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与改革的新思路_第1页
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与改革的新思路_第2页
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与改革的新思路_第3页
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与改革的新思路_第4页
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与改革的新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与改革的新思路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①而言,是一场空前的灾难,许多国家都因其脆弱的经济金融体系不堪重创而沦为危机的重灾区。进入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将如何走出危机的泥潭、步入复苏之路成为各国经济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转型报告2010》②等研究资料,论述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经济复苏与改革状况,分析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一、经济复苏概况与转型主要指标分析(一)经济复苏概况虽然美国次贷危机来势汹汹,但从2007年7月开始的最初四个季度里,大多数转型国家基本上未受到危机冲击。除了哈萨克斯坦和波罗的海三国外(这些国家急速的信贷膨胀在危机到来前就已达到顶峰),转型各国信贷增长并未明显下滑,而且国内需求也保持着较大活力,高昂的国际商品价格更是支持了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资源富裕型国家的经济增长。③但从2008年下半年起,危机对转型国家的打击开始逐步显现。具体表现在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挫,出口合同和资本流入近乎停滞以及由此带来的延续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产出水平急剧下降。2009年第二季度,借助于全球经济探底后的逐步回暖,转型国家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大多数国家的实际GDP开始增长,但是复苏的速度各有不同: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复苏稍有滞后;而俄罗斯等大国的经济复苏导致的汇出款项的增加为其他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不少;④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实际GDP在2009年大部分时间以及2010年初继续萎缩;吉尔吉斯斯坦的大规模政治冲突、乌克兰不稳定的总统大选以及立陶宛关闭核反应堆等事件抑制了这些国家2010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但从整体而言,2010年转型国家都已全面步入复苏阶段。⑤具体来看,2010年的经济复苏始于出口增长的推动。从第一季度开始,商品出口国如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俄罗斯纷纷借助商品价格反弹获取了丰厚的出口收益,而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方面的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则从全球贸易复苏中获益良多。同时,由于实际汇率发生贬值,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国的出口也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在国内需求方面,在2010年第一季度许多国家继续萎缩,其中以波罗的海国家和东南欧国家最为严重,失业率的飙升加上商业信心的低迷使投资疲软,私人部门的信贷增长也大多停滞或继续缩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显现,各国资金净流入出现了大幅波动,但最终波兰、捷克和亚美尼亚等国的FDI净流入已接近危机前水平;而且随着俄罗斯和德国经济的逐步复苏,摩尔多瓦、白俄罗斯等国也获取了大量汇款和新增的资本流入。在出口扩张和资本流入的推动下,一些国家第一季度净出口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为正,而且经常项目赤字大大降低甚至转为盈余。与之相比,大多数东南欧国家复苏进程缓慢,有些国家甚至到2010年上半年还经历过产出规模的下降。到第三季度,不断趋好的全球经济形势进一步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和跨国资本流动增加,各国银行体系的信贷显著增长,失业水平也开始降低或趋于平稳。中欧、波罗的海和中亚各国在有利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发展最为迅速,摩尔多瓦由于夏季洪涝灾害导致大量建设项目随之上马而使其经济快速增长,而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大部分高加索地区的国家由于夏季旱情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大量减产,经济损失较大。此外,克罗地亚借助可观的旅游收益部分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但是无法挽回经济负增长的颓势。斯洛文尼亚和东南欧大部分国家由于财政整合措施的实行极大地抑制了国内需求,导致经济增长普遍乏力。⑥根据2011年1月EBRD公布的最新估算数据:2010年转型国家平均的实际GDP增长率为4.2%,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亚,如土库曼斯坦(9.2%)和乌兹别克斯坦(8.5%)等,而增速最慢甚至是负增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东南欧、中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如罗马尼亚(-1.9%)和克罗地亚(-1.3%)等。预计整个转型国家经济2011年仍将增长。表1是各个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具体情况。就区域层面来看,转型国家在经济复苏的进程和推动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考虑到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在转型经济体中的地位,我们以两者的经济复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1)通过实际GDP增长率的波动情况可以看出,危机前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于独联体国家。但危机后,后者经济受挫程度明显,而且其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也要更大一些;(2)从通货膨胀的控制效果来看,中东欧国家比独联体国家要更为成功。