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一节概述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怎样认识别人,怎样认识社会环境,怎样影响别人;对别人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别人怎样影响我们,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第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

公式:B=f(P,E)

行为由个体和所处情境决定(房东身不由己?灰姑娘的故事展现情境的魔力,人是情境中的生物)(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第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社会层面(风俗、时尚、国民性)举例:“你是社会的一员,你的行为会受哪些东西影响?入乡随俗,近朱者赤,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第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的三个阶段(霍兰德)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

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

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

20世纪20年代~至今第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游动错觉”

“游动错觉”实验是谢里夫对在模棱两可情况下,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并使之产生态度改变的经典性研究。一个静止的光点在一个处于黑暗房间里的观察者看来,似乎是在运动,这种运动的错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缺乏一种客观的参考构架作为背景。在这一现象中,谢里夫得到了启发,他认为可以用这种现象来考察一个人在进行某项工作时来自他人的影响。他设计了一个实验,让被试处于一个黑暗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估计出静止的光点“移动”的距离,试验的结果表明,他们的估计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被试认为光点仅移动几英寸,有的则认为光点移动了几十英寸。第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实验的第二部分,谢里夫把几个人一起放在同一个黑房间里,房中点上一盏灯。他们都参加过实验的第一部分,并已经建立起各自不同的范围。研究人员发现,当由2~3个被试组成的小组面对同一个光点时,要求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估计,他们就开始相互影响了。比如有两个被试各自建立的范围是5~8英寸和18~25英寸,把他们安置在同一个暗房里,经过9次试验,他们的意见就会开始相互接近,直到建立一个共同的范围。实际上,这个光点根本没有移动过。这一实验表明,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够影响另一个人,使之遵从。然而,实验并没有说明个人会自动地、不加思索地与别的人行为言辞一致。因为情况不明确,被试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任何客观的东西可成为他估计的根据。实际上,他是利用别人一致的估计作为自己进行估计的准绳。第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原则

第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档案法第1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自20世纪初形成独立的学科以来,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的“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有人称社会心理学是“大学二年级白人学生的心理学”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提高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所有心理学理论包括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生命力所在。列如:糖果延迟情商测试第1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主要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第1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简史起源—行为主义早期—巴甫洛夫,华生发展—霍尔、斯金纳学习的原则研究行为—米勒、多拉德提出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学习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狗,狗是怎么疯掉的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模仿观察学习班杜拉的玩具娃娃(儿童的学习)不足①决定于经验,

忽略了情境②行为归因于外,忽略了情绪、感受③关注外在行为,忽略了心理过程社会学习论第1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巴甫洛夫的实验第1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斯金纳的实验第1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班杜拉的玩具娃娃第1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艾伯特

班杜拉

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言传身教),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杀鸡给猴看)。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第1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观察学习的过程p114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第1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社会交换论创始20世纪50末—60初,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普遍命题1961霍曼斯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②趋利避害→人类行为基本原则③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至少收益-代价平衡1.成功命题强化:奖→重复4.剥夺-赞同命题相同奖越多→对个体价值越小(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2.刺激命题刺激→相同、相似行为3.价值命题行为结果对个体价值高→重复5.侵犯-赞同命题没有得到期待奖→愤怒、侵犯第1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符号互动论概述通过符号互动,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符号(语言、文字、记号、动作、姿势)假设①意义是行为的基础②意义源于互动③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修改意义观点①心智、自我、社会—符号互动过程②语言—主要机制③心智—自我互动④行为自己设计⑤定义影响行为⑥面对面互动中心—身份和意义⑦自我—社会产物,主我—动力,客我—方向第2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四、精神分析论概述: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第2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精神分析论源于19末,“深层心理学”,潜意识的决定作用弗洛伊德①意识:可觉察、理智;潜意识:压抑的本能(情结);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部分②力必多—核心,性本能、生命根源③快乐原则—初级冲动;现实原则—克制本能④生本能—爱、建设力量;死本能—毁灭,破坏力量⑤本我—生物面;自我—心理面,压抑本能;超我—社会面自然主义倾向荣格“集体无意识”——通过遗传而存在的原型(岛下的海床)如:考研,考公务员,哄抢,球迷闹事发展潜力完善人格新精神霍妮文化因素论非本能驱动,人格由环境、教育决定;男女心理差别决定于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影响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人格形成、发展、焦虑源于人际关系第2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一)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经典理论)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第2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1、意识与潜意识理论第2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2、“力必多”理论(性本能理论)性本能。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从幼儿时期就以口唇性欲、肛门性欲等形式存在;如果正常发展受阻可能形成性倒错,如同性恋(肛欲期没过)、吸烟(口欲期没过)等。怎么算没过?即没有完全满足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有人通过性行为,有人通过工作,有人通过运动,有人通过娱乐等等第2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1岁半以后)③性蕾欲期;(儿童到3岁以后,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恋母仿父俄底普斯情结和爱父嫌母厄勒克特拉情结)没有满足导致长大后恋父或恋母④潜伏期;(青春期)⑤生殖期。(成年人成熟)第2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个体的初级心理系统顺从冲动,追求快乐。这是快乐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前指向生命,后指向毁灭。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最血腥的世纪:20世纪约1.84亿人死于大规模不幸事件第2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快乐原则建立人格的基础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现实原则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本我与超我超我至善原则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发源于自我第2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人格结构图解

