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枣庄市为例_第1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枣庄市为例_第2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枣庄市为例_第3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枣庄市为例_第4页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枣庄市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以枣庄市为例第1页/共27页第2页/共27页简介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自然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亦称“资源衰退型城市”。一般来讲,累计开采资源总量已达最初测定资源总量的70%以上或者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为5年以内的城市,就可将其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内涵是将城市的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原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衰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取向的转化和资源结构调整、主导产业的更替及接替产业的选择、市场取向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修复等等.第3页/共27页

这是一场民族的抗战——台儿庄战役这是一场经济的抗战—经济转型发展第4页/共27页枣庄产业转型研究背景转型的必要性转型的优势转型的对策转型的成果第5页/共27页枣庄市背景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可以说是山东省的南大门。土地总面积456.48千公顷。截至2008年底,枣庄市总人口为383.24万人。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36种,现已开采利用16种,其中煤、石灰岩、石膏是优势矿产,天青石是全省唯一的矿产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枣庄因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兴起而发展壮大,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第6页/共27页

枣庄1961年建市后成为全国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从建国初开始累计生产原煤5亿多吨,在经济发展中煤炭、水泥建材等资源型重工业占据产业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煤炭产业占经济的80%以上。但近年来,枣庄的煤炭资源日渐枯竭,先后已关闭了91处煤矿,枣庄进入煤竭矿衰,进而城衰的局面。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枣庄同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作为曾经因煤而兴的城市,正在因煤而痛。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别无出路。第7页/共27页第8页/共27页枣庄的煤炭只够开采20年,以后怎么办???第9页/共27页枣庄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煤炭资源的枯竭

随着百年时间的开采,枣庄的煤炭存量越来越少。并且枣庄市统计局在《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已探明煤矿区和总资源储量做了修改,分别改为68处和16.5亿吨,而不是以前的98处和19.78亿吨年度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20073281.576.7220082868.12-12.6020092985.854.1020103152.225.5720112999.98-4.7表12007-2011年原煤产量数据来源:枣庄市2007—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10页/共27页枣庄煤企“寒冬”2013年06月19日12:30

来源:齐鲁晚报

当前,煤炭行业仍在“寒冬”中徘徊,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是枣庄煤企目前首要面临的课题。日前,记者从枣庄市煤炭局了解到,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今后枣庄煤炭行业将面临着重组、整合、兼并的形势,一些产能低的小煤矿将逐步被淘汰或兼并,煤炭企业也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季度,枣庄煤炭产业利润总额下滑六成多,相比国内形势,枣庄煤价虽然下跌,但产量和销售平稳增长,但由于成本上升、市场低迷,煤炭效益下滑严重。一季度,枣庄煤炭产业利润总额下滑了六成多。

记者从枣庄市煤炭局了解到,今年一季度,枣庄商品煤平均售价475.86元,同比下降11.15%。原煤单位成本340.70元/吨,同比上涨2.68%,环比上涨20.83%。一季度,枣庄地方煤矿累计实际生产原煤219.57万吨,同比上涨5%;实际销售原煤212.63万吨,同比上涨4.52%。期末库存11.76万吨,同期减少8万吨。由此看来,枣庄地方煤炭产量及销量并未受到价格下降的影响而出现下跌的局面。

第11页/共27页(二)产业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的普遍问题,枣庄更是如此,从表1可以看出这五年来枣庄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状况,并2004-2007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在年又略微下降,而第三产业在2004-2007年却有下降趋势,在2008、2009年又略微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如此之高,主要是煤炭、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电力、纺织五大行业支撑作用.第12页/共27页(三)生活环境质量差

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枣庄地下的空洞,已经造成部分地方塌陷,其他地方塌陷的可能性也大,尤其是枣庄处于地震带上,若是发生地震,将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后果,这种情况会造成市民的恐慌。煤炭的初级加工和使用,都是比较低效的,排出的粉尘和烟雾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四)人才严重外流

一方面,枣庄市输出的学生都是优秀人才,但是每年返回枣庄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枣庄市内的普通高等学校质量不高,没有什么所谓的名牌大学,所以生源的质量也不是特别好。这样,两方面加起来,就只会产生“人才逆差”。第13页/共27页枣庄煤矿透水枣庄煤矿起火第14页/共27页(五)经济封闭、对外贸易少

由表可以看出,枣庄市的进出口额很小,只占山东省的1%都不到,可想而知,枣庄的对外贸易与对外开放程度过低,并且我们出口的商品都是比较低端的,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更不容易获得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第15页/共27页枣庄转型优势(一)煤化工产业优势

