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教程》第4章 初等数论_第1页
《离散数学教程》第4章 初等数论_第2页
《离散数学教程》第4章 初等数论_第3页
《离散数学教程》第4章 初等数论_第4页
《离散数学教程》第4章 初等数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第10章特殊图10.1整除和素数

10.4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定义4.1

设a,b是整数,a

0,如果存在整数c,使得b=a*c成立(这里*为数乘运算,下同。我们也会像初等数学学习时那样,很多时候省略乘运算符号),则称a整除b,或b可被a整除,使用记号ab表示之。这时又称b是a的倍数,a是b的因子(约数、因数或除数)。如果不存在整数c使得b=ac成立,则称a不整除b,b不可被a整除,记为ab。例4.18|48,13|200,23|09|54,(5|4),(3|14)例4.26的因子有1,2,3和6,13的因子只有1和13。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定义4.2

若整数a

0,a

1,并且除平凡因子1和a外没有其他因子,则称a是素数(或质数);否则称a为合数。素数在数论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后若无特别说明,素数总是指正素数。2是第一个素数,其后还有3,5,7,11,等等,对它们我们还要做更深入的讨论。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定理4.1

a,b,c是整数,则有:(1)ab

当且仅当ab;(2)若ab,bc

,则ac;(3)若bai,i=1,2,,k,则ba1x1a2x2akxk,此处xi(i

=1,2,,k)是任意的整数;(4)若ba

,则bcac,此处c是任意的非零整数;(5)若ba,a0则|b||a|;(6)若ba且|a|<|b|,则a=0。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证(3)

因为bai,故存在整数ci使得ai=bci

,i=1,2,,k,则,

a1x1a2x2akxk=bc1x1bc2x2bckxk=b(c1x1c2x2ckxk)其中c1x1c2x2ckxk是整数。因此,ba1x1a2x2akxk。(5)

因为ba,a

0,故有整数c

0,使得a=bc;从而|a|=|b||c|,又由|c|≥1,故|b||a|。(6)

若ba且|a|<|b|,故有整数c0,使得a=bc,从而|a|=|b||c|。由于|a|<|b|,可知|c|=0,故c=0,从而a=0。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整除的定义和性质很简单,但却是数论的基础,有广泛的应用,且其应用往往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技巧性。

例4.3

求证:若n是奇数,则8(n2

1)。解设n=2k

1,k是整数,则n2

1=(2k

1)2

1=4k(k

1)。由于在k和k

1中必有一个是偶数,所以8n2

1。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例4.4

证明:下列方程无整数解:x12x22x32=1999解若x1

,x2,x3都是奇数,据例4.3,存在整数A1,A2,A3,使得

x12=8A1

1,x22=8A2

1,x32=8A3

1,

x12

x22

x32=8(A1

A2

A3)

3,它被8除的余数是3,而1999被8除的余数是7。故x1,x2,x3不可能都是奇数。

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例4.4

证明:下列方程无整数解:x12x22x32=1999

解(续)另,由式x12x22x32=1999,知x1,x2,x3中只能有且仅有一个奇数。设x1为奇数,x2,x3为偶数,则存在整数A1,A2,A3,使得x12=8A11,x22=8A2r,x32=8A3s,其中r和s是整数,而且只能取值0或4(因为x22,x32是4的倍数)。于是x12x22x32=8(A1A2A3)1rs,这样x12x22x32被8除的余数只可能是1或5,但1999被8除的余数是7,因此这样的x1,x2,x3也不能使x12x22x32=1999成立。综上证得所需要的结论。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定理4.2(带余除法)设a与b是两个整数,b

0,则存在唯一确定的一对整数q和r,使得

a=bq

r,0

r<|b|(4-1)其中q称为a被b除的商,r称为a被b除的余数。例4.5

a=13,b=5,则a被b除时,商q=2,余数r=3

a=151,b=31,则a被b除时,商q=4,余数r=27

a=15,b=4,则a被b除时,商q=4,余数r=1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1整除例4.6