本我自我超我现实原则至善原则快乐原则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稽查作用第2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理论第3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理论体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包括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荣格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荣格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过去和对未来期待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过去的影响。

(3)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不认为“力比多”是性欲的来源,而认为是生命力的来源。(4)弗洛伊德学说过分强调生命中的病理部分和人的缺陷(人本恶),而荣格则喜欢从一个人的健全方面着手研究(人本善)。(5)按荣格的观点,人具有一种持久、创造的发展,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此一看法,不同于弗氏无休止地重复本能性目标,直到老死(个人认为两者都存在,嫖客也会做慈善)第3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很多精神病人是被父母逼疯的!);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文化因素决定的。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一切心理问题是关系出了问题!)(三)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

第3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洗脑)一、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第3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基本知识与技能(二)遵守社会规范(三)确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第3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出生到独立)大致持续13~25年。给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第3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一)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机构,(三)大众传播媒介: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四)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第3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小学前:父母;小学:父母、老师和同学;中学:老师、伙伴和父母;大学:朋友出生到小学有好父母,中学有好老师大学有好朋友第3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课外资料

父母的教养方式个体形成的影响:冷漠型父母与敌意型子女专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子女保护型父母与依赖型子女痛苦型父母与愧疚型子女超能型父母与低能型子女离心型父母与抑郁型子女第3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五、社会化的分类

(一)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一部分同性恋是性别社会化出现了问题通过给予与性别相称的玩具、鼓励与性别相称的游戏、活动强化性别角色(三)道德社会化:(四)政治社会化:第3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父母角色)角色和成就角色(咨询师)(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公务员)和开放型角色(朋友)(三)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商人)和表现型角色(学者)(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性别)第4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角色扮演过程:(一)角色期待(社会公众要求与期望)(二)角色领悟(认识与理解)(三)角色实践(表现角色)四、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一)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职业与亲属)与角色内冲突(主内主外)(二)角色不清(不知如何为人夫妻)(三)角色中断(退休)(四)角色失败(开除)第4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对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有趣的人正是他们自己(如嘈闹的环境,喊你的名字,与人斗其乐无穷,微博微信秀等)(一)自我的概念: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二)自我的结构1、物质自我(生理)2、心理自我(人格)3、社会自我(身份角色)4、理想自我(期待自我)5、反思自我(评价与反馈)

第4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1、生理自我八个月到三岁(个体存在)为了活下去2、社会自我3-13.4岁(社会期待)为了别人活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自我概念)我该怎么活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处于生理自我或社会自我(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写出15个“我是谁?”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第4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这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公众认可)2、主观性(自我概念)

