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乙烯二胺产业发展工作计划_第1页
三乙烯二胺产业发展工作计划_第2页
三乙烯二胺产业发展工作计划_第3页
三乙烯二胺产业发展工作计划_第4页
三乙烯二胺产业发展工作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乙烯二胺产业发展工作计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迈入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加强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与产业政策对接,落实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政策,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融资支持。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专项、基金等),继续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工作予以支持。适时研究石化化工产品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加大行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石化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园区管理人才,以及石化化工与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22个千万吨级炼油、10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能力持续提升,已建成32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产品结构调整持续深化,22种高毒农药产量降至农药总产量的2%左右,高养分含量磷复肥在磷肥中比例达到90.8%,离子膜法烧碱产能比例提高到98.6%,子午线轮胎产量比重提高到90.9%。随着新型煤化工和丙烷脱氢等技术获得突破,非石油基乙烯和丙烯产量占比提高到12%和27%,有效提高了我国石化化工产品的保障能力。(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建成了数百个石化化工企业技术中心。高强碳纤维、六氟磷酸锂、反渗透膜、生物基增塑剂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实现产业化,一些拥有特色专有技术的中小型化工企业逐渐成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创新的主体。氯碱用全氟离子交换膜、湿法炼胶等生产技术实现突破,建成了万吨级煤制芳烃装置。对二甲苯和煤制烯烃等一批大型石化、煤化工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节能减排取得成效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效领跑者发布制度,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化工园区和生产企业。2011-2014年,全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目标全部完成。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2014年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强度分别为0.43千克/万元、0.07千克/万元和1.79千克/万元,较2010年分别下降47.6%、40%和23.5%。煤化工、农药、染料等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磷矿石等化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重金属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五)逐步深化超过90%的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应用了过程控制系统(PCS),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优化系统(APC)、生产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也已在企业中大范围应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石化、轮胎、化肥、煤化工、氯碱、氟化工等行业率先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六)国际合作成果显著十二五时期,石化和化工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巴斯夫、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杜邦等国际化工跨国公司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建设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档次明显提升。国内石化化工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跨国并购,中国化工收购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倍耐力公司等取得较好成效,提高了国内行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轮胎行业在天然橡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地区重点布局,投资建设多家工厂。氮肥行业已向孟加拉、巴西、越南、新西兰等国家输出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钾肥行业在海外10多个国家投资了20余个项目,弥补了国内钾肥供应不足。发展化工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等领域,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提升工程塑料工业技术,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橡胶、石墨烯等高端产品,加强应用研究。提升为电子信息及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工艺技术水平。发展用于水处理、传统工艺改造以及新能源用功能性膜材料。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基增塑剂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全球聚氨酯市场发展情况根据GrandViewResearch于2020年4月发布的《GlobalPolyurethaneMarket》,2019年,全球聚氨酯市场规模约为2,20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球聚氨酯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吨。从产品种类上看,软质泡沫和硬质泡沫为聚氨酯产品中市场份额最高的两个品种,分别占27%和26%的市场份额。聚氨酯产品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亚太地区、北美和西欧是全球最主要的聚氨酯产销地区,合计的消费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5%以上,但由于北美和西欧的市场已经渐趋饱和,因此近几年以及未来聚氨酯发展的重点集中在亚太地区。此外,在其他新兴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聚氨酯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大。未来,在终端应用行业中,建筑业和汽车业有望成为聚氨酯行业长期增长动力。根据GrandViewResearch的预测,建筑和汽车制造中的聚氨酯用量在2025年将达到414亿欧元,成为该行业增长最快的终端应用领域。另外,在全球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聚氨酯因其可回收性以及节能性而得到了比其他塑料更大的增长动力,全球对聚氨酯的需求有望持续扩大。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先进工艺改造提升项目应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探索建立落后产能法制化、市场化退出机制,引导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安全、环保、节能、价格等措施,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为先进产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应用研发,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量。