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_第2页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_第3页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_第4页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春秋三国南宋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战国朝金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隧人氏:“用火的开始”

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有巢氏:“住屋开始”“上者营窟,下者为巢”“构木为巢,冬窟夏庐”伏羲氏:“渔猎之始”618“结绳记事”735建立“数字“概念296三阶幻方“均衡为美”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2、建筑结构: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木、泥◆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4、建筑实例: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时期◆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时期◆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区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吕”字形平面◆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莎木佳祭坛◆阿善祭坛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1、夏:(BC21世纪~BC16世纪)◆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2、商:(BC16世纪~BC11世纪)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①城市、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一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永定柱造•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②特点:夯土高台廊院建筑群3、西周:(BC11世纪~BC771年)①城市:◆只有天子与诸侯才可造成,规模按等级来定◆西周,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之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者就是“僭越”◆

西周都城丰、镐②建筑:◆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早、最早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最早发现的二进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迄今已知最早的用瓦建筑)•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常的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可环绕。(过渡)•已采用了瓦“茅茨土阶”―――→“瓦屋”•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湖北圻春西周干阑建筑遗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③建筑材料:◆瓦的发明◆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平整光滑◆“今毁”上有柱斗、坐斗的形象4、春秋:(BC770~BC476)铁器和耕牛的使用鲁班(公输般)(春秋鲁国人)①

特点:◆瓦的普遍使用,开始了用砖的历史◆高台宫室(台榭)的出现◆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台榭建筑——大体量的夯土台与小体量的木构廊屋的结合体,它反映出当时在防卫上和审美上需要高大建筑;而木构技术水平尚难达到,不得不通过阶梯形的夯土台支承、联系,取得庞大的规模,显赫的形象。(高台榭、美宫室)但,夯土工作量繁重,夯土台体自身占去很大的结构面积,在空间使用和技术经济上都有很大局限。②

实例:◆春秋时期秦国宗庙遗址(陕西凤翔马家庄)•由门、堂和东西厢组成的四合院•夯土墙、夯土台基、散水◆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秦国陵园区•隍壕做防卫三、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BC475~AD589)1、战国:(BC475~BC221)①城市:◆宫城在大城之外一侧:•齐临淄: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夯土台高达14m•燕大都:东、西两城,东部为宫城•赵邯郸:宫城在大城西南角•韩故都:◆宫城在大城之内:•阖闾大城:•鲁国曲阜:②实例:◆齐临淄遗址◆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环包以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③

建筑材料:◆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出现,创造大块空心砖2、秦:(BC221~AD207)◆秦都咸阳,摒弃传统的城郭之制,建造许多离宫、别馆◆秦始皇陵3、汉:(BC206~AD220)①

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⑴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类型:◆皇家建筑:宫殿、陵墓、苑囿◆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居住建筑:乌壁、第宅、中小住宅◆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佛教建筑⑵木构架出现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斗拱悬挑机能正迅速发展,斗拱形式多样(处于定型的活跃探索期)⑶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的盛行和兴起⑷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②成熟的木架建筑:⑴迭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迭梁式——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再架短梁的木构架。◆穿斗式——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连接柱子的木构架。⑵斗拱已经普遍使用⑶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攒尖、歇山、囤顶)⑷大空间的建筑技术尚未解决③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的发展:◆西汉创造了楔形的有楔的砖◆筒拱及穹隆在墓中使用◆石建筑在西汉,尤其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④实例:⑴山东沂南汉墓(东汉末年至三国)◆梁柱结构、石梁板◆构件表面琢磨精细、对缝严密⑵四川雅安高颐墓阙⑶洛阳白马寺(汉明帝)“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传入中国4、三国、晋、南北朝:(206~589)①主要建筑类型:⑴佛寺:◆塔为主,置于佛寺中央、佛殿为辅——塔院式◆北魏佛寺以永宁寺为最大(洛阳)⑵佛塔:我国最早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砖、密檐塔)⑶石窟: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三种:◆塔院型(支提窟):以塔为中心◆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佛殿◆僧院型(毗诃罗):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②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兴起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兴盛•一方面,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自然式山水园林兴盛③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④石刻方面技术进一步提高⑤“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以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开始向适应垂足坐的高足型转变,引发了中国建筑空间和室内景观的嬗变。⑥实例:◆南京梁萧景墓墓表◆河北定兴北齐石柱舍宅为寺: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四、封建社会中期:(隋~宋)(581~1279)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1、

