生凝集。HA=3HA0=3(HA1+HA2)。HA1与HA2间以精氨酸及二硫键相连。只有精氨酸被蛋白酶裂解,单以二硫键连接时病毒有感染性。主要功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血凝现象吸附宿主细胞,构成感染的第一步具有免疫原性,相应的抗体能抑制血凝现象,此抗体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第7页/共190页(2)NA4条糖肽组成的四聚体,末端扁球形,另一端嵌于包膜的脂双层中功能: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和扩散。具有酶活性,能水解宿主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N-2酰神经氨酸(V特异受体)具有免疫原性,相应的抗体能抑制其酶的水解作用.

第8页/共190页

分型、命名、变异1.分型:根据RNP和M蛋白抗原的不同将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又根据HA、NA抗原性分为亚型H1-15、N1-92.命名:型别/宿主名分离地/毒株/序号/年份/亚型号3.变异:HANA易发生变异,HA变异更快。Ag漂移Antigenicdrift幅度小量变HA、NA点突变中小流行Ag转变Antigenicshift幅度大质变HA、NA完全不同大流行第9页/共190页Ag漂移

第10页/共190页

新亚型形成的几个学说:(1)突变选择学说:旧亚型突变的基础上经机体的自然筛选形成新亚型;(2)动物来源学说:动物流感病毒的突变;(3)基因重组学说:人和动物甲型流感病毒基因重组成新亚型。第11页/共190页培养特性

鸡胚,初次:羊膜腔;再次:尿囊腔雪貂最为敏感敏感宿主鼠肺:因肺炎而死亡原代人胚肾、猴肾、狗肾细胞培养多不出现CPE,用血RBC吸附和血RBC凝集检测抵抗力:不耐热。-70℃或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对干燥、紫外线、化学药物敏感。第12页/共19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V

飞沫呼吸道粘膜柱状上皮细胞膜唾液酸受体,并在细胞内增殖1—2天。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局部分泌的毒素入血流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发热、发冷、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全身肌肉疼痛(2—5天)。仅少数病例V蔓延到细支气管,引起间质性肺炎,年老体弱者可继发细菌性感染导致肺炎死亡率较高。病后对同型V有短暂免疫力(1—2年)。主要SIgA抗再感染;抗HA阻断V吸附,对同型病毒有牢固免疫力;抗NA减少V释放扩散;IgM,IgG有中和V的能力。

CD4+T细胞辅助产生抗体;CD8+T溶解感染细胞,不利于病毒增殖,其溶解没有特异性。

第13页/共190页

三、微生物检查法标本:咽漱液或咽拭子V分离:抗生素处理标本,接种11日龄鸡胚,35℃3天,羊水或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阳性者再以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型别。首次阴性,仍需盲传3代以确定。也可用敏感细胞分离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注意所用的抗原毒株快速诊断:第14页/共190页四防治原则

避免人群聚集消毒空气:100M3用2—4ml乳酸与10倍水中加热。疫苗:(1)灭活疫苗人IgG多,SIgM少(2)减毒活疫苗;低温(25—30℃)传代减毒活疫苗,发病率50~70%,但选育无减毒指标、温度敏感重组活疫苗能克服上述缺点。(3)亚单位疫苗:神经氨酸酶疫苗,抑制V播散。治疗:盐酸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抑制V穿入、脱壳,干扰素、板兰根、大青叶有一定疗效。第15页/共190页第二节副粘病毒副粘V与正粘V生物学性状相似,但有以下几个特点:V体较大150nm—300nm有两种包膜刺突:HN蛋白,具有HA和NA作用,MV只有HA活性没有NA活性;另一种为F蛋白,具有使细胞融合及溶解细胞RBC的作用,经蛋白酶切割成由二硫键连接的F1和F2两个亚单位后,V才具感染性。—ssRNA不分节段。多数在受染细胞中能产生持续感染。个别成员之间抗原性上有交叉反应(副流—2与腮新城鸡瘟V)第16页/共190页

一、麻疹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有HA、F,无NA,在人胚肾、猴肾、Vero、Hela、人胚肺2倍体细胞内增殖,由于F蛋白的作用能形成多核巨细胞,且核内、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仅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低.第17页/共190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MV

飞沫、鼻咽分泌物、玩具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后入血全身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内增殖后再次入血(9—12天)眼结膜口腔粘膜、皮肤、呼吸道受染产生病变,少数可侵犯神经系统,症状有:发热、畏光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咳嗽、口腔粘膜出现Koplik氏斑(灰白色外绕红晕)随后1—2天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抵抗力弱者易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致死亡。儿童患麻疹后2-17年个别可出现神经系统疾患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由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麻疹发病后移症状也不典型。免疫力牢固,抗H阻止V吸附,抗H、F抵抗再感染。第18页/共190页

(三)微生物学检查

V分离核酸杂交血清诊断(四)防治原则麻疹V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90%,免疫力维持10—15年,初次8月龄,再次7岁。丙球胎球作紧急预防。第19页/共190页

二、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一)生物学性状具有典型的副粘V的形态,刺突包括HN、F出现细胞融合。但细胞病变不明显,。仅一个血清型。人是唯一宿主,但可感染猴和其他动物。