求证:在任意给定的五个整数中,必有三个数之和被3整除。证

设这五个数是ai,i=1,2,3,4,5,记

ai=3qiri,0ri<3,i=1,2,3,4,5。分别考虑以下两种情形:(a)若在r1,r2,,r5中数0,1,2都出现,不妨设r1=0,r2=1,r3=2,此时,a1a2a3=3(q1q2q3)3,可以被3整除;(b)若在r1,r2,,r5中数0,1,2至少有一个不出现,根据鸽笼原理,至少有三个ri要取相同的值,不妨设r1=r2=r3=r(r=0,1或2),此时,a1a2a3=3(q1q2q3)3r,可以被3整除。综上所述,五个整数中必有三个之和可被3整除,命题得证。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定义4.3

如果整数k整除a,b,那么称k为非零整数a,b的公因子。

a,b的公因子中最大的一个称为最大公因子(或最大公因数),记为gcd(a,b)。如下可推广定义多个非零整数的最大公因子:

gcd(a1,a2,a3)=gcd(gcd(a1,a2),a3)

gcd(a1,a2,…,an)=gcd(gcd(a1,a2,…,an-1),an)。4.1整除和素数定义4.4

如果gcd(a1,a2,,ak)=1,称a1,a2,,ak是互素的(或互质的);如果

gcd(ai,aj)=1,1

i,j

k,i

j,则称a1,

a2,,ak是两两互素的(或两两互质的)。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定理4.3

若a=bq

r,则gcd(a,b)=gcd(b,r)证

由定理4.1可知,如果da,db,则有dr,因为r=a

bq;反之,若db,dr,则da

,因为a=bq

r。因此,a与b的全体公因子的集合就是b与r的全体公因子的集合,这两个集合中的最大正数当然相等,即gcd(a,b)=gcd(b,r)。证毕。例4.8

由22=4*5+2,可知gcd(22,4)=gcd(4,2)=2。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定义4.5

如果a,b是整数,那么具有形式ma+nb的数称为它们的线性组合,其中m,n也都是整数。定理4.4

如果整数a,b不全为零,最大公因子为d,则存在整数m,n使得d=am+bn。4.1整除和素数证

令S={ax+by>0|x,yI},显然S非空,那么S中存在最小的正整数,设为e,令e=am+bn,这里m,n是整数,下面证明e即为最大公因子d。先证e≤d。用e除a,由带余除法,我们有a=qe+r,0≤r<e,所以

r=aqe=aq(ma+nb)=(1qm)aqnb如果r≠0,则r

S,与e是S中最小整数矛盾,故r=0,因此e|a。同理可证e|b,故e是a,b的一个公约数,这就证明了e≤d

。再证d≤e。由gcd(a,b)=d,知d|a,d|b,知d|(am+bn),即d|e,故

d≤e。因此,e=d,证毕。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推论4.4.1

设d是a,b的一个公因子,则dgcd(a,b)。证

由定理4.4存在整数m,n使得

gcd(a,b)=am+bn,因为d是a,b的一个公因子,所以d|a,d|b,故由定理4.1,d|gcd(a,b)。

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定理4.5

对于任意的整数a,b,c,下面的结论成立:(1)由bac及gcd(a,b)=1可以推出bc;(2)由bc,ac及gcd(a,b)=1可以推出abc。证

(1)若gcd(a,b)=1,由定理4.4,存在整数x与y,使得

axby=1。因此,acxbcy=c,再由bac便得到bc。(2)若gcd(a,b)=1,则存在整数x,y使得式axby=1成立,进而有acxbcy=c。由bc与ac得到abac,abbc,再由式acx

bcy=c得到abc。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推论4.5.1

若p是素数,那么下述结论成立:(1)若pab

则pa或pb;(2)若pa2

则pa。依据定理4.5可得(1)的证明,留作习题。(2)显然是(1)得简单推论。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推论4.5.2

