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导学31547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导学31547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导学31547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导学31547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导学3154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导学----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注:自然经济“解体”指的是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1)直接也是最主要原因: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即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农业生产日趋商品化,表明中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掠夺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二、洋务运动:1、洋务派:1段(要求:大题掌握洋务派主张及代表)(1)出现时间及原因:A、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B、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2)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指导思想:“中体西用”)(3)代表:A、中央:奕;B、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2、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内容:前期:A、19世纪60年代,打着“自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要求记忆):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期:B、从19世纪70年代起,打出“求富”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目的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代表企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注意P41工业图片)C、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D、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最具有远见性**(3)评价(4段)(问答题):A、局限性: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是:洋务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B、进步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诱导下出现,这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原因(条件):(1)前提、最主要因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2)直接原因: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3)投资者: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民族资产阶级来源)2、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怡来牟机器磨坊(行业以轻工业为主),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1(4)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原因: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行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特征,具有两面性。根本原因: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封建经济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19世纪末(甲午战争以后):初步发展。**1、背景(原因):A、列强争相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B、主要: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目的: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2、影响: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1912--1919年(辛亥革命后到一战期间):“短暂春天”(黄金时期)。1、出现原因:(条件)(1)内部条件:辛亥革命的影响A、前提(最重要内部条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扫除了一些障碍。B、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C、实业救国思潮影响。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如1915年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2)外部条件(提供机会):E、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年---1919年,A、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B、新增资本达1.3亿元。C、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以轻工业为主)。D、著名实业家: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潮)。3、“春天短暂”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三、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1927-1936年(抗战前):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2、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原因:A、最主要原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破坏和掠夺;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挤压民族资本。3、(1946—1949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4段)原因:A、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华经济侵略。B、官僚资本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注意掌握: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见“导与练”P33名师点拨任务二:熟悉课本上图:P41洋务企业图(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2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导学----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破坏。(2)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基本任务:实现“一化”“三大改造”)(1)制定背景:建国之初,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A、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B、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C、成就: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飞机制造厂。地理上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三大改造”:1953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国家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手工业改造方面,鼓励农民、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则以公私合营形式,将其和平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三大改造完成及意义:到1956年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变),B、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手工业、经过: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底基本完成。--→意义:A、生产资料私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中共八大:(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2)内容:A、当前国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当前主要任务(要求记忆):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正确分析,是成功的探索。**4、失误: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重点理解记忆)(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发动。→→(2)“大跃进”:A、主要表现:高指标、浮夸风(代表事件:大炼钢铁运动);B、实质及危害: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内的主要矛盾(要求:熟悉理解即可):人民对于建快3(3)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及危害: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危害(影响):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5、中共应对措施及结果:A、措施: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6、国民经济的难劫与发展:(重点记忆)**(1)“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2)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3年。原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3)迅速回升:1975年。原因: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任务二注意熟悉P53:1966年-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图:分析发展趋势及原因。(趋势:逐年下降。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70年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B、1975年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代出现增长趋势:A、1973年出现复苏原因:1971年,周恩来主持迅速回升原因:邓小平主注意理解“导与练”P39: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点记忆)1、召开:1978年12月★2、内容:核心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工作重心转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3)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事★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A、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B、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41、概况:A、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B、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目标:建立D、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E、首先在农村展开。**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开始。2)A、核心内容(措施):实行包产到组、家庭承包责任制)。→→B、意义、影响: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针对人民公社体制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弊端。★(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或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了进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了进城市的改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经济体制改革意义(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注意掌握线索)(重点记忆)(1)提出:A、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的市场经济。B、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3)1997年,中共十五大一进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4)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主要依据: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内地)我国对外开放的“两大轮子”:“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来”指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出去”指产品外销、发展外贸。一、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概念:“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来”战略)52、经济特区的设立:1)A、1980年国家正式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省)B、1988年,又在海南岛设置经济特区。**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置经济特区的原因:广东、福建两省A、靠近港澳、B、C、资源比较丰富。**★3、国家给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选择题熟悉)B、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C、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D、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华侨多,A、建设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所有制形式,★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是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4、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地位(意义)(要求记忆)(1)在发展外向经型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对向经型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