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8分)

1.(3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

B.毋吾以也(wú)____________莫春(mù)____________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

D.喟然叹曰(kuì)____________曾皙(xī)____________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

2.(3分)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____________致知在格物(推究)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凿户牖以为室(房屋)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____________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潦倒新停浊酒杯。D.老大嫁作商人妇。

4.(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作为一个长期在近地轨道运行的空间实验室,()。这个极具中国韵味的名字,寄寓着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浪漫情怀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A.中国空间站的名字是“天宫”

B.“天宫“是中国空间站的名字

C.“天宫”被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名字

D.中国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

5.(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激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C.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D.为了确保这次手术的成功,这家医院已专门成立了由心脏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抢救小组,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6.(3分)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它们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其历史原貌。

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敢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周王朝派采诗官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也作诗、献诗,都是为了制礼作乐。

B.“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二者产生的时代和乐调不同。

C.“诗言志”“美刺”“比兴”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D.《楚辞》的奠基人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离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第二段从形成、内容和艺术等方面,说明《诗经》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

B.第三段以屈原作品为例,说明《楚辞》特点以及《楚辞》是我国诗歌的重要源头。

C.文章在论述我国诗歌的源头时也分析了《诗经》《楚辞》在手法、语言上的不同。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

B.《诗经》《楚辞》都与民歌有关,《诗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楚辞》则以楚国民歌为基础。

C.《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风,《离骚》是浪漫主义诗风,二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诗歌美学风格。

D.汉代诗歌成就是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可见,《诗经》《楚辞》对汉代诗歌影响甚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8.(6分)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湄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战十人五人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琼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子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B.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C.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D.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很明显:有人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也有人丧失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B.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残酷。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三、古代诗文阅读

9.(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1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雄方式和话语实践。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此类批评,(),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____________。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备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需要,____________,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调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近化倾向。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____________;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____________。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

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表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徒劳无功望文生义含糊其辞以偏概全

B.隔靴搔痒穿凿附会不知所云以偏概全

C.隔靴搔痒望文生义含糊其辞掩耳盗铃

D.徒劳无功穿凿附会不知所云掩耳盗铃

11.(12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两句是“,”。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

(5)韩愈《师说》中,“,”两句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以相师为耻的内心世界。

(6)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味不已的季节。古人常借助秋景渲染、深化内心的悲伤,如“,”。

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硬核”成为网络热词,被人们广泛使用,如“硬核科技”“硬核妈妈”“硬核防疫”“硬核人生”……有人说“硬核”体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有人说“硬核”是甘于平凡的默默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8分)

1.(3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千乘之国(shèng)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

B.毋吾以也(wú)____________莫春(mù)____________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

D.喟然叹曰(kuì)____________曾皙(xī)____________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词语进行判断,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A.“吾与点也”中的“与”应读作yù;“浴乎沂”中的“沂”应读作yí。

故选:A。

【点评】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3分)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____________致知在格物(推究)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凿户牖以为室(房屋)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____________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用绳结缀)

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B.牖:窗户。译文:开凿门窗做成房屋。

故选:B。

【点评】实词的意义推断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文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潦倒新停浊酒杯。D.老大嫁作商人妇。

【分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解答】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B.因为,古义:于是写了;今义: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C.潦倒:颓丧;失意。古今词义相同。

D.老大,古义:年龄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故选:C。

【点评】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

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4.(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021年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作为一个长期在近地轨道运行的空间实验室,()。这个极具中国韵味的名字,寄寓着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浪漫情怀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A.中国空间站的名字是“天宫”

B.“天宫“是中国空间站的名字

C.“天宫”被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名字

D.中国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解答】语段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名字。阅读文段,厘清上下语句逻辑关系。文段首句提及“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意味着整个文段将围绕“空间站”话题展开。而由上文“作为一个长期在近地轨道运行的空间实验室”可知,本处的主语应是“空间站”;由下文“这个极具中国韵味的名字”可知,本处的宾语应是空间站的名字“天宫”。综上,可先排除选项BD,这两者主语“天宫”,上下衔接不畅;而细分析选项A,其主语是“名字”,而不是“中国空间站”,与前文内容不对应,可排除。