若gcd(a,b)=1,则gcd(a,bc)=gcd(a,c)。证

若gcd(a,b)=1,由定理4.4,存在整数x与y,使得axby=1,因此acxbcy=c。下面证明“a与c的公因子的集合等同a与bc的公因子的集合”。设d是a与bc的一个公因子,则da,dbc,由acxbcy=c得到,d|c,即d是a与c的公因子。另一面,若d是a与c的公因子,则它也是a与bc的公因子。因此,a与c的公因子的集合,就是a与bc的公因子的集合,因而它们的最大者也相同,即gcd(a,bc)=gcd(a,c)。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定理4.6(辗转相除法)非零正整数a,b,设a≥b>0,令r0=a,r1=b,如果我们做带余除法得到rj=rj+1qj+1+rj+2,且rj+1>rj+2>0,

j=0,1,2,…,n2且有rn+1=0,那么gcd(a,b)=rn。证

对任意a=bq+r,

a,b,q,r为整数,令d=gcd(a,b),e=gcd(b,r),则d|a,d|b,e|b,e|r,由a=bq+r得到e|a,即e是a,b的因子,故e|d;由

r=abq得到d|r,即d是r,b的因子,故d|e。因此gcd(a,b)=gcd(b,r)对于带余除法得到的一系列rj=rj+1qj+1+rj+2,rj+1>rj+2>0,由于r1=b是固定的,而且r1>r2>…>rn>rn+1,所以最终一定会有一个余数为零,假设为rn+1=0。于是

gcd(a,b)=gcd(r0,r1)=gcd(r1,r2)=gcd(r2,r3)=…=gcd(rn,0)=rn故gcd(a,b)=rn。

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2最大公因子例4.11

用欧几里得算法求gcd(126,27),以及x,y,使得126x

27y=gcd(126,27)。解用辗转相除法依次得到:126=4*27+18,27=1*18+9,18=2*9,

所以gcd(126,27)=9倒推求整数x,y:

9=271*18=271*(1264*27)=1*126+5*27因此,x=1,y=5,满足126x27y=gcd(126,27)。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3算术基本定理定理4.7

任何大于1的整数a都至少有一个素因子。证

若a是素数,则定理是显然的。若a不是素数,那么它有两个以上的正的非平凡因子,设它们是d1,d2,…,dk

。不妨设d1是其中最小的。若d1不是素数,则存在e1>1,e2>1,使得d1=e1e2,因此,e1和e2也是a的正的非平凡约数。这与d1的最小性矛盾。因此,d1是素数。证毕。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3算术基本定理定理4.8

任何大于1的正整数n,或为一质数,或可以写成若干素数的积,即有pi(1

i

m)是素数,使得

n=p1p2pm

(4-2)证

(回忆练习3.2之8)当n=2时,结论显然成立。假设对于2nk,式(4-2)成立,证明式(4-2)对于n=k1也成立,从而由归纳法推出式(4-2)对任何大于1的整数n成立。如果k1是素数,式(4-2)显然成立。如果k1是合数,则存在素数p与整数d,使得k1=pd。由于2dk,由归纳假定知存在素数q1,q2,,qi,使得

d=q1q2qi从而k1=pq1q2qi。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3算术基本定理定理4.9(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大于1的整数n可以唯一地表示成

(4-3)其中p1,p2,,pk是素数,p1<p2<<pk,1,2,,k是正整数。证

由定理4.8,我们只需证明表示式(4-3)的唯一性。假设pi(1ik)与qj(1jl)都是素数,

p1p2pk,q1q2

ql

(4-4)并且

n=p1p2pk=q1q2ql(4-5)则必有某个qj(1jl),使得p1qj,所以p1=qj,又有某个pi(1ik),使得q1pi,所以q1=pi。于是,由式(4-4)可知p1=q1,从而由式(4-5)得到p2pk=q2ql

