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恢复中的过剩化解、内生动力激活及对策选择_第1页
增长恢复中的过剩化解、内生动力激活及对策选择_第2页
增长恢复中的过剩化解、内生动力激活及对策选择_第3页
增长恢复中的过剩化解、内生动力激活及对策选择_第4页
增长恢复中的过剩化解、内生动力激活及对策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增长恢复中的过剩化解、内生动力激活及对策选择

F202:A1005-1309(2010)08底,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消除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我国政府迅速实施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大规模内需扩张政策,以及货币供给扩张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扭转了经济增长的下滑势头,实现恢复性高增长。不过,实体经济中的供求结构失衡、大范围行业过剩、过度竞争、利润下降、成本上升等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甚至有加剧的趋势。这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内生增长的根本性障碍,使经济由短期增长恢复向长期良性发展的过渡更加艰难。因此,当前迫切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并寻找到有效的政策着力点,既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又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确实有助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内生增长和良性发展。一、当前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与过剩问题从微观层面看,当市场需求不足时,企业往往首先是减产或停产而出现产能过剩,而不是继续生产而表现出大量的产品过剩,因而,由需求下降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也将导致生产下降、就业减少等问题,并成为经济“下行”的巨大风险和重要起因。因此,从这一意义和角度说,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在形式和危害上是相同的。①在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中,既存在出口大幅下降和内需增长不足的问题,同时2009年产销率仍保持在97%的较高水平上,因而不能因为没有看到大规模产品过剩,就认为实体经济不面临需求缺口和过剩危机。实际上,与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我国出口1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6.0%,尽管进口也下降了,但进口下降所留出的需求空间,却不能用来消化因出口下降所形成的过剩,因为当前出口产品一般无法用来替代进口产品,因而出口部门的过剩就是2268亿美元或1.5万亿元人民币,并且需要由国内需求来消化。2009年,我国投资同比净增了5.2万亿元,消费净增了1.7万亿元,从数量上看内需净增之和已达到6.9万亿元,远大于出口部门的过剩,但消费需求的净增长也要支持和满足国内生产部门的净增长,投资需求的净增长也要支持和满足包括大量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国内生产部门的净增长,从而保证经济总量的净增长。按2008年需求产出弹性水平及2009年8.7%的GDP增长水平,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总需求应当净增长46万亿元,但实际净增长了43.2万亿元,还少增长了2.8万亿元。因此,从中可看出,投资和消费的净增长对消化出口部门过剩和缓解国内竞争压力没有太大的实质性作用,这也是国内结构性供求失衡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更关键的是,从供求结构关系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扩张,不能有效消化出口部门的过剩。因为,出口生产部门的产品结构与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产品结构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前者主要包括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轻工产品如纺织、服装、鞋类、家俱、箱包、塑料制品等,而后者则主要包括建筑及工程用钢材、水泥和工程机械等,按2008年中国海关数据看,基础设施建设所消化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合计只占到2.14%(表1),因而,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以消化出口部门过剩,必然产生供求结构错配问题。也就是说,由于在产品供求结构上的天差地别,基础设施建设所形成的需求仅能够消化钢铁、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行业的库存,只能消化出口部门过剩中比重很小的一部分,而出口部门中其余大量过剩只能通过国内消费来消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内需净增长不能有效化解出口部门的绝对过剩,或者部分内需因用于化解出口部门过剩而使得国内供给部门出现相对需求增长不足时,就必然会形成出口过剩冲击国内部门的局面,或者说出口部门的过剩将逐渐向国内部门蔓延,形成更大范围的结构失衡、行业过剩、低利润状况。这反过来又严重抑制了实体经济中的投资,使巨额的信贷扩张和过多的流动性或流向股市等投机场所,或流向房地产市场以规避金融风险,引发资产泡沫的急速膨胀,导致整个经济呈现结构扭曲、效率低下和风险累积的不良症状。二、内需扩张政策的实证效果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已摆脱了增长危机,正处于由高增长恢复向持续、平稳、内生增长过渡的关键时期阶段。那么,内需扩张政策是否使我国实体经济根本性地摆脱了危机影响?或者说如果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出有效化解,那么高增长恢复也十分脆弱的,经济向持续、平稳、内生增长的过渡也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实际上,以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主的内需扩张政策对工业经济的增长恢复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以江苏为例,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幅已恢复至11.7%,同时江苏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受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冲击较大,因而,对分析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有效拉动工业经济恢复高增长,具有典型的价值。本节即分析江苏自2009年初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内需扩张政策以来工业经济增长恢复情况。为排除季节自然波动因素的干扰,我们选择了1~2月、1~5月、1~10月这三个时间段分别进行对比,以准确考察2009年1~10月江苏3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增长波动情况。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的最新月度数据。