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复习题_第1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复习题_第2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复习题_第3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复习题_第4页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复习题《病虫害防治》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园艺植物昆虫学1-1昆虫形态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种类多、构造差别大,有共同特征。节肢动物门包括6个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的特征:(一)体分头、胸、腹三个体段。(二)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0〜3个单眼。(三)胸部生有6足4翅。(四)腹部由10节左右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昆虫的适应性:(一)体型小,吃得少(二)有翅膀(三)适应能力强(四)昆虫繁殖力强大(五)昆虫的食料极复杂、食性广泛第一节昆虫的形态特征一、昆虫的头部1、触角重要感觉器官(触觉和听觉):主要用来寻找食物和配偶昆虫触角的类型:(1)丝状或线状⑵刚毛状或刺状⑶念珠状(4)锯齿状⑸球杆状(6)锤状⑺羽毛状(8)具芒状(9)膝状(10)鳃片状或鳃叶状2、昆虫的眼两类:复眼和单眼复眼:由许多单眼组成,每个单眼都可感光和成像。单眼分两类:背单眼和侧单眼3、昆虫的口式和口器1、咀嚼式口器2、刺吸式口器3、虹吸式口器4、舐吸式口器5、铿吸式口器二、昆虫的胸部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的侧下方均有一对分节的胸足,依次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大多数种类,中胸和后胸的背侧各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1、昆虫足的种类(1)步行足(2)跳跃足(3)捕捉足(4)开掘足(5)携粉足(6)游泳足(7)抱握足(8)攀援足(9)净角足2、昆虫的翅(1)覆翅(2)鞘翅(3)半翅或半鞘翅(4)鳞翅(5)毛翅(6)缨翅(7)膜翅(8)平衡棒三、昆虫的腹部四、昆虫的体壁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最外层含有蜡质。几丁质外骨骼是由上皮细胞分泌到体外形成的。昆虫体壁(外骨骼)的功能.构成昆虫身体外形,并供肌肉着生2.它对昆虫起着保护作用。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外物侵入。3.有许多感觉器官,接受刺激、产生反应。4.形成各种皮细胞腺,特殊的分泌作用。5.起一定的呼吸和排泄作用。五、昆虫的繁殖1昆虫的发育与繁殖1)昆虫的生殖方式(1)两性生殖(2)孤雌生殖(3)卵胎生(4)多胚生殖2)昆虫的变态变态:昆虫从幼虫孵化直到羽化为成虫,一般须经过一系列形态上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显著不同。变态类型(1)、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2)、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不完全变态有二种类型:渐变态过渐变态半变态昆虫个体发育的两个阶段1、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止,称为胚胎发育;2、从卵孵化后开始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称为胚后发育。1)卵期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昆虫的幼虫或若虫破卵而出的现象。2)幼虫期原足型寡足型无足型多足型3)蛹期离蛹(裸蛹)被蛹围蛹4)成虫期羽化:昆虫的蛹或若虫最后一次脱皮,变成成虫的过程称羽化。第二节昆虫的生物学特性1、雌雄性二型现象2、多型现象3、昆虫的世代与年生活史世代:由卵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史,简称代。休眠: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滞育: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远未到来之前就进入了停育状态,纵然给予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解除,必须经过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一定时期的低温)的刺激,才能打破停育状态的现象。