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第二章 森林立地_第1页
《森林培育学》第二章 森林立地_第2页
《森林培育学》第二章 森林立地_第3页
《森林培育学》第二章 森林立地_第4页
《森林培育学》第二章 森林立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森林立地

一、造林区划

二、森林立地

三、造林地种类

一、造林区划1、概念造林区划(林业区划):在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研究分析影响林业生产发展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森林效益的目的出发,按照林业发展地域分布规律,进行林业生产的合理分区,揭示和阐明林业生产的条件、特点、方向、布局、途径和措施,为因地制宜地指导林业生产提供系统的资料和科学的论证。林业规划:以区划为依据,按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所制定的发展生产的长期计划。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而规划是区划的发展和必然结果一、造林区划2、林业区划的意义协调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的需要有利于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发展林业有助于领导部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科学决策,正确组织生产,更好地贯彻林业方针政策,加速林业建设一、造林区划3、区划的原则综合性原则:进行林业区划应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结合经济规律确定林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因此,一切对林业生产发展有影响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必须综合考虑相似性原则:在同一区域内,必须保持自然条件、林业资源条件、林业经济条件的相似以及在发展方向、布局和主要途径、措施上的相似性主导因素原则:在形成各个区域特性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或几个重要因素起主导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林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分区划片时,要抓住主导因素,再参考其它因素,合理确定区间的界线区划线与行政界线相近时,可适当照顾行政界线一、造林区划4、区划的依据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子林业资源的组合:主要指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宜林地等的组合结构状况社会需要经济条件(社会、林业):主要指人口、劳动力、耕地、居民点、水利设施、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经营水平及对林业的发展要求、现有林业生产基础的分布和规模以及发展林工商的可能性和潜力等树种和树种组的组合、技术条件、历史习惯以及其他特殊因素一、造林区划5、林业区划的主要内容基本内容:确定地域的林业生产布局,具体落实到山头、地块的林种和材种。凡林业发展方向相同或相似的地域划分为一个区;相异的划分为另一个区。但原则上要求划分的各区在地域上具有独立性和相对性。一、造林区划5、林业区划的主要内容(1)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利、限制因素——发展方向自然资源地带性自然资源:气象(温度水光照)土壤非地带性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土地地形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如水、热、光、气环境条件: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通过生态因子影响生物。如海拔、地质、地貌、地形(坡度、坡向)、植被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劳力、资金等非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装备以及国民经济总产值和结构等一、造林区划5、林业区划的主要内容(2)林业资源现状和分析林业土地资源:包括林业用地面积和宜林荒地面积林业总产值及其构成有林地、宜林地面积,林业用地的分布和交通情况现有林业机构、组织和人员配备,经营管理情况包括抚育、改造、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历年来林业生产、采种、育苗、营林更新面积、木材生产情况。包括商品材、自用材、薪炭材等的产量、产值历史以来林业生产建设投入资金各种经济林产品、林副产品产量及产值一、造林区划5、林业区划的主要内容(2)林业资源现状和分析林分蓄积和龄组蓄积林分总蓄积:包括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疏林和农林兼作的蓄积,四旁树蓄积统计在四旁树中龄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分别统计面积、蓄积四旁树一、造林区划5、林业区划的主要内容(2)林业资源现状和分析经济林资源主要经济林种类、面积、成年经济林和幼年经济林比例、主栽品种和产量主要造林树种及生长情况通过总体调查和树干解析,可以知道树木和林分的生长量和生长率(胸径、树高、材积、蓄积等)。联系生态条件,找出该县栽培该树种的最适宜地区(3)林业发展成就、问题和发展方向一、造林区划6、我国林业区划概况

1954年成立了林业区划研究组,编写《全国林业区划草案》,将全国分为18个林区1979年,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部署,林业部组织全国林业部门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县(旗)三级开展林业区划工作1985年完成的林业区划分4级,其中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一、二级林业区划见表。中国林业区划表