从2009-2010年的通货膨胀情况来看,独联体国家主要是由于受到小麦减产的影响而使其价格飙升,而且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也导致了白俄罗斯等国的国内居民用电和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3)经常账户余额的变化显示出中东欧国家经常账户赤字情况由于危机的发生而愈发严重。虽然经济复苏使情况有所缓解,但赤字局面仍然存在,这也使得这些国家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均衡须付出更大努力。相比之下,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大多是资源富裕型国家,危机前依靠能源价格的上涨和不断扩大出口规模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虽然危机造成出口下滑,但复苏之后仍保持较高的盈余水平;(4)从资金流动的净值比较来看,由于中东欧国家更为积极地引入外资,资金流入规模要远远超过独联体国家。危机过后这一局面更为明显,而且外资流入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到2011年预计将会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相比之下,独联体国家整体而言是资金净流出国,虽然预计从2011年开始将逐步表现为资金净流入,但其间的进展依然缓慢。⑦总之,由于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的引资政策以及宏观调控能力上的差异,使这两类国家呈现出迥异的经济复苏路径。(二)转型主要指标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代表,转型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2007年危机爆发前,一般认为,最大限度地以市场替代政府来调节经济运行方为转型的成功。在这种主流思想的指导下,如火如荼的私有化运动和大规模引进外资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转型也似乎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危机爆发后恶劣的外部环境和疲软的国内市场终结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原本看似可观的转型成就也在瞬间化为乌有。对于各转型国家而言,2009年经济缓慢步入复苏,但比经济复苏更加艰难的转型任务却依然繁重。结合2010年11月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发布的《转型报告2010》,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各转型国家经济复苏的情况和转型成就,并且通过比较分析来了解各国间存在的转型差距。为了对转型提供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转型报告2010》对原有转型指标⑧进行了重要的修正。主要有两方面的修正值得引起关注:一是对主指标体系的重大调整。转型指标体系中的主指标由原来的企业、市场和贸易、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变更为行业、能源、基础设施和金融系统,而且各项主指标包含的副指标也做了很大调整:副指标的数量从原来7个拓展为16个,其中行业指标包括农业经济、一般性行业、房地产;能源指标包括自然资源、可持续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指标包括电信、水利和污水处理、城市交通、公路和铁路;金融系统指标包括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微小企业融资、私募股权和资本市场。科目划分更加清晰、细致,便于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二是对副指标权重的重新衡量。对于主指标包含的各项副指标的评估既沿袭了原有体系中对于市场发展程度和结构的重视,又大大提高了以前言之甚少的市场运行制度的衡量比重。在新指标体系中,两者分配到的权重均为50%。以农业部门为例,新指标评估综合考量了价格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私人和竞争性农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技能进步状况等市场结构因素,同时还将土地所有制和兑换抵押等相关法律规定、生产质量控制和卫生保健标准以及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等制度性因素纳入评估范畴。此外,评估所用的数据来源也更为广泛且更加透明,从而更好地保证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农业部门为例,其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贸组织(WTO)、粮农组织(FAO)、国际商业监测机构(BMI)、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等多家权威机构的调查和统计。根据2010年转型指标的评估,在464个副指标(对应着29个国家⑨在16个副指标中的评估)中有52个得分在4-至4+之间,207个得分在3-至3+之间,166个得分处于2-至2+之间,其他39个则全部落入1分的组别。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就,但和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标准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加权平均后得到的部门评价中,电信部门的转型相对成功,得分为3.08分;而私募股权部分的改革比较滞后,得分为1.76分。就区域划分来看,得分最高者仍集中在中欧和波罗的海各国,最差的则是中亚各国。在国家层面,匈牙利以3.56分位居榜首,波兰和爱沙尼亚以3.48分位居次席,而土库曼斯坦以1.08分垫底(见图1)。图12010年各转型国家的转型指标得分情况资料来源: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转型报告2010》的各指标数据做加权平均计算而得。从转型成就来看,在2009年改革基本停滞的情况下,2010年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1)从各国的表现来看,最为突出的是波兰和塔吉克斯坦:前者在大规模私有化和证券市场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后者也同样因为价格自由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所做出的努力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2)在非金融领域的改革中,蒙古的大规模私有化、白俄罗斯的价格自由化、塞尔维亚的竞争性政策调整和波黑的基础设施改革等都被认为是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成果。除此以外,其他转型国家大多没有获得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中只有波兰获得了肯定。