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三版)》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2概要3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一、茅盾小说创作的历程《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它由三个系列中篇组成:《幻灭》、《动摇》、《追求》。这三部作品各自独立成篇,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均以大革命前后的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素材,深刻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中的阶级分化。作品表现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来临时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做最后之追求。在这一主题下,作者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幻灭》中,茅盾着力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她自幼在温馨的母爱和恬静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所以看待事物总是带着诗情画意,在接触社会现实时,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多次遭遇精神世界的“幻灭”。4二、标志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子夜》《子夜》的出版,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创作实绩,也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子夜》原名《夕阳》,1933年由上海光明书店出版。这部长篇巨作是作者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才动笔的。1930年,茅盾由于患上眼病,医生嘱咐他三个月内不能看书写字,他只好在上海各界人士间走动,为下一部小说收集生活素材。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后,茅盾决定写一部作品来反映当时中国广阔的社会风貌。《子夜》结构严谨宏大,全景性大规模多视角地反映时代社会,同时又主线突出,主次分明,纵横交错,有张有弛,有章有法。5《子夜》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各类资本家的形象,极具典型意义,其中心人物吴荪甫更是充满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精明能干,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他憎恨外来的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但自己又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庭内部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这一形象代表着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他的悲剧命运,是客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作为吴荪甫对立面的赵伯韬,这个买办资产阶级形象塑造得也相当成功。他是美国垄断阶级的爪牙,并与国内当权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6茅盾是一位擅长心理描写的作家,《子夜》在对人物心理的精雕细镂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茅盾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采用了正面、侧面多种角度,并通过对人物潜意识和幻觉的描写来丰富人物性格。比如,林佩瑶告诉吴荪甫说,雷鸣已经到了天津。吴荪甫立即从雷鸣的行踪想到军事动态、政局变化和公债行情,并决定改变投机策略。至于对林佩瑶和雷鸣之间的暧昧关系,他却几乎是麻木的。对此事迟钝,对彼事却十分敏感,这正是完全沉浸于公债斗法的吴荪甫的心理特征。作者还通过不同性格的对比映衬主人公的性格:赵伯韬的诡诈、腐朽,衬托出吴荪甫有理想、努力干事业的一面;杜竹斋的优柔寡断、谨小慎微,衬托出吴荪甫的果断有气魄;唐云山对经营的外行,衬托出吴荪甫的手腕和才干;林佩瑶的追求柔情衬托出吴荪甫的冷酷无情。78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一、从《家》到《寒夜》:巴金小说对家庭题材的情有独钟巴金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的腐朽与罪恶的系列创作是以“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为起点的,它凝聚了作家少年时代在封建家庭中获得的种种生活印象与人生经验。在《家》中,作家着重写了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冲突,写了封建家长高老太爷如何在绝望中死去,孙儿一辈的高觉慧如何冲出家庭的束缚,奔向社会广阔的天地。在《春》中,作家又引入了另一个大家庭——周家,对照地描写了父女两代人的冲突,并以淑英和惠两个女性的不同结局,为青年人反对封建家庭专制指出了道路。《秋》的气氛更加悲哀、肃杀,留在高家的地主们一个个沉溺于声色之中,加速着自行灭亡的进程;而那些无力反抗封建家长压迫的弱小者,则加倍地受到心灵的摧残,不可挽回地成了旧制度的陪葬,如枚少爷的死、淑贞的死,都为这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增添了牺牲品。910作家小传:巴金:充满激情的叛逆者巴金(1904—2005),本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因从小失去父母,在家庭中受到他房长辈的欺压,所以能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家庭专制对年轻人身心的摧残,对社会上一切压制人性发展的专制制度都深恶痛绝。巴金初期的小说主要有长篇《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初步显示了巴金小说善于描写家庭题材以及作品充满激情的特点;20世纪30年代开始问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显示了巴金小说创作已经达到了成熟和高峰的境地;40年代以后,巴金创作了小说《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这些作品显示了巴金小说从艺术视野到整体风格的发展和变化。巴金2005年去世,他的创作生命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个人情感的真诚流露,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因此,巴金自己始终在作品中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奔走呼号,抒发情感,评判曲直。这使他的作品达到一种忘情忘我的纯真境地,这也是巴金作品感人至深的魅力所在。从《家》到《秋》,不但小说的基调从高昂转向低沉,而且在叙述方式上也由主观的倾诉型转向客观的叙述型。尤其是《秋》,几乎没有基本的故事线索,完全由着生活的自然发展,如实地记录了这个地主家族一天天的败落进程,大量的生活细节描写支撑着小说的框架,读起来令人感到琐碎、沉闷、冗长,但小说的艺术效果也令人感到更加逼近于生活。到了194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憩园》,一种新的风格已经定型,小说的艺术技巧也显得更加圆熟。