Ⅰ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Ⅰ1大兴安岭北部用材林区Ⅰ2呼伦贝尔草原防护林区Ⅰ3松辽平原农田防护林区Ⅰ4小兴安岭用材林区Ⅰ5三江平原农田防护林区Ⅰ6大兴安岭南部用材、防护林区Ⅰ7长白山用材、水源林区Ⅱ蒙新防护林地区Ⅱ8阿尔泰山防护、用材林区Ⅱ9准噶尔盆地防护林区Ⅱ10天山水源林区Ⅱ11南疆盆地绿洲防护林区Ⅱ12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区Ⅱ13祁连山水源林区Ⅱ14黄河上游水源林区Ⅱ15黄河河套农田防护林区Ⅱ16阴山防护林区Ⅱ17锡林郭勒草原护牧林区Ⅱ18鄂尔多斯东部防护林区西北荒漠、半荒漠待补水防护林区Ⅲ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Ⅲ19黄土丘陵水土保持林区Ⅲ20陇秦晋山地水源林区Ⅲ21汾渭平原农田防护林区Ⅳ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Ⅳ22燕山太行山水源、用材林区Ⅳ23华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区Ⅳ24鲁中南低山丘陵水源林区Ⅳ25辽南、鲁东防护、经济林区Ⅴ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地区Ⅵ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Ⅵ26雅鲁藏布江上中游防护、薪炭林区Ⅵ27高山峡谷水源、用材林区Ⅶ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Ⅶ28秦巴山地水源、用材林区Ⅶ29大别山桐柏山水源、经济林区Ⅶ30四川盆地山地用材、经济林区Ⅶ31四川盆地水土保持、经济林区Ⅶ32川黔湘鄂经济林区Ⅶ33长江中下游滨湖农田防护林区Ⅶ34幕阜山用材林区Ⅶ35天目山水源、用材林区Ⅶ36云南高原用材、水土保持林区Ⅶ37黔中用材、水土保持林区Ⅶ38南岭用材林区Ⅶ39湘赣浙中部丘陵经济林区Ⅶ40浙闽沿海防护、经济林区Ⅶ41武夷山用材林区Ⅶ42湘西南用材、经济林区Ⅶ43元江南盘江用材、水源林区Ⅶ44西江用材、经济林区Ⅶ45赣闽粤用材、水土保持林区Ⅷ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Ⅷ46滇南热带林保护区Ⅷ47粤桂沿海丘陵台地保护、用材林区Ⅷ48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热带林保护区Ⅷ49闽粤沿海防护、经济林区Ⅷ50台湾用材、经济林区一、造林区划7、其他林种规划林业区划与林种规划的关系:林业区划已经在大的区划范围内规划和确定了林种。各地可以依据林业区划的框架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林种规划,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与主要林种相配合的其他林种县(场)林业发展规划中的林种规划

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性兼顾国家整体利益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以往制定的各种区划成果一、造林区划7、其他森林覆盖率规划林业部区划办《县级林业区划中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原则依据》编制林业区划报告总报告:就区划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予以充分阐述,作到科学、准确。分区论述:按区划理论和原则,对已分的区作更具体的和深入的论述二、森林立地1、基本概念(1)立地site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和质量——美国林业工作协会(1971)植物生长地段作用于植物的环境条件的总和——德国《森林立地调查》(1981)对林木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物理和化学因子的总和——德国造林学家ErnstRorit(1982)在传统意义上是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体——美国林学家D.M.Smith《实用育林学》(1996)实质上,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含义:1.地理位置;2.环境条件综合二、森林立地1、基本概念(2)森林立地美国的Spurr和Barnes:森林立地为所有影响森林和其他植被生产力的因素总和,其中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因素。《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二、森林立地1、基本概念(3)立地质量(site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例子:森林、草原],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

(4)立地条件(sitecondition)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5)生境(habitat)林学上的立地与生态学上的生境的内涵趋于相同。实质上,立地包含地理位置以及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二、森林立地1、基本概念(6)立地分类(classificationofforestsites)指对林业用地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科学划分。(7)立地类型(Site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8)森林立地类型(Forestsite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二、森林立地1、基本概念(9)立地质量评价(sitequalityassessment)

概念——对立对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目的——预测林分收获,评估林地潜在生产力,确定林分所属的立地类型评价指标——立地指数(siteindex),又称地位指数。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二、森林立地2、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作用林地资源利用规划重要参考造林调查设计的重要依据林木生长量预测预报的基础森林经营利用方案的制定立地类型图的编绘速生丰产林规划设计二、森林立地3、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1)森林立地分类主要方法根据适宜性分类根据立地效果分类,也就是说根据森林立地上生长的植被的种类、组成、生长状况进行分类根据立地形成或发生因子及立地特性分类,即根据地形、土壤、岩石和生物等因子进行分类根据数学方法进行分类,即数量化方法二、森林立地3、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2)世界立地研究欧洲芬兰学派(1926年)——凯扬德尔分类依据:以植物群落为主要特征,以林下植物的优势种为主要依据。德国巴登符腾堡学派(20世纪30年代)——C.A.Kranss

