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18 世界现代史 第08讲 冷战的进程(上)_第1页
《世界近代史》18 世界现代史 第08讲 冷战的进程(上)_第2页
《世界近代史》18 世界现代史 第08讲 冷战的进程(上)_第3页
《世界近代史》18 世界现代史 第08讲 冷战的进程(上)_第4页
《世界近代史》18 世界现代史 第08讲 冷战的进程(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讲冷战的进程(上):

冷战的缓和及向第三世界扩散

1953-1975冷战演变的几个阶段:1945—1955年:冷战起源、美苏激烈对抗;1953—1979年:冷战缓和,向第三世界扩散,格局大变动(美中苏大三角);1979—1985年:重新对抗,“第二次冷战”;1985—1991:再度缓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1、缓和的原因:

第一,领导人去世或更迭。斯大林去世之前,头脑已经非常僵化,坚信两种制度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杜鲁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苏联世界扩张论”以及杜鲁门主义给框定住了,很难摆脱。朝鲜停战困局一、冷战缓和局势的形成*实际上,恰是随着冷战在欧洲和东亚展开的过程就是美苏关系形成新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也是双方逐渐在战略上达成均衡的过程:欧洲:1波兰问题上美国让苏联顶了回去,2德国问题双方都不让步,最后结果就是分别建立东德和西德,以分裂德国的方式达成均衡(西柏林是隐患),3北约、华约建立之后整体均衡;亚洲:1中国苏联结盟美国接受了;2美国独占日本苏联接受了;3朝鲜问题本来会造成格局变动,双方都不接受,1951—53年双方在38°纬线上僵持、拉锯,也都没有表现出来特别想占领对方地盘的意思,其实也是一种均衡;而且更何况,美苏双方美苏之间没有领土争端,美苏各自盟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欧洲的领土问题)通过二战已经得到解决(诸如德法领土问题,波兰德国的领土问题,苏联和波兰的领土问题等等)。新领导人上台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的基础之上提出“三和”: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艾森豪威尔政府也发出信号表示“感兴趣的是未来”;双方在朝鲜战争停战这个事情上进行了合作;双方都能接受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大致军事分界线停火(38度纬线)停战,也说明可以接受战争前的均衡;第二是核武器的巨大破坏性美国在1952年、苏联在1953年分别试验爆破成功氢弹,这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大得多的新式核武器;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当量1.3—2.2万吨,氢弹当量能够达到1500万吨;据说最先进的氢弹爆炸温度能够达到3.5亿度,而太阳中心只有1500万度,而氢弹的物质基本相当于太阳的物质,太阳距地球1.5亿公里,可想而知如果要是在地球真正引爆核战争的话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尤其是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枚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显示出火箭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美国意识到火箭技术可以被用来制造远程导弹;果然1958年苏联就研制成功可以打到(几千公里之外的)北美和其他地方的洲际弹道导弹了;美国马上着手制造洲际导弹,并且拥有核武器的数量远超过了苏联;这使得美苏之间的地理间隔(尤其北美的两洋屏障)几乎是失去了意义;因而在核条件下进行战争实在是双方都难以接受的结果,1953年艾森豪上台的时候还提出过“大规模报复战略”,这在洲际导弹和氢弹的武器条件下简直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核战争条件下,一出手就是“互相确保摧毁”mutuallyassureddestruction(MAD);双方军事专家都在用计算机模拟核战争的过程,所用的人口死亡单位都是“百万人”(megadeaths);于是双方其实都认识到,这样的战争没有赢家,大规模建造核武器绝对不是为了用的,而是(也只是)为了威慑,因而核武器时代美苏的战略核心精神都是防御性质的;一方面,双方展开疯狂的军备竞赛,实际上是在互不信任的基础上为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作准备,是出于恐惧为争取心理优势而进行的举动,而不是意味着要用战争的手段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一旦有可能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双方都尽可能运用多种秘密渠道(尽管表面上恫吓和威慑)来谈判沟通,竭力避免使用这些武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异常吊诡的是“安全成为了恐怖健康的孩子”,一方面竭尽全力造武器,一方面都知道这不能使用;

