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用粘滞阻尼器的技术检验_第1页
桥梁用粘滞阻尼器的技术检验_第2页
桥梁用粘滞阻尼器的技术检验_第3页
桥梁用粘滞阻尼器的技术检验_第4页
桥梁用粘滞阻尼器的技术检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桥梁用粘滞阻尼器的技术检验冯亚成【摘要】论述粘滞阻尼器工作原理;介绍阻尼器的发展及粘滞阻尼器在国内外桥梁上的应用;提出阻尼器技术检验项目为夕卜观检验、静压测试、慢速测试、本构关系试验、减振效率试验、密封磨损试验、冲程验证试验、缸底过载试验和阻尼器转动角度试验.分析和阐述阻尼器的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为阻尼器的质量控制及检验测试规范的建立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铁路》【年(勤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86-88)【关键词】桥梁;粘滞阻尼器;检验【作者】冯亚成【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桥梁隧道处,陕西西安,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1阻尼器作为一种定量的消能、减振装置在桥梁工程中应用,当发生地震特别是罕遇的地震时,起保护桥梁作用。性能优异、质量可靠的液体粘滞阻尼器可在地震中有效减小结构振动响应,保障结构安全,相反可能发生漏油等质量事故,起不到设计要求的减振、隔振作用,还可能改变结构刚度,引起桥梁的扭转附加力等。因此,桥梁上的粘滞阻尼器质量尤为重要。1粘滞阻尼器工作原理粘滞阻尼器外形类似车辆减振器的活塞筒,内设硅油,在活塞的往复运动中液体起粘滞作用,耗散振动能量,对结构起到消能、减振控制作用。这种内置硅油的速度型阻尼器,性能相对稳定可靠,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从规范、设计规程到分析计算程序、产品检验的完整体系。粘滞阻尼器构造见图1,其由活塞、油缸及节流孔等组成,是利用活塞前后压力差使油流过节流孔而产生阻尼力的一种减振装置。阻尼力与相对变形速度成比例时是线性的,阻尼力与速度不成比例时是非线性的。粘滞阻尼器能够精确计算结构效用,选择时应精确计算分析。目前,Maxwell模型是较为常用的计算模型,表达式为:F=CVa,式中:F为阻尼力;C为阻尼系数;V为阻尼器的速度;a为阻尼指数,其值范围为0.1~2.0,从抗振角度看,常用值一般为0.2~1.0。图1粘滞阻尼器构造示意2阻尼器的发展及应用2.1阻尼器的发展最初的阻尼器选用胶泥状的硅胶“Putty”作为缸体内的填充材料。这种阻尼器可作为一次性减振和没有很高参数要求的缓冲器,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硅胶的性能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受冷(-10°C)时,硅胶变成很硬的固体,丧失活动性,起不了粘滞作用;加热(30C)时,硅胶变得很稀,流动性很大,粘滞性能丧失。二是导热性差。局部受热时,温度上升得很快,而其他地方温度变化不大。胶泥由橡胶粉和硅液组成,局部受热使硅胶分解成原来的固体与液体,导致出现不均匀的物理特性。三是长期使用性能差。在最初使用的1~2个受力循环,硅胶作为填充材料的锁定装置,其工作状态还好,经过几个循环后,出现发热变质和材料分离现象,其滞回曲线迅速变化,阻尼器处于失控状态。最初使用硅胶材料生产的阻尼器运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冷热环境固体与液体分离和密封设计不合理产生漏油;硅胶的温度稳定等性能极差,无法达到高精度要求。随着硅油及密封材料的研究,胶泥采用无色透明的液体硅油。与硅胶相比,硅油在温度稳定性、材料均质性及导热、使用性能方面有很大程度提升。通过阻尼器内部控制阀的精细设计达到预先设计的本构关系。2.2粘滞阻尼器在国内外桥梁上的应用由于阻尼器的良好消能、减振作用而得到重视,从军事应用很快扩展到工程应用,并快速发展。阻尼器在国内外卜大跨度桥梁上的应用见表1。表1阻尼器在国内外大跨度桥梁上的应用国阻尼器家桥梁桥梁类型最大阻尼力/kN最大冲程/mm江苏江阴长江大桥1000±1000双塔锚碇式悬索桥主跨385m舟山西喉门大桥1000±1100双塔锚碇式悬索桥主跨650m中国重庆鱼嘴长江大桥1500±550双塔悬索桥主跨616m乌锡黄河铁路特大桥2000±4507孔108m连续梁杭州江东大桥2000±300双塔自锚式悬索桥主跨260m美国Richmond桥1000±965悬索桥Maysville桥1300±305斜拉桥3阻尼器检测方法阻尼器检测方法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新设计的阻尼器出力与现有并通过鉴定的阻尼器出力差别超过±20%,或设计速度更高时,需进行型式检验,其设计思路和材料与原设计相同时,以前的检验继续有效。