1、煤炭资源优势。枣庄市煤炭储量较大,现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平均每年原煤产量3000万吨,充足的煤炭原料对发展煤化工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2、水资源优势。枣庄2008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1.17亿立方米,2008年降水量为913.5毫米,高于全国年平均降水量200多毫米。现有岩马水库、马河水库、户主水库等大中型水库5座,2007年总库容4.7亿立方米。这些水资源可以满足煤化工用水的需求。

3、交通运输优势。枣庄市境内有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及国家现已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煤化工园区内有铁路专运线连接到京沪铁路干线。第16页/共27页(二)旅游业优势

1、区位优势。枣庄市位于环渤海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区域、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西部内陆地区的重要过渡地带处京沪线之中点,苏、鲁、豫、皖在此交汇,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十分便捷。这四省成为枣庄发展旅游事业的潜在客户群体。并且枣庄位于山东省的黄金旅游线“山水圣人”旅游线的延长线上,如果宣传得当,可以吸引大批旅游爱好者。

2、旅游资源优势。据《枣庄市资源调查报告》,枣庄市分布有大量的山岳奇峰和溶洞等,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枣庄市生物风景名胜资源种类繁多,规模宏大。枣庄市人文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有许多重要的人文资源,

第17页/共27页枣庄转型对策(一)引进利用高新技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结合枣庄实际,煤化工产业发展应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链,即精细化工产业链、化肥产业链、清洁能源产业链、煤基烯烃与新型合成材料产业链。枣庄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第18页/共27页(二)依托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遵循“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区域联动”原则,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工业遗产旅游、远古文化旅游”四大特色旅游;重点建设“运河古城文化旅游区、微山湖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区”两大龙头景区和“自然观光旅游区、生态农业旅游区、中兴工业旅游区、远古文化旅游区、红色旅游区和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六个节点景区,着力把枣庄打造成为“运河文化旅游的中心城市,中国最美的原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地”。第19页/共27页(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通过加强东向对临沂及日照、西向越微山湖对菏泽、西北对济宁的高等级公路联系,进一步完善境内五纵八横的公路主框架。积极配合枣临铁路建设,提升京杭大运河通航能力,形成布局合理、辐射周边、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体系。(四)注重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多方筹集治理资金,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配合城市转型,进一步加强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低排放行业,借助技术创新,实现减排目标。大力提倡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可适当发展风能。第20页/共27页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投资补助和财政专项补助,利用中央资金启动棚改项目,加快棚改进程。加强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建立稳定、规范的基金筹措机制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机制。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投资举办各类各级培训机构,推动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的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第21页/共27页枣庄转型成果(一)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是经济总量实现“三个翻番”,发展的步伐加快。201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62.04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6.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6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翻一番目标。二是经济结构实现“三个优化”,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9.9:63.8:26.3调整为8.6:60.4:31,三产比重提高了4.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为42%,比2005年提高15个百分点;财税结构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5%提高到5.6%,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3.2%提高到78.9%。第22页/共27页(二)工业经济再创新优势。

把煤化工产业作为突破口,变“卖燃料”为“卖原料”,把煤矿变成“金矿”,推动产业转型,推动城市转型,提出“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储备开发二甲醚、烯烃”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思路,先后破解了环境容量、非煤产业增加值实现6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78.7%,经济发展初步摆脱了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

(三)服务业发展跨入新阶段。

以全新的视角深度挖掘枣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价值,提出了“两个龙头、五个节点”的大旅游发展思路,实现旅游发展由“卖资源”为“卖文化”,以文化旅游创意和项目策划为手段,着力叫响“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品牌,着力打造“台儿庄运河古城”、“滕州微山湖湿地公园”等龙头景区,推动文化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繁荣,促进就业富民。第23页/共27页(四)城市面貌凸显新变化。

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把老城做新,2010年完成拆迁475.9万平方米。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开放,市中新区初具规模。以城市功能建设为重点,把新城做靓,对19个城中村进行集中搬腾出5.4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城主次干道全部建成,形成了完整的路网框架;新城中小学、京沪高铁车站及站前广场、新城中医院、市民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五)重点建设谱写新篇章。

台儿庄古城一期核心景区建成开放,被确定为国家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2010年山东旅游十佳景区之首;庄里水库、十电60万千瓦机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近期将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枣庄职业学院创建成功结束了枣庄市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等第24页/共27页(六)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开创新局面。

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0条,淘汰产能1654.8万吨,淘汰总量占全省的30%。累计关停小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