4、昆虫的主要习性1)活动的昼夜节律性:昆虫的活动期、休止期常随昼夜的交替而呈现一定节奏的变化规律。2)假死性:当虫体受到机械性(如接触)或物理性(如光的闪动)等刺激后,引起足、翅、触角或整个身体的突然收缩,由停留的地方掉下来,状似死亡,过一会再恢复正常。3)趋性趋向刺激的称为正趋性;避开刺激称为负趋性。波长在365nm左右,属紫外光波的黑光灯,对许多昆虫具有强大的诱集力。食性.按食物性质可分:(1)植食性(2)肉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3)腐食性(4)杂食性.按昆虫取食范围的广窄可分为:(1)单食性(或专食性)(2)寡食性(3)多食性4)群集性和迁移性(1)暂时性群集(2)永久性群集1-2昆虫结构一、昆虫内脏器官的位置1、体壁和体腔2、血窦3、内脏器官和生理系统4、昆虫各个系统与脊柱动物的区别循环系统(背血管、血淋巴)、神经系统(腹神经索)、排泄系统(马氏管)、呼吸系统(从气门到气管到组织)、骨骼(体壁)二、昆虫的体壁和生理1、体壁的基本构造2、表皮的化学成分几丁质:是一类含氮多糖物质(乙酰葡萄糖胺多聚体)蛋白质脂类:存在于上表皮形成蜡层多元酚色素:黑色素,蝶蛉(白蝶蛉、黄蝶蛉、红蝶蛉)3、表皮的形成和蜕皮1)皮层溶离2)新表皮的沉积3)蜕皮:脱去蜕(旧上表皮、外表皮、未被消化的内表皮片层和蜕皮膜)的过程。4)表皮的鞣化作用:醍类物质同表皮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生交联,形成鞣化蛋白使表皮变硬的过程,5)暗化作用:醍类物质聚合成醍多聚物(真黑素),使虫体体色加深的过程表皮形成和蜕皮的激素调控4、体壁的通透性与害虫防治的关系5、体壁的衍生物1)体壁的外长物非细胞外长物:粒突、刻点、脊纹和微毛等,细胞性外长物:刚毛和鳞片,刺和距2)皮细胞腺:开口于体壁的腺体:毒腺、臭腺、性信息素腺等脱离了体壁的腺体:咽侧体、前胸腺等。6、昆虫的体色体色的来源:来自体壁及其衍生物的颜色及结构、皮下组织或血液体色的生物学意义:1、异性互相识别和寻偶的信息2、拟色、警戒色和闪光可避敌3、避免过多的阳光和热量体色的种类:1)色素色(化学色)2)结构色(物理色)3)混合色(结合色)三、昆虫的消化系统和生理1、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唾腺前肠(咽喉、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中肠(胃盲囊、中肠)后肠(幽门瓣、直肠垫)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3、消化道的变异四、昆虫的排泄系统和生理排泄系统:以马氏管为主,辅以体壁、气管系统、消化道、脂肪体及围心细胞等排泄器官和组织所形成的系统。1、马氏管的构造和类型2、马氏管的排泄机制3、马氏管的排泄物4、其他排泄器官五、昆虫的循环系统和生理昆虫循环系统:由背血管、血淋巴及其他搏动器(背隔、腹隔及辅搏动器)组成的系统。开放式循环的特点:血压低、血量大、变化大昆虫血液的功能:(没有携带和运输氧气的功能)1)运送营养、激素和代谢废物2)清除解离的组织残片、修补伤口3)飞行时调节体温。1、循环器官及有关构造2、昆虫的血液及其功能昆虫的血糖——海藻糖3、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循环六、昆虫的呼吸系统和生理1、气管系统的呼吸作用一一气体交换2、细胞的呼吸作用一一呼吸代谢(一)、气管系统的基本构造气管系统由气门和气管(主气管、支气管、微气管)构成(二)、昆虫的气体交换和呼吸代谢六、昆虫的肌肉系统和生理七、昆虫的的神经系统和生理1、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神经元和神经胶细胞一、神经元二、神经节:是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细胞和胶细胞的集合体。三、神经胶细胞:包围在神经节和神经索外,形成鞘细胞层,起支持、保护和滋养神经细胞的作用。2、神经系统的分类和功能一、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神经脉冲和内分泌(由脑、腹神经索组成)二、交感神经系统:控制消化道、气门和背血管等内脏器官三、外周神经系统:控制运动器官3、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4、昆虫的感觉器官各类感受器一)视觉器:小眼、复眼、复眼的成像、单眼(不能成像,只能感光或识别颜色)二)机械感受器:感触器、听觉器三)化学感受器:嗅觉器、味觉器四)温湿度感受器:感温器、感湿器九昆虫的激素和信息素(一)、昆虫的内分泌和激素概念:是昆虫内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散布于昆虫体内,经由血液运送到作用部位。功能:调节和控制昆虫本身的生长、发育、变态、滞育、交配、生殖、两性异态、多型现象和生理代谢作用等。