2、缓和的表现奥地利和约。苏联公开表示改变过去对德和约是对奥和约的前提的主张,四大国达成协议结束对奥地利占领,奥地利中立;之后苏联也与西德和日本建交,基本等于是公开承认了德国分裂的现实(即不可能有一个统一、不敌对苏联的德国的存在)和公开承认欧洲、亚洲冷战边界;美苏首脑会谈。1955年四大国战后第一次坐在一起谈问题——日内瓦会议;艾森豪威尔和赫鲁晓夫、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进行过正式的会晤和会谈;冷战缓和局面下的三件大事/大势第一,缓和与成功的危机管控机制:双方都默认对方在欧洲已经取得的势力范围,绝不会去染指,反而以保持住自身的势力范围和地盘为主要目标;任何尝试改变冷战核心疆界的行为,都会被对方严厉“顶”回去,造成的风险会由冷战的核恐怖互相威慑机制化解;第二,冷战向第三世界扩散:美苏在欧洲之外绝不缓和,相反地还抓紧向双方没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地方——第三世界来展开激烈争夺,即开始进入“全球冷战”(globalcoldwar)阶段,双方各自都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价值观和自身版本的现代性,在政治上争取更多的追随者(而非纯粹的军事目的);第三,人心之争/文化冷战:开始大规模施行和平手段的对敌攻击,即心理战、宣传和文化外交手段(“和平演变”);在冷战条件下,心理宣传和文化形象之战(“争夺人心”)反而成为了最主要、最常规使用的手段;某种意义上冷战即等于心理战,因而又有文化冷战和“总体冷战”之说。因而实际上,冷战从1955年之后到1980年前后(苏军入侵阿富汗)第二次冷战爆发之前之前,最引人瞩目的特性反而不是“战”而是“和”,主要集中在不是“武力”而是“文化”,焦点地区也不是在欧洲而是第三世界;冷战因而在缓和时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缓和与危机管控机制、心理宣传战与文化外交盛行、在第三世界推广各自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二、冷战双方的心理宣传战和文化外交攻势:“文学冷战”乔治·奥威尔美苏生活水平、方式之争(wayoflife)尼克松:谈谈我们洗衣机各有什么优点,岂不比谈论我们的火箭各有什么威力更好?你想要的不也就是这种竞赛吗?厨房辩论三、“危机中的缓和”:古巴导弹危机从五十年代初以后直到七十年代,美苏两国都基本上以保持自己既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为首要的目标。在已经划定的势力范围内,双方都不着力去从对方的地盘中挖出一块来。苏联:大概1953年后苏联就看到了西方发生革命的可能性已经消失,所以宣布不干涉西方阵营的内部事务,放弃世界革命。美国: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比美国的势力范围要不稳定得多,1956年(波匈事件)和1968年(布拉格之春)都出现了分裂苏联的势力范围的可能性。但即使在出现了这种诱惑的时候,美国在口头谴责的之外也并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在对抗中出现了热战危机和热战,但双方在危机和战争中的行动都以避免美苏直接的战争为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对抗激化时美苏都曾摆出不惜进行战争的架势,甚至发出核恫吓;但私下都通过紧锣密鼓的外交,通过讨价还价和让步化解危机或限制战争规模。在对抗中它们逐渐形成了默契,在公开的对抗背后进行私下的讨价还价,建立了秘密通信、热线电话和秘密渠道(confidentialchannel),往往在这里而不是公开的声明和常规外交活动中才能反映实质性的政策底线和意图。第二次柏林危机1959—1961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4、5月间,赫鲁晓夫一意孤行地形成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想法。主要目的是改善核均势中的不利地位。7月,卡斯特罗访苏,双方达成秘密协议,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和伊尔-28轰炸机。8月初,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开始在古巴建筑导弹基地和配套设施。当时苏联最高层只有6个人知道此事。赫鲁晓夫的设想是,美国不会很快发现这个行动,而等美国发现后就不敢采取行动,只能承认既成事实。我们除了在岛上设置导弹外,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帮助古巴对付美国的威胁。这样一来使得美国侵略者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你侵犯古巴,就会使你自己的城市遭到核导弹的攻击。——《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古巴导弹的威胁卡斯特罗访苏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的强硬回应苏联船只频繁驶向古巴引起美国注意,开始进行空中侦察。10月14日,美国终于发现建设中的中程导弹基地,很快又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和数量确切的情报。美国成立了专门小组进行研究。22日,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称苏联的行动是对美国和整个美洲的“公然威胁”,同时宣布了美国的对策:加强对古巴的监视,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1对驶往古巴运送军用物资的苏联船只进行检查和海上“隔离”,2宣布美军进入战备状态,3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都将被美国视为苏联对美国的攻击,美国将进行全面报复。同时,4美国在联合国对苏联和古巴进行控告。苏联也摆出要和美国一决雌雄的架势,在军队中进行了宣传和动员。U-2照片U-2照片艾德莱·史蒂文森在联合国史蒂文森:“佐林大使,你否认苏联在古巴设置导弹和发射场吗?承认?不承认?用不着等人翻译,承认还是不承认?”“你是在世界舆论的法庭上。你已经否认存在那些东西,我想知道我是否正确地理解你的话。我准备等待你的回答,直到地狱冰封地冻为止。而且,我要在这个屋子里拿出证据来。现在就拿出来。”肯尼迪内阁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隔离”