结果显示(如表2),内需扩张政策的受益面也不大,明显受益的行业仅占三分之一,内需扩张政策对工业经济的实际拉动效果并不明显。2009年1-10月,在江苏3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受益于内需扩张政策即产量增长走出波动最低点并显著回升的行业仅有12个,为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汽油、化学农药、汽车、光通信设备、微型电子计算机、彩色电视机、机制纸、纱、化学纤维;受益不明显即产量增长回升不明显的行业为乙烯、移动电话机、家用电冰箱,其中电冰箱行业虽然在二季度受益明显但很短暂,在三季度又出现大幅回落;基本不受影响即产量增长基本保持原有态势的行业有7个,为原油加工、硫酸、化肥、白酒、卷烟、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增长比最低点稍有回升但仍处于较低点的行业有7个,为柴油、原煤、发电量、工业锅炉、集成电路、家用洗衣机、布;产量增长基本仍处于最低点的行业有6个,为泵、通讯电缆、移动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房间空调器、服装。需要说明的是,江苏出口产品主要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服装等,基础设施建设所消耗的钢材、水泥和工程机械等主要产品,在2008年末江苏出口产品中的比重接近15%,且这一比重远高于同期全国2.14%的平均水平(见表1)。因而可以推断,在江苏实施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内需扩张难以消化大部分行业过剩和使大部分工业行业有效恢复增长,那么,全国的内需政策效果情况应该更不容乐观。三、危机化解与内生动力激活的对策交集——产品创新(一)解决当前我国经济根本性问题需要产品创新本轮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真正起因是出口下降和过剩严重,因而,如果过剩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那么,一方面,过度竞争将导致产品价格下行和企业利润下降,进而很难有能力投入以进行创新和升级,甚至直接导致大部分企业减产、裁员或倒闭;另一方面,即使基础设施扩张建设能以“另起炉灶”或“另辟蹊径”的方式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但过剩行业中的企业减产倒闭也必然导致经济总量的下降,从而抵消内需扩张的作用。另外,目前我国企业还普遍面临投入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包括工资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投入增加等,企业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侵蚀。因此,在当前十分困难的时期,我国大多数企业唯有以最少的投入和最快的速度,通过产品创新来开拓市场、创造新商机、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成功渡过生存危机和克服成本上升危机,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实现内生增长提供可靠的微观保障。(二)产品创新是内生动力激活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从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理论研究看,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产品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和长期趋势,以产品创新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增长是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主要方式之一,产品供求互动的核心是产品的创新升级和消费的增长升级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激励。库兹涅茨认为,结构变化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结构变化存在于经济发展或人均产值增长过程之中,如技术结构、消费结构等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关键而强有力的影响和刺激。鲍莫尔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奇迹般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在一个创新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生产新产品和创建新工艺。阿吉翁与豪伊特、保罗·罗默的中间产品品种创新模型,以及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的质量阶梯模型,都把产品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和内生动力,把产品结构升级内生化于经济增长过程之中。如Aoki等人(2002)认为,当对个人消费品的需求达到饱和,也即需求小于供给时,这一状况就会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开发新产品才能维持经济增长,因为新产品能够创造需求的增长。并且,他们对创造新需求的创新与技术进步作了严格的区分,因为只有前者才能推动经济在需求饱和时期继续增长。Greenwood等人(2004)在一个三部门模型中讨论了对新产品的需求,他们认为,由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消费者因为偏爱多样化产品而增加对新产品的需求,进而使得新产品部门保持一个较高的内生增长率。Garcia-Torres(2009)认为,产品创新或质量提升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会导致价值减损,而是扩展了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品种上都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和需求,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此导致的需求习惯的改变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三)产品创新应成为当前一个重要应对措施当然,从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经验看,知识、技术、产品、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以及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积累等,都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但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条件和具体情况的不同,往往是选择其中的一些适宜的方向和领域作为政策鼓励与支持的重点,如在产业、技术等领域进行有重点的选择,或者在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有所侧重的选择,等等。一般不会把全部的资金、人才和设备等平均地用于创新和升级的方方面面,否则,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内生增长方面很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就我国情况而言,当前经济主要处于资本密集投入向技术密集投入转型的发展阶段,同时也处于危机后的由增长恢复向持续、内生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寻找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和突破口时,既要考虑我国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仍处于积累阶段的特点和基础条件,又要结合当前化解结构性过剩、缓解过度竞争、激活消费和提高附加值的迫切要求。