故选:C。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5.(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现在人们认识到,一方面激光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

B.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C.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更没有内心的安宁。

D.为了确保这次手术的成功,这家医院已专门成立了由心脏病专家和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抢救小组,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高考考纲明确要求掌握病句类型有以下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暗换主语,前面的主语为“人们”,后句主语为“激光”,中途易辙,暗换主语,应改为“通过人们的认识”。

B.语序不当,生物入侵就是指……物种,主宾逻辑搭配不当,中心语与修饰语位置互换,应“入侵的生物”。

C.正确。

D.不合逻辑,“心脏病专家”也是“医务工作者”的一部分,并列不当,应改为“以心脏病专家为主的医务工作者”。

故选:C。

【点评】语序不当

1.多项定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定语是指主语、宾语中心语前的多个定语,它们一般按照语法规则排列,如果排列不当,就会出现语病。

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②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表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2.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不当。

多项状语指的是动词前的多个修饰成分,它们应按照语法规则合理修饰该动词,否则,就会出现语病。

多项状语的排列次序,一般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短语;②表时间的词或短语;③表处所的词或短语;④表语气的副词或表对象的介词短语;⑤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另外,表对象的介词短语一般紧挨着中心语。

3.并列词语或短语次序不当。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是否恰当,与分句的主语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

6.(3分)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它们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

D.正确。

故选:C。

【点评】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其历史原貌。

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敢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摘编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周王朝派采诗官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也作诗、献诗,都是为了制礼作乐。

B.“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二者产生的时代和乐调不同。

C.“诗言志”“美刺”“比兴”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观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

D.《楚辞》的奠基人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离骚》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二段从形成、内容和艺术等方面,说明《诗经》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

B.第三段以屈原作品为例,说明《楚辞》特点以及《楚辞》是我国诗歌的重要源头。

C.文章在论述我国诗歌的源头时也分析了《诗经》《楚辞》在手法、语言上的不同。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来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录,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

B.《诗经》《楚辞》都与民歌有关,《诗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楚辞》则以楚国民歌为基础。

C.《诗经国风》是现实主义诗风,《离骚》是浪漫主义诗风,二者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诗歌美学风格。

D.汉代诗歌成就是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可见,《诗经》《楚辞》对汉代诗歌影响甚小。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解答】(1)A.“都是为了制礼作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也作诗、献诗”,可见贵族们作诗、献诗,是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故选A。

(2)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说法错误。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第2自然段写了春秋时期诗歌的发展:《诗经》的成书时间、来历、内容、风格;第3自然段写了战国后期诗歌的发展:《楚辞》的奠基人、主要内容和艺术魅力;第4自然段写了汉代诗歌的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由此可见,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在论述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情况,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故选D。

(3)A.“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中说的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其历史原貌”“难以窥其历史原貌”不等于“无法了解当时的历史”,选项的说法太过绝对。B.“《诗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的是“‘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可见,“国风”才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而非《诗经》。选项的说法偷换概念。D.“《诗经》《楚辞》对汉代诗歌影响甚小”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中说的是“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可见《诗经》《楚辞》对汉代诗歌是有影响的,只是缺少创新。故选C。

答案:

(1)A

(2)D

(3)C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8.(6分)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湄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战十人五人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琼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子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B.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C.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D.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很明显:有人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也有人丧失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B.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残酷。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D.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解答】(1)D.“也有人丧失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错误,拒绝服役只能说学生不想上战场,害怕牺牲,没有爱国精神,“丧失民族气节”过分解读。

故选:D。

(2)C.“视、听、嗅、触觉相结合”错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是视觉,“不停地啼哭”“母亲低声抚慰”是听觉,“只觉寒风扑面”是触觉,没有嗅觉。

故选:C。

答案:

(1)D

(2)C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古代诗文阅读

9.(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2)本诗语言婉而多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时第一步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解答】(1)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分析有误,作者并没有嘲讽卖松人,只是进行规劝,晓谕。

