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_第1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_第2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_第3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_第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科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1》(教科版)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的结构必修部分的结构必修1必修2小结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力力与运动的关系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和能源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第一章1.质点参考系空间与时间2.位置变化的描述——位移3.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7.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8.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第一单元:运动的描述第二单元:匀变速直线运动9.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学生实验)二、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的特点必修教材的特点关注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和现代化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个性发展关注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主体与栏目协调的呈现方式【例】发展空间:火星运动的轨迹在不同参考系中看到的火星运动轨迹。目的:认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研究对象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为必修2“天体运动”中日心说的建立打下伏笔。【例】位移引入的情景许多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丧生.他们之所以失败,常常是因为在沙漠中弄不清这样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的地方在哪里?选哪条路线最佳?20世纪末,一位欧洲妇女成功穿越了这个“死亡之海”,这是因为她携带了GPS接收机,时时都能找出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例】速度的引入【例】重力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一书中,有这样一幅漂亮的插图.我们假定把这儿的故事改一下:图中的巨人生活在我们地球上,周围的“小人”就是我们人类,在重力的作用下,巨人能有与周围的“小人”相似的身材吗?(二)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个性发展1.注意控制面向全体学生的深度要求例如,必修中,主要研究的是匀变速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在建立加速度概念时,不必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可再指出其加速度的瞬时性。在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不引导学生去解一些复杂的追击问题。注意,有的概念是在过程中提高的,不要求一次到位。3.向一定特长的学生推荐适合的课题例如:对于理论思维较强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做发展空间中的“交通事故的分析”课题。对喜欢实验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做估测楼房高度的实验,或用斜面法做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网上查阅,如军事题材、航天题材、与重力有关的题材,等等,鼓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交流。(三)关注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

防止探究的形式化和程式化

中问题大问题小问题1.以问题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准备找出问题的“解”对“解”作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呈现顺序与解决形式——教材从陈述性转变为探究性有利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结合对探究的正确理解消元法(四)正文与栏目相协调的呈现方式2.“讨论交流”栏目与“观察思考”栏目的区别与联系观察图片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回归原问题坐标原点建在哪里?3.“活动”栏目与“实验探究”栏目的区别动手实验问题较单一过程较简单动手作图为合力的变化作铺垫解题但有探究味道4.“小资料”栏目的重要作用三、教学建议(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入门台阶过高的台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台阶适度降低,把握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进程,扎实一点,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关注与生活的联系、对现象的观察及思考,充分开展交流和讨论,注重动手实验与理论思考的结合。对抽象程度较高的问题,注意变抽象为具体,化解思维的难度。通过生活经验体验a与F、m的定性关系,降低入门难度【案例】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也是学生的难点。准备↓让学生了解初中与高中速度定义的区别:前者是路程变化的快慢,后者是位置变化的快慢。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这种区别?举生活实例,如南京到北京,飞机、火车、汽车,路径不同,我们关注的是从一地到另一地的位置变化的快慢。让学生理解变速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概念,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它的方向由位移方向决定。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它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和使用打点计时器,既有技能训练的目的,又有理解平均速度概念及学会测量方法的目的,还为建立瞬时速度概念做感性的准备。【案例】瞬时速度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