重复上述这一过程,得到k=l,pi=qi

,1ik。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3算术基本定理定义4.6

若p1,p2,,pk是素数,p1<p2<<pk,1,2,,k是正整数,那么,称是n的素幂分解式。4.1整除和素数定理4.10

任何大于1的合数a必有一个不超过的素约数。证

由定理4.8,合数a可以表示成若干个素数之积,假设a=da,其中d>1是最小的素约数,显然

d2

a。证毕。例4.14

对合数18,有不超过的素约数3。

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4素数的性质定理4.11

素数有无限多个。证

假设只有k个素数,设它们是p1,p2,…,pk

。记

M=p1p2…pk

1。由定理4.8可知,M有素因数p,我们要说明p

pi

,1

i

k,从而得出矛盾。事实上,若有某个i,1

i

k,使得p=pi

,则由

pM

,M=p1p2…pk

1推出p1,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p1,p2,…,pk之外还有一个素数p,这与假设是矛盾的。因此,素数不可能是有限个。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4素数的性质定义4.7

对于正实数x,以(x)表示不超过x的素数个数。对于正整数m,以pm表示第m个素数。例如,(15)=6,(10.4)=4,(50)=15。p1=2,p4=7,p6=13。定理4.12

对于正整数n

,m

(1)

(pm)=m

。(2)

(n)log2n;(3)

pm

22m

。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定理4.12(1)(pm)=m

。(2)

(n)log2n;(3)

pm

22m

证.(1)据定义立得。(2)设n是大于1的正整数。由算术基本定理,对于任意的整数k,1

kn,都有整数a和b,使得k=a2b,其中整数b不能被任何大于1的整数的平方整除。现在,我们来看k=a2b,1kn,即1a2bn成立的整数a,b有多少对。首先,整数a的个数;其次,由于b

n并且不含有平方因数,所以,整数b的因数只可能是不超过n的不同的素数的乘积,因此,整数b的个数

2(n)。这样,使得式(4-7)成立的整数a和b至多是2(n)对,故n

2(n),即(n)log2n。(3)以pm表示第m个素数,在结论(1)中取n=pm,我们得到(pm)=m

log2pm,由此即可得到2mlog2pm,故结论(3)真。4.1整除和素数4.1.4素数的性质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4素数的性质定理4.13(素数定理)

对任意正实数x,我们有

(x),(x),此处logx是以e为底的x的对数,

表示“与为同阶无穷大”。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4素数的性质推论4.13.1

以pn表示第n个素数,则

pn

nlogn(n)。证

由定理4.13,当n

时,有

n(4-8)因此,当n

时,有

nlogpn

pn,logn

log(logpn)

logpn,logn

logpn

nlogn

nlogpn由上式与式(4-8)得pn

nlogn(n)。证毕。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Eratosthenes筛法按以下步骤进行删除:(ⅰ)删去1,剩下的后面的第一个数是2,2是素数;(ⅱ)删去2后面的被2整除的数,剩下的2后面的第一个数是3,3是素数;(ⅲ)再删去3后面的被3整除的数,剩下的3后面的第一个数是5,5是素数;(ⅳ)再删去5后面的被5整除的数,剩下的5后面的第一个数是7,7是素数;

……照以上步骤可以依次得到素数2,3,5,7,11,…。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Eratosthenes筛法例4.15

写出不超过100的所有的素数。解将不超过100的正整数排列如下然后进行必要的删除: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Eratosthenes筛法

例4.15

写出不超过100的所有的素数。解将不超过100的正整数排列如下然后进行必要的删除:2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Eratosthenes筛法例4.15

写出不超过100的所有的素数。解将不超过100的正整数排列如下然后进行必要的删除:2357111317192325293135374143474953555961656771737779838589919597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Eratosthenes筛法例4.15

写出不超过100的所有的素数。解将不超过100的正整数排列如下然后进行必要的删除: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49535961677173777983899197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Eratosthenes筛法