(2)关键词“言婉而多讽”,意思是语言较为委婉,不是直接抒情而是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我们要找出语言的潜在深意,弦外之音。我们知道,诗人不可能只是为写松树而写松树,是要托物喻人,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松树由于它的高洁,它的挺拔,它的政治与不畏严寒而被世人称赞。这里“松树”比喻的是才德兼备之人。“翠楼”指涂饰绿漆的高楼,住在这里的人非富即贵。所以“翠楼人”比喻的人朝廷实际掌权的人。“桃李”在春天开放,争奇斗艳,“长安重桃李”,“桃李”比喻那些趋势媚俗,阿谀奉承的无才无德之人。诗人如此多的“言婉之处”,意在“讽”,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讽刺的是当时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那些真正如松树一样正直有才华的人才是不用到长安这样的地方谋求出路的。那些掌权的“翠楼人”需要的是如“桃李”般趋炎附势之人,正直如松的人是得不到重用的。

答案:

(1)C

(2)①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

②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

白话译文:

把松树拿到集市上去卖,我相信你的真实用意是好的。

你想把这生长在深山溪边耐寒的松树,卖给富贵的人。

窄长的松叶虽经过几度风霜,但春天开放淡淡的花儿不好看。

都市长安历来喜欢粉红色的桃花和雪白的李花,可怜这些松树白白地染上长安街道的尘土。

诗歌赏析: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

【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

答题方法

1、捕捉信息

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

(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

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

2、抓住关键词语

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键词语?

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1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掌握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雄方式和话语实践。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用从西方直接“拿来”的新奇概念和批评方法,导致中国本土文艺批评话语产生“失语”的焦虑。此类批评,(),是明显的逻辑谬误。

中国文艺是中华民族生活思想、情感的经验书写和审美表达,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只能是____________。文艺批评工作者需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艺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在世备功利的驱使下失去了真诚。有的为了市场需要,____________,捕风捉影,哗众取宠。文艺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艺作品,任何脱离对象本体的文艺批评都是空调无力的。然而,当前一些文艺批评常常表现出脱离对象本体的空近化倾向。这类文艺批评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____________;从作品中某个不重要的细部出发,妄加演绎,____________。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是及物的,紧紧围绕批评对象,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文艺的特点与规律,进行美学的、历史的、客观的、科学的判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A.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B.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控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C.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D.西方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逐渐主导了中国文艺的批评,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

A.从主观结论出发,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

B.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表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C.从主观结论出发,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D.从主观结论出发,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徒劳无功望文生义含糊其辞以偏概全

B.隔靴搔痒穿凿附会不知所云以偏概全

C.隔靴搔痒望文生义含糊其辞掩耳盗铃

D.徒劳无功穿凿附会不知所云掩耳盗铃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2)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3)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解答】(1)B.“主导中国文艺批评的权威”搭配不当,应:主导了中国的文艺批评。C.“掌握”“方式”“实践”搭配不当,应: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D.“影响了很大程度上中国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实践”语序不当,“影响了”应移到“很大程度上”之后。

(2)承接“此类批评”,应先指出其行为的根源,应“从主观结论出发”,排除B;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是行为“采取主观预设等方法和策略”,再是结果,其中“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与“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构成递进关系,应“侵袭了文艺理论及批评的本体性,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规则”,排除AD。

(3)徒劳无功: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隔靴搔痒:比喻说话写文章没有抓住主题和要点,不中肯,不贴切。或比喻做事没有抓住关键,不解决问题。此处指任何脱离文艺现实土壤的文艺批评,不解决问题,故:隔靴搔痒,排除AD。

穿凿附会:生拉硬扯的解释,把讲不通的道理硬要讲通。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或来源缘由,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此处指为了市场需要生拉硬扯的解释,故:穿凿附会,排除C。

含糊其辞: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不知所云:指言语混乱或空洞。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以偏概全:指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答案:(1)A。

(2)C。

(3)B。

【点评】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1.(12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两句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夜游赤壁时飘然欲仙的感受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韩愈《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表现了士大夫之族以相师为耻的内心世界。

(6)自古以来,秋天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