1主要内分泌器官及其激素脑神经分泌细胞和脑激素前胸腺和蜕皮激素咽侧体和保幼激素心侧体及其激素2激素对昆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调控作用幼虫期:JH=MH末龄幼虫:JH,MH蛹期:0=JH,MH3昆虫生长调节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二)、昆虫的信息素1)种内信息素(性信息素、追踪信息素、报警信息素、聚集信息素)2)种间信息素(利它素、利己素)3)昆虫信息素在害虫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十、昆虫的生殖系统和生理(一)、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受精囊附腺生殖孔生殖腔(二)、雄性生殖器官(三)、昆虫的交配、受精和产卵(四)、昆虫的生殖控制机制昆虫生殖的两种类型:成虫发育型、蛹期发育型1-3昆虫分类一、昆虫分类系统二、昆虫标本制作三、重要目的特征(一)直翅目东亚飞蝗、华北蟋蛄、大蟋蟀等等。特点: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发达,多呈马鞍状;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少数翅一对或无翅;雌虫腹末多有明显的产卵器(蟋蛄例外);雄虫多能用后足摩擦前翅或前翅相互摩擦发音;多有听器(腹听器或足听器);渐变态,若虫与成虫相似;一般为植食性,多为害虫。(二)半翅目过去称椿象,现简称蜡。特点:刺吸式口器;具分节的喙,喙从头端部伸出;前翅为“半翅”,栖息时平覆背上;前胸很大,中胸小盾片发达(一般呈倒三角形);腹面中后足间多有臭腺开口;陆生或水生;植食性或捕食性;渐变态。(三)同翅目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蚜虫、蚧类、叶蝉类、飞虱类等。特点:刺吸式口器,具分节的喙,但喙出自前足基节之间(与半翅目不同);前翅质地相同(全为膜质或全为革质),栖息时呈屋脊状覆在背上,也有无翅或一对翅的;多为陆生;植食性;多为渐变态。(四)缨翅目桔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葱蓟马等等。本目主要特点翅极狭长,翅缘密生长毛(缨翅),脉很少或无,也有无翅或一对翅的;足跗节末端有一能伸缩的泡;口器刺吸式,但不对称(右上颚口针退化);多为植食性,少为捕食性;过渐变态(幼虫与成虫外形相似,生活环境也一致;但幼虫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的虫态;其幼虫仍称为若虫)。许多种类喜活动于花丛中;有些种类除直接吸食为害外,还可以传播植物病害,或使植物形成虫瘿。(五)鞘翅目它是昆虫纲中、也是整个生物中最大的一目。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蟒螬类、金针虫类(均属重要地下害虫);天牛类、吉丁类(均属蛀干类害虫);叶甲类、象甲类(均属食叶性害虫)以及许多重要的仓库害虫等。此外,还包括有许多益虫,如捕食性瓢虫类、步行虫类及虎甲类等。本目主要特点前翅为鞘翅,静止时覆在背上盖住中后胸及大部分甚至全部腹部;也有无翅或短翅型的;口器咀嚼式;触角多为11节,形态不一;跗节5节;多为陆生,也有水生;食性各异,植食性包括很多害虫,捕食性多为益虫,还有不少为腐食性;全变态,少数为复变态(幼虫各龄间,在形态和习性上又有进一步的分化现象)。(六)脉翅目其中最常见的种类是草蛉,其次为褐蛉等。本目主要特点翅二对,膜质而近似,脉序如网,各脉到翅缘多分为小叉,少数翅脉简单但体翅覆盖白粉;头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线状或念珠状,少数为棒状;足跗节5节,爪2个;卵多有长柄;全变态。(七)鳞翅目它是昆虫纲中第二大目。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桃小食心虫、苹果小卷叶蛾、棉铃虫、菜粉蝶、小菜蛾以及许多鳞翅目仓虫,如印度谷螟等。此外,著名的家蚕、柞蚕也属于本目昆虫。本目主要特点虹吸式口器;体和翅密被鳞片和毛;翅二对,膜质,各有一个封闭的中室,翅上被有鳞毛,组成特殊的斑纹,在分类上常用到;少数无翅或短翅型;跗节5节;无尾须;全变态。幼虫多足型,除三对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节各有腹足一对,但有减少及特化情况,腹足端部有趾钩;幼虫体上条纹在分类上很重要;蛹为被蛹。成虫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为害(除少数外,如吸果夜蛾类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幼虫绝大多数陆生,植食性,为害各种植物;少数水生。(八)双翅目它是昆虫纲中第四大目。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卫生害虫和农业害虫,如蚊类、蝇类、牛虻等。此外还包括有食蚜蝇、寄生蝇类等益虫。本目主要特点前翅一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少数无翅;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足跗节5节;蝇类触角具芒状,虻类触角具端刺或末端分亚节,蚊类触角多为线状(8节以上);无尾须;全变态或复变态。幼虫无足型,蝇类为无头型,虻类为半头型,蚊类为显头型。蛹为离蛹或围蛹。(九)膜翅目它是仅次于鞘翅目、鳞翅目而居第三位的大目。其中除少数为植食性害虫(如叶蜂类、树蜂类等)外,大多数为肉食性益虫(如寄生蜂类、捕食性蜂类及蚁类等);此外,著名的蜜蜂就属于本目昆虫。