而不

“封锁”双方在玩弄战争边缘游戏的同时在行动上却都留有余地。肯尼迪选择了“隔离”而不是“封锁”,同时指示美国海军在开火时不要击沉苏联舰只。实际上,肯尼迪尽量避免拦截苏联船只,而是精心选择苏联包租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船只。在苏联方面,很快就发出了愿意和平解决的各种信号。赫鲁晓夫看望了在苏联演出的美国歌唱家,报纸对此大加宣言。同时,苏联船只陆续掉头返航或改变航线。但是,在古巴的基地建设并没有停止,因为赫鲁晓夫想以此增加谈判筹码。但肯尼迪拿出了更狠的手段:美军开始在佛罗里达集结,海军和空军作好了核打击的准备。“从冒险主义开始,以投降主义结束”赫鲁晓夫终于顶不住了,26日和27日,赫鲁晓夫两次写信给肯尼迪,第一封信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从古巴撤除导弹,条件是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第二封信又提出从土耳其撤除美国导弹。肯尼迪察觉到赫鲁晓夫已乱了方寸,决定不理睬第二封信,只答复第一封信,暗示可以保证不入侵古巴,但要苏联停止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限苏联在24小时内答复,否则就要采取军事行动。(表面做强硬姿态)27日夜和28日白天政治局在赫鲁晓夫的别墅举行通宵会议,“发狂地第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幕后的会面(私下秘密妥协)10月27日深夜,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紧急邀请多勃雷宁到司法部会面。这是一次“决定性”的会谈,美国通过这个秘密渠道向苏联发出信息:总统认为如果土耳其的导弹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障碍的话,则这不是不可克服的问题。只是因为牵扯到北约的组织程序而现在不能公开,美国将尽快在4-5个月间撤除在土耳其的导弹。这就是说,肯尼迪准备在土耳其和古巴的导弹之间进行交易。肯尼迪说,他关于土耳其的话只有两个人知道,他要求在第二天得到明确、实在的答复。他还希望苏联首脑不要误解他的意思,以为美国是在发出最后通牒,这样做只是为了赶时间。整个会谈中罗伯特极为紧张,临走时他给多勃雷宁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这样后者就可以把电话直接打到白宫找到他。危机的落幕28日白天收到多勃雷宁的报告后,赫鲁晓夫立即对政治局委员们说:“同志们,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体面的方式来摆脱这场对抗。”当即决定接受肯尼迪的建议。10月28日下午四时,多勃雷宁接到葛罗米柯的紧急电报。苏联的答复是:肯尼迪的建议“得到了莫斯科的赞赏”:对总统27日来电的答复将在今天通过广电台作出,“而且答复的内容是极具建设性的”。稍晚,苏联电台公布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总统的信,危机宣告结束。四、冷战向第三世界扩散:以越战为例1、总论:由于爆发了冷战(苏联宣称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所以使得美国用“东西透镜”观察“南北问题”:总认为民族独立运动背后是冷战政治、苏联支持的结果,不理解革命民族主义者胡志明和毛泽东、卡斯特罗等民族独立富强诉求,因而居然自动承担起来阻止殖民地独立的任务,认为是遏制共产主义;因而战后美国实际上在战后很大程度上

