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漂泊者-《湖心亭看雪》教学后记_第1页
永恒的漂泊者-《湖心亭看雪》教学后记_第2页
永恒的漂泊者-《湖心亭看雪》教学后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久的漂泊者——?湖心亭看雪?教学后记概要:?湖心亭看雪?已经教过很多遍了,也听过很多高质量的公开课,过去上课时也曾经模拟过别人的成功案例。如今回想起来,觉得尽管对方上课时的设计非常精致,但自己上起来总有些别扭,总觉得差了些什么。我想主要问题应当出在生搬硬套,缺乏随机应便的考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就开场考虑如何能从中上出一些自己的东西来。我觉得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明确上这一课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文章的描写手法自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学生显然不可能看到与作者眼中一模一样的西湖,但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借景抒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简明精炼的描写表现内心的情感是本课学习的关键之处。而作者当年游湖时的情感与他记录此事时的情感是有区别的,表如今他的笔下,就形成了他眼中独特的西湖,只有理解两者的差异,才能真正领悟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对于品读文章描写的方法,有过许多经典的范例。我觉得品读用字之巧是经典的用法,也是不可替代的方法,特别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与〞字的使用及“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几个量词的使用是品读时不可无视的。而品味字词,比较阅读是最好的方法...

永久的漂泊者——?湖心亭看雪?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已经教过很多遍了,也听过很多高质量的公开课,过去上课时也曾经模拟过别人的成功案例。如今回想起来,觉得尽管对方上课时的设计非常精致,但自己上起来总有些别扭,总觉得差了些什么。我想主要问题应当出在生搬硬套,缺乏随机应便的考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就开场考虑如何能从中上出一些自己的东西来。我觉得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明确上这一课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文章的描写手法自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学生显然不可能看到与作者眼中一模一样的西湖,但他们可以从中学到借景抒情的一种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简明精炼的描写表现内心的情感是本课学习的关键之处。而作者当年游湖时的情感与他记录此事时的情感是有区别的,表如今他的笔下,就形成了他眼中独特的西湖,只有理解两者的差异,才能真正领悟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

对于品读文章描写的方法,有过许多经典的范例。我觉得品读用字之巧是经典的用法,也是不可替代的方法,特别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与〞字的使用及“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几个量词的使用是品读时不可无视的。而品味字词,比较阅读是最好的方法。我主要借鉴了王君教师的方法,但在细节上进展了一些修改。对于第一句的比照语句,我所设计的是“天与云、山、水一白〞,不仅突出了“与〞的作用,也强调了“上下〞的作用。因为我觉得在这一句的描写中,强调了天与云、山、水的一体性,而“上下〞不仅表现了作者观察的顺序,也表现了空间的广阔。上下一体,就说明在这个空间中没有界限,没有边际,有的只是这个白茫茫的世界。西湖本是游览胜地,平日里“歌吹为风,粉汗如雨〞,摩肩接踵的游人成了这里的主角。作者偏偏选择这样一个“人鸟声俱绝〞的日子前去观湖,自然包涵了与众不同的追求。想必当时的作者,也是带着超凡脱俗的雅兴。因此,当他听到舟子所说的“莫说相公痴〞时,心中必然是充满了自得之情的。张岱的这种雅兴,在?陶庵梦忆?中随处可见,第一卷中的?金山夜戏?就是代表。他写道自己在深夜过金山寺大张锣鼓唱戏之后,“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语气中不仅有戏谑之意,也不乏自得之情。

不过,时隔二十年之后,面对山河易主,一贫如洗的现实,当作者再度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感受与当时又有所不同。而这种微妙的变化,就表达在他在描绘西湖场景时所用的一系列量词。对于文章中所出现的量词的解读,我同样采取了比照阅读,用常用的量词来替代原句,而在其中从“痕〞字入手,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来理解其含义,再引导学生去复原作者笔下的西湖。学生自然想象到大雪让天地万物“一白〞,长堤只剩下了假设有假设无的影子。而后面的“点〞“芥〞“粒〞,不仅令强调其细小,在雪中的西湖中同样也显得假设有假设无,似乎随时就要消失在这个广阔的白色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中,自然会感觉到个人的无所适从,不知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此处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与柳宗元?江雪?一诗中有相似的地方,均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不过,柳宗元表现的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悲凉,因此他把自己定位为姜子牙一般的垂钓者。这句的用法,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有着一样的追求。但张岱那么不同,他将自己写成一位漂泊者,正乘着一叶小舟,在这个世界中随波而去。在作者笔下,多了一些茫然——此刻的西湖,已经从繁华城市中的一处名胜化为一片没有边际的白茫茫的世界,在这里,时间、空间都被无限地延伸,而作者就在这里漂泊着,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而他在湖心亭上巧遇的两位金陵人,见他大喜,并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而记下这句话的作者心中必然也充满了知己相遇的欣喜,想来与这两人的交谈也必然是非常欢畅的。但作者只匆匆记下了“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寥寥数语便写道“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了。而这几句话的核心就在“客此〞两字上,时隔数十年,作者再回忆起这件往事,这两个字是他心中最深的记忆。因为,这两位金陵人“客居此地〞,同样也是漂泊者。多年以后,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实际上已经完毕了。正如他自己所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但他的人生还要再延续三十多年,而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他就是一个漂泊者,因为天地虽大,但已经没有了他的家。与两人的相遇仅仅是这漂泊过程中一次温暖的回忆,他匆匆而别,还要在这广阔的世界中继续漂泊,直到他生命的终点。因此,作者也无需写出两位金陵人的姓氏,因为漂泊者早已失去了一切,虚名对他们来说早已没有了意义。

此刻再读文本舟子的话,又多了一层含义。作者之所以会无止境的漂泊,就是因为自己的“痴〞,他同样也希望再能遇到和自己一样的痴人,一同凭吊那个已经消失的祖国。文本的结语不仅是他对自己当年行为的赞赏,同样也寄托了他对将来的期待。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等待是没有结果的,他仍然还要继续漂泊。

我以为,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心态,才能真正理解他描写的目的。当然,如何检测学生的反响也是一个重要内容,我的方法是让学生动笔描写一下张岱笔下的西湖。我在一个班上课时要求学生描写,结果发现不少学生都不知如何下笔,或者只知道翻译原句。我提示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