该国在2010年引进了一种新的债券交易平台,市场预期该项创新将会对波兰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正是转型国家将来金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与之相比,匈牙利政府基于急迫的财政需求作出了暂时性的针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征税的决定,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大而被认为将阻碍金融深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同时,斯洛伐克的前一届政府为改革养老体系在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使得养老基金的运作环境变得更为不确定。因而这两国所进行的金融改革被认为是背离了转型的初衷,导致了转型的倒退。(3)2010年的转型评估在新旧两套指标体系下进行了评分并做出了对比。由于更加注重市场制度建设,同时考虑到原有体系的缺陷和认识上的不足,新体系下的评分普遍要低于原有体系。当然,这并不能抹煞各国为抵御危机和恢复经济所作出的各种努力;虽然成绩并不显著,但改革共识已经在这些国家中逐渐形成。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转型与发展的前景会更加光明。二、经济复苏和转型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毫无疑问,2010年对于转型国家而言是经济进一步复苏的一年,转型与发展也开始在部分领域缓慢推进。但是,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复苏以及改革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一)国内需求大幅下降,出口增长面临压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十年,大多数转型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需求的推动。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转型的自然结果。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和资产价格通常被低估,消费者所获取的商品和服务严重不足。进入转型期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价格全面放开,消费逐步增长而投资也随之快速跟上。据统计,许多国家的国内需求在2000-2008年间均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攀升。而除了一些中欧国家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外,其余国家在这一阶段的净出口都是负值。过于依赖内需而忽视出口等其他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导致危机到来时转型国家面对内需萎靡难以作出快速应对而严重受挫。⑩过度依赖内需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危机过后显然无法持续,但是在短期内要依靠出口来助推经济发展也绝非易事。一方面,对于那些原本就极度依赖内需的国家而言,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市场培育、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等工作。此外,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迥然不同的操作流程和相关规定,熟悉并适应游戏规则的过程也需要耗费巨大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资源富裕型的国家而言,加快出口较易,尤其是在全球贸易复苏和商品价格逐步上涨的有利条件下。但挑战同样存在,尤其是考虑到危机前推动出口增长的很多有利因素至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以数据为证:2001-2008年间转型国家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十分明显,超过同期美国的2倍(如捷克和斯洛伐克)到10倍(如拉脱维亚),而且由于贸易自由化导致关税降低为出口带来的好处部分被非关税壁垒的增加所抵消。此外,还有法律规范、腐败和通关手续不便等方面的障碍都不利于出口的增长。(二)外币融资带来巨额赤字,面临资金外流之尴尬境地由于危机前国际资本市场空前繁荣,转型国家得到充裕的资金支持,并依靠资本项目净流入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维持着经济的均衡发展。客观来说,国际资本流入(主要是以外币计值)成为推动转型国家危机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它同样为信贷膨胀火上浇油,并在危机到来时加速了经济泡沫的破灭。据统计,占66.7%的转型国家国内银行体系中的外币借贷超过了本币,只有捷克、波兰、俄罗斯的本币存(贷)款比例超过60%。外币融资造成的巨额赤字以及庞大的公司和家庭外币债务使得转型国家在危机面前由于外资大规模撤出而倍受打击。虽然货币危机在许多国家最终得以避免,但政府也为此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借贷。考虑到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情况,在短期内改变银行体系中外币融资占主导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巨额的外债压力很难在短期内得到释放,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面临着巨大偿债压力的家庭和企业既难以获得新增的外资流入支持,又不得不面临国内信贷吃紧等多重压力,消费与投资的能力和热情锐减,导致经济复苏缺乏动力。(三)财政紧缩政策抑制经济增长,金融领域改革困难重重为了偿还外债,许多国家的政府尤其是那些实行钉住汇率政策的政府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财政改革。虽然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整合措施所需花费的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要少一些,但是这些措施短期内会极大损害其经济增长能力。据统计,许多转型国家2010年的财政预算中就包含了将其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低0.5%—5%的计划。虽然包括税收政策和政府收支削减在内的财政整合措施从长期来看会促进产出增长,但短期内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产出的下降和失业率的上升,延缓经济复苏进程。当然,转型国家间也面临着不同的财政压力和偿债负担,例如依靠经济的缓慢复苏及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显著上涨,2011年俄罗斯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将分别比2010年下降约2%和1%;而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虽然赤字水平会有所下降,但债务比例仍在不断上升,偿债压力依然巨大。(11)同时,持续缓慢增长的信贷规模将延缓复苏进程,成为经济增长潜在的障碍之一。由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几乎达到峰值水平,而盈利性却日趋下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仍然面临着巨大压力。