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针灸治疗_第1页
黄疸-针灸治疗_第2页
黄疸-针灸治疗_第3页
黄疸-针灸治疗_第4页
黄疸-针灸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疸-针灸治疗第一页,共65页。1、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其证候特征,其中尤以白睛发黄最为突出。2、发黄的程度、明亮度、病程,可反映邪正之盛衰。3、三黄特征(1)阳黄:黄色鲜明如橘,伴发热、口渴、苔腻。(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畏寒、苔白腻(3)急黄:黄疸急重,其色如金,伴高热烦渴,神昏谵语,衄血尿血发斑。定义--症状特点

第二页,共65页。目黄第三页,共65页。西医对黄疸的认识第四页,共65页。

什么是黄疸?血中胆红素(Bilirubin)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前言:初识黄疸第五页,共65页。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它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第六页,共65页。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mol/L(国家标准),其中结合胆红素(CB,即直接胆红素)占20%。TB1-2倍隐性黄疸。

TB2-10倍轻度黄疸。

TB10-20倍中度黄疸。

TB>20倍重度黄疸。第七页,共65页。TB(总胆红素)=UCB(非结合胆红素)+CB(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UCB)是油性的,不溶于水,不通过尿排出;升级后的结合胆红素(CB)溶于水,可经尿排出。第八页,共65页。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是婴儿出生后黄疸的一种类型,一般1-2周消退。成年后出现的黄疸都属于病理性黄疸。“假性黄疸”: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过多,出现胡萝卜素血症,皮肤黄染,但巩膜不黄。第九页,共65页。黄疸的分类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梗阻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按病因学

按胆红素性质第十页,共65页。胆红素正常代谢示意图

由白蛋白转运经UGT第十一页,共65页。图片描述(复习):由血液中衰老红细胞和旁路形成的UBC,进入肝细胞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此种CB随胆汁排入肠内,变为尿胆原。后者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排出,称粪胆素;一部分尿胆原由肠吸收回归肝内。回至肝内的大部分尿胆原再转变为CB,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余小部分尿胆原则经体循环由肾排出。第十二页,共65页。溶血性黄疸发病机制超生产生大量的待业人口,增加了社会负担。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量的UCB,难以转换。第十三页,共65页。溶血性黄疸发生机制示意图

大量破坏UCBCB正常CB/TB20%尿胆原尿胆红素第十四页,共65页。图片描述(复习):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形成大量的UCB,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使UCB在血中潴留,引起黄疸。第十五页,共65页。肝细胞性黄疸发病机制金融风暴,企业破产,产生大量的待业和失业人口。肝细胞受损破坏,则会产生过量的UCB和CB。第十六页,共65页。肝细胞性黄疸发生机制示意图UCBCBCB/TB20~60

%尿胆原轻度

尿胆红素+肝受损了第十七页,共65页。图片描述(复习):由于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中UCB增加;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及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CB不能正常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导致血中CB也升高。第十八页,共65页。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病机制08年大雪灾交通受阻,几百万人滞留在火车站或路途上。胆道梗阻,大量CB排不进肠腔,而反流入血。第十九页,共65页。梗阻性黄疸发生机制示意图

胆道梗阻尿胆原或消失尿胆红素CBUCB正常CB/TB>60%第二十页,共65页。图片描述(复习):由于胆道梗阻,梗阻上方胆管的压力升高、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CB反流入血中,致血中CB增加,尿液中亦出现胆红素。第二十一页,共65页。中医对黄疸的认识第二十二页,共65页。一、《内经》首先提出了黄疸病名并阐述其临床特征病因病机。《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第一部分:概述源流第二十三页,共65页。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伤寒论》将黄疸的病因归结为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四个方面,尤其强调湿热与寒湿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强调“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的病因学,提出了“但利其小便”、“当以汗解之”、“当下之”、“于寒湿中求之”等治疗原则。第一部分:概述源流第二十四页,共65页。三、《诸病源候论》在黄疸阴阳属性的分类上,首先引入“阴黄”这一概念,并创立了“急黄”四、《丹溪心法》强调黄疸都是湿热为患,不必分五种第一部分:概述源流第二十五页,共65页。五、《景岳全书》创立了“胆黄”之说《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说“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六、《瘟疫论》及《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的概念《沈氏尊生书·黄疸》篇中说“又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瘟黄,杀人最急。”

