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1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2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3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4页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从信古到疑古孔子“信而好古”“三皇五帝”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第2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第3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1893-1980)从信古到疑古第4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从信古到疑古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借了这种帝王系统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的症瘕,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顾颉刚第5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从疑古到释古疑古派:“东周以上无信史”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郭沫若:真实地阐明中国古代社会还需要大规模地做地下的发掘,就是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在西汉墓出土,对疑古派产生致命打击。第6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从疑古到释古李学勤著第7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3、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

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第8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第9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东海大贤庄岩灰洞丁村许家窑中期5元谋西侯度小长梁旧石器早期200100富林、穿洞下川峙峪、虎头梁1.5晚期匼河10和县龙潭洞观音洞蓝田50周口店东南西南匼河系统周口店系统华南地区华北地区文化分期距今年代万年第10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元谋人上、中门齿北京人头盖骨第11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周口店文化石锤旧石器时代4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吗?丁村三棱尖状器第12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新石器时代的石磨与石耜第13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苏秉琦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区:块。系:条。类型:分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苏秉琦著第14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第15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第16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陶裸体女像第17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红山文化玉发箍第18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红山文化玉龙燕辽文化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第19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山东文化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玉铲大汶口文化彩陶壶第20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山东文化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盒、双耳单耳杯第21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第22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陶瓶第23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红陶釜、灶第24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江浙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骨耜第25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河姆渡文化陶猪第26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河姆渡文化猪纹钵第27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江浙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菘泽文化的陶壶和玉琀第28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江浙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第29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第30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长江中游文化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溪文化彩陶碗第31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长江中游文化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彩陶蛋壳杯第32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甘青文化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彩陶漩涡纹尖底瓶马家窑彩陶漩涡纹瓶第33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甘青文化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双耳陶罐齐家文化刻划纹两联罐第34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35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外来说本土说对彩陶文化的认识第36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一元论多元论顾颉刚——王国维—傅斯年—蒙文通—徐旭生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向心的花瓣结构、多元一体参考论著:苏秉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第37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新认识既然中国史前文化、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产生了,为什么文明还是产生在中原地区?为什么第一个王朝夏是建立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是什么?第38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东汉武梁祠画像石夏禹关于夏代文化的文献和传说南宋大禹像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耒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庄子·天下》第39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关于夏代文化的文献和传说徐旭生先生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徐旭生著梁思永:安阳后岗三叠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第40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第41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玉七孔刀玉璋鸭形陶器第42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二里头文化铜爵第43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二里头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第44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图一号宫殿基址,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巍峨壮观的宫殿建筑,可视为王权的一种象征。第45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早商文化郑光序: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河南二里冈商文化之间紧相衔接,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今后已不可能再发现一个新的考古文化穿插在三者之间。1931年,梁思永:后岗三叠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1959年,邹衡:南王湾文化分期仰韶期—龙山期—二里头期—早商期第46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关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争论1、一期是夏文化,二期以后是商文化。2、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3、一至三期是夏文化,四期是商文化。4、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一期二期三期二里头文化四期第47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文化研究的推进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文化界限专题研究结论:二里头文化四期划分是正确的,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第48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对夏代文字的期待二里头卜骨二里头陶器刻划符号第49页,共52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面纱中的夏代文化二里头遗址考古的最新进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