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_第1页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_第2页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_第3页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_第4页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第1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背景

随着疫苗的种类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日益提高,预防接种副反应越来越受到关注。第2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反对计划免疫论谈生物制品规程的调整强化免疫

互联网上传播的谣言免疫规划项目的发展不安全注射缺乏监测免疫安全性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第3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加强疫苗安全性监测全球行动建立了免疫安全优先规划项目(ISPP)建立了AEFI监测全球培训网络(GTN)加强国家监管机构(NRA)的监管职能建立了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VSAC)第4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监测目的监测已知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异常增加;发现新的或罕见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现导致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发现疫苗品种的质量问题;评价预防接种副反应种类或发生率增加的某种疫苗的安全性;发现、防止预防接种的差错与事故;改善预防接种服务的质量。第5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定义1定义:预防接种副反应(AdverseEventsFollowingImmunization,AEFI)时间-预防接种后发生性质-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效应-健康损害第6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定义2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数量-2个以上反应性质-相同或类似反应相关联性-时间、地区、接种的疫苗第7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AEFI分类疫苗反应实施程序差错偶合症注射反应不明原因第8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疫苗反应(1)定义发生在正确预防接种后疫苗固有特性所致第9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疫苗反应(2)常见轻微疫苗反应: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其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恢复较快一般不需要处置常表现为-局部反应、全身反应第10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疫苗反应(3)罕见严重疫苗反应:发生率极低需要临床处置不留永久性损害包括:变态反应、因疫苗毒力回升或受种者免疫缺陷所致的疫苗感染、其它严重反应。第11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实施程序差错(1)原因:疫苗储运准备接种实施过程中失误导致后果:既可能直接造成副反应或损伤又可能导致疫苗反应的危险性增加第12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实施程序差错(2)非无菌注射可能造成感染的原因: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头重复使用消毒不当疫苗或稀释液被污染溶解后疫苗下次再用等例如:注射部位局部化脓、脓肿、蜂窝织炎、全身性感染、脓毒症、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经血传播疾病(HIV、乙肝、丙肝感染)。第13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实施程序差错(3)疫苗准备不当:疫苗用错误的稀释液溶解引起局部反应未充分摇匀引起脓肿误用药物代替疫苗或稀释液引起药物反应第14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实施程序差错(4)接种部位或技术不当:卡介苗皮下注射代替皮内注射、类毒素疫苗(百白破、白破、白类疫苗)注射太浅等引起局部反应或注射部位脓肿臀部注射不当引起坐骨神经损伤第15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实施程序差错(5)疫苗运输/贮存不当使用冻结疫苗引起局部反应。禁忌症忽视对有禁忌症者免疫接种可引起严重疫苗反应。第16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偶合症时间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表现偶合疾病症状、原有病情加重,甚至突然的不明原因死亡(如婴儿猝死综合征)等发病实质偶合症与疫苗接种无因果关系,只是短暂、偶然和错误的关联第17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注射反应原因对注射的恐惧和疼痛而非疫苗引起,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表现生理或心理反应,个人可出现晕厥、换气过度症、焦虑性呕吐、尖叫、屏气、惊厥等,集体可发生群体性癔病第18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不明原因具体原因无法明确第19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1.发热伴其它症状:腋温≥38.5℃。可出现于各种疫苗。单独发热不需报告。

2.严重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红晕/肿胀,并具有下列一种以上情况:①肿胀范围超出最近的关节;②3天以上疼痛、红肿;③需住院治疗。可出现于各种疫苗。

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1第20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23.注射部位脓肿:注射部位有波动或排液的充液性损害。如出现化脓、炎症、发热、培养阳性等感染证据为有菌脓肿;否则为无菌脓肿。可出现于各种疫苗。4.脓毒症:由细菌感染引起(血培养阳性可证实)、急性发作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它是实施程序差错的可能指标。可出现于各种疫苗。第21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5.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急性超敏反应):免疫接种后2小时内发生的加剧的急性变态反应,具有下列一个以上特征:①由支气管痉挛引起的喘鸣和呼吸短促;②喉痉挛/喉水肿;③一种以上皮肤表现,如荨麻疹、面部水肿或全身性水肿。可出现于各种疫苗。轻微的变态反应不需报告。

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3第22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46.导致循环衰竭的过敏反应或过敏性休克:导致循环衰竭(可伴支气管痉挛、喉痉挛或喉水肿)的严重速发型(1小时以内)变态反应。可出现于各种疫苗。7.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免疫接种后数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发热、呕吐和水样腹泻。常在24-48小时内引起死亡。它是实施程序差错的可能指标。可出现于各种疫苗。第23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8.癫痫:不伴病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或症状的全身惊厥。体温>38℃者为发热性癫痫,体温正常者为无热性癫痫。可出现于各种疫苗,尤其是百日咳、麻疹疫苗。

9.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卡介苗接种后1-12个月发生的、经分离到卡介苗株确诊的广泛感染。常见于免疫缺陷患者。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5第24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610.淋巴结炎(包括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1.5cm或淋巴结上有流液窦道。几乎都由卡介苗所致,于卡介苗接种后2-6个月发生于接种部位同侧(多见于腋窝)。