分类依据:以气候、地文、土壤和植被等特点为基础的综合多因子分类。俄罗斯生物地理群落学派(20世纪40年代)——莫洛佐夫分类依据:以林型为主要分类依据俄罗斯生态(乌克兰)学派——波格来勃涅克分类依据:生境、生境中的主导因子(土壤肥力、土壤水分)二、森林立地3、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2)世界立地研究北美(20世纪50年代后)——多因子分类方法全生境森林立地分类(totalsiteclassification)——Hills生物物理立地分类(biophysicalsiteclassification)——Jurdant

生物地理气候分类(biogeoclimaticclassification)——Krajina

二、森林立地3、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3)中国立地研究解放前根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前,我们的祖先就能朴素地认识立地的好坏,能够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指导林业生产解放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借鉴前苏联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未吸收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有益经验,广泛开展立地分类的评价研究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研究提出了全国性的立地分类系统

二、森林立地3、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4)森林立地研究的发展趋势从早期单因子分类向综合多因子分类发展从早期的定性描述分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类单树种立地质量评价到多树种综合立地质量评价,单一立地质量评价到多利用方式叠加评价单纯有林地评价到无林地和有林地统一评价二、森林立地4、森林立地因子(1)物理环境因子气候:水热条件组合,大尺度分类依据,决定了植被的分布指标:温度、降水、湿度、CO2、光照、风、雪、雷电等水热条件分布的影响结果植被类型分布格局——气候带植被类型纬度带大地形——植被组成变化林木生长、生产力——不同区域生产力差异分类大气候——植被分布——森林立地区域;小气候——树种、群落局部分布——不作为划分依据(受地形变化影响)特点:稳定、简单二、森林立地4、森林立地因子(1)物理环境因子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指标: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影响因素:降水、土壤种类、土壤厚度、光照、温度、湿度等分类:立地类型组(局部地形)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与生长高度相关反映各项生态因子的组合特征二、森林立地4、森林立地因子(1)物理环境因子土壤: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指标:种类、厚度、质地、结构、腐殖质、酸碱度、侵蚀度、石砾含量、含盐量、母质、母岩排水状况、含水量、有机养分、无机养分等受影响因素:气候、地质、地形、海拔——土壤地理区域差异性分类立地类型:平原(土壤单因子)、其他(地形、土壤联合评价)立地类型亚区:土属(母岩、母质、岩性)特点对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比较容易测定综合性强二、森林立地4、森林立地因子(1)物理环境因子水文:在平原地区该因子起到重要的作用指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及持续期等分类平原——水文因子(特别是地下水位);山地——不考虑水文因子特点:变化、辅助二、森林立地4、森林立地因子

(2)植被因子指标:树种组成、林下植被、森林类型、建群种(或优势种)、非建群种、多度、大小、指示植物种(或种组)、优势木高度、生物量、收获量等影响因素植被类型——受水热条件限制树种分布——与气候有关植被状况——与立地质量对应(如中心与边缘的指示作用)分类:立地带(大区域划分依据)(3)人为活动因子整地、施肥、灌溉等各种经营活动二、森林立地4、森林立地因子

(4)用作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立地因子应具备的条件简单、不烦杂、便于测定,同时花费不高具有一定稳定性必须与森林生长有高度相关(5)森林立地主导因子

概念: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因子确定方法影响生活因子(光、热、气、水、养)的因子极端状态因子——限制植物生长,如干旱、严寒、强风、过高的土壤盐量注意事项探索主导因子不能只凭主观分析,而要依靠客观调查主导因子的地位因所处环境而变1、在不足区及过量区,虽因子量的增加,代谢量发生显著的影响。2、在适量区,虽因子量的增加代谢量不发生显著影响。

