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谈论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明确考纲领求写什么?如何写?为何写?答题技巧【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如何抒发诗人感情的?有什么作用?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成效?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达、描绘、抒怀、谈论;表现手法:描绘手法(白描—衬着,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抒怀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其余常有手法(想象、衬托、衬着、象征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照、互文、频频、顶针、双关、通感等;结构安排:铺垫、过渡、照顾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伏笔铺垫、卒章显志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照、用典、互文、频频、顶针、双关、通感等一、比喻(明喻、暗喻、借喻。)例1:“眺望洞庭山川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奇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彩淡雅,山川不分彼此。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现出了它的俊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明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亮。二、借代(一)定义:借用有关的事物来取代所要表达的事物。(二)类型: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详细取代抽象,用特点取代本体。(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精练、委宛。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顶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取代叶和花,写叶的旺盛和花的凋谢。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例3:“门前冷淡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例5:“想当年,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骑”用来代指精锐队伍。
三、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点、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减小的描述。(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亮地表达事物的作用。例1:“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析】愁生鹤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鹤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析】“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诗人对故国河山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步的投诚派的满腔愤慨表现得畅快淋漓。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马上相遇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全。【注】龙钟:湿淋淋的样子。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照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激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浪起伏,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四、对偶
看法: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周边的意思。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精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委宛。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杜甫《登高》)【析】“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滔滔”的水势更令人感觉气象万千。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五、比较
看法:把物看作人来描绘叫拟人,或把人看作物来描绘叫拟物。作用:比较有促进读者产生联想,使描绘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若是拟人。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析】这首诗一反古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佳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佳人“碧玉”出现,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例2:“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述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奇异,欢乐之情呼之欲出。
六、设问
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入主题,令人回味。例1:“问人间谁是英豪?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表达三国人物的英豪业绩。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析】诗句意思为:泰山啊你终究如何?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葱翠。七、反问
看法: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增强语气,表达激烈感情。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重申了历史之必然。八、双关(隐语)
作用:表达出一种委宛委宛的感情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以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漂动、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委宛,“倒是无晴胜有情”。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析】“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悲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奇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创立出孤寂的境界。九、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联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好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别的修辞手法。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析】:秦汉时的明月照射秦汉时的关塞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析】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十、用典用典实用典故和引用古人诗句两种。用典故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等等和梦想,属于借古抒怀(讽今)。引用或化用古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境界,促进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想当年,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析】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所有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豪魄力。作者借赞誉刘裕,嘲讽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乞降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信心。十一、列锦所谓列锦,就是所有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奇妙地摆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衬托氛围,创立境界,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立出淡雅优美的境界。例2:《雨霖铃》“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晓风、残月”这两个色彩上一清爽,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亮激烈的对照,令人获取空间宽广、时间绵延的审美感觉。例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沙净•秋思》)
十二、对照作用:1.以激烈反差突失事物特点。2.增强作者思想感情。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析】劳动者不可以享受劳动成就,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相同的社会现实。十三、顶真看法: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开端的修辞格式。作用:环环紧扣,令人着迷;议事说理,正确、谨严、周密;抒怀写意,风格清爽。例1: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到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十四、频频作用:频频拥有突出思想、重申感情、深入主题,增强节拍的修辞成效。