《憩园》是巴金在抗战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从题材上说,它是“激流三部曲”的一个分支,将“激流三部曲”中的一个纨绔子弟的故事进行了移植与重新创造。小说的主人公杨梦痴不务正业,沉湎于吃喝嫖赌之中,肆意挥霍祖产,终于在大家族败落以后被家人驱赶出门,沦为乞丐,潦倒而死。但作家没有一味谴责这个人物,而是从更加宽泛的人性的角度,探讨了旧式家庭教育的缺陷、伦理的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的原因。11二、叛逆者和忍耐者:巴金小说最为关注的艺术形象巴金的小说创作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追求,他的作品喜欢以家庭为题材,从家庭来剖析整个社会的本质。巴金写作总是充满主观激情,融身为作品中的一分子,满腔热忱地在作品中呐喊呼号。在作品中充分投入作家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领悟,这是巴金创作的一个独特追求。而在他所塑造的人物群像中,有两类人最为光彩夺目,那就是叛逆者和忍耐者。在他的代表作《家》中,其主人公觉慧就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的形象,是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第一个看出了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趋势,并渴望它尽早瓦解。于是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总是站在最前列。他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抵抗主义”,而信奉“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人生哲学,并以此作为行动指南鼓励自己和同伴。12

作家既写了觉慧性格中大胆叛逆的一面,同时也写出了他的“幼稚”。觉慧的“幼稚”,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他所反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高老太爷死前,为了缓和一下祖孙的矛盾,做了一个姿态,说冯家亲事不提了,觉慧就以为二哥的逃婚斗争胜利了。于是,觉慧的思想性格,不仅明显带有他出身阶级的局限性,同时也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13《寒夜》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也是一个忍耐者的形象,他是一个忠实、本分、为人忠厚的知识分子,毕业于大学教育系。在生活与事业上他没有过高的要求,只想与妻子合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使自己学来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他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小家庭,过上既俭朴又自得其乐的生活。为办不成教育,他被迫在一个半商半官的图书公司里担任一个小职员,拿着微薄的薪金。他生性怯懦,整日在公司里战战兢兢、担惊受怕,生怕伤害他人。在家庭生活中,他又处理不好妻子与母亲的关系,被搅得头昏脑涨。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痛苦万分,却又偏偏染上了肺病,最后在抗战胜利到来时的锣鼓声中悲惨死去。1415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位获得16作家小传:老舍:底层市民的描绘者与批判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都不乏佳品,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他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是《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创作于1924年至1929年赴英国教书期间,此时的作品已开始显露独特的艺术个性:擅长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笔调幽默,视野开阔。1930年3月老舍回国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老舍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此期间,老舍创作了寓言体长篇小说《猫城记》,标志着幽默风格走向成熟的长篇小说《离婚》,中篇小说《牛天赐传》、《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以及最著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将市民社会的各色人等加以放大,为他们生的艰难而叹息、鸣不平,充分体现了老舍小说创作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境地。40年代以后,老舍的创作进入了深入发展的阶段,代表性作品有长篇小说《鼓书艺人》、《火葬》、《四世同堂》等。老舍非常熟悉北京底层市民的社会生活。他力图从市民阶层的角度,来剖析我们整个民族的劣根性。不是从农民,也不是从知识分子,而是从市民的角度来揭示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这是老舍小说最独特的价值。一、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老舍对市民命运的深切关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初连载于《宇宙风》杂志,1939年首版单行本,是老舍小说创作的代表作,老舍亦自认为“是我的重头戏”。作品讲述了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来到北平,靠拉洋车为生。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好强上进,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他最大的理想是买上一辆车,凭力气吃饭,不受车主剥削。尽管他刻苦奋斗,顽强抗争,但是打击接踵而来:大兵拉车抢夫,孙侦探仗势敲诈勒索,车主刘四、小官僚杨先生一家的残酷剥削等等。最后,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的梦想破灭,还把他最终变为“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17二、祥子的性格和命运:个人奋斗的悲剧典型《骆驼祥子》形象地反映了祥子的人生理想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混乱、黑暗、腐朽以及劳动人民命运的悲惨。祥子的悲剧不仅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悲剧。作品描写了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的痛苦与灾难,展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极度贫苦的生活状态。在老舍的笔下,生活在北平大杂院里的劳动者过着非人的苦日子,穷困改变了他们的性格,打孩子、骂老婆,有的甚至逼迫女儿去卖淫,有的由于受不了屈辱的生活而自杀……这一切都是下层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反映,体现了老舍对于市民命运的关注。18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老舍出身平民,了解平民,始终为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命运而创作,因而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从《老张的哲学》到《骆驼祥子》再到《四世同堂》,平民世界是老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画面。老舍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纯正的北京风俗民情,使他的创作显示出特有的民族风格,因而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老舍作品具有一种厚道、温情,具有一种人道主义,充满对底层民众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他又有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特别是他始终关注着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这种思想发展得尤为充分。老舍善于写故事,他的作品总是情节连贯、生动,故事性很强,这一点又使老舍的作品具有非常通俗的意味。1920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一、《边城》:古朴人性的执着追求