隋:(581~618)①

隋大兴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②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可增加泄洪能力,提高大桥安全性;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高达37米,减轻桥自重,减少山洪对桥身冲击力。其砌筑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桥长54米,高7.23米)③建筑设计上,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宇文恺用1/100比例尺制“明堂”图2、唐:(618~907)◆特点: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大明宫的布局和唐乾陵的布局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都料”,这一名称一直到元朝仍在沿用。建筑技术分工、技术管理都有进展⑤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3、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主要继承唐代传统4、宋:(960~1279)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变化◆废除里坊制,并形成街巷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桥梁都有新发展②

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有利于建筑技术发展)◆北宋《营造法式》李诫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北宋初《木经》喻皓(五代)③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组合多变)④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唐:多采用板门与直棂窗◆宋: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阑槛勾窗◆唐: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色为主——明快端庄◆宋:“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饰”——华丽(解绿装、丹粉刷饰)◆唐:平为主◆宋:平&藻井为主⑤

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仍以佛塔为主,其次桥梁(泉州万安桥(北宋)长540米,石梁1米长)◆我国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我国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⑥

园林兴盛,出现了大体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5、辽:(907~1125)金(1115~1234)①辽(907~1125)◆主要保留唐代建筑手法◆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古代木构高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②

金(1115~1234)◆沿袭辽之传统,又受到宋之影响,色彩与装饰更加富丽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279~1911)(元、明、清)1、

元:(1279~1368)①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泥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②减柱造:抽去若干柱子◆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正殿③

斗拱结构作用减退◆元代壁画典型: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2、明:(1368~1644)苏州——丝织业中心松江——棉织业中心景德镇——瓷器制造中心芜湖——染业中心遵化——冶铁中心①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硬山建筑应用◆无梁建筑的应用(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中叶)砖细——砖做细的简称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②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为广泛③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柱头斗拱不起结构作用,昂为纯装饰构件◆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采用“生起”做法,取消“侧脚”生起——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侧脚——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鲁班营造正式》木工行业术书)④

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⑤

私家园林发达(《园冶》计成)⑥

宫式建筑装饰:彩画、装修日趋定型化⑦

明代家具文明于世⑧风水在明代达极盛3、清:(1644~1911)大体因袭明代传统①园林达到极盛②

喇嘛教建筑兴盛(西藏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③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④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颁行的,由工部编著,列出27种单体建筑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瓦作、石作、铜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样式雷——在样式房(建筑设计)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烫样——模型的叫法算房——主管预算工程做法——工程说明书⑤