由于2010年9月采纳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建议,那些欧盟新成员国面临着更为严厉的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虽然这些措施的长期影响可能会是积极的,但人们普遍预期它们会在短期内进一步限制信贷增长,进而延缓复苏进程。此外,部分国家开始或正在讨论实施针对银行的特别税收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这都迫使银行采取更为谨慎的信贷原则,由此会给消费和投资带来短期压力。(12)(四)新的改革动力不足,短期面临停滞局面2009年,许多国家因为疲于应对危机而没有显著的改革推进。只有白俄罗斯、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分别在价格自由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证券市场和非金融机构改革以及竞争政策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而哈萨克斯坦与拉脱维亚的银行业改革及利率自由化、蒙古的大规模私有化、乌克兰的贸易和外汇自由化都遭遇了挫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遭遇挫折的转型国家而言,政府当局所采取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危机的正常反应(例如在哈萨克斯坦和拉脱维亚,政府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将重要银行国有化被认为是最佳的政府应对措施),但由于其结果与转型的总体方向背道而驰,所以被认为是不成功的转型。而进入2010年,新的改革重新开始,但是进展依然缓慢。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波兰、塔吉克斯坦、蒙古、白俄罗斯等在不同领域进行的零星改革被认为是推进了转型的进程,而其他国家的改革极少推进甚或背离了转型的初衷。从目前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巨大,其影响力仍在持续,所以转型国家在中长期内进行新的大规模改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危机期间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都已经历了“救火式”的改革实践,它们缺乏动力来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同时,许多改革的长期收益获取都需要经历短期的阵痛,而处在经济泥潭中的转型国家,其人民生活本来就已经相对困难,要想获取新改革的政治支持往往很难。此外,那些具有欧盟新成员国身份的国家考虑到已经比较接近转型成功的边界,下一阶段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所需付出的努力将会更大,因此现阶段也许会采取观望的态度。事实上,从危机爆发前两年开始,转型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实际上已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高额的经常账户赤字和日益增加的私人外部债务创造出巨额的外部融资需求;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许多转型国家面对出口需求下降变得非常脆弱;另外,房地产的繁荣和外币借贷使得许多国家的银行系统暴露在资产价格下降和货币贬值的风险之中。投资和消费激增的背后隐藏着难以持续的风险,危机的爆发最终使这一隐患变为现实。同时,这些国家转型与发展的成果在危机爆发前主要体现在市场化和私有化上,经过危机洗礼后,这些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尤其令人担忧,许多隐藏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转型经济的脆弱性和改革的复杂性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复苏和社会转型的主要桎梏。(13)三、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在认清当前形势、把握经济复苏主要障碍的基础上,下一阶段转型国家改革与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重新认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多数转型国家的改革方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中长期来看转型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不大,这主要是由于转型国家十多年来建立起来的较为成熟和健全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较好地融入了地区和全球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更是使得市场经济改革广获民心。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政府即时的反应和彼此间的有效合作成功阻止了大规模的货币危机和银行体系崩溃。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转型国家改革与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制度建设层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反思转型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健康、稳定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们曾经一度把快速的去国有化改革当作成功转型的典范,但是事实证明,完全的私有化和竞争政策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良药。“为了保证成功的增长,真正的难题在于寻找这样一种政府:其作用既不能过分强大到掠夺私人经济的地步,又要足够强大,从而能够执行法制。”(14)过度自由化带来的市场无序和监管缺失促使人们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对转型国家而言,重新认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二)大力推进本币融资推进本币融资有助于动员国内储蓄,较少依赖输入的资本,这对于后危机时期转型国家的经济复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降低那些没有套期保值保障的外币借款,将减轻国家受汇率贬值风险的影响,进一步缓解偿债压力。这对于各国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转型国家推进本币融资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课题。首要任务之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质量和可信度,稳定国内通货膨胀水平。这对那些通货膨胀水平波动剧烈且很难预测的国家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些国家,居民和企业往往会出于避险需求而放弃借贷或转而采取外币借贷。要推进本币融资,必须先从货币政策入手,朝着通货膨胀目标制方向发展,同时辅以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具体来看,应采取措施适度降低国内通胀水平并使其得到更好的预期,并积极研究如何改进CPI的衡量方法。