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课件_第1页
第二章第一节课件_第2页
第二章第一节课件_第3页
第二章第一节课件_第4页
第二章第一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北宋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的疑问:“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沈括所写的序如实说:(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主体、实践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1、重要概念(1)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实践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实践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分成两大类:第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机械力,科学仪器等。第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如智能机器人,电脑等人工智能。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返回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①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③价值关系(满足与被满足)3、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冬夜书示子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实践与认识是否相统一。【书本的表述1、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3、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徐悲鸿画马徐悲鸿以画马见长,是新中国第一批到苏联列宾美院学习的画家,集国画的写意风格与西画的严谨结构于一身,画出的马不但有中国画的意境,也有西画的严谨结构关系“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马种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徐悲鸿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结绳记事B、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我们把自己浸润于寂静的午夜梦回中聆听心之低语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根本的观点。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反映的态度却是不同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1)主要内容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2)主要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没有辨证地发展地看待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主客体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客体主体化(认识)和主体客体化(实践)交互作用。

其次,辨证地看待认识的过程,揭示多个范畴的辨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把认识如实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1)主要内容(2)主要贡献: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首先来认识几个重要的概念: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几个重要概念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感性认识的形式:A、感觉的含义:苹果(感觉)=红或甜或硬或……感觉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感性认识的形式:B、知觉的含义:知觉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知觉感性认识的形式:C、表象的含义:回忆再现感性认识的特点:A、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B、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A、概念的含义: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的形式:B、判断的含义: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理性认识的形式:C、推理的含义: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来源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舍罕王赏麦舍罕国王:当然可以……?!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2、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的认识就这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它表明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进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这个飞跃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具有条件性。第谷开普勒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料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培根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料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蚂蚁、蜘蛛、蜜蜂的比喻培根

16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讲了一个比喻来赞美蜜蜂。他把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方式称做蚂蚁的方式,把主观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学家,则是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里和田野上的花朵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名言: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蜂蜜来。2、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还必须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毛泽东A、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B、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C、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也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总规律)。(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循环性

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麦哲伦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认识和再认识,才能对一个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形成完整、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