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语法应知应会一、词法㈠实词㈡虚词二、句法㈠判断句㈡被动句㈢省略句㈣倒装句词法——文言实词㈠名词㈡动词㈢形容词㈣数词㈤量词文言实词㈠单音双音现象㈡古今异义现象㈢一词多义现象㈣古今通假现象㈤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实词——单音节、双音节现象
在古汉语中,字和词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词,就是说,字基本上就是词,字义往往也就是词义。可以这样说,在古汉语中,词不等于就是字,但绝大多数的字是词。文言实词——单音双音现象[示例]⒈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⒉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战国策》)⒊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妻;子女请求;求得形势;完成、实现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
在古今汉语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实词的古义一直沿用下来,作为基本词汇今天还在使用(如“我”、“雨”等)。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死字”,如“崩”、“社稷”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虽然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已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形成了古今词义的差异。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示例一——词义扩大]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资治通鉴》)[示例二——词义缩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示例三——词义转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示例四——感情色彩变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示例五——说法改变]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长江/泛指江水金子、金属/黄金有志之人/为正义而牺牲劝谏、批评/诽谤少/不单独使用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同时存在几个互相联系的不同意义,这个词叫多义词,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古汉语中,许多词具有多个义项。词的本义,指众多义项中最初产生的意义,也就是本来的意义,它是相对于引申义、比喻义等而言的。引申义,指一个词从其本义推演而形成的意义。比喻义,指通过比喻用法由本义产生的新的词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产生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原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示例一]⒈一人、一桌(《口技》,)⒉古今一也(《察今》,)⒊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⒋用心一也(《劝学》,)⒌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⒍一至此乎(《史记》,)表数目相同、一样专一统一满、全竟、乃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示例二]⒈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荀子·议兵》,)⒉进兵而攻周(《战国策》,)3.兵者,国之大事(《孙子·计篇》,军事、战斗、战争)五三P103,100个实词兵器军队文言实词——古今通假现象
通假,指的是古书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是通用,即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词,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假”,是假借,即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词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一种是“本有其字”。文言实词——古今通假现象[示例]⒈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返”返回“汝”你“慧”聪慧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又叫词性活用,指古汉语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一些实词临时改变本身的词性,临时跨越词类的用法。实词的词类活用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上。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示例一]沛公军霸上(《史记》)[示例二]尔欲吴王我乎?(《左传》)[示例三](云)友风而子雨(《荀子》)[示例四]豕人立而啼(《左传》)[示例五]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示例六]项伯曾杀人,臣活之(《史记》)名→动名→使动名→意动名→状语动→名动→使动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示例]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置屯田令》)[示例十](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形→使动形→意动句法——文言句式㈠判断句㈡被动句㈢省略句㈣倒装句文言句式——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判断句的主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解释或分类,表明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句式——判断句[示例]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示例]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示例]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示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五三P136文言句式——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被动句着重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的遭受,在古汉语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受损失或不希望出现的情况。文言句式——被动句(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晁错受戮(《答苏武书》)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文言句式——被动句[示例十二——意念上的被动,指主动者不出现,用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主语(受事)+动词(及物)”]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②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史记》)[示例十一——“主语+被+动词”]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文言句式——省略句
古汉语中,在不妨碍准确、完整地表达思想的前提下,句子中常常可以省略掉某些词或某些成分。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省略主语;二是省略宾语;三是省略介词。除此之外,谓语、介词后的宾语有时也会省略。文言句式——省略句[示例一——省略主语][示例三——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代“孙权”)于宇下。(《资治通鉴》)[示例五——省略介词“于”]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文言句式——倒装句
古汉语中,一些句子中的成分所在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种因语言顺序的倒置构成的句子相对于今天而言称为倒装句。文言句式——倒装句[示例一——主语后置]君哉,舜也!(《孟子》)[示例二——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大王来何操?(《史记》[示例三——定语后置]
国之孺子之游者[示例四——状语后置作补语]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文言虚词
在古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多种解释,乃至词类也同属多种。某一种虚词的具体用法,要根据它在具体句子中的作用来确定,这就形成了文言虚词一词多用的情况。以、因、而、焉、之其:1、代词(他的、它的、那个、这个)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臣从其计。2、副词
其孰能讥之乎。(其有敢不尽力者乎)难道
吾其还也
还是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可能于1、在、从、到2、由于3、对于、对4、被5、比6、向、跟、同1、「生于某年」、「舟行于海」「生于斯,长于斯。」2、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3、苛政猛于虎也。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5、诏于天下6、燕王欲结于君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文言虚词——一词多用情况[示例三]①臣以王之攻宋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③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④以君之力(《愚公移山》)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⑥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⑦以光先帝之德⑧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文言虚词——古今变化情况在古今汉语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一直沿用下来,在我们的现代白话中还能看得到。有些词的用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改变。对于古今虚词的变化情况,我们应该有所了解。文言虚词——古今变化情况[示例一——少数沿用]学然后知不足(《学记》)[示例二——完全消失]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示例三——用法改变]①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资治通鉴》)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示例四——改用他词]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文言虚词——特殊使用情况⒈兼词情况⒉连用情况⒊双音单音情况文言虚词——特殊使用情况⒈
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两种意义的,就叫作兼词。兼词一般是合音词。[示例一——“诸”→“之于”、“之乎”]①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②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示例二——“焉”→“于是”、“于之”]①公输子自鲁南游赵,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文言虚词——特殊使用情况⒉
在古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连用的情况。其中放在句末的语气词连用,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感知健康与慢病管理
- 兼并贷款管理办法
- 内乡县管理办法
- 内部凭证管理办法
- 内部道路管理办法
- 军队资产管理办法
- 农业应急管理办法
- 农庄认定管理办法
- 农村封村管理办法
- 农村犬类管理办法
- 2025年高级育婴员(三级)《理论知识》试卷真题(后附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预售奖励管理办法
- 2024年云南大学图书馆招聘真题
- 胖东来收银管理管理制度
- 结核病临床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2025版
- 2025版保姆家政服务合同范本家政服务规范详细版
- 《高危新生儿分类分级管理专家共识(2023)》解读 4
- 2025年初中英语教师进城考试试卷及答案
- 破伤风防治健康宣教大纲
- 2026上海高考数学试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