第20页/共19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MPV

飞沫、玩具呼吸道上皮细胞和两部淋巴结增殖入血后侵入腮腺及其他器官。

1~2周自愈,有时可引起睾丸炎20%卵巢炎5%无菌性脑膜炎1‰

获得性耳聋,男性不育症,MPV感染为常见原因。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第21页/共190页

第22页/共190页三)微生物学检查仅怀疑由MPV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时才做V分离,血清学诊断,PCR检测MPVDNA片端。四)防治原则隔离患者,采用MMR三联疫苗,18月龄和12岁时两次接种,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

UrabeMPV株易产生副作用,现用LeylLyunB株取代之第23页/共190页

三、副流感病毒

过去分现在分副流感病毒1型

2型

3型

4型细胞吸附2型,仙台V副流感V-2型红细胞吸附1型副流感V4型引起儿童、成人呼吸道感染的一类重要的病原体,因生物学性状和引起的临床症状与流感相似,故定名为副流感病毒,共有5个型,过去分4个型。副流感V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多见且再感染也多见,病后免疫力不强,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第24页/共190页四、呼吸道合胞病毒

简称合胞病毒,易引起婴幼儿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大约有60%的急性婴幼儿喘息性(IgE的产生有关)细支气管炎或肺炎是RSV引起,不及时处理死亡率较高。较大儿童和成人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尚无特殊防治方法,但:肾上腺素解喘,

IFN缩短病程,三氮唑核苷抑制mRNA阻止RSV复制酶。疫苗正在研究中。

第25页/共190页几种副粘病毒的比较:

副流感病毒MVMPVRSV

分型血凝素(HA)

NARBC吸附鸡胚生长动物致病51114个亚型

+++—+———+++—+++—

猴、猪、牛、鼠猴猴黑猩猩第26页/共190页第三节其他呼吸道病毒一、腺病毒分布广泛,侵犯呼吸道、眼结膜、淋巴组织、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病原体,腺V科哺乳动物属A-F组49型;禽类属A-F44型。

1.生物学性状第27页/共190页

dsDNA无包膜,70~90nm,20面体立体对称。252壳粒。12个顶角,每个顶角壳粒有5个,壳粒相邻称为五邻体。从每个顶角壳粒的基底(毒素有关)伸出一根末端有顶球的纤维。称为纤维突起。此与AV凝集大白鼠恒河猴红细胞活性有关,也是分型依据。240个非顶角的壳粒各自与6个壳粒相邻称为六邻体,有14种结构与非结构蛋白。

第28页/共190页AV不能在鸡胚中繁殖,只能在人源性的细胞中增殖,人胚肾细胞最敏感。引起CPE:肿胀、变圆、聚集成葡萄状。耐酸、耐乙醚。紫外线30‘、56℃30‘天活。

第29页/共190页2.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呼吸道眼结膜:急性咽炎、结膜炎、角膜炎、愿发性典型性肺炎。AV人胃肠道:腹泻性途径:尿道炎、宫颈炎、膀胱炎鼠类:肿瘤、细胞转化,Ad12E1A压抑制MHCI类抗原的表达,逃避免疫监视有关。中和抗体对同型V具有保护作用。第30页/共190页3.微生物学检查法

V分离为早出结果可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检查,血清学诊断,补体结合试验。

4.防治原则

Ad47型减毒活疫苗有一定效果,因型别多、有致癌性,尚无很理想疫苗。第31页/共190页

二、风疹病毒

RV属批盖病毒科,风疹的病原体。+SSRNA60nm有包膜,对热、胆酸、乙醚、氯仿敏感。只有一个血清型。人羊膜细胞、兔肾细胞、BHK21、Vero中增殖,引起细胞脱落,在BHK21中CPE出现较慢,CPE下面通常还可见到正常的纤维细胞。在其他细胞中也能增殖,但不出现CPE。第32页/共190页

RV人呼吸道2~3周增殖后入血上呼吸道症状及耳后及枕下淋巴结肿大,随之面部出现斑丘疹(MV引起的斑丘疹:前驱症状出现后1~2天出现红色斑丘疹,头部躯干四肢;RV引起的斑丘疹:前驱症状出现后随之出现浅红色斑丘疹由头面部开始自上而下扩散到躯干,分散,很少汇成片,持续2~3天旧疹退去新疹出现)并迅速遍及全身,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怀孕4个月内感染RV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综合征。育龄妇女及学龄儿童应接种风疹疫苗。接触患者的人宜注射(大剂量)丙球作紧急预防。

第33页/共190页三、鼻病毒

为小RNA病毒科成员之一,球形,8~30nm,+SSRNA无包膜。至少有115个血清型。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实验动物也不易感,能在人胚肺2倍体细胞、人胚肾、猴肾原代细胞内增殖,33℃旋转培养易出现病变。耐乙醚,对酸敏感Ph3.0迅速灭活,此点可与肠道V区别。经飞沫传播,对成年人引起普通感冒;对婴儿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感染后对同型V有持久免疫力。SIgA有重要作用,IFN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第34页/共190页

四、冠状V

+SSRNA80~160nm有包膜,表面有棒状刺突如同日冕状。引起成人普通感冒(10~30%)也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重要病原之一。在猪、狗、牛等动物可引起腹泻。病后免疫力维持多久不清楚。对热、酸、乙醚均敏感。无特殊防治措施。