3、多重性(多重身份)4、稳定性(出身、民族、性别)5、契约性(社会契约----权利和义务;心理契约----约定俗成与默契)第4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自尊(一)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马斯洛自尊需要包括:一成就二名誉。满足——自信;挫折——自卑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地位身份等)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4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个体对他人、群体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第4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产生推理-存储事件-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第4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由于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符合动机成为中心。(三)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有消极“眼光”知觉他人第4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效应顺序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后来信息的影响(生人)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解释以其为根据来完成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原来信息的影响(熟人)偏差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评价其他品质(以偏概全)刻板印象通过经验形成固定看法社会适应意义→知觉过程简化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消极性质→偏见歧视第4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凯利的实验心理学家凯利所做的实验结果表明:看到印有“热情”字眼材料的学生,比看到印有“冷漠”字眼材料的学生,对代课老师有比较好的印象,甚至学生们还形容代课老师“是能体谅他人,不拘小节,幽默,脾气好的人”。二、目的验证先入为主的印象对判断事物的影响。三、仪器材料印制两份材料。一份材料上写道:“×××是本校经济学研究所研究生,今年26岁,曾有一年半的教学经验,服过兵役,已婚,了解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情、勤奋、求实、果断的人”。另一份材料上除了“热情”一词换成“冷漠”之外,其他的文字介绍完全相同。四、步骤(一)实验对象:大学一个班级的学生。(二)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由于经济学教授生病不能来上课,现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发给每个学生一份书面材料,向他们介绍关于该研究生的情况,以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材料分为两种,分别发给两部分学生。两种材料的不同点不要让学生们知道。(三)代课的研究生上完课后,要求学生填写问卷表,要他们说说对代课老师的印象。五、结果与整理统计分析两部分学生对代课老师印象的比例和差异。六、思考问题探讨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以后判断事物有什么影响?第5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各种品质之和(二)平均模式各特征平均(三)加权平均模式特征权重(四)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第5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四、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区别: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1、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2、行为符合社会期待

3、正确理解他人和自身——分寸与修养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

第5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不断调整言辞、表情、行为,以期良好印象①按社会常模(修饰外表)②隐藏自我(面具)自我抬高(承认小的不足→抬高重要方面的可信度)③按社会期待,符合角色社会规范(教师要像教师等)④投人所好(自我暴露,附和,献媚,施惠等)第5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二)稳定性与易变性(三)可控性与不可控第5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行为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

行为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情境归因)。

兼有二者。叫做综合归因。

第5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控制点理论

美国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控制点在个体。外控者: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

第5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理论):A出现时总有B,A是B原因(二)折扣原则(凯利):ABC出现时有D,谁是原因要打折。(三)协变原则(凯利)又叫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第5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凯利的三维理论:P136专栏

协变原则

特异性“行为主体”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共同性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客体”反应相同否低低高→内归因一致性“行为主体”对不同“背景”反应是否一致高低低→情境-偶尔第5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学生上课睡觉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维度情境1高没在别的老师课上睡觉高其他同学也都睡觉高以前该老师上课也都睡觉?情境2低别的老师课上也睡觉低其他同学不睡觉高以前该老师上课也都睡觉?情境3高没在别的老师课上睡觉低其他同学不睡觉低以前该老师上课不睡觉?第5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角的影响:当事人与观察者(二)自我价值保护: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

(三)观察位置:归因为你注意到的人或物(四)时间因素:历史的必然性第6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社会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二、动机过程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求第6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二)指向功能(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U曲线)第6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和动机亲和: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作用①社会性需要交往、尊重,爱

源于依恋②获得信息生存、发展的意义层次人际吸引最低层次③减轻心理压力共享快乐、排解忧愁最高层次:爱情④避免窘境避免他人负面评价

影响因素情境因素悲惨、独处时使其亲和动机增强情绪因素恐惧高→亲和倾向高焦虑高→亲和倾向低出生顺序长子女亲和倾向高(对第一个孩子关注多)第6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重要性个体发展需要高成就动机=》高冒险=》高成就抱负水平动机强弱决定抱负水平影响因素1.目标吸引力目标吸引力大

