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伴侣,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其次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育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阅历,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育同学语感的最好教材,由于古诗有“只可意会,不行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同学自主诵读,老师范读,材料补充,老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同学与文本的距离,使同学跨越时空,捕获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敬重同学的自主学习和同学共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伴侣间深厚的情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转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同学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同学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家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关心同学走进内心,感受伴侣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留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老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
3.借助解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解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同学脑海中形成肯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同学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同学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充满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特别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愿向恶势力屈服,坚韧斗争,直到最终“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其次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同学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伴侣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那种简单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同学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模糊的印象到对简单的内心的深化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倾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同学与当时环境、文本、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同学切身体会内心,能与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伴侣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亮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旧采纳老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同学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准时的补充,也会使同学明白,那种对家人,对伴侣,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转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同学对此已经有了共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同学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吩咐:“————。”同学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伴侣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莫非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同学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受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旧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同学感受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转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假如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伴侣,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2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伴侣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伴侣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预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伴侣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订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同学说自己认为的诗意,老师进行辅导,鼓舞同学大胆的说,不要可怕说错。
(2)同学看图,听老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察指导。
6伴侣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察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同学个人诵读展现。(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学问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怜悯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伴侣间深厚的情意。
3、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行。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伴侣间深厚的情意。
教学难点:
抓住“冰心”“玉壶”感悟诗人高尚品行。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
1、对诗嬉戏。(送别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导入课题
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闻名诗人王昌龄,来观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题。
4、背景介绍。
二、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留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读正音。
(2)指导读出节奏美;指读、男女生共读。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留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范读,读出韵脚音调。
3、生试读,指读。
4、齐读古诗。
三、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同学结合解释认真地读一读,和同桌沟通哪些字眼让你看到了送别时的情景。
2、同桌沟通。
3、课堂沟通。
(1)“寒雨”看出送别时的天气下着雨。
(2)“夜”“平明”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
(3)“楚山孤”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好友时的孤寂心情。
四、走进诗人感悟品行。
1、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毕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知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毕竟是为什么?
(2)播放动画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受,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雪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3)补充“玉壶”典故诗句。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白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伴侣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五、拓展延长,对比阅读。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六、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搜集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悉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3培育同学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日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老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状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化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解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静静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早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假如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旧纯净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化学习,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化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化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解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的一位伴侣。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早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方心的纯净。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方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漫的烟雨覆盖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加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充满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其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早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吩咐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伴侣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知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旧纯净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奇妙的相互衬托的比方,来形容一种纯净完善的品行。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势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愿屈从于恶势力的坚韧斗争精神。
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5
一、解题导入,读题质疑
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芙蓉楼送辛渐”,生齐读)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伴侣。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适时正音辨音“洛(luò)”,熟悉生字“壶”。
2、朗读检查。(正确、节奏、速度)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好每一个字做起,引导同学读出节奏,把握好速度。
三、诗文理解,自主沟通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你能不能读得懂?请你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生自学)
2、同桌之间沟通,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3、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说说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生答,师结合解释讲解字词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同学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了同学的自学力量、理解力量。
四、诗文品读,赏析感悟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究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的依据在哪里?假如你能说出来,说明你真的弄懂了。
“连”“入”两个动词写出了“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黯淡气氛。“楚山孤”表达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伴侣时剧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设计意图】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志的,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需激发同学思维,引导同学认真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化理解意境。
2、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送别辛渐一共写了两首诗,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分散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后来因事被贬谪至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其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独、苦闷呢?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要注意让同学感受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诗歌的意境。
3、读一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转变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哪些字词告知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里里外外晶莹剔透、雪白无瑕)
“玉壶冰”首次见于南朝鲍照《代白头吟》中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至唐代成为一个久写不衰的意象,多次消失在诗词作品里。(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玉壶冰”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精神品质的难点,知人论诗,因此补充“玉壶冰”的历来寄予就有了依据。
4、想象:诗人会向辛渐说什么呢?
5、归纳主题:全诗句句是景,句句是情。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呈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顽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6、指导背诵。
送别诗我们学了许多,有的借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意、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托物寓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的以水深比情深,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净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有的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像今日我们所学的,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自己的心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拓展处支配群诗阅读,既对送别诗做一个小结,又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从人物语言、动作中感受人物品质”,围绕书后习题绽开学习,群诗阅读不是简洁的叠加,而是主题性阅读,這样的学习,更能进展同学的思维和探究精神。
古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节奏感、音韵感、画面感、意蕴感都需要反复诵读。朗读,是有方法的,需要字字入目读,教同学读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是基础;入口入心读,让同学能够读懂诗句的意思;入情入境读,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读之有层次,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古诗的张力与魅力。
古诗文字简练,但内涵丰富,意味无穷,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对比解释理解诗句,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引导同学想象、感悟,和来场穿越千年的对话,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意。
古诗教学最终指向“审美鉴赏与制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向同学核心素养,而这个过程中必需要有思维的参加。拓展阅读,引导同学走进经典,将同学的视野引向课外,让美感流淌在同学心中,把文化的种子种在同学心中。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6
一、本诗进入课堂的一些想法:
1、对于唐人的送别文化已有肯定的了解;本诗在送别诗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首,可以说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可以说,与已学的送别有同有异。学习本诗,有助于同学对唐人送别有更为深化的理解。
2、本诗为语文课程标准推举,进入课堂,可作为教材诗歌的延长。
3、本诗具备“以写促读”的若干要素,将写挤进课堂,有助于提升同学的语文素养,也有助于共性化地理解本诗。
二、学习目标初定:
1、读通本诗,并在对本诗的背景有所了解的状况下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含义;
2、把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在以写促读中达成对诗人内心的理解,并能将个人的想像体验融入到写作活动中;
3、背诵本诗并适当阅读与本诗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