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5乡土文化遗产恢复重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概述 41.2报告编制主要依据 61.3结论 8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2.1项目背景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93.1自然地理条件 93.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93.1.2自然条件 103.1.3自然资源条件 123.2社会经济条件 133.2.1行政区域与人口 133.2.2土地权属 133.2.3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143.2.4交通与通讯状况 143.2.5社区经济与发展状况 143.2.6生产生活方式 163.2.7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163.3项目建设条件 17第四章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 184.1项目建设目标 184.2指导思想 184.3工程方案设计原则 18第五章建设方案 195.1场址选择 195.1.1场址选址原则 195.1.2场址选择 195.2建设布局 205.2.1布局原则 205.2.2老街总体布局 205.3建设内容 225.3.1民居 225.3.2庙 235.3.3展览厅 245.3.4广场和道路 245.3.5停车场 255.3.6绿化 265.3.7其他装饰和设备 26第六章环保、安全与消防 266.1环境保护 266.1.1编制的目的 266.1.2编制依据及设计标准 266.2环境影响的分析 286.3安全卫生 306.4消防 30第七章建设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及招投标 307.1建设进度安排 307.2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307.3招、投标 32第八章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8.1组织机构 328.2人员配置 33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39.1编制依据 339.2编制范围 339.3编制原则及方法 349.4投资估算 359.5资金筹措 35第十章效益评价 3710.1生态效益 3710.2社会效益 3710.3经济效益 3710.4综合评价 38
第一章总论1.1概述1.1.1项目名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承建单位: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1.3项目主管单位四川省林业厅1.1.4项目咨询单位xx1.1.5项目性质地震灾后新建项目1.1.6项目建设地点和范围建设地点位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镇,包括老街、何家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耿达神树坪玉皇庙。1.1.7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规模本项目拟在保护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乡土文化遗产,恢复茶马古道驿站的风貌。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修复并建设29栋五里墩老街的驿站风貌二层民居;40栋藏羌风格三层民居;建设4个小型广场、5块小型绿地、1个展览厅、1个停车场、1个牌坊;建设有当地特色的街道和绿化景观。修复何家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耿达神树坪玉皇庙。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约为2703.18万元。1.1.8建设目标通过对乡土文化遗产的恢复和重建,首先尽快恢复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延续当地文化传统。其次保护、重建、展示卧龙的独有乡土文化遗产,增强它的教育性、文化性、可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并为今后的旅游业打下基础。第三,通过对乡土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恢复,从当地景观对本地自然和人文过程的适宜性中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为指导日后的重建工作和相关项目的设计提供宝贵经验。1.1.9建设期限建设期18个月,即2009.4~2010.10。1.2报告编制主要依据1.2.1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7月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5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9年1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2,1998年3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1998年3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年12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7月施行;《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2002年4月施行;1.2.2参考文件、规划、标准《xx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五百二十六号国务院令,2008年6月8日实施;《国家xx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2008年《国务院关于做好xx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林护通字[1998]77号);《卧龙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05;《卧龙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998;《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建规〔1991〕583号;《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一8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住宅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标准》,GBJ47-88;《\o"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的摘要、介绍和全文下载"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1962年12月通过;《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1999年10月公布;以及其他国家、省市、各部委发布的有关地震灾后重建的相关文件。