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1)分类意义科学地分析林木生长环境条件的主要方法,造林设计和制定各项林业措施的基础(2)分类原则总原则在一定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和土壤因子,还要以指示植被作参考,以林木的生长状况作验证。原则综合多元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相对稳定主导因子原则有林地与无林地统一的原则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与其他分类相协调的原则简明实用原则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3)分类依据区划单位:地貌、水热组合、岩性等的分异性森林立地条件类型:环境条件、植被条件和林木生长状况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4)分类途径植被因子途径林木生长效果:地位级、地位指数、生长截距等方法植被组成、结构特征:生物地理群落(林型学派)和生态学派(乌克兰学派):生态幅度较窄植物种类——林型,如植被型、群系纲、群系组、群系、林型组、林型(森林—针叶林—暗针叶林—云杉—泥炭藓云杉林)。芬兰学派:林下层片(灌木、草本、地衣、苔藓)生态种组(ecologicalspeciesgroup):生境指示植物谱系(巴登-符腾堡、多元演替)指示植物:生境型(单元演替),适合于干扰较少区域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4)分类途径环境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与环境因子间的因果关系,根据环境因子对立地条件进行分类气候与林木生长:大尺度,立地区域、立地带、立地区等大的区域单位依据。地形与林木生长:简单地形或平原不能使用,通过气候与土壤对林木生长发生作用(间接作用),精度相对较差。土壤与林木生长:立地类型划分的最重要的依据,在相对一致的气候条件下,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对植被稀少或缺乏植被地区营造林十分有用。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4)分类途径综合因子途径前苏联的乌克兰学派:强调生境(光和热)的主导作用土壤养分——贫瘠、较贫瘠、较肥沃、肥沃;土壤湿度——非常干燥、干燥、潮润、湿润、潮湿、水湿。德国的巴登—符腾堡立地分类系统由地区级和局部级两个分类水平,在地区级分生长区(大气候、地质差异)和生长亚区(气候、母质、土壤类型、植被差异),局部级划分立地单元(小地形、土壤因子、小气候、上层林木、下层植物);按生长亚区绘制立地图;以主要树种的生长量和生产力及营林特点评价立地单元。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层次综合分类系统:强调因子关系和生物影响按自然地理、土壤、植被间的主要差别与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植被因子途径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指标或参数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指示植物或森林群落组成特征缺点不能应用于无林地不能深入反映立地质量差异的自然属性本身的缺陷与不足对立地性质的解释是间接的立地因子的具体影响不能说明无法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用于植被简单,人为干扰较少地区)代表学派芬兰学派、林型学派环境因子途径步

1步

2内

容主导因子筛选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指标或参数植物生长指标与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因子等)之间的函数关系方

法逐步回归分析;主分量分析;典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数量化分析优

简明扼要,易于掌握;

避免主观性。缺

点比较机械,难于照顾个别具体情况;主导因子个数的确定依赖于主观判断综合多因子途径因子路线景观路线指标或参数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因子等)相结合特

点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分类结果更可靠;较其它两种途径更为复杂。应用情况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森林立地系统分类途径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5)中国分类系统詹昭宁等人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立地区域(sitearea)

立地区(siteregion)

立地亚区(sitesub-region)

立地类型小区(sitetypedistrict)

立地类型组(groupofsitetype)

立地类型(sitetype)前三级为区划单位,后三级为分类单位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5)中国分类系统张万儒和蒋有绪等人的《中国森林立地》0级森林立地区域(ForestSiteRegion)1级森林立地带(ForestSiteZone)2级森林立地区(ForestSiteArea)森林立地亚区(ForestSiteSub-area)3级森林立地类型区(ForestSiteTypeDistrict)森林立地类型亚区(ForestSiteType、Sub-district)森林立地类型组(ForestSiteTypeGroup)4级森林立地类型(ForestSiteType)森林立地变型(ForestSiteTypeVariety)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主要参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万儒、蒋有绪等人建立的分类系统。该系统把全国共划分成3个立地区域、16个立地带、65个立地区、162个立地亚区。分类系统的单位由包括0级在内的5个级别和若干辅助级别组成。其中,1、2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区域分类单元(regionalclassification),3、4级为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基层分类单元(localclassification)。3个立地区域东部季风森林立地区域西北干旱森林立地区域青藏高寒森林立地区域《立地分类系统》的使用1、确定该地所属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立地小区2、确定该地海拔高。(通过测定或查找地形图)3、现场进行土壤调查⑴必须挖掘有代表性且分布均匀的土壤培面⑵应准确调查A、A+B厚度⑶土壤调查点设定:≤50亩,设3个点;≥100亩,每增加50亩增设2~3个点4、查《立地分类系统》表,判断立地类型5、查相应立地亚区的立地质量等级表,评价立地质量等级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6)立地分类方法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命名:因子+级别(程度)优点:方法简单,易掌握,实际应用广缺点:方法粗放、刻板,难以反映具体情况改进措施:数学方法(聚类分析、主分量分析、判别分析)归并立地因子土壤地形厚中薄低山阳坡123阴坡456中山阳坡789阴坡101112高山阳坡131415阴坡161718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6)立地分类方法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与林木生长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因子若干,对每个分级后组成立地类型表,同时以植物群落作为确定因子种类、级别的参考。命名:使用因子代码组合优点:反映因子全面,生态意义明确缺点:改进因子编码生活因子不宜直接测定,划分标准不易掌握微地形小气候因子没有反映出来个别具体因子难以反映(盐渍、酸度、通气)因子过多会复杂化指示植物经人为破坏指示意义不大养分水分ABC0A0--1A1B1C12-B2C23--C3极干旱0旱生植物<60%瘠薄A