第35页/共190页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新型SARS的元凶是冠状病毒,WHO宣布已完成病原体确定的最后一步工作,证明分离到的冠状病毒引起SARS。2003年5月15日动物实验最后确认SARS病原体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第36页/共190页冠状病毒的分类在分类学上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属于:病毒(Viruses)单链RNA正链病毒,无DNA阶段(noDNAstage)有壳病毒目(Nidovirales)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

)第37页/共190页冠状病毒家族第38页/共190页第39页/共190页SARS出现以来,全球科学家积极面对,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病原体的确认和基因组的测序。虽然如此,应该看到SARS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人们对他缺乏了解.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有必要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角度出发对SARS病毒进行分析。面临挑战第40页/共190页基本科学问题SARS病毒编码蛋白与其他冠状病毒有什么异同?不同的蛋白的功能是什么?SARS病毒那些蛋白参与了与宿主的相互作用?SARS病毒在人体内的细胞受体是什么?最根本问题:SARS病毒造成这次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机制是怎样的?第41页/共190页第42页/共190页SARS-CoV可能的发展结局1.被人类消灭,有如近几年香港的高毒性的禽流感。这结局对人类而言是最理想的,但要实现此结果必须依靠现在SARS-CoV发病之初的严格控制,并对其来源、演变的进一步研究,以及相应药物的研制。2.SARS病毒变种,毒力减弱并与人类共存。如果任由其发展并减弱毒力,人类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感冒病毒.3.人类研制出相应的疫苗,从而使SARS病情减弱。SARS-CoV也能与人类共存,当然也有可能因疫苗的作用而象天花一样被人类消灭。第43页/共190页五、呼肠VdsRNA10~12节段无包膜,球形60~80nm双层衣壳,20面体12顶角各有短突起。能在人胚肾、猴肾原代细胞内增殖,引起CPE(有些毒株尚可在鸡胚中增殖),能凝集O型RBC。致病性不明确。曾自轻度发热、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及腹泻、肠炎病人,婴幼儿体内分离到V,也有在家禽、啮齿类动物、鸟类节肢动物(蚊)体内分离到此V。第44页/共190页第45页/共190页第46页/共190页第47页/共190页第27章肠道病毒

掌握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抵抗力,特异性预防,新型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的形态,结构,型别,致病性,免疫性。了解柯萨奇V、埃可V、肠道腺病毒的抗原与分型,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肠道V属鼻V属小RNAV科心脏V属口疮V属第48页/共190页人类肠道V属的种类及其所致病性

病毒型别疾病脊髓灰质炎V1~3个型脊髓灰质炎柯萨奇VA组1~24型(实际1~23型疮疹性咽炎

A23=ECHO9)B组1~6型心肌炎埃可V1~34型实为1~31(10型=呼肠V1型

28型=鼻V1型34型=柯萨奇24型)无菌性脑膜炎肠道V68

小儿肺炎支气管炎肠道V69

未发现与人类疾病关系肠道V70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肠道V71

脑膜炎、脑炎、似脊灰手足口病、脑膜炎肠道V72

甲型肝炎第49页/共190页

肠道V共性(1)球形Φ20-30nm20面体衣壳由60个相同壳粒组成,每个壳粒由4种不同的结构蛋白(VP1-4)组成。无包膜。+SSRNA,直接起mRNA的作用。(2)肠道V在氯化铯中的密度为1.34g/cm3

鼻V1.40g/cm3

区别点(3)耐乙醚,Ph3-5稳定,56℃30‘灭活,加入1mol/LMgcl或其他二价阳离子时,能保护V对热的灭活作用。(4)对原代猴肾、人胚肾细胞敏感,柯萨奇A组对新生乳鼠敏感。(5)临床表现可以多样化,中枢N系统症状、心肌损害、腹泻、皮疹等。

(6)V在宿主细胞浆内增殖复制成成熟V体。

第50页/共190页第一节脊髓灰质炎病毒是脊灰的病原体,易侵犯儿童脊髓前质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暂时性或弛缓性肢体麻痹,故称小儿麻痹症,轻型的感染仅表现为上呼吸道及肠胃道症状;隐性感染较多。研究历史:1840Heine对脊灰作了系统的描写1891Medin证实了本病的传染性1909LandsteinerV的病原学1949EndersV培养成功1954Salk福尔马林灭活疫苗1956Sabin减毒活疫苗第51页/共190页

一、抗原组成及型别

D(Dense.致)抗原/N抗原经区带离心分为两种V颗粒

C(空壳)抗原/H抗原用综合试验将V分为三个类型:Ⅰ、Ⅱ、Ⅲ。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三型之间有共同Ag、Ⅰ、Ⅱ有小的抗原变异,但总体上讲是相对稳定的。补体结合试验:三型之间有共同的补结Ag。第52页/共190页第53页/共190页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脊灰V过去认为经N、呼吸道、淋巴、皮肤等途径传播

近二十年用黑猩猩研究致病机理和活疫苗的经口接种方法中得知

排出飞沫

咽、肠道下段上皮C、肠淋巴结内增殖。90%的人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上感、腹部不适、腹泻粪便

排出少数人(10%)

淋巴系统第54页/共190页入血

第一次血症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此时机体免疫能阻止V将发展为隐性轻型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

