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_第1页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_第2页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_第3页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_第4页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大门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受尽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凌辱和压迫,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资本家的欺压和剥削。但是,外国的大炮也惊醒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的洋枪洋炮声中思考着,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洋人,总是受外国人的欺压。他们开始探索救亡之道,如何自强的路。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求,终于找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学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过程。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第一要与那时世界形势联系,那时西方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俄国到20世纪初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方面,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马克思主义已在广泛传播。第二,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第1课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上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起下至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前后止。从内容上说:主要讲“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三个目。“开眼看世界”这目,主要讲三点。第一,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清政府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内危机四伏。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他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尤其是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只经常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第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所惊醒,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林则徐是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人。第三,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在广州任上时,搜集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编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还搜集绘制西方的战舰图样,交本国工匠仿制。这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开始。后来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又编成了《海国图志》100卷,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如介绍美国实行总统制,美国总统不世袭,每隔四年由人民选举一次的制度。还称赞民主共和制的瑞士是“西土之桃花源”。他还指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明确指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的。关于向西方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本目在“学思之窗”栏目内作了说明。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方法:先要了解夷情。他指出夷的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他提出学习的具体内容,一是开设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二是采用西方养兵练兵的方法,改造中国军队;三是编练水兵,建立自己的海军;四是发展民用工业,制造民用商船、望远镜等,凡是有利于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五是允许私人开设工厂,制造轮船、机械等,允许自行销售。这对那时的知识界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起了重要作用。不过,魏源的思想,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目共讲三点。第一,讲曾国藩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他们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船坚炮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他们所谓的“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的“西学”,是指西方的文化,主要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要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方面的一些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救日益衰败中的清王朝。第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改革都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坚决反对,洋务派与封建顽固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洋务派认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必须进行变通。课文中例举了李鸿章、曾国藩关于变通的论述。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说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今日和议既成,购买外国洋器,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勒远略。本目的“资料回放”,引用了张之洞《劝学篇》中有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段论述。他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只要他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攻击洋务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弃中国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慈禧太后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支持洋务派的改革措施。第三,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的失败。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将他们的理论付诸行动,把魏源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方法几乎一一实施,开办军事工业,制造洋枪、洋炮、轮船;采用西法练兵,创建海军;成立新式学堂等等。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求富”的迷梦彻底破灭了,说明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行不通。“维新变法思想”这目介绍如下五点。第一,产生“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自19世纪60年代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他们开始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外国的器物,不变体制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挽救清王朝的危亡。他们主张要变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郑观应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研究比较后,他认为在中国应实行“君民共主”即君主立宪制度。他认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中国就能富强起来。他还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郑观应说“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本目中的“学思之窗”引用了郑观应关于设议院的一段话,反映了他对议院的认识。但在那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下,实行议院是不可能的事。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中刍议》一文,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第二年,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他们的文章为文学革命的内容指明了方向,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本目的“历史纵横”栏目介绍鲁迅的《狂人日记》用白话文揭露封建社会旧礼教、旧道德的“吃人”本质,显示了新文学白话文的实绩。第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目,主要是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讲了四点。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反映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已从仿制器物、采用制度层次发展到学习接受思想文化层次。第二,它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国内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三,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如把中国的有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予以否定。但是这并不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异同点:

相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②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③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①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②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③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④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

(1)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建立在对辛亥革命前先进中国人救国方案高度驾驭的基础上,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早在1879年,孙中山就进入英国教会学校读书,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1887年他转入香港雅丽西医医院学习,课余他常与同窗好友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他对洪秀全的事业非常向往,称洪秀全为反清的第一人。朋友们戏称他为“洪秀全第二”,他也欣然自命。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正面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第三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孙中山对俄国十月革命持何态度?其态度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对孙中山先生又有何新的认识?(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