1.3结论乡土文化遗产恢复后将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以及地方认同感。其次恢复后对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提高旅游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经过对于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调研,也得出乡土文化景观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恢复和重建卧龙乡土文化遗产是必要且可行的。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项目背景卧龙自然保护区藏族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经过历史上长期民族混合,文化交织,逐渐沉淀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使得人们世代和周边环境和谐共生。他们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卧龙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景观,如庙宇、民居和农田等。老街作为茶马古道驿站是当地最重要的乡土文化遗产,也是当地居民生活、耕作的家园。另外,何家大地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耿达神树坪玉皇庙更是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有着不可代替的意义。“5.12”xx大地震造成卧龙自然保护区多处重要的庙宇、特色民居、街巷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地震不但使卧龙独特的乡土景观受到了干扰,而且阻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针对现状进行重建和修复,以恢复卧龙当地的独特乡土景观,重建当地居民的信仰体系。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精神家园重建的需要“5.12”地震造成的损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损伤。乡土景观是当地人经历自然灾害、战争迁徙、生产发展、政策改变,传承下的关于生存的物质文化积淀,保护和修复乡土景观可以为灾后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延续固有的生活方式,增加居民对新的家园的亲切感,重建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2)卧龙自然保护区藏羌特色文化传承的需要乡土文化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因此需要重建乡土景观使这样的价值观得以延续。卧龙自然保护区乡土景观的恢复与重建对传承藏羌特色的民族文化,保护自然遗产地文化多样性,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载体。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3.1自然地理条件3.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63年,是我国建立最早、栖息地面积最大、以保护大熊猫及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东与xx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xx县草坡乡为邻。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xx卧龙特别行政区。保护区直属国家林业局,特区隶属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托四川省林业厅代管。特区与保护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的管理体制。3.1.2自然条件(1)地质构造该区的地质构造属龙门山脉褶断带的中南段,由一系列北东向平行的褶曲和断裂组成。区内从前古生界至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发育齐全,缺失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新界第三系的地层。地层的分布大致以皮条河为界,东南部为古生界地层,西北部以中生界三叠系地层为主。第四系的松散堆积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及冰碛物。山体主要由石灰岩、千枚岩、片麻岩、石英岩及片岩、板岩组成。(2)地形地貌卧龙特别行政区大的地貌单原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处于邛崃山系的东南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皮条河沿南向东北将全区分为两大块,河的东南部地势相对平缓,海拔一般不超过4000米,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下,东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仅2628米;而河的西北部则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山地海拔在4000米以上,沿巴郎山、四姑娘山及北部理县接壤的山地海拔均在5000米(3)气候区内属青藏高原气候带,其特点是年温差较小,干湿季节分明,降雨量集中。全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为29.8℃和11.7℃,年平均气温8.9℃,年均降雨量为888.0毫米,年蒸发量为888.1毫米(4)水系区内的河流主要有皮条河、中河、西河和正河。皮条河发源于巴郎山的东麓,与发源于四姑娘山东坡的正河在磨子沟汇合成耿达河。全长70公里,经映秀注入岷江。