本目主要特点翅二对,膜质,前翅一般较后翅大,后翅前缘具一排小翅钩列;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腹部第一节多向前并入后胸(称为并胸腹节),且常与第二腹节间形成细腰;雌虫一般有锯状或针状产卵器;触角多为膝状;足跗节5节;无尾须;全变态或复变态。幼虫一类为无足型,一类为多足型(叶蜂类:除三对胸足外,还具6-8对腹足,着生于腹部第2~8节上,但无趾钩)。蛹为离蛹,一般有茧。第二章园艺植物昆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节昆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环境分析二、气候因子三、土壤因子四、生物因子1、环境分析昆虫与环境的关系(辨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昆虫自己的生命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生活的环境。各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对环境条件各有特殊要求,也就是对环境条件各有自己的标准要求,这在生态学上叫该种昆虫的生态标准。昆虫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以保存和发展自己,能忍受一定程度的环境条件的变化,这种适应性叫做生态可塑性。有些因子对昆虫有很大影响,但不是生存所必需的,称为作用因子,如天敌和人的活动等。2、气候因子(一)、温度1、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昆虫是变温动物,体温基本上取决于环境温度。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1)适温区也称有效温区,在温带一般为8,40?。1(高适温区2(最适温区3(低适温区此温区的下限称最低有效温度,只有高于这一温度,昆虫才开始发育,故称为发育始点(发育起点)温度。(2)临界致死高温区(3)致死高温区(4)临界致死低温区(5)致死低温区2.温度对昆虫的影响(1)温度对昆虫发育的影响和有效积温法则以发育时间(D)与发育期的平均温度⑴的乘积表示所需的热能,称为积温常数(K’)。K’,DT单位:日度但昆虫各发育阶段只有达发育始点的温度才开始发育,积累在发育始点以上的温度,称为有效积温常数(K)。有效积温法则:K=D(T—C)1)预测昆虫的发生期例题:已知深点食螨瓢虫卵的发育始点为15.46?,完成卵期要求的有效温为58.04日度。如7月10日调查,正是其产卵盛期,7月中旬气象预报平均气温为28?,试预测其第1龄幼虫盛期。代入K,D(T—C)即D,58.06,(28—15.46),4.6(天)故7月15日为其第1龄幼虫发生盛期2)预测昆虫在某一地的发生代数3)应用于引进和适期释放天敌(2)温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3)温度对昆虫其它方面的影响(二)、光.光的强度按照昆虫生活与光强度的关系把昆虫分为:白昼活动(如蝶类、蝇类、蚜虫等)、夜间活动(如夜蛾科、螟蛾科及多数金龟科昆虫等)、黄昏活动(弱光活动,如小麦吸浆虫、蚊等)和昼夜活动(如某些天蛾科、大蚕蛾科、蚕蛾科等昆虫)。.光的性质昆虫能见到紫外光(在250~700毫微米之间,偏于短光波)而见不到红外光,有些红色花能反射紫外光,昆虫也有识别,这是利用黑光灯诱虫效果好的道理。不同昆虫对光波各有特殊的反应:蚜虫对黄色光有趋光性,对银灰色光波有背光性(利用黄色板诱蚜,利用银光驱蚜)。我国南方柑橘园中有一种危害果实的嘴壶夜蛾,对黄光有背光性(可利用黄光来驱蛾)。许多植食性昆虫对紫、蓝、绿色表现出趋性,如菜粉蝶等。粘虫雌成虫产卵喜欢趋向于黄褐色的枯叶(谷子)和枯雄穗(玉米)。.光周期引起昆虫滞育的主导因子。长日照滞育型(或称为短日照发育型,因为此类昆虫为在短日照下不发生滞育)短日照滞育型(或长日照发育型,因为此类昆虫在长日照下不发生滞育)。昆虫对光周期能起反应的虫态称为感应光照虫态,进行滞育的虫态称为滞育虫态。能够引起一种昆虫种群的50%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周期。光周期还对昆虫的世代交替起着信息作用。(三)、湿度和降水1、昆虫的获水与失水的动态平衡2、昆虫对湿度的反应.湿度对昆虫的影响发育速率成活率和繁殖力.降雨对昆虫的影响(四)、风3、土壤因子(一)土壤温度的影响(二)土壤湿度的影响(三)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4、生物因子1)食物因子.食物对昆虫的影响.食物联系与食物链昆虫通过食料关系(吃和被吃的关系)与其它生物间建立了相对固定的联系,为食物联系。由食物联系建立起来的相对固定的各个生物群体,好象一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一样,叫食物链(或营养链)。.植物的抗虫性不选择性抗生性耐害性2)天敌因子凡能捕食或寄生于昆虫的生物(主要是动物),或使昆虫致病的微生物,都是昆虫的天然敌人(昆虫天敌)。昆虫的三大类天敌:捕食天敌、寄生性天敌和致病性微生物。1、致病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也将病原线虫、病原原生动物归于致病微生物此外立克次体等对昆虫也有致病作用。