当一个可信赖的CPI指数存在但通胀的可信度依然有限时,当局还可以考虑通过发行以CPI为指数的政府债券等方式鼓励CPI指数化借贷活动。同时,不断深化汇率体制改革也是推进本币融资的重要环节。对于许多转型国家而言,由于其国内通货膨胀已经比较稳定,应该着力朝独立或至少是管理浮动汇率制的方向发展。(15)对这些国家而言,在进行汇率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发展本国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大力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当然中央银行也应切实承担起流动性最终提供者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改变外币融资占主体的局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例如那些通货膨胀波动剧烈的国家就不宜采用极端的一刀切方式来限制外币借贷。因为虽然从表面看来该措施能在短期内降低外币借贷的份额,但会使本国居民由于被迫使用本币借贷而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风险;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单方面的强制性措施可能会从整体上限制本国信贷的增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16)(三)积极鼓励出口增长从短期来看,转型国家要依靠内需来推动经济增长很难成功,而且外资重新大规模回流也不太可能。作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器来发挥作用。虽然转型国家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被进口增长所掩盖,但总体而言,其出口实力不容小觑,以数据为证:2000-2008年间,转型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从5%增长至近10%。根据2010年的数据,转型国家出口的57%都销往那些出口远比进口多的国家,例如德国。具体来说,这一阶段的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前较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例如,2001年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35%—40%;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的签订导致关税大幅降低,这主要发生在2004年和2007年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以及2006年东南欧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17)全球金融危机后,在前期开创的大好局面的基础上,加上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以及贸易全球化的推动,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的出口充满信心。鼓励出口需要各国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除了宏观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以外,另外两方面的努力也非常关键:一是在针对非关税壁垒问题上,进口国的政府应尽可能降低非关税限制以顺应贸易自由化的潮流,而站在出口国的立场应积极引导企业适应并掌握相关规则;二是改善与竞争密切相关的商业环境。此外,为了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资、推动税收体系透明化和系统化革新、加强海关管理以及减少犯罪等也是必要的。(四)着重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全球金融危机前那些快速实现私有化改革的国家曾被认为是成功的典范。但是经过此次危机的洗礼,证明这些国家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那些曾经因为迅速的信贷增长和复杂的银行产品而被视为改革成功典范的银行却因为落后的市场制度建设而变得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过分强调市场发展速度而对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如果转型的经验给了我们任何启示的话,那便是没有以适当的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产生成功的结果。”(18)转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由政府控制到自由市场的回归,而是涵盖不同的路径并由此带来不同要求的改革,这是金融危机带给转型国家的深刻教训之一。由于存在着不同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制定者偏好也存在差异,各国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例如对于资源富裕型国家而言,虽然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动能,但国际资源价格的不稳定性也会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且高额的资源租金给那些有能力的社会精英阶层提供了寻租而不是进行制度改革的动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这些国家可以考虑建立主权财富基金以降低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教育产业的投资力度,使所有经济部门受益,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或积极支持金融产业发展,以便将商品经济和金融资源流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而言,危机前后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事实也证明那些宏观经济环境比较稳定、制度较为健全的国家更能经受起危机的冲击和破坏。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下一阶段改革的重心应该集中在健全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方面,认真研究如何稳定通货和汇率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和法规保障以促进本币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银行、公司和家庭的外币头寸,防止外币的过度借贷行为。此外,对于那些开放程度并不太高的国家来说,更应该从危机中汲取教训,谨慎处理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注释:①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的统计口径,这些国家包括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马其顿、黑山、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