西河发源于马鞍山至三江口,与发源于齐头岩和牛头山的中河汇合成寿西河,经漩口注入岷江。河流丰水期在5至10月,枯水期11至次年4月,洪峰期多在7至8(5)土壤区内土壤类型呈现垂直分布特征,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暗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塞汉土至现代冰川的冰舌前缘。其中,山地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分布海拔2628-1600米。山地黄棕壤发育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600-2000米。山地棕壤发育在次生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900-2300米。山地暗棕壤发育在针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2100-2600米。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发育在针叶林下,分布海拔2600-3600米。亚高山草甸土发育在耐寒灌丛及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600-3900米。高山草甸土发育在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900-(5)植被本区植被水平分布属中亚热带绿阔叶林北缘;从垂直分布看,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和水热条件的变化,植被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带谱,从特区入口处起,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六种类型。3.1.3自然资源条件卧龙因受古冰川的影响较小,区内保存着丰富的森林和动植物资源,据统计,区内有森林总面积1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6%。植物种类繁多,共计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约有217科,814属,1989种。蕨类植物30科,70属,191种;裸子植物6科,10属,20种;被子植物135科,632属,1604种。另外我国特有植物263种、36属,约占总数的3%;被国家列为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18科,20属,24种;属国家保护的一级植物有2种(珙桐,水杉)、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区内有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如大熊猫、川金丝猴、牛羚、白唇鹿、豹、云豹、雪豹、黑颧、金雕、胡兀鹫、斑尾榛鸡、绿尾虹雉;二类保护动物有44种。全区内共分布有大熊猫100多只,约占全国总数的10%。动物区系组成随海拔的增高,东洋界成分逐渐减少,而古北界成分逐渐增多,根据区内的各种自然因素及动物的区系和种类组成,动物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以下5种类群:亚热带南方喜湿动物群,适温性南北动物群,寒温性北方动物群,耐寒性高地动物群,耐高寒的青藏高原动物群。因动植物资源丰富,卧龙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川西平原的“天然屏障”和“大熊猫的故乡”。3.2社会经济条件3.2.1行政区域与人口卧龙特区居住着藏、羌、汉、回四个民族,其中多数为农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全区总人口5575人,其中农业人口4547人;人口中,藏、羌、回民族占75%以上。各少数民族在文化、信仰、生活习俗、建筑风格、生活生产中均具有各自的独立特征,本区是少数民族文化景观资源的富集地带。3.2.2土地权属项目地位于卧龙保护区境内,项目涉及的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3.2.3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卧龙特区总面积为203601.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9%,缓冲区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实验区面积约占保护区面积的9%。林业用地面积为118285.4公顷,占58.1%;非林业用地面积为85315.6公顷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86683.3公顷,占73.3%;疏林地面积为84.5公顷,占0.1%;灌木林地面积30491.8公顷,占2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74.6公顷,占0.2%;苗圃面积为4.3公顷;无林地面积为747.9公顷,占0.6%;在有林地中,林分面积为86681.8公顷;经济林面积仅为0.5公顷。保护区总面积按权属分:国有林面积为3.2.4交通与通讯状况全区大部分为山区公路,有303省道横贯全区。近年来,又完成了巴朗山3个道班房的重建任务,完成了巴朗山段10公里波形梁防护栏安保工程。区内大部分为无人区,仅有山间小路,供巡护人员攀行。由于项目区大部分为无人居住,因此只在镇中心和居民居住区有移动和联通等无线通讯信号。3.2.5社区经济与发展状况到2007年,两乡(镇)总收入2700.16万元,卧龙镇988万元,耿达乡1712.16万元,其中:两乡(镇)家庭经济总收入2469.16万元,卧龙镇823万元,耿达乡1646.16万元,两乡(镇)企业总收入231万元,卧龙镇企业总收入165万元,耿达乡企业总收入66万元。两乡(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占总收入的42.46%,牧业占总收入的15.96%)。另外,水电、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旅游服务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两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和保障了居民的收入水平。1986年前后,农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生产资料、基本家具电器和教育上,主要粮食大多是农民自给自足。随着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农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消费方式也开始多元化:副食消费攀升,出现医疗保键、信息通讯、文化娱乐、服务等多种消费方式。