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此刻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十五、通感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交流起来的一种手法。例:郎士元《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动听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找寻,或许是仙境吧,那边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请指出下面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问人间谁是英豪?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2、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4、年年纪岁花相像,岁岁年年人不同()5、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典设问比喻拟人叠字拟人双关7、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8、秦时明月汉时关()9、举酒欲饮无管弦()10、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11、问君能有若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13、闲心浮云随孤雁,雁归无书入碎帘。帘已乱。()夸张互文借代拟人设问、比喻、夸张频频顶真牛刀小试: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洁白;“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青玉案宋·贺铸凌波可是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光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逐渐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中下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答案:下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比喻作者的愁思。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惹起的无穷愁思。这样写,化抽象为详细,形象生动,新奇奇特,富存心境,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穷愁思。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淡篱笆草屋,荣华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问: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答案:用对照的手法。(1分)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不管是“冷淡篱笆草屋”,还是“荣华正堂琼榭”都“一般开”,(1分)暗赞贫贱不移、荣华不淫的高洁品行。(分)表达方式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记述、谈论、说明、描绘、抒怀,诗歌鉴赏中重点注意描绘、抒怀。表达方式表达描绘谈论抒怀动静联合虚实联合正面侧面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或色彩的描述、白描或细节描绘直接抒怀:直抒胸臆间接抒怀有关术语: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抒怀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怀:借景抒怀情况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怀借古讽今借事抒怀描绘方式:动静联合虚实联合衬着衬托白描正侧描绘视角变化其余:赋比兴曲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象征牛刀小试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零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季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抒怀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绘,(阐运用)给予客观光景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感情,创立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成效)修辞手法是针对详细的句子而言的。简单地说,凡是使句子更为生动形象、富裕表现力和艺术美感,从而促进文章的整体表达成效的某种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它不同于修辞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奏成效。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亮激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成效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一对简单混淆的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成效,表现手法是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成效,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主若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成效,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记述、谈论、描绘、抒怀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记述、谈论、抒怀、描绘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分析能否适合: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迷恋和惜其余一种伤感情绪。思虑:王维的山川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寓动于静”或“动中显静”,请以第三联为例,对此做简要的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任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记述、谈论、抒怀、描绘表现手法抒怀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怀:借景抒怀情况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怀借古讽今借事抒怀描绘方式:动静联合虚实联合衬着衬托白描正侧描绘视角变化其余:赋比兴曲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象征一、抒怀手法1、直接抒怀:直抒胸臆2、间接抒怀:借景抒怀情况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怀借古讽今借事抒怀直接抒怀(直抒胸臆)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胸襟,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称心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怀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高兴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绘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沆瀣一气的思想感情。例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但是涕下【析】全诗以大方悲凉的基调,经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忿和失落愁闷的情怀。间接抒怀:借景抒怀借景抒怀,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光景之中,经过描绘光景予以抒发。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析】“朝雨”衬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伤之情;“杨柳”象征分别,折柳相赠表示迷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分别情义。情况交融诗中既有光景描绘的成分,也有抒怀的成分,二者相互交融,难分相互。例1:“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析】经过对花鸟草木的描绘来抒发亡国的忧愤、失散的感慨,达到了情况交融的成效。借景抒怀与情况交融的差异借景抒怀:在这种抒怀方式中,光景是描绘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经过客观地描绘光景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尝、咀嚼、发掘特定光景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望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情况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这种抒怀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交融在有声有色的光景描绘中,客观光景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析】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穷春光;实质上,这是一首抒怀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向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眺望中的船儿消失机情况,也勾画出诗人翘首凝视的神态。借景抒怀,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诚挚的友谊。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析】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慨,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其余离愁。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欢乐的光景,但对于沉醉在沉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倒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况交融,以美好的光景来反衬诗人沉痛的感情,动人至深。我国古典诗歌中好多赞绝不口的诗句堪称情况交融的典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2013上海卷
春江暮景