是以帝国主义的总代理人、英法殖

民者的继承者的身份开展与第三世

界关系的,实际标志着美国与非殖

民化运动分道扬镳(而且越来越陶

醉于“西方”的概念);而苏联依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革命民族主义的号召力,积极介入和试图领导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和革命进程;美国的对抗措施是在干预第三世界革命,以及通过(经济)发展援助推进第三世界“现代化”,防止或遏制革命态势;美苏于是在第三世界开展了蔚为壮观的冷战(globalcoldwar),各自推行自身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于是就有了两种现代性版本的直接交锋;这样战后最大世界历史事件——冷战和非殖民化(第三世界兴起)——就交汇在一起了,就是美苏在第三世界的冷战、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总的特点是:它们都把(在经济上最终超过对方、建立更美好的社会、)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争取到更多的追随者作为最终战胜对方的深层决定性因素。在欧洲和亚洲的冷战格局趋于稳定后,第三世界在整体上对美苏双方的意义在于政治方面即扩大自己的影响,而不是军事方面。美苏对第三世界的干涉很容易被误解为古老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其实各自的干预者是充满了使命感和牺牲精神,美苏对第三世界干涉政策的主轴不是剥削和征服,而是追求控制和进步,这是两种现代性、人类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交锋;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对越南民解放运动的干涉和在南越推行“现代化”的故事。

(以及新中国的两次选择)2、美国干涉越南的过程(从艾森豪到肯尼迪)1945年9月越共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1946年法国重返越南,在南部建立保大傀儡政权,并进攻北方,但遭到重创。1954年日内瓦会议,达成日内瓦协议:停战;法国承认印度支那三国独立;以北纬17度线为临时分界线;1956年印度支那三国举行自由选举。日内瓦会议之后(1954-1961):美国扶植南越反共政权-吴庭艳政权-越南共和国(南越);北越支持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开展游击战,旨在推翻吴庭艳统治,实现越南统一。多米诺骨牌理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4年4月7日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在东南亚,如果有一个国家落在共产党手中,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去”。

“特种战争”时期(1961-1965年3月):肯尼迪总统派遣军事顾问进入南越实施反游击战,以消灭“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有限战争”时期(1965年3月-1969年3月):约翰逊总统派遣50多万地面部队,战争“美国化”。即“南打北炸”的策略。)2、美国在南越推行“现代化”美国选择了吴庭艳,一个具有基督教信仰、民族主义思想、坚定的反共理念、浓厚的儒家专制主义的顽固保守的前官员。吴庭艳在南方的统治是缺乏基础的,但美国既然选择了吴庭艳来构筑反共堡垒,就要帮他建立稳固的国家,推展南越的“民族国家建构”(nation-building)。与吴庭艳共沉浮◎吴庭艳在许多地方并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美国帮助吴庭艳建立和训练军队。美国还帮助吴庭艳战胜了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法国支持的、赞成普选的保惠),清除了高台教、和好教、平川帮等三大帮会武装。◎吴庭艳是典型的家族专制政权,依靠家族裙带关系(特别是吴庭儒)和特务组织(勤劳党)维持其统治,毫无推行美国所希望的社会改革的愿望。土改也许是吴庭艳争取支持的唯一途径,但也被他排除了。◎吴庭艳得到美国的大量援助(每年都在2亿美元以上),按人口平均,南越是美国最大的受援国,政府开支的85%和军费的75%以上来自美援。艾森豪威尔政府所开启了对印度支那的介入:它在越南承担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义务,宣布要为使“自由越南”在美国保护下反对共产主义而承担责任。1955年到1961年,美国对南越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达10亿美元,是第五大受援国。与吴庭艳共沉浮1950年代末,很少有美国人能在地图上找得出越南这个国家,但却有不少人把吴庭艳想象成能将美国的自由民主之梦在一个遥远而落后的国度里变为现实的卓越政治领袖。图为吴庭艳1957年5月访问美国时,在纽约百老汇接受公众的欢迎。随着南方革命力量武装斗争的兴起,美国开始着手在越南进行“反游击战”和“反叛乱”的试验。1959年,美国改变了1955年美国军事顾问不参与制订具体作战计划的规矩,开始提供直达营级建制的直接战地指导。1961年,肯尼度决定派遣“战斗支援部队”,增加军事顾问,在越南进行美国直接参与的“特种战争”(TheSpecialWar)。特种战争:1961-19651962年10月12日,肯尼迪亲自前往布莱格堡特种战争学院视察,图为肯尼迪与一名绿色蓓蕾帽部队士兵在一起。