建筑技艺仍有创新◆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对接与包镶法:用两根以上圆木对接,外面再用若干长条木楞镶包起来,并用铁钉、铁箍固结,形成大直径的长柱第二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一、概述:1、“城市”的基本含义:◆“城市”这一概念包括“城”和“市”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城”侧重于“城墙”、“城壕”等防御性功能;“市”侧重于“商品交换”的经济性功能。从时间上考虑,前者的出现早于后者,因此,在商品交换之前出现的一些史前古城,严格地讲只能成为“城”或“城池”,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远古城池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是在“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古代城市一般均有城郭之制,都城制设三道城濠,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大内)、皇城(内城)和外城(郭)。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在城门处设置“瓮城”,城墙上设置“马面”。就筑城技术而言,最古老的城墙是夯土城墙和版筑城墙的做法,晋代之后出现了砖包夯土墙和砖砌城墙的做法。中国古代城池多为方形,理想的城市平面模式。◆陪都制:我国古代的都城制度,除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之外,往往还建置有陪都。先秦时期陪都制已经形成,此时,一般是于都城制之外只设一处,从而形成“两都制”的格局,后世多有效仿。另外,在中国古代陪都制中还有多都的现象,但往往仍以其中某一个陪都为主。换言之,两都制一直是陪都制的主流。3、各时期城市形态四阶段:①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垣夯土筑成◆技术较原始②里坊制确立时期:(相当于春秋至汉)◆“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专管理,全城实行宵禁◆城市总体布局较自由,形式多样③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重城——指子城与大城④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4、城市制:①商、周:城市意味着国家,受封建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的城市规模②战国:自行建城③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君县制,并基本上沿袭下来5、城市选址:“相土尝水”①解决水源问题(引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②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要求③风水上的要求6、筑城办法:①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②唐以后:砖化夯土墙◆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7,以后砖拱门洞开始逐步推广瓮城——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敌台/马面——城墙上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从侧面射击功城的敌人7、城市布局结构:①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保护国君;郡,看守人民;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城——子城、内城、城阙郭——罗城、外城、国城◆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②《周礼•考工记》——最早的中国城市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种制度)解释:•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它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已涉及城市布局、规模,城门街道分布,主要建筑分区位置局部用地指标,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等差标准。充分反映出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并对以后中国都城形成宫城居中的方格网街道布局模式有深远影响。③城市布局:◆帝王宫廷总是都城主体◆居住形式:从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北宋开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局形式◆市: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和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娱乐场所: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区宋以后有单独的娱乐场所(瓦斯)④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商代起总结并确立了这条建筑布置经验。◆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⑤都城绿化:道路绿化、道路“彩化”⑥市政设施建设:◆防火:•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砖砌望火楼•设钟楼、鼓楼◆排水:•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成明沟•宋东京利用河道排水,春秋时苏州建城考虑河道排水,清代北京•“沟董”专事内城沟渠疏浚挑挖。沟董——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⑦都城规模大:◆隋大兴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8、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古城◆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若加上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是:①隋唐长安②北魏洛阳③明清北京④元大都⑤隋唐洛阳⑥明南京⑦汉长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1、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特点:①灵活性:规模及形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②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郭——为经济活动中心。③经济性加强: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政治性用地减少。④注重防御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长城。⑤贵族生活品质提高:高台之风盛行,争相建制离宫别馆。⑥城市文化的继承:并未完全抛弃周礼王城规划制度,仍以变通的形式体现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2、“经天纬地“的秦汉帝都①秦代都城规划主要特色:⑴“大咸阳规划”:以咸阳为主体,进而扩展为京畿制度的城郊系统,把环绕咸阳城围畿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组织起来,形成宏伟的帝都模式⑵打破传统集中封闭的城郭形制,以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郭,既强化了京城外围的防御能力,又活跃了城郊经济。⑶城市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组织起来。⑷运用“体象天地”的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⑸宫苑发达:大造;离宫别苑②

汉承秦京畿之制,城市规划建设有如下特点:汉长安⑴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⑵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⑶“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⑷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⑸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⑹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⑺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⑻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近市”⑼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⑽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⑾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3、曹魏邺城:①三国时期②规模:3087X2205M2③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④平面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⑤“┯”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⑥里坊制——标志4、北魏洛阳:◆特点:①文化性格:以汉文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主导功能②经济地位: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③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④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⑤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堂后寝,左租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⑥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和发扬。⑦商业城: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5、南朝建康:①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②精心选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龙盘虎踞”之称。③