例4.15

写出不超过100的所有的素数。解将不超过100的正整数排列如下然后进行必要的删除: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4素数的性质证明:存在无穷多个正整数a,使得

n4

a(n=1,2,3,…)都是合数。解取a=4k4(k是大于的1正整数),那么对于任意的nN,有n44k4=(n22k2)24n2k2=(n22k22nk)(n22k22nk)因为n22k22nk=(nk)2k2

k2,所以,对于任意的k=2,3,…以及任意的nN,(n2

2k2

2nk)h和(n2

2k2

2nk)都是n4

4k4

的大于1的因子,故n44k4是合数。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4素数的性质例4.17

求证:若a>1,an

1是素数,则a=2,并且n是素数。证

若a>2,则由

an

1=(a

1)(an

1

an

2

…1)可知an

1是合数。因此别无选择,a=2。若n是合数,则n=xy,x>1,y>1,于是由2xy

1=(2x

1)(2x(y1)

2x(y

2)

…1)以及2x

1>1可知2n

1是合数,与前提“an

1是素数”矛盾。因此,2n

1是素数时,n必是素数。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5实数的取整[x]与取另{x}定义4.8

实数的取整运算[x]:取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x]为实数x的整数部分。取另运算{x}:{x}=x-[x],{x}是实数x的小数部分。显然0≤{x}<1且x=[x]+{x}例4.18[3]=3,[-4]=-4,[-π]=-4{3}=0,{-4}=0,

{1.41}=0.41,{-3.14}=0.86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5实数的取整[x]与取另{x}定理4.14

实数的取整、取另运算[x]与{x}有下列性质(1)取整[x]是不减函数。即x≤y时,[x]≤[y]。(2)等式[x+m]=[x]+m,当且仅当m为整数时成立。(3)对任意实数x,y,[x]+[y]≤[x+y]。(4)设n为整数,x为实数,则=[x]。(5)设m,n为正整数,且m<n,在1,2,…,(n-1),n中,m的倍数有[]个。(6)若b是正整数,那么对于任意的整数a,有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5实数的取整[x]与取另{x}定理4.15

设n是正整数,n!=是n!的标准分解式,pi为

素数,i=1,2,,k,则pi的幂指数

i

=(4-9)证

对于任意固定的素数p(p=pi,i=1,2,…,k),在1,2,,n中有p为其因子的数一共有[n/p]个,这样可从中提取[n/p]个因子p;将这[n/p]个数同除因子p,则依然包含有因子p的数的个数等于1,2,

,n中有p2为其因子的数的个数,一共有[n/p2]个,这样又可在1,2,,n中提取[n/p2]个因子p,依次类推,我们可不断提取得到[n/p3]个因子p,[n/p4]个因子p,…。故n!中p(p=pi

,i=1,2,…,k)的指数应为=[n/p]+[n/p2]+[n/p3]+…=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5实数的取整[x]与取另{x}例4.19

求最大的正整数k,使得10k199!解

10的因子为5和2,由于199!中以2为因子的数比以5为因子的数多,所以我们得到了199!中5的因子数也便得到了199!中10的因子数。由定理4.16,199!的标准分解式中所含的5的幂指数是因此,10的因子数为47,故所求的最大整数k=47。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1.5实数的取整[x]与取另{x}例4.20

求方程的整数解。解

因为,所以,解该不等式得1<x≤4。据方程,且x为整数,故方程的解为x=2,3,4。4.1整除和素数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1同余的基本性质定义4.9

给定正整数m,如果整数a与b之差能被m整除,则称a与

b是模m同余,或称a与b同余,模为m,记为

a

b(modm)此时也称b是a对模m的同余。如果整数a与b之差不能被m整除,则称a与b对于模m不同余,或称a与b不同余,模为m,记为

ab(modm)。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1同余的基本性质定理4.16

对于整数a,b,c,正整数m,模m同余具有下面的性质:(1)a

a(modm); (2)a

b(modm)则b

a(modm);(3)a

b,b

c(modm)则a

c(modm);(4)a

b(modm)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k使a=b+km;(5)a

b(modm)充分必要条件是a,b除m后有相同的余数。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1同余的基本性质定理4.17