农民的居住环境也慢慢改善,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到2000年,户均房屋面积133.3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56平方米。到2000年xx县农民人均消费情况如下表:表5-12000年xx县农民人均消费情况表项目消费(元)比例生活总消费1303.73100.00%食品752.5757.72%衣着94.037.21%居住125.039.5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设施50.333.86%医疗保健45.783.51%交通通讯34.352.63%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166.5112.77%3.2.6生产生活方式区内居民保留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以种植莲花白为主要收入来源。居民房屋多以石头堆砌成平顶石屋,一般二到三层,下层为牛马厩,第二层住人,中置铁三脚,为烤火烧饭坐息之处,第三层多留一半做平台,一半做小房为经房、客房和储藏室。也有高达数十米的碉楼,上小下大,上薄下厚,可住人也有攻守防御的功能。居民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和禁忌。最隆重的节日包括春节、藏历年和熊猫艺术节。3.2.7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卧龙与耿达当地的生态价值观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以藏传佛教价值观为根基、与外来的多元生态价值观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当地的传统价值观普遍认同:大自然有自己的生命权利与生存功能,作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生命权,顺从自然生存的规律。在这种生态价值观的影响下,一方面,卧龙镇与耿达乡的村民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自发的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政府也在积极进行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方式的生态建设。卧龙地区主要以四川藏族居民为主,由于旅游业开发的影响,众多的外地人也聚集到这里生活,其中以浙江、安徽等地的汉人为主。长期的共同生活,使得当地藏民与汉人的民族特点逐渐融合,但仍保留典型的民族习惯。传统藏族的家族模式是由父系、母系血统家庭组成的宗族构成的。但是由于当地人的生活主要是在在山上进行农耕,并且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导致这种以宗族为主的传统社会交往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当地人现在都是独门独户的散住在山上,彼此之间来往不多,宗族和血缘关系不是很明显。当地村寨之间也有交往,主要的集会、交往地区集中在传统的老街、庙宇等地,例如:茶马古道、土地庙(三圣庙)、喇嘛庙等。3.3项目建设条件(1)国际上高度关注大熊猫保护事业。国家自然基金会(WWF)于1961年成立,选定大熊猫为会徽,视之为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旗帜和全球自然保护的象征。512地震后,卧龙自然保护区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帮助,这为该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2)工程建设相关的水、电、交通等设施齐全。虽然303省道的耿达到映秀段在512地震中损毁,但2008年底即将贯通的从卧龙到都江堰的道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工程需要的土石在不影响环境的条件可就近取材。(3)当地居民关注注并愿意参与乡土景观的重建,建筑修复和抗震技术能保证民居的恢复和重建。第四章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4.1项目建设目标保护和恢复当地有价值的乡土遗产,延续当地的历史文脉。给居民提供和谐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环境,给居民带来就业契机。4.2指导思想以《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卧龙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指导,以保护乡土遗产、延续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为居民带来就业契机为目的,以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原则,针对实际情况,对老街进行原址恢复和重新设计,恢复其驿站风貌,并修复保护区内的庙宇。重建和修复时重视利用乡土材料,节约资源。4.3工程方案设计原则(1)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确保居民居住环境的安全,并可以抵御次生灾害的发生。(2)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真实地反应了当地人的意愿。(3(4)(5)第五章建设方案5.1场址选择5.1.1场址选址原则最大可能原址恢复;要保证恢复并改善老街居民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对农田的占用;场址离公路要保持合适距离,既防止噪音又可以方便研究及管理人员的交通。5.1.2场址选择选择老街所在的区域和老街以及303省道对面的空地作为规划用地。原因是老街为卧龙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最独特保留最完整的地区,是茶马古道的驿站,是卧龙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的精髓;其次老街以及303省道对面区域的建筑风格和老街有很大相似性,地震之后由于地势平坦,现在安置大量板房。这两个区域虽被省道隔开,但居民属于同一个村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一脉相承,为恢复驿站和古街风貌,应该共同发展。图5-1老街土地利用现状5.2建设布局5.2.1布局原则项目建设布局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合理、充分地利用已有空间和设施条件的原则(2)尽可能满足当地居民居住意愿和就业意愿的原则(3)功能区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为未来发展留有足够余地的原则5.2.2老街总体布局老街乡土文化遗产修复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区域:(1)老街驿站风貌恢复区选择原有老街所在区域恢复为原有的驿站风貌,原因是老街原为茶马古道驿站,建筑仍然保留着当时的风格,震后房屋垮塌,可以利用原有材料重建;重建和恢复的内容包括303省道以北和部分以难的的民居、两个小庙、展览厅、庙周围广场和绿地。