第一部分:概述源流第二十六页,共65页。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第二十七页,共65页。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嗜食寒凉,苦寒之药,损伤脾阳脾阳素虚湿从寒化,胆汁浸渍于肌肤第二十八页,共65页。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积聚日久不消

瘀血砂石阻滞胆汁失于常道外溢黄疸第二十九页,共65页。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病因病机4.化源不足,血不荣色素体脾胃虚弱

气血亏损

肝失所养疏泄失职

胆汁外溢

黄疸肾精不充

第三十页,共65页。病机小结:1.主要病邪:湿邪2.基本病机:①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②化源不足,血败不华.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4.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肝胆和脾胃5.黄疸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第三十一页,共65页。病机小结:病机的演变:疫毒之邪急黄湿从热化阳黄湿从寒化阴黄血败不华虚黄第二部分:病因病机第三十二页,共65页。第三部分:诊断黄疸诊断依据1.黄疸的三大主症(目黄、尿黄、身黄),尤其是关键体征(目黄)2.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酗酒史、家族史3.理化检查:肝功、血常规、溶血实验、B超、CT、MRI等生化影像学检查。第三十三页,共65页。4、黄疸实质

其实质是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黄疸。(正常值5.1~17.1μmol/L)黄疸诊断依据第三部分:诊断第三十四页,共65页。5、诊断黄疸注意事项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A.球结膜下脂肪沉着B.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C.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黄疸诊断依据第三十五页,共65页。第三部分:鉴别诊断黄疸鉴别诊断鉴别点黄疸萎黄相同点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不同点病机重在湿邪阻滞或血败不荣病机在血虚不荣临床表现关键在目睛发黄皮肤萎黄不华且目睛不黄

黄疸与萎黄

第三十六页,共65页。第三部分:鉴别诊断黄疸鉴别诊断鉴别点黄疸黄胖相同点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有气血耗伤的相似病机不同点病机重在湿邪阻滞或血败不荣气血耗伤源于肠中钩虫匿伏蚕食气血,血虚不华临床表现关键在目睛发黄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带白,但目睛不黄

黄疸与黄胖

第三十七页,共65页。辨黄疸种类阳黄:湿热所致,其黄色鲜明如橘,伴有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阴黄: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其黄色晦暗,伴有脘腹痞满、畏寒神疲、气短乏力,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第三十八页,共65页。辨黄疸种类急黄:由疫毒引发,热毒炽盛,内陷营血所致,其起病急,黄色如金,伴有身昏谵语、壮热烦渴,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虚黄:由血败不能华色所致,其目黄身黄而色淡,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舌质淡,脉细弱。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第三十九页,共65页。辨湿热孰轻孰重(阳黄)热重于湿: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第四十页,共65页。辨寒湿与瘀血(阴黄)脾胃虚弱:寒湿内阻: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神疲畏寒,舌苔白腻,脉濡缓;瘀血阻滞:黄色晦暗,面色黎黑,舌质紫暗,多见瘀斑,或见胁下积块,脉弦涩。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辨证要点第四十一页,共65页。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治疗大法—祛湿利小便

阳黄清热利湿急黄清热解毒凉血(攻下、开窍)虚黄健脾生血柔肝阴黄寒湿温化寒湿瘀血化瘀退黄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治疗原则第四十二页,共65页。1.热重于湿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②兼症: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恼,胁痛,口干而苦,恶心欲呕。③舌象:舌质红,苔黄腻④脉象: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第四十三页,共65页。2、湿重于热

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俱黄,然不及热重于湿者鲜明②兼症: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腹痞闷,食欲减退,呕恶,便溏,小便不利。③舌象:舌质红,苔厚腻微黄

④脉象:脉弦滑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阳黄第四十四页,共65页。第四十五页,共65页。辨证依据①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②兼症:高热烦渴,腹满而痛,吐血、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手足抽搐,神昏谵语③舌象:舌质红绛,苔黄而燥④脉象:脉弦数或弦细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急黄第四十六页,共65页。