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黄昏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从情况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4分)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况交融。首联描述了树木旺盛、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暮景,色彩明媚,委宛地传达出作者欢乐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生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不自胜的心情。(二者关系1分,风景2分,感情1分)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己拥有的特点,来表达某种理想或感情,诗中的物带有了人品化的色彩。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大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到感觉,道出了包含的真谛,也就是品行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依靠,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行的热忱歌颂和高度自信。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怀的差异:
①借景抒怀是经过对光景的描绘,抒发的是感情,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委宛的感觉,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当作是一种思想。②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经过描绘的物来表示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用典抒怀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看法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1: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析】诗人经过化用“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忆华年”时对旧事似幻似真、迷离恍然之感,境界模糊凄美。例2:“丞相祠堂哪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襟。”(杜甫《蜀相》)【析】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忿心情。借古讽今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有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例1:李清照的《乌江》:“生看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到现在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析】作者经过歌颂楚霸王项羽宁可乌江自刎,也不肯过江偷生的英豪魄力,训斥了宋王朝仓促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存心味,颇显英气。例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析】意在借贾谊的遭受,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触。诗选用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可以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穿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可以任贤,不管民生的昏庸特征。诗寓慨于讽,嘲讽成效颇好。借事抒怀借事抒怀,即用现实之事抒发感情。例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赶快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朝张籍《秋思》)【析】诗歌借助平时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特别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同村夫的深切。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怀)的常常拥有必定的固定性,如:“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夕阳,残烛啼鹃”传达“离合悲欢情”;“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世事沧桑的叹息”;“空城落花”传达“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牛刀小试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零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季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抒怀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绘,(阐运用)给予客观光景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感情,创立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析成效)描绘方式1.描绘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望2.描绘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3.描绘方法:(1)正面描绘和侧面描绘(2)动静相谐(3)虚实相生(4)点面相结(5)白描工笔(6)衬托(衬托)(7)衬着(1)、正面描绘和侧面描绘例1: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析】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1)、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2)、从“窗户明”来写,雪越大,就越光明,看到的越光明,反应雪也就越大。(3)、从“折竹声”来写,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衬托雪大。另:从描绘内容,此诗还从触觉、视觉、听觉来描绘。例2:《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析】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的反响来衬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对事物、光景作动向、静态的描绘,二者相互映托,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味。【分析思路】①找寻诗歌中所写的光景,按“动”与“静”标准分两类;②掌握整首诗歌的境界,明确以“动”“静”中何者为主;若以“静”为主,则判断为“以动衬静”,若以“动”为主,则判断为“以静衬动”,若二者兼有,不分主次,则判断为“动静互衬”;(2)、动与静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中所写光景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鸟鸣山更幽”,经过这些动景,动中见静,愈见其静。更为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安静。品尝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③联合诗句内容,分“静景、动景、动静关系及成效”三个层次组织答案。[全国卷]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照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优美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向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向,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联合,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光图。(3)、虚实相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假为虚;正面直接描绘为实,侧面间接描绘为虚。
虚实相生指眼前的、现实的、详细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假的景、事相互映托、交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虚写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魅世界和梦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种虚景是作者以前经历过或历史上以前发生过的情况,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如:《虞佳人》③假想的未来之境。这种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向来延长到未来而不隔绝。如:“今霄酒醒哪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对面落笔,想象之景:这种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获取延长而不隔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陇西行四首(其二)
陈陶
誓扫匈奴不管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虚实联合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这一虚一实形成鲜亮的对照,产生了激烈的惨剧成效。解答这种手法的思路是:第一指出实写什么景或事,虚写什么景或事,而后指出它们如何相互映托、交叉一起表达如何的感情。分析:本诗运用了虚实联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诗人此时的孤寂,是实。后两句写家人围坐灯前,讨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是虚。作者主要经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讨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问:作者是如何写“思家”的?(全国卷)高考题例
(4)、点面相结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光景的形象状态特点的详细描绘;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光景的表达或归纳性描绘。点面联合就是“点”的详细描绘和“面”的表达或归纳性描绘的有机联合。“点”,能够突出重点,表现深度;“面”,能够顾及全局,表现广度。例1、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析】“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例2、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析】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联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拘束的安适生活。”例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5)白描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衬着衬托的表现手法。