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工程承包、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融资租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需求预测十三五期间,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6%,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60%,超过5000万人将从农村走向城市,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将极大地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进而拉动石化化工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同时,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将增长120%以上,居民消费习惯也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喹诺酮类市场的发展前景喹诺酮类抗菌药于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因具有广谱杀菌、毒副作用小且价格适中的特点,是较为常见的抗感染药物,也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抗感染药物。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目前喹诺酮类抗菌药已经发展了四代产品,以第三代和第四代喹诺酮类为主,其涉及的重要医药中间体为无水哌嗪和N-甲基哌嗪。根据GrandviewResearch于2021年2月发布的《AntibioticsMarketSize,Share&TrendsAnalysisReportByDrugClass》,2020年全球抗菌药市场规模为407亿美元,受到全球传染病的发病率提升、新型抗菌药研发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全球抗菌药的市场规模将在2021年至2028年保持4.5%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在2028年达到579亿美元。在全球抗菌药市场中,喹诺酮类产品占据第三大市场份额,仅次于青霉素类产品和头孢菌素类产品。亚太地区目前已成为全球抗菌药使用量最大的地区,占全球的份额约为45.2%,其中,中国和印度是该地区最大的抗菌药市场。根据沙利文数据中心报告,全国抗菌药物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1,11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52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05%。根据米内网城市公立医院统计数据显示,从抗菌药细分市场上看,喹诺酮类抗菌药占抗菌药的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7.34%上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10.74%,市场份额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从细分品种上看,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排名第二,占比为45.07%。综上,随着全球及国内抗菌药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喹诺酮类抗菌药占抗菌药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行业无水哌嗪、N-甲基哌嗪及N-乙基哌嗪作为第三代和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重要医药中间体,所处市场容量较大,未来销售有望实现快速增长。中国聚氨酯市场发展情况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聚氨酯生产、消费国。近年来,随着聚氨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深化,聚氨酯制品在建筑领域、电子设备、新能源和环保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根据中商情报网的数据显示,我国聚氨酯的消费量已由2010年的650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1,30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5%,预计到2020年我国聚氨酯产量将达1,467万吨。聚氨酯泡沫制品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用量最大的聚氨酯产品,主要包括聚氨酯软质泡沫和聚氨酯硬质泡沫,2020年的消费量达到467万吨。聚氨酯弹性体是我国第二大应用的聚氨酯产品,2020年的消费量达到264万吨。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聚氨酯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南》提出,十四五期间,聚氨酯行业要加大对功能性、绿色安全环保型助剂的复合技术开发及应用,积极推进发泡剂ODS替代。未来,聚氨酯作为性能优异的环保材料,在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扩大,进而带动聚氨酯发泡剂市场规模的增长。加强行业监管实施行业规范动态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适时调整轮胎、合成氨、磷铵、电石等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加大安全、环保、质量、节能等检查力度。加强污染物在线监测和联网管理,加大对违法排放污染物、违规处置危险废物的打击力度。加强安全源头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危化品登记管理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依法责令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停产整顿、关闭退出。创新农药行业管理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严控新增生产企业数量和原药产能,加强农药安全生产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坚决杜绝农资、轮胎、涂料领域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逃避缴纳税款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精细化工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一)精细化工行业的周期性精细化工行业的上游是石化、煤化工等基础化工原料制造行业,其市场波动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直接影响。由于精细化工下游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因此,精细化工行业的稳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整体而言,精细化工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但是,随着精细化学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精细化工行业的周期性在不断的减弱。哌嗪系列产品及酰胺系列产品为例,其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电子化学品、环保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及医药等领域。由于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且下游行业持续增长,行业产品将处于一个较长的景气周期中,不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二)精细化工行业的区域性根据《化学与工程新闻》发布的2021年全球化工企业50强名单,全球顶尖化工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中国和德国,进入50强名单的分别有10家、8家、7家和5家,顶尖化工企业仍以欧美、日本企业为主。在国内,精细化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主要原材料所在地或是基础化工配套比较完善的地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化工园区发展水平最高,一体化程度也最高,涌现出了一批以上海、宁波、南京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化工园区,因此,众多精细化工企业选择长三角地区为生产经营所在地,国内精细化工行业在生产经营地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在销售方面,与基础化工产品相比,精细化工产品通常具有单位价值高、应用领域广泛的特点,一般不存在明显的运输半径限制,销售无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三)精细化工行业的季节性下游行业主要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