订正A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陈述什么叫瞬时速度,大小、方向的意义。瞬时速度大小的测量。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数据给我们哪些启示?【案例】瞬时速度一组数据分析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是越来越快的,A点肯定比E点来得慢,在测量的平均速度的数据中,区间越接近A点,求得的平均速度值的越小。可见,该区间比其他区间测得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A点运动的快慢。研究表明,围绕某待测点所取的时间Δt越来越小时,测得的平均速度大小就越来越接近该点(该时刻)的速率,所取位移的方向就是物体在该点(该时刻)的运动方向.小结:怎样用实验测量瞬时速度通常,实验中取计数周期为0.1s,则纸带上与某一点相邻的2个计数点间的时间为0.2s,这比一条纸带所记录的总时间要小得多,因此,可以将与某一点相邻的2个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当作该点的瞬时速度。讨论交流:怎样根据图1-3-5的纸带求出打A、B、C、D、E各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简单介绍速度—时间图像。案例评析该案例从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为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由生活的实例引入瞬时速度的意义,而非下一个严格的定义。采用实验的策略,借用求平均速度实验得到的数据,使学生感受将所取时间(区间)趋近待测点的作用,体现了极限的思想,但回避了抽象的数学极限方法。同时教给学生可操作性的测量方法,并通过讨论交流巩固方法的应用。对于图像点到为止,对于方向没有展开讨论,这是合适的。回答一个问题:怎样确定求瞬时速度的Δt?取时间间隔为0.06s,求DF段的平均速度,以此来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而不能用更小的区间,这合适吗?在通常的实验中,比较多的用计数周期为T=0.1s,用0.2s的时间间隔求瞬时速度,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则可以用T=0.02s,用0.04s的时间间隔求瞬时速度。DEF(二)关于实施探究教学的建议1.关注探究的本质特征,使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案例】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传统教材按陈述性的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操作,从而得到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实验比较顺利,但缺少思考和探究性。课标教材改变了陈述性的写法,在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猜想,但是学生缺乏提出猜想的经验(个别的事实),也没有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依据(运动的合成在力的合成之后)。因此,这里的“猜想”偏离了探究应有的本质特征,多数学生只能通过看结论而作“猜想”。教科版教材按如下思路设计:概念准备↓通过讨论交流,猜想同一直线上受两个力的情况;通过观察图例,认识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以及共点力。(1)教师演示:用3~4个砝码牵引一根弹簧,求两分力成直角时的合力(如右图)。(2)学生猜想:如果两分力方向之间不成直角,合力和分力可能有什么关系?教科版教材按如下思路设计:(3)学生实验: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验证你的猜想。验证猜想①让两个力之间互成120°,且与橡皮筋伸长方向成60°,实验并作图,你能看出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吗?②改变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和作图,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写出你的实验结论。改变后的方案的特点:演示实验,教师操作且只演示一种特殊情况,实验难度降低,通过它说明力的合成的概念。演示实验只给出了一种特殊情况下的信息,它为学生提供猜想的依据,而不是实验的结论。选用一种有较大尝试空间且操作难度较小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内容,关键是做好实验,但实验比较困难。有的教材用斜面上小车加速运动的方案,忽略摩擦力,实验操作比较易行,但原理上比较复杂,小车受到的力是重力与斜面支持力的合力,况且摩擦力也难以忽略。有的教材,用图示的方法,得不到量化的结果。教科版教材的设计思路↓准备:从生活中的实例和图例讨论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学生实验:重点是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而不在于某种具体方案的细节。以连接体的方案为主体,突出各种不同方案的共性。【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实验方案的设计:(1)如何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基本的模型:被研究的物体M,在牵引力F作用下运动。如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倾斜法或气垫法。【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2)如何测量被研究物体的质量及其所受的拉力?直接给出或者用传感器采集拉力的大小。(3)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分析打点纸带得到的数据,求出加速度;也可以用传感器、数字计时器和计算机处理得到加速度的大小。【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2.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1)实验,作出a-F图像;(2)实验,作出a-M图像;你所描出的a-M图像是否是一条直线?如果不是,你认为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是什么关系?又如何尝试确定它们的关系呢?尝试以质量的倒数1/M为横坐标,并画出图像,你有什发现?【案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给学生:设计实验与处理数据的思想方法在探究中是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条件,选择具体的实验方案。只是定性的实验是不够的,用这种实验讨论数据处理的方法是没有意义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需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用连接体的实验有缺点,但它是一个可行性较好的定量实验,能给学生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机会,关于它的道理,教材在超重与失重一节后,安排了一道讨论交流的题目,案例评析2.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关注应用随手取材的小实验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动手参与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小实验拍摄小球下落的照片,估测楼房高度。把打点纸带按计数点剪开,顺序贴在坐标中,作图像,求加速度。体验力分解的效果。(三)关于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渗透1.挖掘物理学原本存在的教育因素,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案例】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循着伽利略的探究之路前行。一、对“重快轻慢”的讨论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经常会看到物体从高处下落,如熟透的果实从树上坠落,树叶或纸片飘然落下-,似乎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其实,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就提出了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的观点,可以说有相当多的现象支持这一观点,例如石块就比羽毛下落得快。你对他的观点产生过怀疑吗?小实验:比较橡皮和纸片的下落取一张纸和一块橡皮,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你观察到了什么?把纸对折,再对折,再揉成纸团,每次都让它与橡皮从同一高度释放,你又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实验你认为造成“重快轻慢”的真正原因可能是什么?伽利略对亚氏的挑战16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alileoGalilei,1564~1642)设想了一个佯谬,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并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让我们跟随伽利略的思路一起来探究!发现问题:落体佯谬设想把一个重物A和一个轻物B系在一起,同时下落。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系在一起的物体比单独一个重物下落是快了还是慢了?请谈谈你的看法。AABAB(a)把AB作为一个整体,与A相比,哪一个下落得快?(b)如果没有把A、B系在一起,A比B快,现在用线将它们联系起来,考虑两物体之间的拉力作用,它们与单独下落的A球相比,哪个下落得更快?“重快轻慢”的原因及支持证据伽利略通过上述推理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自相矛盾之处。那么又如何解释生活中观察到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通过活动,我们知道这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造成的,如果设法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使之可以忽略,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程度将会相同。在真空实验室里人们用闪光照相的方法对羽毛和苹果的下落进行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实验——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月球上的落体实验1969年7月16日,美国3名宇航员乘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的首次登月。此后,美国又相继进行了5次登月飞行。其中以1971年阿波罗15的登月活动最为有趣:宇航员大卫斯科特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将一根羽毛和一把铁锤同时释放,发现它们同时竖直地落到月球表面。二、定义自由落体运动我们把只在重力的作用下,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freefall)。如果物体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也可看成是做自由落体运动。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它们的运动都是相同的。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的假说为了寻求落体运动的规律,伽利略通过反复思考,在“自然界总是习惯于运用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的信念引导下,最终提出了一个假说:物体下落过程是一个速度逐渐增大的过程,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提出假说伽利略又从这一假设出发,巧妙地推导出了物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