干旱1旱生植物>60%中等B

湿润2中生植物肥沃C潮湿3苔藓

二、森林立地5、森林立地分类

(6)立地分类方法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方法:用某一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立地条件。优点:能反映出定量的关系,可与多个环境因子建立关系缺点:只说明效果,不说明原因。同一地位级代表的立地条件并不相同,采取的营林措施也不相同。立地指数必须与一定的树种相联系,不能成为许多树种的共同尺度,使用上不方便。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

桂花林场主要立地因子与杉木、马尾松立地指数(SI)关系SI杉木/马尾松土壤质地粘、沙中壤、轻壤土层厚度坡形坡位平、凸凹梯平、凸凹梯<40cm上8.989.2510.1510.0710.4311.33全9.8610.0810.6110.5610.7811.31中10.0410.4011.3011.2211.5812.48下10.5510.7611.3011.2511.4612.0040-80cm上10.2510.6111.5111.4511.7912.69全10.6710.8811.4211.3711.5912.12中11.4011.7612.6612.5812.9413.84下11.3611.5712.1012.0612.2712.81>80cm上11.1011.4612.3612.2812.6413.54全11.1811.3911.9311.8812.0912.63中12.2512.6113.5113.4313.7914.69下11.8612.0712.6112.5612.7813.31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1)评价方法直接评价法:直接利用收获量或生长量评定地位指数法Siteindexcurves

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siteindexcomparisonsbetweenspecies生长截距法growthintercept

间接评价法: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性或相关植被类型生长潜力评定立地质量测树学方法measurationalmethods

指示植物法plantindicators

地文学立地分类法physiographicsiteclassification

群体生态坐标法synecologicalcoordinates

土壤—立地评价法soil-site-evaluation

土壤调查法soilsuerveys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2)地位指数法立地指数(SI):基准年龄时林分上层木的平均高。原理:以一定树种的立地指数为应变量,以各项立地因子如气候、土壤、植被以及立地本身特性为自变量,建立起多元回归方程,根据偏相关系数确定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主导因子。实例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等(1985)研究了京西山区油松人工林立地质量,筛选出土壤肥力等级(SF)、海拔(EL)和坡向(ASP)3个主导因子及次主导因子,建立了基准年龄25年的立地指数(回归)方程:Ht=2.109+0.6773SF+0.3917EL+0.404ASP(R=0.8495)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2)地位指数法立地指数直接评价方法生长函数:Logistic、Richards、Chapman、Mitshetlich导向曲线:临时、固定样地样本;单形、多形曲线树种间地位指数转换:建立不同树种地位指数代换方程南岭山地杉木多形地位指数曲线长白山北部落叶松多形地位指数曲线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2)地位指数法立地指数间接评价方法原理:应用多元统计的方法构建地位指数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函数关系,SI=ƒ(x1,x2,……,xn,Z1,Z2,……,Zn),x为定量因子,Z为定性因子步骤资料收集、整理项目、类目的确定数量化:引入示性函数填写反应表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数学模型,得到预测方程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2)地位指数法立地指数间接评价方法优点:能解决有林地和无林地的统一评价及多树种代换评价存在问题有效立地因子的定义、选择和测定方法多元方程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设计实用性和预估精度的提高将地位指数转换到蓄积量为评价指标的方法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2)地位指数法立地指数间接评价方法(实例:李贤伟,罗承德等(2002))野外调查——基本数据因子确定:四川盆周西部水杉林木生长——海拔高度、坡向、坡位、土壤类型、有效士层厚度、A1厚度、根系密集层土壤容重、B或AC层石砾含量、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水解N、速效P、缓效K、pH值(盐浸)立地因子数量化反应表——将非数量因子数量化组分量——对数据作R型对应分析,前9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91.87%立地类型划分——应用(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人)统计分析方法,反复迭代低中山立地类型小区(海拔1150~1590m)(4)低中山——中厚层中厚腐殖质土型(5)低中山——中层中厚腐殖质土型(6)低中山——中厚层薄腐殖质土型低山立地类型小区(海拔650~1130m)(1)低山——中厚层厚腐殖质土型(2)低山——厚层薄腐殖质土型(3)低山——中厚层中厚腐殖质士型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3)以林分材积为评价指标的方法原理:估算年平均材积生长量(MAI)与地位指数(SI)的函数关系,直接建立MAI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函数模型:MAI=f(X1,X2,…Xn)存在问题:如何排除林分密度的影响,是本评价方法的技术关键二、森林立地6、森林立地质量评价

(4)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