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课件等多个文件1绪论_第1页
法制史课件等多个文件1绪论_第2页
法制史课件等多个文件1绪论_第3页
法制史课件等多个文件1绪论_第4页
法制史课件等多个文件1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韩慧电话:导论【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一、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概念:理解中国法制史的两种含义:1、指过去几千年中国法制演变过程本身,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2、指一门学科,是人们借助文献和考古等资料,通过研究中国法制的历史所生成的理论认识。我们主要掌握其学科概念: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以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法律制度的本质、特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法律史学。这一研究对象将中国法制史学科与相关学科(如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法理学等)区分开来。(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从时间上来看,自夏商至当代四千多年的法制文明史;从空间跨度来看,着眼于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法制文明,在承认汉民族主导地位的同时,不忽视其他各少数民族在法制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从内容上看,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立法活动以及立法成果;司法状况;宏观法制状况;对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法律思想、法律学说、法制观念;重要法制人物和事件、典型案例。“成文法制”与“不成文法制”“有形法制”与“无形法制”“人为法制”与“自然法制”

“国家法制”与“社会法制”中国法制史发展的阶段【课程体系】奴隶制社会法制【夏商西周时期】封建社会法制【战国、秦汉到明清时期】近代社会法制【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夏商西周战国前221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912中华民国1949新中国春秋奴隶制法制封建制法制

近代法制中国奴隶制社会法制1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法制的产生和奠基时期.2春秋时期:奴隶制法律制度的瓦解时期,“法布于众”.中国封建社会法制(一)初建时期的法律制度1

战国时期:封建法制的形成时期.2秦朝时期:完成了对全国法制的统一,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实“严刑峻法”.3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指导中国法制发展的正统思想,真正开启了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二)发展时期的法律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得到了长足发展,立法技术不断提高,法律理论也有明显发展,儒家化得到加强.(三)成熟时期的法律制度隋.唐时期:《唐律疏议》的制定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即“礼法结合”的过程基本完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四)变化时期的法律制度宋.元.明.清时期:法制走向极端专制.近代社会法制中国法律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1、清末变法修律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3、民国北京政府时期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5、新民主主义的法制建设时期法律从形式到内容都不断趋向近代化【现代化】(三)学习和研究任务1、总任务:⊙了解历史上的法律制度⊙总结中国法制的主要特征、演变与进化规律⊙总结中国法制文明的经验教训,为法制建设提供资源或借鉴。

2、具体任务

⊙法律史实考证

⊙法律制度整理重述

⊙法律史的文化解释中国传统法律的主要特点1、以儒家学说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2、以礼率律,礼法结合。3、家族主义、义务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4、立法权与司法权的高度集中,司法与行政合一。5、天理、国法与人情的协调统一。

张晋藩谈学习研究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张晋藩,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曾经任国务院第二届(1985-1991年)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著有:《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论》、《法史鉴略》、《法律制度》等。主编多种法制史教材及专著,发表论文百余篇,有些专著已被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出版。

二、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古人研究法制史的目的在于考察法制的兴衰得失,进而探索其与国家兴衰的内在联系。近代人则是将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西方的法律文化进行比较,找到两者的差异和相合的地方,为改革法制找寻一个根据。当代研究法制史的价值取向,弘扬传统的法文化,为建设法制提供历史借鉴。张晋藩指出,法制史学是法学基础学科,也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法制史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其他的法学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张晋藩揭示研究法制史的价值在于:1、能给其他的法律学科提供经验性的知识。2、能给现实的法律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可以成为一个“通古今之便”的桥梁作用。在我国的法制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采取“拿来主义”,忽略了本土的法文化资源。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制史,可以给“依法治国”的方略提供一个法文化的基础【优势和缺陷】

——“本土资源”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认识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丰富相关法学等知识。如,什么是法律?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特征?法律继承与法律移植?2、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法律传统,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言:要把握法律的现在和未来,必须了解它的过去。中国传统法律是指从大约公元前二十世纪(夏.商时代)到公元二十世纪四千多年间绵延不绝、变化发展的法律制度,有学者称之为”中华法系”。作为存在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法律及其精神,其影响,不论正面、负面,今天都还存在。因此,研究中国法制史,不无现实借鉴的意义。认识法律传统法律传统是民族的。法律传统是历史地形成的。法律传统与当下有割不断的联系。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历史分析法:其核心就在于将要考察的对象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作出分析和评判,不苛求古人。比较分析法【古今比较、中外比较】主要参考书

《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范忠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法学初步》,刘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法学史》(上、下)何勤华著,法律出版社200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张晋藩主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张中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梁治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梁治平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法学与文学之间》,徐忠明著,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徐忠明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清代宗族法研究》,朱勇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清代习惯法:国家与社会》,梁治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刑法史研究》,[日]西田太一郎著,段秋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杨鸿烈著,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明大诰研究》,《明初重典考》,杨一凡著,法律出《唐律研究》,钱大群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儒家法思想通论》,俞荣根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道统与法统》,俞荣根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清代法律制度研究》,郑秦著,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贺卫方等编,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吴晗《明朝三百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滋贺秀三

法律出版社,2003-01滋贺秀三先生是日本战后最著名的中国法律史学者,本书是作者最享盛名的著作。作为一部法律史研究的杰出著作,本书是所有学习、研究和关心中国法律史的读者不可绕过的一本必读书。全书分六章,第一章介绍基本概念,第二章讨论家族法的构造,第三章讨论非亲生子女的诸问题,第四章是对妇女地位的研究,第五章围绕家族成员的特有财产展开,第六章讨论了妾、义子、赘婿等“不正规”的家庭成员。全书内容极为扎实,显示出作者不凡的学术功力和严谨态度。从内容来看,本书对中国读者可能更有意义——其研究范围基本属于我国学术界的空白地区。[2013-16]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B.《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C.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D.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17.清末修律时,修订法律大臣俞廉三在“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中表示:“此次编辑之旨,约分四端:(一)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二)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三)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则。(四)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关于清末修订民律的基本思路,下列哪一表述是最合适的?A.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坚持德治、排斥法治D.抛弃传统、尽采西说18.“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19.中国历史上曾进行多次法制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关于这些法制变革的表述,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