第二次V血症:症状加重、无力脊背强直、肢体过敏、疼痛入血

1‰免疫力低下者能播散致靶器官

轻者:暂时性肢体麻痹重者:肢体迟缓性麻痹、延髓麻痹,呼吸、心脏衰竭死亡第55页/共190页

第56页/共190页

SIgA清除咽喉、肠道V病后对同型V有牢固免疫力IgA、IgM、IgG清除血流VIgA、IgG维持多年第57页/共190页三、微生物学检查法V分离:原代猴肾、人胚肾、人羊膜细胞,37℃7-10天见的到CPE,中和试验进一步鉴定型别。分子生物学技术:核酸杂交、PCR、寡核苷酸指纹图谱。血清学方法:ELISA、IFA。

第58页/共190页

四、防治原则

一般预防:隔离病人、消毒排泄物、保护水源。特异性预防:Salk死疫苗、Sabin活疫苗(液体、糖丸)。我国用糖丸剂型-20℃可保存2年,2月-7岁儿童服用,为防止干扰现象,服用顺序为:Ⅰ、Ⅲ、Ⅱ,间隔1月。1次/年,2-3年。血清抗体阳转率100%。欧美国家采用3价混合疫苗。连服3次,间隔6-8周,效果比分服的好。我国自1986年以来采用3价混合疫苗。第59页/共190页第二节柯萨奇V与ECHOV

一、1948年Dalldorf从美国柯萨奇镇两名患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儿童的粪便分离出来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与脊髓灰质炎V相似。在人类引起的疾病见表。

第60页/共190页二、ECHOV在分类上不能归入脊髓灰质炎V,也不能归入柯萨奇V,故称孤儿V,后称肠道细胞病变人孤儿病毒(entericcytopathognichumanorphanvirus)。34个血清型,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与脊髓灰质炎V相似。在人类引起的疾病见表。三、新型肠道V,指1969年以来陆续分离出肠道V新的血清型,68、70、71、72型由于临床上仍称为甲型肝炎V,故放肝炎病毒章节里介绍。第61页/共190页第三节急性胃肠炎V

1972年Kapikan发现Norwalk1973年Bishop发现轮状V此后又发现肠道腺病毒、星状V、杯状V、冠状V、小园V等与腹泻有关。第62页/共190页一、轮状VHPV是呼肠V科成员之一,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分为7个组(A—G)。A—C组引起人、动物腹泻,A组最常见,B组仅在我国成人中爆发流行,C组仅见个别报道;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第63页/共190页1.生物学性状

球形ф70~75nm,双层衣壳,由于内衣壳壳粒呈放射状排列,形同车轮的辐条,故称轮状V,外衣壳薄而光亮,只有双层衣壳的完整V颗粒才具传染性。核心为dsRNA,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A组轮状VRNA第10、11片段在凝胶电泳上迁移率有差异,将A组轮状病毒分为长型和短型(如Wa株第10、11片段分子量α,在凝胶电泳上迁移率较快,走的距离长;而DS-1株则相反,走的距离短。)我国长型为多见。根据HRVRNA的电泳图谱作为对HRV的诊断和分型具有其局限性,因为即使在同一次流行中检测的毒株也不尽相同,同时具有相同的图谱的HRV也可以是不同的血清型,这可能象流感基因片段易发生重组一样。第64页/共190页

第65页/共190页基因片段编码的多肽1.VP1;2.VP2;3.VP3;VP3限制HRV在C中增殖;4.*VP4(VP5、VP8)VP4经蛋白酶裂解后增强HRV感染性;5.NS53;6.*VP6;7.NS34;8.NS35抗原性较强,根据VP6抗原性差异将HRV

分;9.*VP7为A~G组,根据VP7抗原性差异将A组分;10.NS26为14个型,VP4将A组分为1A、1B、2、3、4;11.NS28敏感细胞恒河猴胚肾细胞、MA104、非洲绿猴肾传代细胞(CV-1),人胚肺2倍体细胞。标本及维持液里加入胰蛋白酶以增强感染性。抵抗力:较强,粪便中可存活数日数周,耐酸碱乙醚,56℃30分钟灭活。第66页/共190页2.致病性与免疫性经粪

口传播ABC引起人、动物腹泻,60%以上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由HRV引起,HRV

小肠粘膜绒毛细胞内增殖,造成绒毛萎缩、变短、脱落。绒毛细胞的坏破,C渗透压改变,电介质平衡失调,大量水分入肠腔,致水样腹泻,伴有呕吐、腹痛、发热等症,腹泻严重者不及时输液可出现脱水酸中毒而死亡。病后很快产生抗体IgM、IgG、IgA,起主要保护作用的是肠道局部的SigA,只对同型V有保护作用。6个月~2岁儿童SIgA量较低,易重复感染。第67页/共190页3.微生物学检查法电镜及免疫电镜法,诊断率为90~95%以上。细胞培养,分离率为50%以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PCR、核酸杂交;免疫学方法。5.防治原则切断传播途径,疫苗在研究中,及时输液。第68页/共190页

二、肠道腺VEadV不同于Adv的A~E组(在结构与化学组成)归属于F组至少分两个型Ead40、Ead41。敏感细胞Graham:(腺V5)DNA转染的人胚肾细胞,还有A549,引起婴幼儿腹泻仅次于HRV。三、NorwalkV