(2)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在303省道对面区域恢复成商业兼居住的有藏羌民俗特色的古街风貌。原因是省道对面区域为藏羌风格和混凝土建筑的混合排列,相对比较密集,而且原有一些小型商店,适合恢复成藏羌风格建筑较为密集的居住兼商业的古街,给原有的居民带来就业机会。包括303省道以南的民居、广场、停车场和绿地。图5-2老街总体规划5.3建设内容5.3.1民居根据老街驿站风貌恢复区根据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层数、体量、利用原有材料进行重建,并兼顾驿站的功能,一共有四种类型的民居。商业发展主要以游客居住、餐饮和休憩。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民居兼顾商业和居住功能,建设独门独户的建筑,共三层。商业发展主要以出售藏羌特色产品为主。表5-2民居恢复重建项目区位建设内容面积M2数量单价(万元)总计备注老街驿站恢复区民居1240100.12288两层木石结构民居225660.12184.4两层木石结构民居3216100.12259.2两层木石结构民居414030.1250.4两层木石结构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民居5140.4400.12674三层砖石结构图5-3老街现状民居图图5-4老街驿站风情民居意象图图5-5老街南部现状民居图图5-5老街藏羌民俗古街民居意向图5.3.2寺庙主要包括重建老街的两端的两个小庙,修复何家大地三圣庙、花红树喇嘛庙和神树坪玉皇庙。在重建和修复过程中尽量利用原有材料,恢复原有的功能和风貌,发动当地居民一起修复和重建。表5-3庙宇修复重建项目建设内容面积M2数量单价(万元)总计备注老街小庙2420.314.4原址重建三圣庙200130原址修复喇嘛庙20010.5100原址修复和重建玉皇庙400120原址修复图5-6老街两端小庙现状图5-7三圣庙现状图5-8喇嘛庙现状图5-9玉皇庙现状5.3.3展览厅建设一个二层共360M2的展览厅,是老街驿站风貌恢复区的主要入口。展览厅采用现代和藏羌建筑风格融合,主要功能为展示茶马古道和老街的发展历史以及当地藏羌居民的民俗和文化。同时,展览厅也为游客提供免费公共卫生间、休憩场所。展览厅应利用乡土材料,并可以组织居民5.3.4广场和道路道路和广场均采用当地的石材或未经细致加工的青色石板,旨在恢复老街原来的古街肌理。广场建设主要为当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聚会、休憩、观赏、品茗的场所。包括缓坡上小型广场,可以用做观赏风景、品茗等;老街两端庙附近广场可以用做居民节庆和上香时集会,游人休憩场所;303省道对面广场为藏羌特色古街重建区的入口起到延续老街机理和吸引游人聚集的作用。道路建设主要形成宽窄巷的风貌,驿站区为3米左右窄巷,恢复原址的驿站风情,古街区为6米左右宽巷,为发展商业创造条件。道路的建设材料和广场保持一致。图5-9老街驿道风情街道现状-规划意象对比图图5-10老街藏羌民俗风情街道现状-规划意象对比图5.3.5停车场在303国道进入老街入口处设立一个670m2的停车场,满足最大停放量为40辆车。停车场采用嵌草铺装的形式,周围种植植被减少对周围居民和游客的影响。5.3.6绿化绿化主要在保护当地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需要进行少量的移植。植物配置遵循四季景观的变化,人性化尺度的营造并多采用乡土植物栽植。5.3.7其他装饰和设备包括驿站恢复区的牌坊、广场上桌椅和地灯以及展示区的展示牌等。装饰和设备充分体现民族风情,发扬当地的传统工艺。第六章环保、安全与消防6.1环境保护6.1.1编制的目的环境保护的主要目的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当地环保部门的规定,针对工程兴建可能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使有利影响得到合理利用,不利影响得到减免或改善,为工程方案论证和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的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6.1.2编制依据及设计标准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年3月20日(5)《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986年11月国家环保局(86)环监字第405号);(6)《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川建委发(1987)环813号);设计原则及目标1、设计原则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原则如下:(1)结合现行环保要求,提出合理可行的环保措施方案。(2)环境保护措施要与工程设计及建设、运行密切结合,做到安全可靠、投资省、效益高,操作性强。(3)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同时进行。(4)恢复原有功能原则,不降低或过分提高标准。2、环境保护目标(1)污染控制目标施工期废水、废气、噪声排放满足相应排放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妥善处理,施工弃渣有效防护,保障工程减水河段水质及工程区附近居民生长和生活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2)生态影响控制目标优化施工布置,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工程地区现有林地和耕地的影响,对因工程建设占用和损坏的林地及耕地采取切实可行的补偿和恢复措施,维护工程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规范施工活动,将工程兴建对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及生态体系稳定性、完整性的影响降至最低。(3)恢复治理目标对开挖边坡及渣场的防护,采取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各项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使工程弃渣防护率达98%以上,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可绿化区域绿化率达到95%以上,使工程建设及影响区水土流失状况较自然条件下有所改善。6.2环境影响的分析6.2.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工程永久及临时占地引起的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施工活动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施工期由于地表扰动较大,随着施工结束,清理施工现场,以及地表植被恢复,受扰动地表会逐渐恢复到原地貌。