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课件(老师版) 第12章 其他细菌_第1页
微生物课件(老师版) 第12章 其他细菌_第2页
微生物课件(老师版) 第12章 其他细菌_第3页
微生物课件(老师版) 第12章 其他细菌_第4页
微生物课件(老师版) 第12章 其他细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其他细菌

第一节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卫生部公布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全年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梅毒,占发病总数的85.66%。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狂犬病、艾滋病、乙型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9.40%。

卫生部发布2010年传染病疫情报告2010年,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164例,死亡2人。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他共报告发病3185932例,死亡14289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97%,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49%。*

G+菌,菌体一端或两端彭大呈棒状而得名*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浓染或异染颗粒*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或L形,或V形*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多为条件致病菌,只有白喉棒状杆菌是致病菌

白喉棒状杆菌*白喉(Diphtheria)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患者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假膜细菌随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白喉。其特征是咽喉等处形成灰白色假膜。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学特征

细长杆菌,粗细不一,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V字形或L形。奈瑟染色革兰染色形态学特征

异染颗粒

成分:核糖核酸+多磷酸盐作用:储存养料、鉴定价值

Albert染色2.培养特性*吕氏血清斜面培养物

含凝固的血清,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亚碲酸钾血平板

黑色菌落。还原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的白喉棒状杆菌菌落(18~24h)亚碲酸盐碲(黑色)

根据对亚碲酸钾的还原能力、菌落形态及生化反应可将白喉棒状杆菌分为3种类型:重型、轻型和中间型。重型轻型菌落不溶血、不规则、有条纹菌落β溶血、光泽、凸起3.变异*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和毒性均可发生变异。*无毒株溶原性细菌(产生外毒素)噬菌体4.抵抗力

*抗寒冷和干燥*对湿热抵抗力弱*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对磺胺不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索状因子(cordfactor)*K抗原(Kantigen)

致病机制(1)白喉外毒素: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

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结构:

B亚单位:有结合和转位功能

A亚单位:其上有1个催化区作用靶位:心肌和神经细胞作用特点:毒性作用大,1分子能杀一个细胞多种细胞,特别心肌、神经细胞均有毒素受体

肿瘤细胞对此毒素特别敏感作用机制:延伸因子-2(EF-2)灭活蛋白质↓A亚单位

致病机制(2)索状因子

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抗吞噬,粘附

2.所致疾病:*传染源:患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多在秋冬季)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唱歌等是最主要传播方式*临床表现:

1)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假膜导致窒息

2)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外周神经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声带麻

痹—声音嘶哑—软颌麻痹—吞

咽困难

心肌炎

2.

所致疾病:有咽部疼痛或不适感,咽中度红肿,扁桃体上有片状假膜,呈灰色,周缘充血,假膜不易剥脱,用力擦去周围有渗血。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有轻度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1)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1~5岁儿童;

*成人也有可能。4.免疫性

2)免疫特点

*抗毒素免疫;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机体还可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月以下婴儿----母亲

成人----隐性感染、疫苗*标本:假膜边缘取材*涂片镜检:

革兰染色菌体颜色奈瑟染色典型菌体排列Albert染色异染颗粒标本片镜下特点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分离培养:标本接种吕氏血清斜面37℃6~12

h直接涂片镜检接

种亚碲酸钾琼脂平板培养黑色菌落12~18h灰白色小菌落(快速诊断)*毒力鉴定:动物试验,Elek平板毒力实验白喉杆菌菌苔沉淀线(阳性)含白喉抗毒素滤纸片Elek毒力实验结果四、防治原则1.

预防

*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DTP混合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药物预防: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预防2.治疗