球形ф27nm无、包膜耐酸、乙醚、热(60℃30‘不灭活)。粪—口途径,感染1天后发病:恶心、呕吐、腹泻、低热,1—2天自愈。有特异性抗体但无保护作用,IgM抗体不作为原发感染的指标,因再次感染时仍可出现IgM。常用电镜免疫电镜查V,固相放射免疫技术查抗体。第69页/共190页生物学特性脊灰炎V柯萨奇VECHOV轮状VAB猴肾人肾人二倍体C++(Ag)++(21除外)+初生小白鼠的致病—++—+A9对猴的致病++A7——+A14

A20B33.6.7对人O、RBC感染—+A21+B5+12.13+A24B619.20.2124.29.30

各种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区别第70页/共190页第28章肝炎病毒

掌握人类肝炎病毒的主要性状及型别,甲、乙肝炎病毒传播方式、免疫、致病特点、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敏感动物,人工自动免疫的应用。了解丙、丁、戊肝炎病毒的主要性状、传播途径、致病特点。以肝细胞作为靶细胞、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HAV、HEV胃肠道传播HBV、HCV、HDV血途径CMV、EBVRV黄热V第71页/共190页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1973年Feinstone首先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现了甲型肝炎V(HAV),6年后利用细胞培养分离到HAV,目前已研制HAV的疫苗。人感染HAV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或隐性感染,仅少数感染者表现为甲肝,不称为慢肝或携带者。第72页/共190页

一、生物学性状

HAV属于小RNAV种,形态、大小、结构与肠道V相似。但与肠道V的核苷酸序列无同源性。HAV基因结构5‘末端虽不编码蛋白质,但因其序列较保守,各HAV株间均有相似的序列,利用此制作探针进行核酸杂交,快速诊断HAV。编码区编码的结构蛋白是一个大分子的蛋白质,经断裂后成为VP1、VP2、VP3、VP4(量序排列),HAV仅有一个血清型。感染模型与培养黑猩猩和绒猴、红面猴对HAV易感。敏感细胞:原代绒猴肝细胞、FRhk6、W1—38。第73页/共190页第74页/共19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病人粪便HAV

手、水、食、食具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增殖经15~50天潜伏期发病。发病后2周开始出现特异性IgA、IgG,粪便中不再排出V。可能是机体的免疫机制造成肝损伤。第75页/共190页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抗HAV-IgM新近感染指标ELISA、RIA抗HAV-IgG流行病学调查ELISA、RIAHAV-Ag、PCR、核酸杂交、免疫电镜

四、防治原则一般预防:饮食卫生、消毒排泄物、保护水源。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还可用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作紧急预防。第76页/共190页第二节乙型肝炎V

1963年Blumberg观察到多次接受输血治疗的血友病病人血清中,发现有一种异常抗体能与一个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起沉淀反应,因而认为后者的血清具有一种新的抗原物质,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后来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常有这种抗原,1967年明确它与乙型肝炎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V在全世界传播,除通过血源传播外,还可通过母婴传播,致先天性感染。感染者达2亿人,其中1亿在中国,约有10%转为慢性感染或带毒状态,少数可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第77页/共190页

一、生物学性状

病人血清中的三种乙肝病毒颗粒:1.Dane颗粒:成熟有感染性的HBV颗粒DNA多聚酶--S——C——P——X--负股有4个ORF双股DNA

HbsAg,PreS1、S2HbcAg,HBeAgHbxAg(抗原组成)

脂质双层Φ42nm(HbsAg,PreS1、S2)

内衣壳Φ27nm(HbcAg,HbeAg)第78页/共190页2.小球形颗粒:Φ22nm、抗原组成主要有HbsAg,还有少量PreS1、S2)3.管形颗粒:由一串小球形颗粒组成,Φ22nm,抗原组成主要有HbsAg,还有少量PreS1、很少PreS2)。第79页/共190页乙肝病人血清中存在的三种乙肝病毒颗粒第80页/共190页乙肝病毒抗原HBsAg有共同抗原决定簇a,两组相互排斥的亚型抗原决定簇:d/y、w/r,构成HBsAg的4个基本型adr、adw、ayw、ayr,我国以adr为主,少数民族ayw。它是感染的指标,也是疫苗成分,抗-HBs有保护作用。PreSAgPreS2Ag即HBsAg肽链N端前附加55个AA;PreS1Ag即PreS2Ag肽链N端前附加128AA,它以肝细胞表面的多聚体、人血清白蛋白作为受体,使HBV吸附到肝细胞上,抗PreS2抗体能阻止HBV入侵肝细胞。PreS2Ag对PreS1Ag有协助作用。它们是病毒复制、药物疗效的指标。PreS1、S2抗原性更强,抗PreS1抗体、抗PreS1抗体是肌体康复的指标。有人主张疫苗应包括这两种成分。第81页/共190页HBcAg为内衣壳成分,因被HBsAg所覆盖,故不易在血循环中检测。其抗原性强,是CTL的靶Ag之一;HBc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是既往感染的指标;HBcIgM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有传染性。HBeAg