因此,鼓励产品创新应当成为当前政府积极政策的重点选择之一,因为一方面,产品创新在短期内的可行性要远大于重大的、原始性的科技创新,尤其在我国基础性知识、技术和人才尚薄弱的情况下,另一方面,产品创新恰恰有利于产品开拓市场、消化过剩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企业渡过增长危机和成本上升危机,并与消费结构升级产生良性互动。四、产品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一般说来,新产品开发主要通过新产品销售对经济增长产生贡献作用,因此,本节选取我国新产品开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经济增长三个变量,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地方经济自我主导性也比较强,因而也需要分析地方经济中三个变量之间的经验关系,从而为政策调整和完善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于中国统计年鉴只列出了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的数据,并且只有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列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数据,因此,本文选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KFJF)、新产品销售收入(XSSR)、地区生产总值(GDP)这三个指标变量,并选取相应的2008年的截面数据进行相互关系分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其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和GDP数据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新产品开发投入数据以投资价格指数平减。(一)相关性分析三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其中,GDP与KFJF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3,GDP与XSSR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96,KFJF与XSSR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3。这说明,从全国的地方情况看,经济增长与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及其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三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仍然是很高的,新产品开发投入与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依然十分明显。(二)散点图图1和图2分别是全国2008年份地区KFJF与XSSR、XSSR与GDP之间的散点图,图中直线为回归线。从两个散点图可看出,KFJF与XSSR之间、XSSR与GDP之间的线性关系也是较明显的,存在异方差的可能性不很大。图1KFJF与XSSR之间的散点图图2XSSR与GDP之间的散点图(三)回归分析和White检验我们构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KFJF与XSSR、XSSR与GDP回归方程,采用2008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和White检验。1.KFJF—XSSR回归方程及辅助回归方程分别如下:根据辅助回归方程的结果,可计算得到:31×0.142580=4.41998。而自由度为2的分布1%显著性水平对应的临界值是9.21。因此,根据White检验,可以判定在1%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从KFJF—XSSR回归方程的结果可看出,自变量新产品开发投入(KFJF)的t值为19.20311,通过显著性检验,F=368.7594,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0.927092,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在不存在异方差的情况下,根据KFJF—XSSR回归方程的结果可以认为,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对其新产品销售收入具有显著的影响和促进作用。2.XSSR—GDP回归方程及辅助回归方程分别如下:根据辅助回归方程的结果,可计算得到:31×0.195777=6.069087,因而根据White检验,可以判定在1%显著性水平下随机扰动项不存在异方差的情况。从XSSR—GDP回归方程的结果可看出,自变量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XSSR)的t值为10.88319,通过显著性检验,F=118.4437,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0.803315,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也比较好。因此,在不存在异方差的情况下,根据XSSR—GDP回归方程的结果可以认为,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较显著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综合以上有关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收入与经济增长的三者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投入对其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促进和贡献作用十分显著,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对经济总量增长的促进和贡献作用也十分明显。因而,通过推动和加快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的新产品创新与开发,以加快消化过剩尤其是过剩产能、增加产出和促进就业,可以成为当前化解危机、保增长、调结构和激活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政策着力点。五、分析总结与对策建议2009年,我国依据传统理论和历史经验,通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扩张和巨额信贷扩张,初步扭转了经济增长下滑势头,实现了恢复性高增长,但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供求结构失衡、内需增长不足、过剩没有得到有效化解、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投入成本上升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由短期恢复性增长向长期内生性增长转变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与挑战。从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经验和理论研究看,产品供求双方互动是推动经济良性运行与发展的根本方式和途径,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产品创新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