皇城、宫城及外郭结构明确,宫城、皇城是规则的矩形,外郭形态自由,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④“择中立宫”:城市南北主轴明确,宫城偏于皇城北部,棉朝后寝,皇城南设左租右社,沿袭市中轴对称,这些特点反映着《考工记》王城图的影响。⑤官署多沿宫城南御街两侧布置,一直延伸到皇城外的太庙和太社,皇城南部东西两侧更有东府城和西州城,强化了中轴对成的格局。⑥扬弃“面朝后市”的做法,根据实际需要在皇城南北分散地布置了南市、西口市、盐市和北市。⑦处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外城中里坊的划分可能采取了自由式的街巷布置,而不同于曹邺城的棋盘式格局。⑧外城内多寺庙、豪宅、别墅以及公共风景区,城市面貌丰富。6、唐长安(隋大兴)①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修建。②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③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④里坊制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沙堤——长安街道虽然宽,但全市吐露,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里坊制——春秋至隋唐实行的城市布局形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及衙署处于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市”环以高墙,设里门、市门,由吏卒市令管理,全城宵禁。7、北宋东京:(开封)①张择端《清明上河图》②中国古代都城局部的转折点③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④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重城墙,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三重水系(五仗河、汴河、蔡河)⑤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望火楼、惠民药局;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⑥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沿街为市,沿巷作居,开敞式街巷布局⑦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⑧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的类别增多、面积增大8、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①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②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③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④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⑤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⑥突出都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⑦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明清北京城:①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5里,南进1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②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③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④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⑤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⑥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9、明南京:①功能分区明确:皇城区——城东居民和商业区——城南军事区——城西北②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外墙围合极其自然的形态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10、南宋平江府:(苏州)①双棋盘格式水路交通网络②

双层护城河第三章宫殿◆

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

商代为开创宫殿形制的时期一、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四阶段:①“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②盛行高台宫室阶段③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④纵向布置“三朝”阶段◆“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阁入”,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有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朝会;定期朝会三种。◆“左祖右社”——明初宫殿比拟古制,在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之尊,故立国社王宫之右二、

古代宫殿形制演变:•早期:前朝后寝(由前堂后室演化而来)•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西汉:宫殿分为几区,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三朝•隋:继承北周,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结束•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室三、实例:1、唐大明宫:(东内)◆成就和特点:①选址良好: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式爽皑,俯临全城。具有良好的风水意境和景观视线②规模宏大: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③基本格局: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前朝后寝”,在丹凤门内顺置含元、宣政和紫宸3座大殿为三朝。宣政门北面是围绕太液池布置灵活自由的园林化内廷居寝区④宏伟的单体建筑: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主殿含元殿哟感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⑤完善的建筑群空间:空间组合处理趋于成熟,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加强了主体建筑的表现。如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威严壮丽的宫廷气氛⑥建筑艺术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健朗、朴素真实,艺术加工和结构相统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于装饰要求的现象含元殿:所依据的承天门形制(隋)是门阕,因此建立翔鸾,栖凤两阁,全组建筑形成“П”形平面,这一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阕和主体建筑自此相联系而不各自分立。11开间2、北京故宫:★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方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在达到主殿太和殿前需经过1600余米长的轴线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相对降低减小,以突出“三殿为中心”的皇权象征。◆故宫建筑在布局上的主要特点——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神,中轴对称,前宫后苑①

明清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②布局上对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达成者唐:后花园;三朝五门宋元:千步廊;金水桥明:后面对应山头,三朝二宫③与北京城的关系:故宫位于北京城之中央,符合周礼王城规划“择中立宫”思想。④总体格局:与北京故宫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而建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了《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前面为朝会之所,后面为内廷宫苑。景山矗立在紫禁城被,犹如天然屏障⑤

轴线法则:宫殿建筑沿南北向的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轴心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设计思想。⑥