由PreC及C基因编码,整体转录及转译后成HBeAg,(如仅由C基因转录转译则为HBcAg)。游离于血清中,其消长与DNA多聚酶消长基本一致,故可作为HBV复制及感染性的指标。HBe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被认为是预后良好的征象。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病人血清持续存在HBe抗体是因HBVPreC及C基因变异所致。HBeAg+孕妇所生的婴儿感染HBV的阳性率大大超过HBeAg阴性抗HBe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第82页/共190页动物模型黑猩猩最为敏感,用于致病机理的研究及疫苗效价安全性检测;鸭用于研究过筛抗HBV药物及消除免疫耐受机制;土拨鼠用作致癌特性的工具;组织培养尚未发现敏感细胞,但用HBVDNA导入人肝癌细胞后,该细胞可表达HbsAg、HBeAg、HbcAg,有的还能产生Dane颗粒。用HBVS基因转染中国地鼠卵细胞可分泌HBsAg而不含其他V蛋白,已用于制备疫苗。第83页/共190页抵抗力

较强耐低温、干燥、紫外线,高压灭菌,100℃10‘,0.5%过氧乙酸、3%漂白粉、5%次氯酸钙、环氧乙烷可使HBV灭活,HbsAg抗原性保留。第84页/共190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患者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途径;母婴途径(产道、哺乳、宫腔)致病性与免疫机制:HBV虽在肝细胞内增殖但对其无直接损害作用,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无症状带毒、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这与免疫机制有关。第85页/共190页乙肝病损机制1.HBV致机体免疫应答低下,CTL的靶抗原HLA-I的表达减少,致CTL作用减弱,幼龄感染HBV后易形成免疫耐受。2.HBV的Prec基因变异不能转译出HBeAg,机体针对HBeAg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对HBV不能起作用。3.细胞免疫介导的病理损害,CTL对靶细胞的破坏,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是可清除V,二是损伤肝细胞:细胞免疫力正常,HBV波及的肝细胞不多,CTL摧毁之,表现为急性肝炎;细胞细胞免疫力超常:HBV波及的肝细胞数较多,CTL使大量细胞死坏,肝功能衰歇,表现为重症肝炎;细胞免疫力低下,受染细胞部分被杀死,HBV不断释放又无有效抗体中和,构成慢肝,肝病变促进纤维细胞增生引起肝硬化。

第86页/共190页乙肝病损机制24.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

HbsAg—抗HBsHBeAg—抗Hbe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液中,激活补体导致Ⅲ型变态反应。5.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病理损害

LSPCTL间接直接肝细胞

第87页/共190页HBV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1、土拨鼠肝炎病毒土拨鼠3年后100%肝癌,对照组无一只。2、流行病学观察HbsAg携带者较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高217倍。3、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肝癌组织检测,可发现HBV基因片端(50%为X基因片端)与细胞DNA的整合X基因编码的X蛋白可反式激活癌基因。可能是HBV致癌的启动子,经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肝癌。4、原发肝癌患者血清中HBV感染指标高于自然人群。第88页/共190页

三、微生物学检查1.ELISA检测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cAg仅存在于肝细胞内,只有脱去外衣壳后才被检测到。结合表讲。2.HBVDNA检测、核酸杂交试验、PCR。四、防治原则切断传播途径。血源HbsAg疫苗,基因工程疫苗(HbsAg,PreS1、S2第89页/共190页第三节丙、戊型肝炎V

70年代初期发现部分输血后肝炎病例中,经高敏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均无HAV、HBVAg存在的依据,故称NANBV。实际上NANBVZ在HAV、HBV发现之前就存在。1977年有一作者报告:50年代早期低温保存的5份血清,均是涉及嫌发生输血后肝炎的献血员的血液,20年后检测:2份HBV血液感染志愿者全得肝炎;3份HBV阴性血液感染9个志愿者也得了肝炎,而且同乙肝的潜伏期、症状。后来发现NANBV有两种,一种主要经过输血引起,89年命名为HCV,HCV在1991年归属于黄V科丙型肝炎V属;另外一种经过粪口途径传播,现称为HEV。第90页/共190页

一、生物学特性未能在电镜下观察到HCV的形态,不同孔径滤器过滤测定HCV大约30~60nm。因对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推测HCV有脂类包膜,+SSRNA将HCV分为三个基因型(I欧美;Ⅱ亚洲为主;Ⅲ亚洲为辅。V、V1

东南亚。中国Ⅱ为主,V量多难治疗。)第91页/共190页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隐性感染(多数)HCV血、母婴人慢性肝炎(少数)肝内淋巴细胞浸润及肝C坏死,肾小球肾炎、20%患者肝硬化,少数患者肝癌免疫力低下的感染者可形成HBV、HCV双重感染。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第92页/共190页

三、微生物检查法

1.查HCV的RNA用套式RT-PCR2.查HCV抗体,常用ELISA确诊用(16)免疫印迹法。四、防治原则对献血员、血制品检测抗-HCV疫苗研究有困难,易变、Ag弱。第93页/共190页第四节丁型肝炎1977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在用免疫荧光检测乙肝患者的肝组织切片时,发现肝细胞内除HbcAg外还有一种新的抗原,当时称为δ因子,δ因子能在HBV辅助下感染实验动物,并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单独却不能,故现在正式命名为HDV。HDV球形,Φ35—37nm,核心为-SSRNA(球状或杆状)和HDAG,起外包以HBV的HbsAg,HDAg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HD)第94页/共190页HDV呈世界性分布:

南意大利、中东地区为主南美洲、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也有,乙肝患者中HDV感染率为0-10%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血制品输血,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与母婴途径。高危人群:药瘾者,多次受血者。第95页/共190页HDV、HBV同时感染称共同感染。HBV基础上感染HDV称重叠感染。均使HBV感染症状加重,死亡率高。HDV的致病机理及免疫性还不清楚,HDV-RAN的消长与肝损害相关。HDAg机体抗-HDIgM(先),IgG(后)。我国已建立了测抗HD的ELISA。预防同乙肝,无特效药物用于治疗,有报道长疗程的IFN可改善症状。第96页/共190页第五节戊型肝炎V

HEV球形Φ27—34nm无包膜,+SSRNA,5‘末端编码非结构蛋白,而3’端编码结构蛋白,属嵌杯V科。第97页/共190页

敏感动物猕猴,经口感染,HEV随粪便排出。HEV的型别尚不清楚,分别有缅甸毒株与墨西哥毒株,两类毒株有交叉。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新疆受染者最多,水源污染可致爆发流行,东北、沿海西南散发病例。感HEV可表现为临床型或亚临床型,成人为临床型,潜伏期2—9周,发病6周后好转并痊愈,不发展为慢肝。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孕妇感染HEV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可致流产、死产、甚至流产,死亡率为10-20%,电镜、免疫电镜作病原学诊断,PCR查HEVRNA,查HEV-IgM有诊断意义。第98页/共190页其它肝炎病毒目前还发现了、TT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黄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基因组结构与HCV相似,经血、母婴途径传播。单独感染肝损害较轻,与HCV混合感染可干扰HCV。TT型肝炎病毒。细小DNA病毒科成员之一,为无包膜的单负链环状DNA球形嗜肝病毒。经血传播。可在各型肝炎中出现。第99页/共190页人类五种肝炎区分表性质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原体HAVHBVHCVHDVHEVV大小27nm42nm30-60nm35-37nm27-34nm核酸类型+SSRNAdsDNA+SSRNASSRNA+SSRNA动物模型黑猩猩猕猴黑猩黑猩黑猩猕猴热抵抗力56℃30’不灭活60℃2h不灭活不明不明不明型别1个血清型4亚型血清型1个基因型不明不明传播方式粪口、水源血、母婴血、母婴血、母婴粪口水源粪便排毒主要+—+—+潜伏期15-50天60-160天30天±14-63天第100页/共190页性质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流行情况流行性地方性地方性散发性散发性散发性爆发性散发性V血症短长较长长短无症状携带者无多有不明无持续感染无多多不明无转慢肝、硬化无多多不明少查AgHAAgHbsAg.HbeAgNS3-5区编AgHDAgHEV查Ab抗HA抗HBsHbeHBc抗HCV抗HD抗HEIgM被动免疫人丙球HBIg无同HBV无自动免疫死活疫苗HbsAg血源、Pres1、2

无同HBV无基因工程疫苗HbsAg基因工程疫苗人类五种肝炎区分表第101页/共190页第29章虫媒病毒目的:掌握乙型脑炎病毒及森林脑炎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免疫性及特异性预防。熟悉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了解登革热病毒的性质及致病性。第102页/共190页简介:也称节肢动物媒介病毒,是指一大类通过吸血虫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叮咬人、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现已发现530多种,至少150种对人致病。1984年,将虫媒病毒重新分类,分为披膜病毒科(原甲病毒属)、黄病毒科(原黄病毒属)、布尼雅病毒科,即将黄病毒属从披膜病毒科中分出,另立黄病毒科。第103页/共190页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病毒科病毒媒介疾病分布黄科V流乙V三带喙库蚊乙脑中国森林脑炎V蜱森林脑炎中国登革V伊蚊登革热中国新疆出血热V硬蜱出血热中国第104页/共190页

属于黄V科、披膜V科的虫媒V的共同特征:1.呈小球形Φ40—70nm2.+SSRNA外面有二十面体对称衣壳,最外层为脂类包膜,其上镶嵌有糖蛋白组成的血凝素。3.对热、脂溶体和去氧胆酸钠敏感,Ph3-5不稳定。4.亲代上股先合成互补的负股RNA,再以此为摸板合成子代基因组正股RNA,在胞浆内增殖,宿主范围广,最敏感的动物是乳鼠。5.节肢动物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所致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第105页/共190页第一节乙型脑炎病毒

简称乙脑V,1934年日本学者首先自死亡患者脑组织中分离到此种病毒,因此国外亦称日本脑炎V。引起人的流行性乙型脑炎,过去多见与儿童,现在成人、老年人患者增多。临床表现有轻有重严重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可留后遗症。第106页/共190页

一生物学性状M包膜里面三种结构蛋白C衣壳中

E包膜上的糖蛋白—血凝素V在Ph6.0-6.5凝集雏鸡、鸽、鹅RBC敏感细胞:地鼠肾、幼猪肾原代细胞及C6/36蚊传代细胞中增殖CPE

第107页/共190页二、传播途径与致病性

越冬蚊长期宿主幼猪V血症4天

皮下毛细血管壁人

潜14天

蚊蚊内皮C和局部淋巴结V血症4天幼猪潜14天

入血至肝脾单核吞噬C国外30%入血发热、寒战、不适死亡率国内3-10%10-15%的感染者V入脑组织,脑实质及脑膜病变,表现为高热、惊厥、昏迷、死亡,幸存者可有后遗症(50%)