2、天敌昆虫一般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两者的主要区别:(1)捕食性天敌昆虫身体一般比猎物昆虫大,而寄生性天敌昆虫比寄主昆虫小。(2)捕食性天敌昆虫通常需捕食许多头猎物才能完成个体发育,而寄生性天敌昆虫只需寄生于1头寄主内即可完成个体发育。(3)捕食性天敌昆虫可使猎物立即致死,而寄生性天敌昆虫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使寄主致死。(4)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捕食时可自由活动,而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寄生时不离开寄主的身体。(5)捕食性天敌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的食物(猎物)一般是相同的,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成虫和幼虫的食物一般不相同。3、食虫动物互利生物共栖生物第二节昆虫种群生态一、种群的概念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二、昆虫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1、昆虫种群的结构??性比是指成虫或蛹雌性与雄性之比,或以雌虫率表示。年龄组配是指一个自然种群中相同昆虫发育阶段(如卵、幼虫、蛹、成虫)于发育阶段不同发育进度不同的虫态数量比例或百分率。2、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1)种群基数指前一代或前一时期某一发育阶段(卵、幼虫、蛹或成虫)在一定空间的平均数量,是估测其下一代或后一时期种群数量变动的基础数据。种群基数,(捕回成虫总量十捕回标记成虫量)义释放标记成虫量2)繁殖速率3)死亡率4)相迁移率三、昆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类型1、单峰型指一年内昆虫种群数量只出现一次高峰。又分为:前峰型(斜坡型)和中峰型(抛物线型)2、双峰型3、多峰型四、昆虫种群的生命表生命表是指按特定的种群年龄(发育阶段)或生长时间,研究分析种群的死亡率(存活率)、死亡原因、死亡年龄等的一览表。生命表可分为3种类型:1、特定时间生命表2、特定年龄生命表3、世代平均生命表五、昆虫种群分布型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分布形式。一般分为两个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核心分布和嵌纹分布六、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择获得的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方式。1、生态对策的类型K-对策者r-对策者(3)实际生物的生态对策2、昆虫的生态对策和防治策略第三节害虫的调查与预测预报一、害虫的调查(一)调查内容.害虫发生及为害情况调查.害虫、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害虫越冬情况调查.害虫防治效果调查(二)调查方法.调查的时间和次数.选点抽样常用的抽样方式:五点式抽样对角线式抽样棋盘式抽样平行线式抽样“Z”字形抽样.抽样单位3.抽样单位(1)面积(2)长度(3)容量和重量二、害虫预测预报(一)发生期的预测1.期距预测法(1)诱集法⑵田间调查法(3)人工饲养法2.有效积温预测法3.物候预测法物候各种生物现象出现的季节规律性,是季节气候(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生物影响的综合表现。(二)发生量的预测.有效基数预测法.形态指标预测法(三)分布蔓延预测第三章园艺植物主要虫害的防治第一节害虫防治基本原理和方法一、害虫防治的生态学依据二、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1控制园林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2控制害虫种群数量、3控制害虫的为害。三、综合治理(一)、综合治理的特点(二)、综合治理遵循的原则(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2)从安全角度出发(3)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4)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四、虫害防治的方法1)植物检疫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的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我国植物检疫措施(1)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2)检疫对象的确定检疫对象:是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保护本国或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病、虫、杂草发生的特点而制定的。