出厂检验是评定阻尼器出厂时是否具有型式检验确认的质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结合相关规范及工程应用实践,阻尼器检验可选择以下技术检验项目。(1)外观检验。阻尼器必须经过外观检测,确保符合所有工艺要求。装配零部件标识和油漆表面必须整洁;机加工表面应光滑无瑕疵;所有部件不允许有任何可见的结构损害、损坏、变形或泄漏等。(2)静压测试。在设计最大阻尼力150%对应的计算内压下持荷3min,检测高压边缘时结构的完整性。阻尼器在测试过程中进行加压并密封,记录最初和最终的压力读数。验收要求:不允许有任何可见的结构损害、损坏、变形或泄漏等,测试过程中压力下降不超过5%。(3)慢速测试。在一个恒定的绝对速度v1<0.1mm/s的速度下,施加一个0Tdth—-dthT0的轴向位移往复循环,dth不得小于10mm,一般可取最高温度下对应的最大位移。试验应在(23±5)C下完成,连续的记录轴向位移-时间和力-位移滞回曲线,并绘制成图形。验收要求:在位移往复循环中,阻尼器产生的力不得超过其设计最大阻尼力的10%。(4)本构关系试验。加载历程:按设计最大速度分别施加1%、25%、50%、75%和100%,对每个速度施加3个轴向位移往复循环,从0T+dbdT-dbd—0(dbd为地震设计位移)。试验应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间重复进行,以评估周围环境温度对阻尼器产生的反力影响。验收要求:阻尼力特征曲线上所有的试验点均应落在满足本构关系计算阻尼力的±15%。(5)减振效率试验。加载历程:加载5个d(t)=d0-sin(2n-f0-t)简谐完整位移循环,频率f0=0.05~2Hz,最大位移控制在阻尼器最大行程或最大速度范围。验收要求:由本构关系确定的每个循环阻尼力应在设计允许值内,消能能力应大于设计最小值。(6)密封磨损试验。阻尼器在冲程dth下循环测试10000次。验收要求:阻尼器循环测试完成后,按阻尼系数进行测试,应能满足各项要求。(7)冲程验证试验。对阻尼器施加满冲程的循环。验收要求:阻尼器至少能够适应设计冲程,公差在1mm内。(8)缸底过载试验。将阻尼器慢速推进阻尼器冲程位置(最大位移士dbd处)后,对阻尼器施加其设计最大阻尼力1.5倍的荷载。验收要求:阻尼器不应出现任何粘合、屈服、永久变形、泄漏或部件屈曲等。(9)阻尼器转动角度试验。将阻尼器与连接件预组装,一端固定,一端连接锚固装置,并与锚固装置在阻尼器销轴轴线与阻尼轴线构成的平面内从-e旋转到0(0为阻尼器设计的容许旋转角度)。验收要求:阻尼器可灵活转动。检测对确保阻尼器的质量性能至关重要,阻尼器的本构关系试验尤为重要,检测时需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进行。宝鸡一兰州客运专线某大跨铁路桥梁采用两种类型阻尼器,最大出力分别为4000kN和1500kN,速度指数均为0.3,设计速度为1m/s。其型式技术检验包括外观检测*、静压试验*、慢速测试、本构关系试验、阻尼系数试验、密封磨损试验*、冲程验证试验*、缸底过载试验*和转动角度试验*;出厂技术检验包括外观检测*、静压试验*、慢速测试*、本构关系试验*和阻尼系数试验*(*表示在环境温度下进行试验)。型式检验随机抽取两种不同型号的阻尼器各一个,进行最大阻尼力和最大冲程试验;出厂检验每个阻尼器均需进行最大阻尼力和最大冲程试验。两种不同型号的阻尼器随机抽取各一个进行密封磨损试验。招标时,建设方和业主应根据阻尼器的检测试验项目评估生产厂商提供的检测试验方案及试验设备能力。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当阻尼器出力大于4000kN且速度大于0.5m/s时,对检测试验设备要求很高。目前国内试验设备能力略显不足,在选用阻尼器型号时应重点考虑。4结束语阻尼器作为一种消能、减振装置在国内一些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设计、检测规范没有对阻尼器质量控制明确说明和规定,阻尼器的质量难以控制。结合国外相关规范及宝兰客运专线某大跨度铁路桥梁所用阻尼器实际提出的技术检验项目,分析和阐述阻尼器的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可为阻尼器的质量控制及检验测试规范的建立提供参考。参考文献【相关文献】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烈度地震区抗震关键技术研究[R],2014.UNIEN15129Anti-seismicdevices[S].EuropeanComm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