→成就动机高2.风险、成败的主观概率中等程度风险

→成就动机高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机会越多

→成就动机高儿童培养注意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子女自律训练严格→成就动机高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氛围社会高成就氛围→成就动机高第6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权力动机权利动机:个体希望影响、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温特两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竭力谋求酗酒、斗殴:展示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引起因素1.社会控制需求安全感,更多生存、发展资源2.对无能的恐惧补偿自卑:得到机会后疯狂追求权力第6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侵犯动机构成①伤害行为②侵害动机③社会评价大家的攻击行为来自下面哪个原因?原因本能论弗洛伊德生本能、死本能,对内部破坏转向外竞技、冒险、体育比赛洛伦茨生物保护意义—领地人口拥挤→侵犯事件挫折-侵犯学说(如:求爱不成毁容或强奸)多拉德挫折①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②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后果①侵犯强度—目标受阻强度:正比②抑制侵犯强度—预期惩罚强度:正比③挫折一定,预期惩罚—侵犯:反比④惩罚一定,挫折—侵犯:正比米勒挫折→侵犯+非侵犯的其它结果伯克威茨挫折→情绪,情绪+刺激物→侵犯社会学习论

侵犯是习得的(电视电脑观看别人)第6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非特异性(恶劣心境)、特异性(性唤起)→侵犯道德发展水平道德高→侵犯少自我控制能力自控高→侵犯少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容忍、在群体中活动→侵犯高大众传媒影响传播暴力、色情

→侵犯高第6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利他动机益于他人、公众、社会,不期待回报性质①亲社会行为

②以人为对象

③利他动机引起原因生物学动物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延续社会规范1.社会交换:自我价值提高,焦虑降低。2.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外部因素自然环境良好气候→利他↗;噪音→利他↘社会情境他人在场“旁观者效应”他人在场→负面影响利他,人多→利少社会性意义紧急情况下会利他;判断不清→看别人时间压力忙、紧张→利他↘利他对象与利他者相似、未伤害利他者、有吸引力→利他↗心理特征心境愉快→利他↗内疚内疚→利他↗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利他↗利他技能救助技能、手段→利他↗第6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三单元社交情绪社交情绪的概念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仅次于抑郁,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各方面不如别人,羞愧、愤怒、怨恨等情绪状态。四大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第6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羞耻: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7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五节态度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性1、内在性:内在倾向,未外显的内心状态。2、对象性:有目标。(人、物、事件、观念)3、稳定性:持续一段时间才会转变。第7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态度的成分1.认知成分: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2.情感成分: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3.行为倾向成分:预备反应及倾向性。(三)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四)态度与价值: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第7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态度的功能卡茨提出:四个方面。(一)工具性功能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三)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四)认知功能通过态度赋予其意义三、态度的维度(一)方向态度的指向。(二)强度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三)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四)向中度核心价值(五)外显度外露程度第7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四:态度的形成依从行为:按社会规范、社会期待、他人意志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稳定心理倾向认同情感:受吸引、主动趋同态度内化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纳入自己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组成部分。第7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邪教如何进行精神灌输:对行为承诺的强调,有效的说服原则(权威·偏好·社会证明·互惠·一致·珍奇),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中。顺从会导致接纳,我们会逐步相信我们坚持的东西,登门槛现象霍夫兰德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如何抵制被说服: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温和的攻击自己的信念第7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态度的转变:影响因素传递者威信威信高、相似性大→影响大(专家)立场自我牺牲→影响大;自我服务→影响小(掌柜疯了)意图无操纵意图→影响大;刻意影响→影响小(无条件退货)吸引力高吸引力→影响大

(明星代言)沟通信息信息差异威信高+信息差异大→态度易转变威信低+信息差异适中→易转变畏惧中等畏惧→态度易转变倾向性单一倾向信息适合→一般公众双面信息适合→文化水平高者提供方式口头好于书面,面对面好于传媒接受者原有态度/信念直接经验形成态度→不易;与个体需要密切关联→不易人格依赖强→易;自尊高、自我评价高→不易;高社会赞许者→易心理倾向逆反、面子→拒绝;自我防卫(笼统拒绝、贬来源、歪信息、论点辩驳)情境预先警告准备变→促进;准备抵制→不易分心分散对信息的注意→减弱防御→促进转变;干扰过程、信息→削弱转变重复倒U曲线——中等频率→说服效果最好第7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二、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三)社会交换论第7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海德平衡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不平衡向平衡过渡。P(个体)—O(他人)—X(人/事)“费力最小原则”;强调人与人相互影响,平衡状态三个肯定;两否一肯强弱平衡(P-O:肯定)→强;(P-O:否定)→弱第7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