(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场地平整形成的裸露地表、地基开挖、回填、散状物料堆放等扬尘,以及运输车辆行驶引起的扬尘、排放的尾气。依据其它建设项目经验,场地、道路在自然风作用下产生的扬尘一般影响范围在100m以内;根据工程布置,本工程施工区100m内无居民居住,工程施工扬尘及废气对居民基本无影响。(3)水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施工期的水污染源为拦挡及排导工程施工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场地附近设沉淀池,将废水引至沉淀池,经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施工场地抑尘。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污染物主要有COD、SS、氨氮等,建议施工区建立生活污水沉淀池,严禁乱排。(4)声环境影响分析本工程的噪声源主要是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噪声以及物料运输车辆的交通噪声。本工程施工区施工机械较少,通过合理的工程安排,噪声影响对当地居民影响会很小。(5)对人群健康影响分析本工程兴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期。为预防施工人员与当地居民发生疾病的交叉感染,工程施工期间,应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和食品卫生以及饮用水的管理工作,防止外源性传染病的输入。6.2.3环境影响分析结论综上所述,该工程兴建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次要的、暂时的,可通过相应的工程和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得到减免或缓解。而有利的影响是主要的、长期的,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著。因此,从环境影响和保护角度看,无制约的环境因素,该工程的兴建是可行的。6.3安全卫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确保“安全第一”,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操作、安全工作教育和检查。对工程建设中产生的污水和垃圾等污染源需消毒和清理,确保不排放超标和有毒污染物。6.4消防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16-87)2001年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工程建设区设立防火责任人,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消防工作。在易发生火灾地段设防火警示牌、警示旗和防火标语。在重要建筑物内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灭火设施,在建筑物内、外按规范要求设置消火栓,以便在发生火灾时,及时扑灭火灾,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第七章建设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及招投标7.1建设进度安排拟定项目建设期为18个月,即从2009.4~2010.10。7.2项目实施保障措施为了确保工程健康有序的实施、工程实施后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措施和体系。7.2.1研究政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力度,强化项目区域群众法律意识,使其能理解、支持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不干扰、不破坏工程的计划和进度。7.2.2建立完善的组织保证体系该项目的建设单位是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在建设过程中会涉及下属的各个保护站和一镇一乡,要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力量,使工程顺利完成。7.2.3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资金使用审计力度,做好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严格做到项目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切实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对工程涉及的各项费用,应根据合同、按照工程进度分期拨付,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和完成。7.2.4建立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要切实组织提前做好施工设计。要建立工程招投标、监理、检查、验收等各项制度;建立工程技术档案和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的数据库系统等。7.2.5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把岗位目标责任制度落实到各部门、个人,使得各项工作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层层落实。管理工作要严格遵循制定的目标责任制度,年终要进行考核,奖励能够遵守制度、圆满完成任务的管理人员,对于不能或没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工给予警告或调离岗位。7.3招、投标7.3.1招标范围本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项目所需设备的采购等均应全部拿入招标范围。7.3.2招标组织形式本项目对其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可采用委托招标。7.3.3招标方式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采购采用公开招标。