沈从文曾告白读者:“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耗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换言之,即完美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2122知识链接:沈从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集中体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顺顺的大儿子天保与二儿子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喜欢的则是傩送。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得到幸福,但还未弄清她到底爱谁,便在糊里糊涂中促成了天保托媒前来求婚;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意外地溺水而死。外公(原文中称祖父或爷爷)在天保死后,摸清翠翠的心事,又撮合她与傩送的婚事,心急火热地进城去船总家探听顺顺是否答应傩送与王团总女儿联姻;在碰壁之后他郁郁猝死于暴风雨之夜。顺顺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平常的、善良的人。作为长辈的老船夫、杨马兵,真心希望年轻人得到爱情和幸福,尽心尽力地从中周旋、促成。顺顺在天保为翠翠而死之后,出于对大儿子的哀伤,没有立即答应傩送与翠翠的婚事,其心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老船夫死后,他决定接翠翠去城里自己的家住,“作为二老的媳妇”,固然出于对翠翠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未尝不包含着此时真心要翠翠做儿媳的善良意向。至于天保与傩送,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未伤兄弟间同胞手足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有意识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作品围绕着故事的展开、发展与结局,描述、表现了每个人的“人生形式”,“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3二、独特的审美理想与难以概括的多重风格

沈从文这种创作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与当时呼唤个人的解放、人性的觉醒的启蒙思想完全一致的。而且,把表现人性看做美的至极,把它当做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贯穿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各类劳动者,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式。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在他看来,“人性”是支撑这种“宗教”的基石,有了“爱”,才会发现“美”,发现“神”———人性的至极,发现它们与人性的和谐共存。24沈从文小说对完美人性的追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种追求的执着性,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既是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二是这种追求的独特性,它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了特有的“湘西世界”。由于沈从文风格多样,他的名字既出现在“新月十八家”之列,同时也是乡土作家、山水田园作家、诗化小说家的代表。人们发现沈从文的创作风格的确是很难概括的,而人们最终又发现风格的难以概括其实正是沈从文的风格。2526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27作家小传:

李劼人:刻绘历史的小说家李劼人(1891—1962),原名家祥,四川华阳县人。他曾积极投身于“四川保路同志会”掀起的保路运动,五四运动后,又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与翻译工作,深得左拉、福楼拜、莫泊桑诸法国作家的滋养。1924年回国后,他先后在《川报》、《新川报》等报刊担任主编或编辑等职,并在成都的大学任教授。1925年,刚从法国回来的李劼人便萌生了用“大河小说”的文学形式来表现中国现代历史的念头。经过十年的酝酿,他终于一举创作了140万字左右的鸿篇巨制“大河三部曲”,包括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上海中华书局,1936)、《暴风雨前》(中华书局,1936)和《大波》(中华书局,1937)。这是他的代表作。“大河小说”本是近代法国小说的重要体式,其特征是以多卷连续小说的形式表现时代历史的社会生活全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属于“大河小说”。李劼人这三部长篇小说依时间顺序展开,囊括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社会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十余年间的人间悲欢、思潮演进和政治风云,是一部20世纪初叶四川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巨著。一、融合历史与现实的“大河三部曲”三部曲的第一部《死水微澜》以距成都不远的一个叫天回镇的小镇为背景,以小镇杂货铺老板娘蔡大嫂与当地袍哥头子罗歪嘴的恋爱苟合为情节主线,生动展现了1900年前后几年成都平原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风俗的变迁。在小说中,李劼人注视的是普通人的命运,着力表现的是天回镇上古老而陈腐的传统习俗和乡民们固有的性格特征。天回镇就如一潭千百年来形成的死水,各种陈腐落后的观念、意识情感和行为方式都在这里深深沉淀着,但各种新的观念、意识、情感和行为方式也正在这里萌生着。28“大河三部曲”具有其独到的严整的艺术结构:千百年来的一潭“死水”在甲午战争时泛起“微澜”,又经过时代发展的“暴风雨”,直至辛亥革命前夕“大波”骤起,掀起了民主革命的巨大浪潮,“大河三部曲”的这一总体艺术构思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大连环。尽管这三部曲各有中心,自成连环,但在这一总体构思之下,整个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一种放射性的结构方式:《死水微澜》处于单线索地缓慢迴环,《暴风雨前》已是双线并进的两重连环,《大波》则如万箭齐发,是多线索、多层次的多重连环。这种环环相扣的放射性展开的结构,“使人感到稳重,无懈可击,完全有一种大陆性的感觉,也使人感到犹如长江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