(3)划定疫区和保护区(4)其他措施植物检疫法规分为:国际性法规、区域性法规、国家级法规等。3植物检疫的步骤?报检?检验?检疫处理?签发证书植物检疫的方式: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栽培检验2)园艺技术防治园艺技术防治措施(一)清洁田园(二)合理轮作、间作.合理轮作.配置适当(三)加强园艺管护1、加强肥水管理2、改善环境条件.合理修剪、整枝.中耕除草.翻土培土6.根茎等器官收获及收后的管理(四)选育抗病虫品种(4.3)物理机械防治(一)捕杀法(二)诱杀法(三)阻隔法(四)汰选法(五)温度处理(六)近代物理技术的应用4)化学防治(一)农药的种类、剂型及使用方法1.一般分类方式:(1)按防治对象分类(2)按化学成分分类?无机农药?有机农药?植物性农药?矿物性农药?微生物农药(3)按作用方式分类?胃毒剂:适于防治咀嚼式口器的昆虫。?触杀剂:对各种口器的害虫均适用,但对体被蜡质分泌物的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效果差。?内吸剂:对刺吸式口器的昆虫防治效果好,对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也有一定效果。?熏蒸剂.农药的剂型(1)粉剂(2)可湿性粉剂(3)乳油(4)颗粒剂(5)烟雾剂(6)超低容量制剂(7)可溶性粉剂(水剂)(8)片剂(9)其他剂型.农药的使用方法(1)喷雾。(2)喷粉。土壤处理。(4)拌种、浸种或浸苗、闷种。(5)毒谷、毒饵。(6)熏蒸。(7)涂抹、毒笔、根区撒施。(8)注射法、打孔法。(三)合理使用农药1.正确选药2.适时用药3.适量用药4.交互用药5.混合用药第二节园艺植物的主要地上害虫一、吮吸式害虫主要刺吸类害虫介壳虫类蚜虫类粉虱类木虱类蓟马类叶蝉类蜡类二、食叶性害虫主要食叶害虫刺蛾类、袋蛾类、毒蛾类、夜蛾类、舟蛾类、螟蛾类、卷蛾类、枯叶蛾类、尺蛾类、天蛾类、斑蛾类蝶类叶甲类叶蜂类家蚕蛾科三、潜叶性害虫四、花果类害虫五、蛀枝、杆类害虫天牛类木蠢蛾类螟蛾类小蠢类透翅蛾类六、螨类害虫第三节园艺植物的主要地下害虫蟒螬(金龟子)类、种蝇类、地老虎类、大蟋蟀、白蚁、蟋蛄类等害虫,也危害苗圃。第四章4-1植物病原真菌真菌概述:一、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抱子。(5)真菌大多腐生,从已死的有机体作为营养来源。少数寄生的真菌主要寄生在活植物上。二、真菌的种类三、有益的真菌四、有害的真菌植物病原真菌:指的就是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一、真菌的营养体(Vegetativebody)1.菌丝2(菌丝体3(菌落4(假菌丝(一)营养体的基本类型1(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隔膜,整个菌丝体为一个无隔多核的细胞。低等真菌的菌丝。2(有隔菌丝菌丝内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多个长圆筒型的小细胞。高等真菌的菌丝。(二)菌丝细胞的结构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三)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一些特殊变态。1.吸器.附着胞.假根(四)菌组织:高等真菌的有隔菌丝体可以密集地纠结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1(疏丝组织2(拟薄壁组织(五)菌组织形成的特殊结构1.菌核.子座.根状菌索(五)真菌的营养方式真菌的营养方式主要是吸收,靠渗透作用(高渗透压)。二、真菌的繁殖体(一)真菌的无性繁殖.游动抱子.抱囊抱子.分生抱子.厚垣抱子(二)真菌的有性生殖.真菌有性生殖的过程(1)质配⑵核配⑶减数分裂.有性抱子的类型(1)卵抱子⑵接合抱子⑶子囊抱子(4)担抱子3真菌的性征(三)真菌的准性生殖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有性生殖是通过减数分裂进行遗传物质重组和产生单倍体,而准性生殖则是通过二倍体细胞核的有丝分裂交换进行遗传物质的重组,并通过产生非整倍体后不断丢失染色体来实现单倍体化的。三、真菌的生活史四、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和起源五、真菌的分类1)鞭毛菌亚门真菌1.根肿菌纲根肿菌属、粉痂菌属、2.壶菌纲集壶菌属、节壶菌属3.卵菌纲水霉目:水霉属、绵霉属霜霉目:腐霉科一腐霉属、疫霉属;霜霉科一指梗霉属、单轴霉属、假霜霉属、霜霉属、盘梗霉属;白锈科--白锈菌属2)接合菌亚门真菌毛菌纲昆虫寄生菌接合菌纲虫霉目:昆虫寄生菌捕虫霉目:寄生原生动物和线虫毛霉目:少数引起植物产后病害3)子囊菌亚门.半子囊菌纲.不整囊菌纲.核菌纲.腔菌纲.盘菌纲.虫囊菌纲4)担子菌亚门真菌:是真菌的最高等类型。根据担子果的有无、担子果的类型,担子菌亚门分为3个纲,已知有16000多种。