“战斗支援部队”与“战斗部队”在战场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实际上美国已经由此展开了在越南的战争。1962年初,“驻越援军司令部”成立。从肯尼迪就职到他遇辞身亡,美国在越军事人员由875人增加到16000人。到1965年,“特种战争”采取了以下战争手段:1武装直升机和JungleJim的进攻;特种兵分遣队组织民团蚕食解放区;2以飞播落叶剂为主的化学战;3意在“使越共畏惧上帝”的“封锁轰炸”;4推行“现代化”的“战略村”。JungleJim的荧幕

形象:兰博特种战争的图景落叶剂的生态灾难“让越共畏惧上帝”轰炸从这幅1960年代的美国政治漫画中可见:第一,美国人认为胡志明领导的争取祖国统一的斗争是对越南南方的侵略;第二,美国的空中打击能够制止和消灭邪恶的“侵略者”。

肯尼迪总统查看特种丛林战争专用武器1强制迁徙、强制安置和居住:解决认同危机,军政府提供秩序,强制培育对国家的认同;2进行基础经济建设:开掘沟渠、整修道路,提供化肥、种子和牲畜,发展现代农业3提供文化教育支持:建立学校、输送教师、广播国家和政府政策和作为4提供社会服务:如医疗和药品,提供水泥、金属和建筑材料5进行公民选举和自治的尝试

目的是培养对政府权威的尊重和认同感,培养现代公民自治精神和公民意识,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改良,以把停滞、保守、不开眼界的农民拖进现代化;“这个计划就是把现代性的丰硕成果带给一个民族”。战略村与“现代化”从1961年底到1962年初,吴庭艳政府和美国以对农村居民的重新安置(resettlement)作为其反叛乱计划的基础。时任中央情报局驻西贡情报站站长的威廉·科尔比(WilliamC.Kolby)帮助制定了建立战略村的计划。强迫性的“重新安置”战略村爱民行动美国在越南并非不重视争取越南人的人心,“爱民行动”(civilaction)就是为了树立美军和南越政府军“仁义之师”的形象。

自由开火区越南的战略村计划吸收了美国社会科学名家的现代化理论,诸如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白鲁恂的“认同危机”理论、亨廷顿的“强大政府理论”等;同时也是美国历史经验在南越的投射,诸如迁徙安置印第安人、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对德国日本的民主改造、内战时期对美国南方叛乱州的军管改造等等。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白鲁恂《政治发展面面观》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社会科学与冷战外交政策的结合许多美国决策者和社会科学家都把越南战争看成是检验美国在第三世界击败共产主义的能力的一个非常显眼的“试验场”,同时也把现代化作为一种最有效的回应手段。美国在越南的反叛乱政策的设计师也试图达成塔尔科特·帕森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所说的“理性的工程学控制”(“社会工程学”)。现代化理论“始祖”、美国社会科学大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战略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