POX+++(1)O喜欢P,P喜欢X,于是O也喜欢X;(2)O喜欢P,P不喜欢X,于是O也不喜欢X;(3)O不喜欢P,P不喜欢X,于是O喜欢X;(4)O不喜欢P,P喜欢X,于是O不喜欢X;

POX+--

POX--+

POX-+-第7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不平衡关系的四种情况(1)O喜欢P,P不喜欢X,而O喜欢X;(2)O喜欢P,P喜欢X,而O不喜欢X;(3)O不喜欢P,P喜欢X,但O也喜欢X;(4)O不喜欢P,P不喜欢X,O也不喜欢X

POX+-+

POX++-

POX-++

POX---第8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心理压力→不愉快、紧张原因1.逻辑矛盾(30度冰未化)

消除改变、否定失调一方,使两方协调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就会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也可以达到协调2.文化价值冲突:佛教遇上基督教引入、增加新因素,

改变不协调3.观念矛盾: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女平等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4.新旧经验相悖:以前大学生好找工作,现在难找

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第8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认知失调对社会行为的解释在一个集团中,越难成为其成员,被接受者越觉得该集团了不起。我们使自己相信,我们所爱的正是引起我们痛苦的东西,从而使自己觉得所受的这份痛苦是值得的。当人们使自己看上去很蠢或不道德的方式行事时,他们会改变看法,以使自己相信其行为是有道理和公平的。当那些自认为具有人性的人在伤害无辜的他人时,比如士兵在战争中常伤害平民等,他们会以贬损受害者的方式来减少认知失调(“那些人在帮助敌人,一有机会,他们会在背后捅你一刀)当人们在社会不公正中得到好处而同时使其他人受难时,他们经常对自己说,这些受害人根本没有能力得到更好的东西,因为他们已满足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又懒又脏,没有道德感第8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社会交换论个体对得失权衡比较后,产生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它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女人不是不坏,是代价太小,男人不是不坏,是诱惑不够,从5万到500万让女友)态度是肯定因素(得)和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第8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七节人际沟通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二、沟通的结构(一)信息源(二)信息(三)通道(四)信息接受者(五)反馈(六)障碍(七)背景第8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沟通的功能(一)获得信息的手段(二)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三)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四)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五)协调群体内部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第8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四、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第8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沟通网络第8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体语目光最有效——最准确反映人内心状况、最重要体语沟通方式(愉快——瞳孔大)面部表情除目光外,另一种完全可以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数十个表情肌)身体运动最易为人发现(手势语)触摸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深,易产生情感依恋姿势体语装饰透露情趣、爱好等人际距离霍尔——英尺:公众(公共场合12-15)、社交(商业交往4-12)、个人(朋友1.5-4)、亲密(亲人0-18英寸)第8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一)个体性:人际交往的双方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彼此的人际关系。(二)直接性: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三)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第8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探测器”“自我暴露”—奥特曼:自我暴露多→接纳别人多侵犯隐私(像调查户口一样)→被接纳少自我暴露4水平:①情趣爱好②态度③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状况④隐私(特例:完全生人→暴露隐私)第9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

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彼此支持、重视。2、交换性原则: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太少于失。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第9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主要观点:①3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②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社会情境联系(不满足导致心理障碍)③2种满足方式(主动、被动)④人际关系取向(6种组合)⑤童年满足否决定→成年人际关系被动包容式:期待他人接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第9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三种需要1.包容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低社会行为:内部言语、他人距离、不喜欢群体儿童与双亲过分依赖高社会行为:寻求接触、忙乱、需要被注意儿童与双亲适宜沟通理想社会行为:群居、独处均满足,根据情境选择行为方式2.支配双亲给自由、自主民主式双亲对儿童有要求也给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由权,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双亲过分控制、专制独断专行or拒绝支配or焦虑防御3.情感双亲冷淡、训斥低个人行为:表面友好,情感距离大,担心不受喜欢,避免亲密关系双亲溺爱高个人行为:强烈求爱双亲关怀适当理想个人行为:宠辱不惊,无爱的缺失感群体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群体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①群体形成:包容→控制→情感