第108页/共190页

三、免疫性体液免疫为主(IgM、IgG),细胞免疫也有一定的作用。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可以获得同样的免疫力。第109页/共190页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血凝抑制试验1:640可确诊;双份血清4倍增高可确诊。

2.补结试验1:16以上有诊断价值。

3.MacELISA-IgM急性期病人的血清IgM达90%以上。

4.中和试验(不常用)仅在新分V的鉴定、流行病学调查。

5.V分离(不常用)仅用死者脑组织作标本分离V。第110页/共190页

五、防治原则

1.防蚊灭蚊

2.乙脑疫苗接种对9月—10岁儿童和幼猪注射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2次注射保护率60-90%第111页/共190页第二节登革病毒

是登革热的病原体,由伊蚊传播,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太平洋、中南美洲有流行。我国广西、广东、沿海等地时有发生。生物学性状与乙脑V相似。分四个血清型,各型间有抗原性交叉,与乙脑V和西尼罗V也有抗原性交叉。敏感细胞:伊蚊传代细胞(C6/36),地鼠肾、其它哺乳动物细胞等。第112页/共190页

致病性:存储宿主(人或猪)伊蚊人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轻型:发热、肌肉关节酸痛、淋巴结肿细胞中入血重型:皮肤出血、休克、多见于ⅡV的再次感染者(ⅡV与同型或异型抗体结合后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并在其中增殖,受染吞噬细胞在CTL及IL-2IFN-δ的作用时,可被激活释放TNF、蛋白酶、凝血激酶和一些血管通透性因子,引起C3激活、血小板减少、血管通透性增高,重从而引起出血和休克等严重症状。此外大量Ag、Ab复合物也可激活C系统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引发休克。第113页/共190页检测与防治发病的早期取血清作V分离。1周后查血凝抑制抗体、补结Ab。MacELISA-IgM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疫苗尚未研制成功(必须考虑到抗体的免疫促进作用)第114页/共190页第三节森林脑炎V

又名苏联春夏脑炎V,壁虱性脑炎V,由蜱传播引起森林脑炎V。最初在苏联东部发现,中欧和德国也有报告,我国东北和西北的一些林区曾有流行。生物学特性与乙脑相似。敏感细胞:人胚皮肤成纤维细胞,鸡胚细胞和传代地鼠肾细胞CPE抗原性较一般,与羊跳跃病毒有交叉反应。第115页/共190页蜱是V的存储宿主蜱森林中的兽和鸟类(在中循环)林区人员被蜱叮咬而感染(也可通过胃肠道或其他途径感染人)10-14天后突然发病:高热、头痛、昏睡、外周型弛缓性麻痹等症死亡率为30%,病后免疫力持久。诊断同乙脑V预防以灭陂防蜱叮咬为重点,灭活疫苗。第116页/共190页第30章出血热病毒目的:掌握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了解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特点和特异性预防方法。第117页/共190页简介

引起出血热的病原体在分类上包括多种病毒,见表。在我国以发现的主要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第118页/共190页表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

病毒类属病毒媒介疾病分布布尼雅V科汉坦V新疆出血热VRift三谷热V啮齿动物蜱蚊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Rift出血热亚欧美非洲美洲、非洲中国新疆黄V科登革热V黄热病VKyasanur森林热VOmsk出血热V蚊蚊蜱蜱登革出血热黄热病Kyasanur森林热Omsk出血热东南亚南美非洲南美印度西伯利亚披膜V科ChikungunyaV蚊Chikungunya热非洲东南亚沙粒V科Lassa病毒Junin病毒Machupo病毒啮齿动物啮齿动物啮齿动物Lassa热阿根廷出血热南美西非南美南美线状V科Marburg病毒Ebola病毒未确定未确定Marburg热Ebola热非洲欧洲非洲第119页/共190页第一节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又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主要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以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蛋白尿等为特征,病死率高达10%。第120页/共190页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态,直径120nm。单负股RNA,有长、中、短三个片段,分别编码病毒的RNA多聚酶(L),糖蛋白(G1、G2为中和抗原),核蛋白(N)。最外层为包膜。可在人胚肺传代细胞(A549)Vero-E6、2BS及地鼠肾细胞中增殖一般无CPE,IFA检测抗原。易感动物较多。用中和试验将它分为6个血清型。第121页/共190页

二、流行环节

流行性出血热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与鼠类的分布和活动有关。我国已查出20多种啮齿类动物自然携带病毒,已证实几种厉螨和小盾恙螨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第122页/共190页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病毒进入人体约经2周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表现为高热、出血和肾损害。常伴有三痛(头疼、眼眶痛、腰痛)及三红(面、颈、上胸潮红)。临床经过分为5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致病机理:1)直接损害;2)3型变态反应。第123页/共190页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病毒分离,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IgM、IgG)。五、防治原则应用灭活疫苗。第124页/共190页第二节新疆出血热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与汉坦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传播方式、致病性不同。硬蜱、亚洲璃眼蜱是该病毒传播媒介,也是储存宿主。每年4~5月份蜱大量增殖,是发病的高峰,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中毒症状和出血。病后的免疫力巩固。第125页/共190页第三节登革热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与汉坦病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