空间序列:沿主轴线以连续的、对称的、尺度丰富变换的封闭式庭院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空间序列,并以此突出主要殿宇.太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深远的空间。⑦“三朝五门”之制:外朝的主体部分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构成三朝,其南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及太和门形成所谓“五门”,作为前导空间。宫城中轴线上有五个主要的门,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乾清门,神武门,其左右为东西华门.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后廷.⑧礼乐相成:故宫的建筑多遵循轴线对称法则,突出君权神权;“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布局又符合封建伦理纲要的要求,这些都是“礼”的反映。此外,故宫中还有形状自由迂曲的金水河,以及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布局相对自由的建筑空间,形成“乐”的一面,而这种“礼乐相成”的思想表达了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⑨对比手法:为了突出主体建筑,故宫建筑群的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如天安门、午门、太和殿等夹注前宽阔的庭院尺度与内廷居寝建筑小尺度空间的对比;主体建筑与次要建筑开间进深、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台基形式等多方面的对比。尺度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⑩象征手法:有建筑单体的象征以建筑小品等不同层次的象征手法。前者如内廷之乾清宫象征天,坤宁宫象征地,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形成附会北极星及紫微垣的喻意;后者如太和殿外丹陛上下陈列的鼎式炉、铜龟、铜鹤,既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和檀香的用具,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首先体现了阴阳两极(外朝,阳,阳数1,2,5,7,9.内廷,阴,2,4,6,8,10).◆故宫建设成功之点:(1)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2)院落空间:太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3)建筑尺度:大典用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4)房屋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钻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卷棚等;(5)装修色彩:尊者金、黄,次则赤、绿、青、兰、黑、灰;(6)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太和殿:①

十一间,重檐庑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最高形制,最尊规格)②

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③

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④

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至大朝会及皇帝庆寿等活动之用⑤

恰当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午门:——“压倒性的壮丽和令人呼吸为之屏息的美”采用门阕合一的形式,在城座上建立一组建筑,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凹”字形,其形制是从隋唐以来的宫阙逐渐演变的。下部墩台高12米,正中开3门,两侧各开1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中门,皇帝专用;东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门,供宗室王公出入)。巨大的、三面环抱的午门形象造成压倒一切的、及为威慑里的深严气氛。3、宋朝宫殿形制:第四章坛庙◆

坛庙:主要指天坛、社稷坛、太庙◆

今所见之祭祀形制为明代制度一、坛庙三类型:1、祭祀自然:①天坛:祭天,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②

社稷坛:土地之神社——五土之神稷——五谷之神③

山川神:从汉代起逐渐形成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祭五岳:五镇: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东镇沂山(山东沂州)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西镇吴山(陕西陇州)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中镇霍山(山西霍县)四海:四渎:东海(山东莱阳)江渎(四川成都)北海(山海关)淮渎(河南唐县)南海(广东番禺)河渎(山西永济)西海(山西永济)济渎(河南济源)明堂——中国古代重要建筑物之一,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2、祭祀祖先:•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宗庙:(家庙、影堂、池堂)在住宅之东,所谓“左庙右寝”◆

庙有两种形制:一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二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3、先贤祠庙:•孔庙:(文庙)•汉代起,就建立孔庙于孔丘故居鲁城阙里;唐代始,全国范围建孔庙•现存曲阜孔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基•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月台(舞乐用)二、实例:1、天坛:一、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1时间: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和故宫同时修建。2位置: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也是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这既合乎古制,又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筑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全区遍植柏树,为散落其中的建筑群提供了隔绝人寰的树木静米谧的气氛。3规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占地共4000亩,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共有坛墙两重.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殿)。正门在西,其余均不设门。4天坛的建筑包括:a.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d.丹陛桥(361×29米).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二.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天坛建筑的核心特色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礼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尚的主宰。天坛就是为现实帝王与天的特殊关系而修建的,为了能表达天坛建筑的这一特性,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具体表现为“形”、“色”以及“数”的象征。1“形”的象征:既表现为建筑基址的整体平面形状,也表现为各种建筑单体的平面形状。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单体而言,天坛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形式则是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象的。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2“色”的象征:如明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