第八章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8.1组织机构为保证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确定其组织管理机构为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局为具有行政执法管理职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行政和业务上隶属于国家林业局,负责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管理和建设工作。特区经济与发展计划局隶属四川省xx卧龙特别行政区,是该工程建设的职能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基本建设预算和技术改造项目;负责编制呈报各类国民经济统计报表;负责区内建筑行业归口管理。8.2人员配置由当地居民自发进行管理,无需特意配置人员。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1编制依据本估算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各项技术参数、数据,根据四川省近期工程造价水平估算,投资估算采用类似工程指标法进行估算。并参照:2004年《四川省建筑装饰工程计价定额》及相关文件。2004年《四川省安装工程计价定额》及相关文件。2004年《四川省市政工程计价定额》及相关文件。2004年《四川省园林工程计价定额》及相关文件。四川省和国家现行规定及相关文件计取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当地建筑市场信息价格及市场询价等资料。近期类似工程造价指标及相关建筑技术经济指标。9.2编制范围(一)本工程包括的内容:1工程费用本体费用:a、土建工程: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b、给排水工程:给排水、消防工程。2其他工程费用包括建设单位管理费、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咨询费、工程勘察费、工程设计费、基础设施费、工程预算编制费、编制竣工图费、施工图审查费、工程招标代理服务费、工程监理费、工程保险费等费用。3预备费。(二)本工程不包括内容如下:1拆迁费用;2特殊地基处理;9.3编制原则及方法本可研报告投资估算依据项目方案设计提出的各项技术参数、数据、设计资料和有关文件进行编制,以四川省建设厅颁发的2004年《四川省建筑装饰、安装、市政及园林工程计价定额》及有关文件为基础,根据四川省近期工程造价水平,采用类似工程指标法分别进行估算。1主要的建筑材料及设备均以合资及国产品牌产品为主。2其他费用按照相关标准计算:(1)建设单位管理费按财建[2002]394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计算。(2)建设项目前期费按计价格[1999]1283号《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及计价格[2002]125号《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算。(3)工程设计费按2002年修订本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计算。(4)工程勘察费按2002年修订本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计算。(5)基础设施配套费根据《四川省物价局、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对成都市调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标准的通知》计算。(6)施工图预算编制费按设计费用的10%计算。(7)竣工图编制费按设计费用的8%计算。(8)施工图审查费按建筑面积的2.8元/平米计算。(9)招标代理费按国家计委计价格[2002]1980号文《招标代理服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计算。(10)工程监理费按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有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计算。(11)工程保险费按工程投资的0.12%计算。(12)建设期间基本预备费以建安工程费用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为基数按8%计取。9.4投资估算经估算,卧龙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总投资需2703.18万元,详见附表1-1。9.5资金筹措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属于地震后重建项目,主要资金筹措来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援助,纳入国家林业局基本建设范畴。第十章效益评价10.1生态效益卧龙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的修复和重建后,可以继续沿承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恢复他们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从而间接通过该地区的精神信仰使卧龙自然保护区得到自觉地维护。其次,当地乡土文化遗产有很强的地区经过适宜性,通过它们的研究、恢复和重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建设的经验,并继续应用到今后的重建工作或后续建设中,将工程对自然的干扰最小化,更满足生态性。10.2社会效益藏羌文化不只在我国,甚至在国际上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这样特殊的地区恢复乡土文化遗产,可以引导当地居民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恢复,从而配合物质空间,进一步复原该地区少数民族与民族混合的特有文化与习俗,提升社会价值——例如对于庙宇的修复与重建,可以重塑居民的精神信仰,使得他们对重建工作更有信心。此外,卧龙地区还可以作为今后藏羌文化的宣传教育基地,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当地文化,特别是居民对保护区和大熊猫资源的自觉保护历程。10.3经济效益通过对卧龙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的修复与重建,可以恢复当地乡土景观与原始风貌,从而延续当地乡土文化脉络,并提高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达到尽快恢复和提高卧龙旅游业。其次,人们可以从乡土文化景观的重建中汲取经验,并以此指导后期建设和保护区保护,这样又可间接减少自然生态的维护费用。第三,通过宗教建筑的修复,可以在卧龙地区内形成多中心的旅游点,引导游客前往,并提升遗产点周边的土地价值。而对于老街茶马古道驿站文化的恢复,不但可以补充当今在茶马古道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作为吸引游客的另一个亮点,集合旅馆与商业,提高保护区旅游的多样性。