1冬抱菌纲2层菌纲3腹菌纲5)半知菌亚门真菌半知菌的分类目前有两大分类系统:1、传统分类主要采用萨卡度分类系统从梗抱目黑盘抱目球壳抱目无抱菌类2、现代分类主要采用安斯沃斯分类系统芽抱纲丝抱纲腔抱纲4-2植物病原细菌一、植物病原细菌概述1形态和结构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个体大小差别很大。细菌大都单生,也有双生、串生和聚生的。2原核生物的繁殖、遗传和变异3主要类群革兰氏染色反应二、植物病原细菌分类原核生物界通常分为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薄壁菌门:有壁较薄。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包括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厚壁菌门:有壁较厚。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包括棒形杆菌属、芽抱菌属和链霉菌属。无壁菌门:菌体无壁。包括类菌原体。疵壁菌门:属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包括产甲烷细菌和高盐细菌。植物病原细菌仅限于5个属:土壤杆菌属、欧氏杆菌属、甲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第三节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传播与病害诊断一、寄生性与致病性寄生性是病菌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能在寄主体内存活与繁殖的特性。致病性则是病菌对寄主造成的破坏引起病变的特性。二、植物病原细菌侵染途径植物病原细菌不能直接侵入植物,只能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植物病原细菌侵染途径及特点如下:.自然孔口:气孔、水孔、皮孔、蜜腺。.各种伤口:自然伤口:风雨、冰雹、冻害、昆虫人为伤口:耕作、施肥、嫁接、收获、运输.从自然孔口侵入的细菌一般都能从伤口侵入,能从伤口侵入的细菌不一定能从自然孔口侵入。.寄生性弱的细菌一般都是从伤口侵入;寄生性强的细菌则从伤口和自然孔口都能侵入。.引致叶斑病的细菌一般是从自然孔口侵入,如假单胞杆菌属和黄单胞杆菌属的细菌。.引致萎蔫、腐烂和瘤肿的细菌则多半是从伤口侵入,如棒形杆菌属、欧氏杆菌属和土壤杆菌属的细菌。三、植物病原细菌的传播.雨水.昆虫介体.工具四、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来源.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病残体.土壤.杂草和其他作物5.昆虫介体五、植物细菌病害的诊断第四节植物类菌原体一、类菌原体的主要类群1(螺原体属2(植原体属二、类菌原体的基本特性4-3植物病毒第一节植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组分植物病毒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线条状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核酸和蛋白质类病毒和拟病毒无蛋白衣壳第二节植物病毒的复制和增殖DNA---RNA---蛋白质(中心法则)1、噬菌体的繁殖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第三节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一、外部症状:变色:花叶,黄化。坏死:也称作枯斑反应畸形:抑制型:矮化,卷叶,皱叶,蕨叶。刺激型:丛生(rosette),肿瘤(tumor)。二、病组织的内部和细胞的变化:.组织变化:组织坏死组织增生.细胞的变化:内含体(inclussion):某些植物被病毒侵染后,在病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结构,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三、患病植物的生理变化:?、病毒侵染后呼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淀粉在叶部积累引起黄化。?、多酚氧化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使细胞中毒坏死。?、破坏了寄主的叶绿素,光合作用下降。?、植物内源激素水平失去平衡,造成畸形。四、症状变化1.病毒本身.病毒本身:?病毒的株系(Strain):同一种病毒在致病性上也有差异,也称为病毒的生理小种,为了便于与真菌生理小种的区别,称为株系。?交互保护作用(crossprotection):同一种病毒的弱株系先接种植物后,就可保护寄主免受病毒强株系的严重伤害,即先侵染的病毒可保护植物不再受亲缘关系较近的另一种病毒的侵染。?拮抗作用和协生作用:拮抗作用:一种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可抑制另一种病毒再对植物的侵染。协生作用:两种病毒侵染一种寄主植物后,可使症状比单独侵染时更为严重,加剧为害。.