设a,b,c,d是整数,若a

b(modm),c

d(modm),则:(1)

a

c

b

d(modm),a

c

b

d(modm);(2)

ac

bd

(modm)。定理4.18

设ai,bi(0

i

n)以及x,y都是整数,并且

x

y(modm),ai

bi(modm),0

i

n,则(modm)。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1同余的基本性质定理4.19

若ac

bc(modm),(c,m)=d

a

b(modm/d)。证

由ac

bc(modm),得到m|c(ab),故存在k使得

c(ab)=km。再由(c,m)=d得到(c/d)(ab)=km/d,又因为(c/d,m/d)=1,所以m/d|ab,即

a

b(modm/d)。推论4.19.1

ac

bc(modm),(c,m)=1则

a

b(modm)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1同余的基本性质例4.24

设p是素数,a是整数,则由a2

1(mod

p)可以推出

a

1(modp)或a

1(modp)。解由a2

1(modp)可知pa2

1=(a

1)(a

1),由于p是素数,故必是

p(a

1)或p(a

1),即a

1(modp)或a

1(modp)。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1同余的基本性质例4.25

计算2644(mod645)解对于计算这类高次幂的同余,如果我们先计算2644则将得到一个

194位的十进制数,显然不合理。因此先采用逐个平方法计算22(mod645),22

4(mod645),24

16(mod645),28

256(mod645),216

391(mod645),23216(mod645),264

256(mod645),2128

391(mod645),2256

16(mod645),2512

256(mod645);再利用644的二进制数为1010000100,即644=512+128+4,得到26442512+128+42512212824256×391×1616015361(mod645)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2剩余系定义4.10

给定正整数m,对于每个整数i,0i

m1,称集合

Ri(m)={n︱n

i(modm),nI}。是模m的一个剩余类(或同余类)。4.2同余例4.26

模5的五个剩余类是

R0(5)={,10,5,0,5,10,}

R1(5)={,9,4,1,6,11,}

R2(5)={,8,3,2,7,12,}

R3(5)={,7,2,3,8,13,}

R4(5)={,6,1,4,9,14,}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2剩余系定义4.11

设R是模m的一个剩余类,若有aR,使得(a,m)=1,则称R是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类。若R是模m的简化剩余类,则R中的每个整数都与m互素。显然,模m的简化剩余类就是少于或等于m的数中与m互质的正整数的数目,称为

欧拉函数,记作(m)。例4.27

模5的简化剩余类有四个R1(5),R2(5),R3(5),R4(5)。模4的简化剩余类只有两个:

R1(4)={,7,3,1,5,9,},

R3(4)={,5,1,3,7,11,}。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2剩余系定义4.12

设m是正整数,从模m的每一个剩余类中各取一个数xi(0

i

m

1),构成集合{x0,x1,,xm1},称为模m的一个

完全剩余系(或简称为完全系),称{0,1,2,,m

1}是模m

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定义4.13

对于正整数m,从模m的每个简化剩余类中各取一个数

xi,构成一个集合{x1,x2,,x(m)},称为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或简称为简化系)。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2剩余系由于xi的选取是任意的,所以模m的完全剩余系有无穷多个,模m的简化剩余系也有无穷多个。在模m的简化剩余系中,每个元素与m互素。例4.28

{0,6,7,13,24}模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

{0,1,2,3,4}模5的最小非负完全剩余系{6,7,13,24}模5的一个简化剩余系

{9,5,3,1}模8的简化剩余系

{1,3,5,7}模8的简化剩余系(最小非负简化剩余系)

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2剩余系定理4.20

如果{r1,r2,…,rm}是完全剩余系,(a,m)=1,则{ar1+b,ar2+b,…,arm+b}也是完全剩余系。证

首先,ar1+b,ar2+b,…,arm+b中没有两个数模m同余,因为若存在两个数模m同余,不妨设为ari+b

arj+b(modm),则ari

arj

(mod

m)由(a,m)=1有ri

rj(modm),与{r1,r2,…,rm}是完全剩余系矛盾。如果{ar1+b,ar2+b,…,arm+b}不是完全剩余系,则至少有一个数x不同余这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数,因此这个集合中没有数与x模m同余。这样,ar1+b,ar2+b,…,arm+b分别除以m