11.骨炎/骨髓炎:由卡介苗引起的骨组织炎症。

第25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2.低张力低反应状态(HHE,或称休克-虚脱):10岁以下儿童接种疫苗后48小时(通常12小时)内突然发生并持续1分钟至数小时的反应。必须同时具有下列症状:①无力(低张力性);②反应减弱(低反应性);③面色苍白或发绀,或丧失注意力/记忆力。主要出现于百白破疫苗,其它疫苗极少见。13.持续性不可抚慰性尖叫:持续3小时以上无法抚慰的连续哭闹伴高声尖叫。可出现于百白破、百日咳疫苗。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7第26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814.臂丛神经炎:臂/肩部神经功能异常,无其它神经系统受累。数日后肩部和上臂出现顽固的、常常剧烈的疼痛,或臂/肩肌力减退、肌肉萎缩。可有不明显的感觉丧失。症状可出现于注射部位同侧或对侧,有时影响双臂。可出现于破伤风疫苗。15.血小板减少症:血清中血小板计数<50000/ml,以致青肿或出血。可出现于麻风腮疫苗。第27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6.脑病:具有下列任何两种严重症状的急性发病:①癫痫;②持续1天以上的严重意识改变;③持续1天以上的明显行为改变。常在百白破/百日咳疫苗接种后48小时,麻疹或麻风腮疫苗接种后7-12天发生。

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9第28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1017.关节痛:常影响周围小关节痛,持续10天以内为一过性,持续10天以上为持续性。可出现于风疹、麻风腮疫苗。18.急性弛缓性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4-30天或与疫苗接种者接触后4-75天出现的急性弛缓性麻痹,而且发病后60天残留麻痹或死亡。第29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9.医疗卫生人员或公众认为与免疫接种有关的任何死亡、住院或其它严重的异常事件。如严重的偶合症、实施程序差错中的感染、精神反应中的晕厥和群体性癔病等。

应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11第30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报告人责任报告人医疗卫生机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其他报告人受种者其监护人其他人员第31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责任报告人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后,应判断其是否属于需要报告的副反应,确认后城镇应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通过电话、传真、信息系统、邮件等方式立即向区县疾控中心报告,向药监部门报告。(卡介苗副反应向区县结核病防治所报告)同时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区县疾控中心接报后立即向市疾控中心报告。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第32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报告程序、时间及形式2

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人对事件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区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须在2小时内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第33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北京市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监测系统管理流程图接种门诊区县CDC市CDCNIP医院(医疗机构)病人公众85

6

6卫生部区县药监分局市ADR国家ADRNRA市药监局区县卫生局市卫生局媒体厂家committee调查第34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接种单位预防接种人员在发现和报告副反应的同时,应在48小时内尽早开展对报告副反应的调查,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表》。疾控中心发生死亡、罕见、原因难确定的、群体性、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区县疾控中心应立即与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人员共同调查;如有需要,市疾控中心可协同参与调查处理。第35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调查步骤核实报告个案调查查找原因初步结论第36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对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反应在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第37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时间、地点、内容、人员、程度现场调查经过接报与上报、到达现场、参加调查人员、提供情况人员、相关内容描述接种疫苗描述各关键环节第38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病例临床经过诊断1、2、3、治疗及实验室检查,转归等;病例既往史疾病史、接种史、药敏史;可疑疫苗接种单位(包括其它单位)同期接种人数、反应发生情况;第39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原因分析;对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初步判定及依据;受种者或监护人诉求;调查报告撰写人、时间。

第40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应积极诊治,应报告的几种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及处理原则参见附录三。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鉴定必须通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副反应诊断小组进行。对有争议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参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第41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1名18月龄男童接种DPT3或麻疹疫苗后发现有脓肿

发生时间不明

该部位无其它药物注射

被送往地区医院

治疗不成功

其母陈述接受药物治疗肿胀加剧

发现血肿

当前有肾衰竭.诊断:由于管理不善实施差错导致问题复杂化第42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经验提示尽可能早到现场进行必要的调查一是尽早发现可能的错误并纠正错误、二是让家长、公众、社区、学校等看到我们在认真对待发生的事件,增加对计划免疫的信心重视基本操作规程:查接种证、查接种卡、查禁忌症、对姓名、对性别、对年龄、对疫苗名称、对接种针次、对接种剂量、对接种途径。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第43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经验提示调查处理时,强调与患者父母或其他社会成员沟通、及时报告、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心因反应主要暗示治疗群发性心因反应首先解散群体,分别进行精神安慰解除恐惧,说服家长配合第44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资料上报与分析1区县疾控中心负责收集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录入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数据库,每月11日前报至市疾控中心;市级疾控中心每月15日前报至中国疾控中心。如当月未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各级应进行“零”报告。第45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

资料上报与分析2预防接种副反应调查报告在调查完成后1周内上报至市疾控中心。如果是卡介苗引起副反应,区县结核病防治所可将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及调查表送至区县疾控中心进行数据录入第46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资料上报与分析3资料分析时间上的关联性、流行病学分布、接种疫苗至出现症状平均间隔时间及趋势、报告发生率与预期发生率的比较等资料,发现和识别任何预防接种副反应增加的征兆,找出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主要原因,提出控制或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的方法和措施,为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第47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资料上报与分析4区县、市疾控中心每季度应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和反馈有关部门和机构。第48页,共54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二监测质量评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