寄主因素?一种病毒在不同寄主上可表现不同症状。?潜伏侵染:一种病毒感染某些植物后,可以侵染但不表现症状的现象。?同一种病毒侵染同种寄主的不同品种上表现不同:a.抗病品种:产生局部枯斑反应。TMV??心叶烟。b.高抗或免疫品种:病毒侵入后增殖量很少或不能增殖。c.耐病品种:侵染寄主后可大量繁殖,但表现症状很轻微,这与真菌耐病性不同。.环境因素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可抑制或改变症状的表现。(1)温度(2)光照第四节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植物病毒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称为移动。根据自然传播方式分: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指病毒依附在其它生物体上,借其它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包括动物介体和植物介体。非介体传播:在病毒传递中没有其它有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包括汁液接触传播、嫁接传播和花粉传播。病毒随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传带而扩大分布的情况是一种非介体传播。一、植物病毒的有效传播二、介体传播昆虫是最主要的传毒介体病毒经虫体的口针、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唾液腺,再经口针传播的过程称为循回,这种病毒与介体的关系称为循回型关系(circulative),其中的病毒叫做循回型病毒,介体叫做循回型介体。循回型关系中又根据病毒是否在介体内增殖,分为增殖型(propagative^^E增殖型(nonpropagative)。病毒不在介体体内循环的,称为非循回型关系(noncirculative)。第五节植物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毒的命名:目前不采用拉丁文双名法,以寄主英文俗名加上症状。三大主要特征为分类基础: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单链或双链有无包膜第六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常用方法:生物学实验血清学检测最常用的方法:琼脂双扩散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电子显微镜观察等病毒观察最常用:负染技术和免疫电镜技术第七节重要的植物病毒属及典型种一、烟草花叶病毒属及TMV二、黄瓜花叶病毒和CMV三、马铃薯Y病毒属及PVY第八节植物类病毒类病毒不同于病毒的主要特性1(耐热性2(高度侵染活性3(局限的存在部位4(核酸组成的相近性5(不显性感染6(传播方式简单4-4寄生性植物第一节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夺取它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生活物质的寄生方式称为全寄生。半寄生:檞寄生和桑寄生等植物的茎叶内有叶绿素,自己能制造碳水化台物,但根系退化,以吸根的导管与寄主维管束的导管相连,吸取寄主植物的水分和无机盐。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为“水寄生”。根寄生:有些寄生植物叶片退化成为鳞片状,虽含右少量的叶绿素,但不能自给自足,仍需寄主的养料补充。茎寄生:无根藤、菟丝子、檞寄生等寄生在寄主的茎秆枝条上,这类寄生称茎寄生。第二节寄生性植物的繁殖与传播都以种子繁殖第五章园艺植物病害的防治第一节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共生、共栖和寄生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主要有三种相互关系。1、共生:即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了双方都可以得到好处的互利关系。例如,豆科植物与其根瘤细菌之间就是一种共生关系。2、共栖关系:有关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3、寄生:寄生是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需依赖对植物的寄生而生存。二、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1、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死体营养和活体营养寄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死体营养: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或兼性腐生物,前者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