10.4综合评价乡土文化遗产的恢复工作可以尽快恢复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延续他们与周边环境的共生关系,使人们汲取今后的建设经验。其次,可以重塑当地信仰,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第三,藏羌文化的价值能够得到传承,增加其社会效益。第四,重建卧龙的独有乡土景观,可以增强它的可观赏性和景观多样性,并为今后的旅游业打下基础。最后,乡土文化遗产在震后的恢复可以为日后的类似情况起到示范作用,且避免乡土文化传统随灾难损失。总之,卧龙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的重建是一项结合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项目,它不但对当前重建工作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在今后更将提升当地的多方面价值,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投资估算汇总表表1-1项目名称:卧龙保护区乡土文化遗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单位:万元序号估算表编号工程和费用名称概算投资额技术经济指标备注计量指标单位数量单位造价(元)占投资额(%)一建筑安装工程费用2062.6676.31%1本体费用1827.24建筑面积m213340.001369.7567.60%1.1民居1288.00建筑面积m22400120010.65%10栋1.2民居2184.32建筑面积m2153612006.82%6栋1.3民居3259.20建筑面积m2216012009.59%10栋1.4民居450.40建筑面积m242012001.86%3栋1.5民居5673.92建筑面积m25616120024.93%40栋1.6老街小庙14.40建筑面积m24830000.53%2座1.7三圣庙50.00建筑面积m220025001.85%1座1.8喇嘛庙100.00建筑面积m220050003.70%1座1.9玉皇庙120.00建筑面积m240030004.44%1座1.10展览室72.00建筑面积m236020002.66%1座1.11桌椅、灯具及装饰等15.00项11500000.55%1座2室外费用235.42建筑面积m24000.00588.558.71%2.1广场及道路140.00占地面积m240003505.18%2.2停车场17.42占地面积m26702600.64%2.3绿化60.00占地面积m220003002.22%2.4牌坊18.00座11800000.67%二其它费用440.2816.29%1建设单位管理费27.751.03%参照财建[2002]394号文件2建设项目前期费27.001.00%计价格[1999]1283号文3工程项目设计费73.342.71%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4勘查费11.340.42%(一)*0.55%5基础设施213.447.90%川价发(2007)233号6工程预算编制费7.330.27%(3)*10%7编制竣工图费5.870.22%(3)*8%8施工图审查费3.740.14%建筑面积*2.8元/m29工程招投标代理服务费12.390.46%计价格[2002]1980号文10工程建设监理费55.602.06%发改价格[2007]670号11工程保险费2.480.09%(一)*0.12%三总预备费200.247.41%1基本预备费200.247.41%(一+二)*8%四工程投资费2703.18100.00%一+二+三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概述 41.2报告编制主要依据 61.3结论 8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2.1项目背景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93.1自然地理条件 93.1.1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93.1.2自然条件 103.1.3自然资源条件 123.2社会经济条件 133.2.1行政区域与人口 133.2.2土地权属 133.2.3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143.2.4交通与通讯状况 143.2.5社区经济与发展状况 143.2.6生产生活方式 163.2.7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163.3项目建设条件 17第四章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 184.1项目建设目标 184.2指导思想 184.3工程方案设计原则 18第五章建设方案 195.1场址选择 195.1.1场址选址原则 195.1.2场址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多元化评价策略研究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综合测评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同步测试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工地安全监理合同协议
- 109.教育预算编制精细化案例分析考核试卷
- 102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维修技能考核试卷
- 商品预售合同(标准版)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电大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实战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山东滨州市2025年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大气污染防治专业案例)全真模拟题库及答案
- 北京大学《药物毒理学》10神经和神经行为毒理学-药物毒理学
- 《组织的力量 增长的隐性曲线》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第六章金属合金的塑性变形
- YY/T 0299-2022医用超声耦合剂
- 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题库大全免费答案
- 护士注册健康体检表下载【可直接打印版本】
- 浙江省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安装300条)新版
- 七年级(上 )生物实验通知单
- 中国瓷器发展史(课堂PPT)
- 系统部署报告(共6页)
- cvc和picc导管的维护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