*

白喉抗毒素:皮试,尽早使用*

抗生素第二节芽胞杆菌属(Bacillus)需氧有芽胞革兰阳性大杆菌多数为非致病菌(枯草杆菌等)少数为致病菌炭疽芽胞杆菌(B.anthracis)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辽宁炭疽疫情病例升至32例中广网沈阳2011年8月17日消息(记者耿旭)据辽宁省卫生厅16日消息,辽宁炭疽疫情累计发生病例32例。其中临床诊断4例,疑似28例。目前已捕杀、无害化处理易感牲畜441头(只),追回、销毁牛肉2150公斤。近日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发生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所有病例均在鞍山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无死亡病例。据了解,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感染发生的。炭疽芽胞杆菌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俗称炭疽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RobertKoch)。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致病菌中最大的G+粗大杆菌,两端平切、排列呈竹节状、有荚膜芽胞在有氧条件下形成,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2.培养特性灰白色粗糙型(R型)菌落,边缘不整齐(卷发状菌落)有毒株在血平板上产生荚膜,为粘液性菌落BAP:12~15h不溶血,18~24h轻微溶血其他需氧芽胞杆菌大多溶血明显而快速炭疽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中菌落卷发状菌落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干燥、不透明的R型菌落,低倍镜下菌落呈卷发状。3.抗原构造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子芽胞抗原菌体多糖抗原4.抵抗力抵抗力很强5%石炭酸5天干燥土壤、皮毛中存活数年至几十年对青霉素等敏感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炭疽毒素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子破坏吞噬细胞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细胞因子失调引起出血、水肿、坏死、休克、呼吸中枢抑制致病、死亡主因

2.所致疾病

炭疽病:传染源:患病食草动物及其制品或被污染物传播途径:接触——皮肤炭疽食用——肠炭疽吸入——肺炭疽可并发败血症,死亡率极高皮肤炭疽主要发生于牧民及与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有关的职工。肺炭疽

少见,由吸入病菌芽胞所致,多发生于皮毛工人,病死率高。病初似感冒,进而出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可在2~3d内死于中毒性休克。

Pulmonaryanthrax(肺炭疽)肠炭疽

摄人未煮熟病畜肉制品,可形成肠炭疽,发病率约占4%。症状有呕吐、血性腹泻、急性腹痛,发病后2~3d可死于毒血症。

Gastrointestinalanthrax(肠炭疽)3.免疫性感染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三、微生物学检查采标本注意:严禁在室外剖检病体直接涂片镜检(荚膜、竹节状)分离培养与鉴定(菌落形态、串珠试验等)

青霉素串珠试验:

炭疽杆菌接种含青霉素(50-500U/L)培养基中,其形态变异为肿大而均匀的圆球形,呈串珠状排列,故称串珠试验,类炭疽无此现象。青霉素“串珠试验”细菌生长区串珠形成区四、防治原则家畜感染的防治和牧场的卫生防护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严禁现场剖检取材,死畜剥皮或煮食,必经焚毁或深埋2m以下特异性预防减毒活疫苗疫区工人治疗以青霉素为主第三节 耶尔森菌属

(Yersinia)

一类G-小杆菌,有11个菌种,对人致病主要有

鼠疫耶氏菌-------鼠疫(甲类烈性传染病)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小肠炎、结肠炎、败血症等假结核耶氏菌--------胃肠炎、肠系膜淋巴肉芽肿鼠疫耶氏菌 (Y.pestis)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大流行。1989-1998年世界各地报告鼠疫病例共5440余例,死亡681人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说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两千五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第二次大流行据记载,当时伦敦的人行道上到处是腐烂发臭的死猫死狗人们把它们当作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了然而没有了猫鼠疫的真正传染源——老鼠,就越发横行无忌了。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两千人,一个月后竟达八千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鼠疫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人数达1200万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鼠疫杆菌的发现1894年,中国华南爆发鼠疫,并传播至香港。两名细菌学家,法国人亚历山大

.叶赫森(AlexandreYersin)及日本人北里柴三郎分别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引致鼠疫的细菌。由于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后来被发现有错误,现在一般认为叶赫森是首名发现鼠疫杆菌的科学家。1967年,鼠疫杆菌的学名改为Yersiniapestis以纪念叶赫森。甘肃1男子捕食旱獭感染鼠疫死亡新华社兰州2010年6月15日电(记者王艳明、朱国亮)甘肃省卫生厅15日通报说,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发生一起腺鼠疫疫情,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疫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

据介绍,这名死亡患者是一位41岁的男性,甘肃张掖市民乐县人,系敦煌至当金山公路修路工人,因在工地捕食旱獭染疫发病。6月12日上午,患者到阿克塞县人民医院就诊,当时表现为寒战、乏力、高热、左侧腋窝淋巴肿大。医院第一时间考虑为鼠疫疑似病例,立即向阿克塞县疾控中心报告,并将患者隔离治疗。当日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西藏发现一起鼠疫疫情5人发病1人死亡2010年9月23日,西藏朗县拉多乡发现一起疑似人间鼠疫疫情。实验室检测结果,专家确认此次疫情为一起肺鼠疫疫情,截至目前为止,5人发病,其中1人死亡。首例病例可判定为腺鼠疫继发肺鼠疫死亡,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