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_第1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_第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_第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_第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1。课标要求: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经历与别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教材分析^p:《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和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根底上学习的,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课时包括整十数除整十数和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运算,这对后续学习笔算除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p: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这对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的算理及算法已有认识,并能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学生的起点,可能有一局部学生已经会算本课所学的内容,但却对算理和算法的详细含义及表述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教学目的: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展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探究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才能及应用才能。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展口算和估算。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设想:1.力求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本节课,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考虑、去感悟,发现知识的真谛。用丰富的活动去激发他们参与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2.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最容易掌握,在教学中,老师既给学生独立考虑,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又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时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在与人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复习数的组成导入:我们天天与数字打交道,看看这些老朋友,你知道它的组成吗?80里面有〔〕个十。80里面有〔〕个二十。120里面有〔〕个三十。200里面有〔〕个十。2.创设情境,复习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小明存了40元硬币,想去买东西,但带着不方便,于是跟妈妈换纸币,可以换成哪些面值的纸币?预设:2元、5元、10元、20元假如都换成5元的纸币,可以换多少张?假如都换成2元、10元、20元的纸币呢?【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兑换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为学习新知打下根底。】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除法1.出示:书包40元笔8元文具盒20元格尺4元老师一共有80元。2.提数学问题,并列示。80÷8=80÷20=80÷4=80÷40=3.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4.板书课题。5.小组合作探究算法。预设:〔1〕因为4个20是80,所以80÷20=4。〔2〕8个十里面有4个2个十,所以80÷20=4.〔3〕因为4乘20等于80,所以80÷20=4……【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详细的生活情境,以此展开教学,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数学的目光观察问题。】6.小反应80÷40=60÷30=90÷30=40÷20=活动二: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情境:老师如今有160元钱,可以买几个书包?方式:独立解决,汇报方法。【设计意图:有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根底,对于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学生会很轻松的掌握,因此,放手让学生独立进展解决。】活动三:估算60÷20=120÷40=420÷60=62÷20≈123÷40≈421÷60≈60÷18≈120÷38≈420÷63≈方式:独立解决,总结估算方法。三、多层训练,稳固练习1.请你当小老师300÷50=60〔为什么错?〕600÷20=3〔为什么错?〕349÷50=7〔怎样改正?〕2.口算挑战赛:每组派1人点将〔在其他组里指名1人〕,各出题考对方,答对又难倒对方者得红旗2面。〔可多进展几轮〕3.拓展练习:在横线上添0使算式成立8_÷4_=23_÷5_=6【设计意图:稳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进步计算的正确性。】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设计【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主题亲密相关。】板书设计:口算除法80÷20=4〔1〕20×4=80〔2〕8÷2=4所以80÷20=4所以80÷20=483÷20≈483≈8080÷20=4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学习内容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学生会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的: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2、使学生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步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它是平行四边形吗?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假如有,是什么?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5、如今你有什么问题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7、判断: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三、稳固练习。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2、七巧板拼一拼用两块拼一个梯形用三块拼一个梯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五、作业: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教学目的:1、使学生简单理解计算工具的开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开展史。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究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来进展计算。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教学准备: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二、新授〔一〕、出示学习目的学生齐读学习目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二〕、自主探究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开展的过程。1、远古计数: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开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2、算筹:〔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场想一些新的方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板书:算筹〕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课件出示题目。3、算盘:〔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如今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____、朝鲜等国。进展了改良。〔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构造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4、计算器:如今,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我们如今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一样?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一样。5、电子计算机:〔1〕.随着时间的开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创造了什么?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师:随着科技的开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2〕如今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拟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三〕、计算器的应用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四〕、稳固练习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创造了〔〕。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三、本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作业设计:练习册板书设计:计算工具的认识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2.筹算3.算盘4.计算器:5.计算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建议考虑的问题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为难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背景最近,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抱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后来,我停顿了抱怨,开场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描绘一、复习。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二、教学新课。〔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11和128和1512和1821和7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展着考虑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如今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如今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着组员考虑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测,并尝试着进展理论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考虑方法和探究过程——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生:〔对刚刚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方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刚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假如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生:〔反对刚刚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习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生:我对刚刚那位同学进展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师:同学们刚刚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假如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经过刚刚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拟特殊。他的答复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展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习题。课后反思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表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究转化。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开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的理论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展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考虑根底上的合作学习转变。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展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根底。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一样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才能啊!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课本在学生学习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根底上进展探究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构造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老师,一方面要求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老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目的:1.在解决问题和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2.经历与别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3.灵敏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那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那么运算的顺序。教具学具: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口算:100+0=0÷100=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80-42+12480÷60×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假如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2〕75-15×440÷4+6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假如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3〕〔12+4〕×2200÷〔40-15〕×2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那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课。1.出示:96÷12+4×2〔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1〕问:假如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1〕认识中括号。〔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三、稳固练习。