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再别康桥》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再别康桥》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再别康桥》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再别康桥》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徐志摩相关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一生中他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作品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徐志摩简介

按照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以及格律体新诗四言体,六言体,八言体。以后还可能又更多现代新诗也具有格律规则。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中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仅供参考的《忆锦兰珊》。韵脚诗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诗的结尾须押韵,不论格律和音步,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韵式体新诗,规律押韵但音步(节奏)不对称的新诗。以汪国真最为代表性。目前传承这种诗体的有丁翔(北方浪人),丘勒,申洪洲等等。在理论方面晓曲和孙逐明等人组建的格律体新诗研究会对现代格律诗和韵脚诗的理论做出了详细研究阐释。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成立于1923年,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很大,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月派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康桥即剑桥,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11月6日,在归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写作背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了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题解康桥情结再别: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剑桥大学及康桥风景朗诵诗歌

河畔()荡漾()青荇()榆阴()

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xiāo辨识字音意象探析音乐美

《再别康桥》的“三美”A、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1)共七节,

“四行一节”

;(2)每一行字数基本为6-8字,总体来说字数接近,单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参差中见整齐,

给人以美感。(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2)每一行的字数一样吗?句子排列有什么特点?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找出并概括诗中由康桥独特的意象构建的美丽画面。招手作别云彩图青荇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撑篙漫溯寻梦图挥手惜别云彩图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连用三个“轻轻的”,运用反复手法,实写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意境,定下了舒缓的基调。阅读诗歌第一节,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1、挥别云彩图云彩:

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且有一种难舍的离愁,营造出一种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意境。“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或许诗人在和云彩道别,潇洒离开,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哀而不伤基调。问:这节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暗喻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2、金柳倒影图1.“柳”与“留”有一种谐音关系,古人折柳送别,以示对远行人的挽留,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不舍。2.把金柳比作新娘,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既婀娜多姿、温润可人,又光彩照人。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2

问: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哪些词用得好?“招摇”一词用拟人的手法,本意是摇摆的意思,将青荇拟人化,富有情趣。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青荇招摇图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4、榆阴清潭图二.为何说是”彩虹似的梦“?这个梦是什么?一.这节中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作简要分析。

比喻:把“清泉”比作天上的彩虹,形象地描摹出晚霞映照在水中,湖水变得色彩斑斓,表现潭水的静美。1.昔日梦想,已成过往,但未消失,沉淀在此,像彩虹般美丽。2.“彩虹似的梦”就是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之梦。4

“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树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赏析“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星辉”拟作可以装载的石头之类的物体,“满载”给人沉甸甸的收获感。而对象恰恰是“一船星辉”,这样化无形为有形,把无形无重的的星光写出了质量和形状,空灵而又富有寓意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对于康桥的迷恋。5、撑篙寻梦图5

“寻梦”是对上节“梦”的引申。“漫溯”是指向回忆的更深处探寻过去在剑桥美好生活的会议。“满载一船星辉”归来,这里化抽象为具体,星辉象征着过去美好的生活,这些过往的回忆像星光一般璀璨美好,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其中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作者为何“不能放歌”?黄昏夏虫沉默图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寻梦的过程是愉快的,诗人仿佛回到了昔日的康桥,沉溺于记忆里翻出来的旧梦,但从梦中回到现实,想到就要离别康桥而去,不禁忧从中来终不能放歌。笙箫是一种乐器,悄悄无声,笙箫有声,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渲染一种无边的寂静。

将“夏虫”拟人化,就连喧闹的夏虫好像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也愿保持沉默,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将诗人的不舍别离推向了极致,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7、惜别云彩图一.诗人眷恋康桥,为什么临别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观点一:诗人不忍心破坏康桥宁静、和谐的美。观点二:诗人怕触物伤情,不敢带走。观点三:诗人渴望却不能带走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观点四:康桥的一切被放在心里,放在了灵魂里。二.这一节和第一节是否重复,在诗中有何作用?①内容上:“悄悄的”表露诗人不舍离去,不愿惊动母校的感情。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②

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1、依依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