②群体解体:感情不和→失去控制→难于包容第9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影响因素熟悉、邻近熟悉增加吸引程度;交往频率-喜欢程度:倒U曲线(中等交往频率→喜欢程度最高)相似性双方感知相似(信念、价值观、人格、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

互补互补是相似性的特殊情形增加吸引和喜欢的互补关系:①需要②社会角色③人格特征(内外向)三者都互补,吸引力非常强大

外貌初期,光环效应

才能“小错误”增加吸引力(才能对别人有压力)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真诚最受人欢迎第94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五单元人际互动

一、人际互动: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条件:1.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

2.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双赢结局。

3.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第95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谢里夫11-12岁男孩夏令营实验确立团体认同感==》一系列竞争性活动==》冲突==》共同外部威胁+超级目标合作==》合作成功==》冲突解除第96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七节社会影响在群体中,我们容易被煽动,更有压力,也更紧张,在复杂任务中更易出错。在提供匿名权的群体中,我们更容易虚掷光阴或由于去个性化而做出最糟糕的冲动。但是,作为社会动物,我们是群居生物。为了生活资料,支持和安全感而互相依靠。在群体中,奔跑着会跑的更快,观众会笑的更大声,捐赠者会更加慷慨。在自助群体中,人们可以增强自己戒酒,减肥和努力学习的决心。群体可好可坏,我们要明智选择!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随大流”第97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特点①压力真实存在或想像②群体压力:使个体理性抉择,选择从众③不符合个体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功能社会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沟通交往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从众但不盲从,社会规范+个性个人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类型真从众行为一致,内心一致

权宜从众行为一致,内心怀疑认知失调,体验焦虑

反从众行为不一致,内心一致火灾,指挥者表面要冷静原因寻找行为参照缺乏知识、不熟悉情况,需要参照对比自己的行为合适性对偏离恐惧群体压力、制裁(东方更鼓励从众)群体凝聚力凝聚力高→认同感强→情感联系密切→自我要求对群体贡献、义务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高、凝聚力高→从众高;群体规模影响,临界值:3-4人个体人格因素个体自我评价、自信心高——从众低情境明确性情境明确→判断清晰——从众低

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第98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标准直线比较直线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第99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社会促进社会促进—个体完成某活动时,他人在场提高绩效形式:实际、想像、隐含在场社会抑制—他人在场,使个体工作绩效降低效应结伴效应结伴活动中,个体感动社会比较的压力,提高工作、活动效率观众效应观众→是否有,数量,表现→影响效率实验特里普里特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骑车:独自<跑步伴同<竞赛)奥尔波特他人在场影响个体绩效,提出术语:“社会促进”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解释社会促进、社会干扰的理论他人在场→(易于)优势反应,(抑制)弱势反应→(促进)熟练动作,(干扰)不熟练动作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提高,优势易于表现。社会懈怠社会逍遥,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个人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原因个体责任意识↘,被评价的焦虑↘解决加强考核第100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模仿模仿—无外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相似的现象特点刺激非控制,榜样是条件,自愿

分类有意模仿

相似无意模仿意义学习的基础发展无意→有意适应作用游戏→实践促进群体形成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塔尔德模仿律①下降律下层人士模仿上层②几何级数律增长速度,迅速漫延③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行为方式的模仿、选择,优于外域第101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暗示暗示—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观点,或按暗示的方式去活动环节①暗示者②暗示信息③被暗示者分类来源他人暗示目的有意暗示接触直接暗示效果暗示自我暗示无意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引起被暗示者相反行为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权威、地位、人格高→易暗示2.被暗示者独立差、自信差、知识差、年龄小、女性→易受暗示3.环境情境困难、缺乏支持→易受暗示第102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社会感染社会感染—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行为特点①双向性互相感染②爆发性较大群体内循环,反复振荡、循环,强烈冲动情绪→非理性行为③接受迅速性氛围分类①个体间最常见②大众传媒

微博③大型开放群体球迷闹事中的惊惶失措第103页,共11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日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