第四十七页,共65页。1、寒湿阻遏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②兼症:脘闷腹胀,食欲减退,神疲体乏,畏寒肢冷,大便溏薄③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④脉象:脉濡缓治法:温化寒湿,健脾退黄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第四十八页,共65页。

第四十九页,共65页。2、血瘀肝郁辨证依据:①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黎黑②兼症:胁下或有症块,或疼痛如刺,或隐痛不休,皮肤可见蛛丝纹缕,或见手掌赤痕。③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或白或少④脉象: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阴黄第五十页,共65页。辨证依据:①主症:面目肌肤发黄,黄色较淡②兼症: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脘腹不舒,纳呆便溏,或见胁肋疼痛。腹中结块。或夜间小便如浓茶。③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④脉象:脉濡细治法:补气养血,健脾柔肝第五部分:辨证论治黄疸分证论治-虚黄第五十一页,共65页。治疗基本治疗治法:化湿利胆退黄。取胆的背俞穴、下合穴为主。主穴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第五十二页,共65页。方义:胆俞--背俞穴阳陵泉--胆的下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湿,令湿邪从小便而出至阳,经验效穴,可宣通阳气以化湿退黄。疏调胆腑第五十三页,共65页。配穴:阳黄:内庭、太冲阴黄:脾俞、三阴交热甚:大椎恶心呕吐:内关、中脘便秘:天枢、支沟黄疸甚:腕骨(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之一,主治黄疸)第五十四页,共65页。操作:常规刺法。第五十五页,共65页。其他治疗耳针穴位注射第五十六页,共65页。按语针灸治疗急性肝炎(在多种致病因素侵害肝脏,使肝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损,继而引起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这些损害病程不超过半年)导致的黄疸效果较好,但应严格隔离,以防传染。对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饮食宜清淡新鲜,不宜过食肥腻甘甜,忌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第五十七页,共65页。樊某,男,31岁。因身目发黄12天就诊,患者1月前外出打工,因气候炎热,又常淋雨,加之饮食不慎,半月前自觉体倦乏力,后逐渐出现不思饮食,厌油,恶寒发热,并出现双目白睛发黄,小便短少且黄赤如浓茶,经口服中、西药治疗未效(诊断及药物不详),近日病情加重,特来诊治。现发热口渴,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心中烦躁,胸闷欲吐,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赤。检查:语声洪亮,神志清楚,对答流利。双目白睛及皮肤黄如橘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病例1第八部分:病例分析第五十八页,共65页。

吴某,男,23岁,1999年8月初诊患者素有乙肝大三阳病史5年。最近1周自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厌食油腻,头重身困,胸脘痞闷,时有发热,小便色黄,大便溏稀,皮肤瘙痒发黄。于1999年8月12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查: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正常。腹平软,肝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3CM处能及,质软轻触痛,莫非氏征(一),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肝功能:TBILI160umol/L,DBILI56umol/L,ALT700u/L,AST215u/L,A/G1.4。尿分析:UBG60umol/L,BIL76umol/L;腹B超示:肝肿大,脾不大,胆囊正常。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濡细数。第八部分:病例分析病例2第五十九页,共65页。第九部分:预后调摄黄疸转归预后阳黄治疗得当疾病痊愈失治误治

阴黄急黄内陷心营年老体弱治疗及时转危为安正气虚弱

阴黄

阴黄迁延日久积聚、鼓胀

虚黄病情缠绵第六十页,共65页。1.有传染的黄疸及时隔离,以免传染他人;2.应注射甲肝或乙肝疫苗,以预防甲肝或乙肝;3.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4.要注意询问病史,了解有关疾病,避免相关药物的使用;5.急黄病人必须做好及时的抢救准备;6.饮食调理:饮食有节,避免不洁食物,少食油腻肥甘,力戒酗酒。注意食疗,依据中医药理论,选择有益肝胆脾胃食物。7.精神调摄:保持精神舒畅,摒弃一切烦恼忧愁,8.起居调理:要注意劳逸结合,黄疸初期以及重证病人,应卧床休息;黄疸恢复期,要适当运动,以利于黄疸的消退。第九部分:预后调摄黄疸预防调摄第六十一页,共65页。1.黄疸是以—、—、—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2.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