例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析】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奇妙地摆列开来,勾画出荒太古道上秋风飒飒的悲凉情况,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悲凉情况,经过情况有力地衬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工笔即细节描绘,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绘对象作精美地刻画和描述,使读者有清楚、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概勾画轮廓的方法恰好相反。
例、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赶快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p41.第4题【析】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感觉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他乡游子对家同村夫的无尽思念。
(6)衬托衬托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别,但最常用的还是反衬。衬托从内容上可分为情况衬、动静衬、明暗衬。
(一)、情况衬
1.以乐景衬哀情为了突出人的愁苦之情,诗人有时会用桃红柳绿、桃红柳绿之类的“景”来作反衬,借乐景与哀情之间的矛盾达到“倍增其哀”(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成效。2.以哀景衬乐情衰败、冷清之景常简单产生悲怆、幽怨之情。古诗词中诗人有时会利用这“哀”景来衬托诗人乐观、高昂的“乐”情。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繁。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述的是一种悲凉、冷清的情况。三、四句却写出了大方的激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尽管景是悲凉、冷清的,但情倒是豪放、豪放的。这样以悲景衬激情就使激情更显豪放。(二)、动静衬1.以动衬静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就经过花落、月出、鸟惊等光景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立出了静谧、高远的境界。2.以声衬静长远沉静后的有时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沉静,都会使沉静更明显。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三)、明暗衬明暗衬指的是色彩、光芒等方面的衬托。古代诗人很善于运用色彩,也很讲究着色艺术。他们常奇妙地运用词语进行色彩搭配,并给予色彩生命或借色彩传情,从而寄寓特定的内心感情和审美情味。明暗衬能够产生以次托主的审美成效。比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中的后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极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光明。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相同,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令人更感觉林的暗淡、幽静。(7)衬着衬着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重申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增强艺术成效。诗歌则常常用来对环境、光景等进行描绘,这些描绘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例1:“黄梅节气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析】诗中以“家家雨”“到处蛙”衬着一种氛围,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逍遥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亮的颜色新鲜并且明媚,构成了灿烂的图景。例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析】经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光明度,追忆江南美景。例2:2012广东卷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买卖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整天关闭门户。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指出其中一种并联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衬托,衬着,列锦
衬托:朱、青,绿,白,颜色明媚喜人,相为映托,衬托出一种清爽的四月乡间独到的风采,传达出诗人欢乐而安适之情;列锦:颔联采企图象叠加的方式奇妙了将乡间独到物象樱桃,豆,草,鹅摆列在一起,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衬托静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安适而悠游的情怀。衬着:用丰富的色彩去描绘初夏的水果蔬菜,加上青草和白鹅,衬着生命勃发的气味。象征赋比兴曲笔以小见大联想想象欲扬先抑其余常有的表现手法象征(一)定义:象征是经过特定的简单惹起联想的详细形象,表现某种看法、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详细形象,能够使我们联想到舍己救人的高尚精神。所以蜡烛是舍己救人的象征(二)作用: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详细的可感知的形象。2、能够使文章更委宛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望深远之意。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回来每天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拥有高洁的节操。例2:“驿外断桥边,孤独开无主。已经是傍晚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心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析】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高慢与劲节。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曲意逢迎之徒为伍的品行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用比喻,兴复杂一些,主要意思就是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的兴致,引起诗人歌唱。诗人找到一个话头,所以兴多半用在诗歌的初步。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经》中获取宽泛的运用。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从对方着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是从对方着笔,张开想象,是推动一层的写法,这样更为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联想。
例: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析】三、四两句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变为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
曲笔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表达描绘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情况,经过“小事”“物”“小景”来反应大境地、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例: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时百姓家。”【析】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发多少感触喟叹!可诗人的笔下不过一只轻盈的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自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此刻却飞进了平时百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目睹者,也成为诗人感触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感情媒介。以小见大联想和想象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近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奇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奇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2、想象:人们在已有资料和看法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毛发化学品:洗发精项目合作计划书
- 心理测评技术在学生个体差异评估中的应用
- 教学创新从设计思维出发的教育探索
- 2025年稀有金属及稀土金属材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商业视角下的教育机器人伦理与隐私的平衡
- 推动在线教育的办公模式革新
- 教育政策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研究策略
- 企业中如何利用游戏化思维提高效率
- 教育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前景探讨
- 教育行业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策略与体验优化
- 2025-2030年中国少儿艺术培训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模拟试卷(含答案)
- 2025泰山护理职业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 省供销社招聘试题及答案
- 养殖场防疫员聘请协议书
- 护士考编制试题及答案
- 提升教师评价素养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汇编
- 女性导尿术方法步骤
- 花店员工劳务合同协议
- 2025年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