,至多只能产生m1个不同的余数,由鸽笼原理,它们中至少有两个数模m同余,与证明的前半部分矛盾。故{ar1+b,ar2+b,…,arm+b}是完全剩余系。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3一次同余方程定义4.14

称ax

b(modm)是关于未知数x的模m一次同余方程,本书中简称为模m同余方程。设x0是整数,当x=x0时式ax

b(modm)成立,则称x0是同余方程的解。凡对于模m同余的解,被视为同一个解。同余方程的解的个数是指它的关于模m互不同余的所有解的个数,亦即在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中的解的个数。4.2同余定理4.21

设a,b是整数,a0(modm)。则同余方程

ax

b(modm)有解的充要条件是(a,m)b。若有解,则恰有(a,m)=d个解。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3一次同余方程例4.30

求9x12(mod15)的解。解

因为(9,15)=3,3|12,因此本方程有解,且有3个不同余解。首先求出1个特殊解,然后加上15/3=5的倍数求出其余解。先用辗转相除法来求(9,15)

15=1*9+6,9=1*6+3,6=3*2,得到(9,15)=3。由倒退得3=91*(151*9)=2*915。由最大公因子的求法知存在x、y使得9x15y=3,因而存在x、y使得9x15y=12。由于12=8*94*15,可求得x0=8是其1个解,然后在xx0+(15/3)t(modm)中分别取t=1,2,进而得x1=8+5=13,x2(8+10)(mod15),即x2=3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3一次同余方程定义4.15

给定正整数m和整数a,(a,m)=1,称ax1(modm)的最小正整数解为整数a的模m的逆。例4.31

方程5x1(mod9)的解为x2(mod9),2是5的模9的逆,5*21(mod9)。显然,5也是2的模9的逆。例4.32

利用模的逆求同余方程7x22(mod31)的解。解

因为(7,31)=1,所以只有一个不同余的解。由7*91(mod31),得到9是7的模31的逆。在7x22(mod31)两边乘9,有7*9x22*9(mod31),因为7*91(mod31),故其唯一不同余解是x22*9(mod31),因此x19812(mod31)为原方程的解。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4同余式组定义4.16

同余方程组(4-10)称为同余式组,满足每个同余方程的x称为同余式组的解。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4同余式组定理4.22

设m1,m2,,mk是两两互素的正整数,那么同余式组(4-10)有唯一的以M=m1m2mk为模的解。证

首先,构造一个联立解,该解满足同余式组(1)的每个同余方程。记Mi=M/mi,1i

k,由于m1,m2,,mk两两互素,显然(Mi,mi)=1。由定理8,我们可求出Mi的模mi的逆yi,Miyi1(modmi)。令x=a1M1y1+a2M2y2+…+akMkyk。对任意的1ik,因为i≠j

时mi|Mj,所以有Mjyj0(mod

mi),因此有xaiMiyiai(mod

mi),所以x就是所有同余方程的公共解。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4同余式组定理4.22

设m1,m2,,mk是两两互素的正整数,那么同余式组(4-10)有唯一的以M=m1m2mk为模的解。证

其次我们证明任何两个解模M同余,假设x0,x1是任意两个同余式组的解,因此对任何1ik,x0x1

ai(mod

mi),所以mi|(x0-x1),因为mi两两互素,所以M|(x0-x1),即xx0(mod

M),故同余式组(1)的模M不同余的解是唯一的。4.2同余离散数学第4章初等数论

4.2.4同余式组例4.33

求整数n,它被3,5,7除的余数分别是1,2,3。解

设n是以下同余方程组的解

根据定理4.22,取m1=3,m2=5,m3=7,M=357=105,因而,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