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消费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消费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消费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四、扩展进步: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含括号的四那么混合运算96÷12+4×296÷〔12+4〕×296÷[〔12+4〕×2]=8+8=96÷16×2=96÷[16×2]=16=6×2=96÷32=12=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的:1、稳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2、通过练习稳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3、角的度量及画法二、练一练1、第一题下列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局部,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考虑,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三、复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二第5题: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2、练习二第6题: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一、谈话导入,引入气温:1、交流所在地今日天气状况及获取信息的途径。2、播报天气预报,感知一天温度上下变化。研究温度变化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温度)[教学手段:课件视频播放]天气播报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城市气温写在表格中。(生听边记录)(生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找记录不同符号的学生到黑板书写。)3、模拟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生读记录)4、自主创造引出新数。(学生交流不同的记录方法,统一介绍温度的读法和规定的写法。)(1)认识温度单位℃。(2)认识零上温度的读法和写法。(3)认识零下温度的读法和写法。(4)指名读北京的最低气温,检查反应。5、教学反应。(投影出示天气预报的城市气温表示方法)学生检查记录订正完善,练习读城市温度。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1、合作探究温度计组成局部。2、汇报交流,认识0℃及理解温度情境下表示的意义。(1)温度计组成。(两种不同的单位、数字、刻度线、水银柱(煤油柱)组成,有的温度计一格表示1℃,有的表示2℃。(2)认识零度在温度计的位置,介绍意义。(实物)在自然界中,我们把水刚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0度比冰的温度要高,比水的温度要低。在0℃以上的温度就是零上温度,在0℃以下的温度就是零下温度。因此今天的0又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它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3、在温度计上找到零下温度,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1)拨出长春的气温,生读温度,追问表示的意义。(2)指名学生拨出9.5℃、拨出-9.5℃、零下6度、追问怎样找到的。(从零度向上10个半格)意义?(生做)(3)比拟零下6度和零上6度的不同?教学小结:刚刚的学习你理解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度高,零下温度比零度低)温度计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三、联络生活,丰富认识:1、从温度计上读出教室的温度,表示的意义。2、游戏活动猜温度:如今老师说一个温度,你猜猜看它到底是多少?它是一个零下温度,在-10℃和-15℃之间,比-15℃高2℃3、从课件中读取城市温度:(几种特殊情况温度大小的比拟,课件出示的温度计)一组是两个零上温度;两个零下温度;一个零下一个零上温度的比拟)广州:12度25度佳木斯:-6度12度丹东:-2度8度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低,零下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4、在题卡上画出三个不同城市的温度上下。(87页括号3)四、走进生活,深化认识:1、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比拟。2、看图答复下列问题:(老师根据学情,灵敏选择相关练习)3、某日黄山的气温中午12时为8℃,到晚上9时下降了9℃,那么这天晚上9时的气温是多少?质疑:两个城市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五、课堂小结:请大家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教学目的】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2、使学生掌握“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含义。3、培养和开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才能。【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1、复习导入: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如今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师:在你刚刚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预设: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2、整理明标〔1〕认识平行〔2〕认识垂直二、明确途径,合作探究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老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三、展示反应,对抗质疑问题一:认识平行〔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考虑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3〕汇报:〔1〕①②,③④〔2〕①,②③④〔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提出问题:你从刚刚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问题二:认识垂直〔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4〕对抗:你从刚刚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1、练习〔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3、课后拓展:〔1〕判断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详细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究、研究数学的意识与才能。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根底上,自己探究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2、简算。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3、简算。20xx-368-1321814-378-422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二、新授。1、教学例3〔1〕出例如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置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2〕学生分析^p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第一种:1250÷25÷5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置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第二种:1250÷〔25×5〕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1250÷25÷5=1250÷〔25×5〕〔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2、练习〔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展简便计算的。〔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学生自己分析^p题目,然后列式计算。三、课堂小结。四、作业:补充习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那么,可以比拟纯熟地笔算小数加、减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才能。教学过程:一、复习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那么。2.笔算。4.67十2.5=6.03十8.47=8.41—0.75=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二、新课1.教学例l。(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老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引导学生比拟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老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引导学生通过比拟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老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老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一样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老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一样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老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做,老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比拟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那么。老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一样数位对齐:4.教学例2。(1)引导学生通过比拟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老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一样的。(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让学生联络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老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5.比拟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那么。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6.小结。老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那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老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那么完好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那么,齐读一遍。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做题之前,老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三、稳固练习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1.做第l题,老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老师巡视,进展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教学目的1、理解算术型计算器外表各按键的功能。2、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根本过程。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开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展考虑、动手操作和理论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进步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开展。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局部内容。第一局部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局部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构造图,逐渐让学生理解计算器的键盘构造〔数字键,四那么运算键,去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局部是计算器的详细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那么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那么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那么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老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详细理论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老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法建议由于大局部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合适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局部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早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那么运算键、去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比照。例1是一步的四那么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那么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展四那么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那么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展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考虑: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考虑,使学生明白去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拟,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操作、猜测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开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才能,体验做数学的成功。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探究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很快乐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假如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假如某个小朋友答复下列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老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答复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先猜。老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老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老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拾掇好一号学具袋〕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二、理论操作,探究学习1、动手操作。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老师说明操作要求:〔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理论操作表格〕;〔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请不同的学生汇报,老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列图: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老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根底。3、集体探究。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1〕老师:同学们通过动手理论,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老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2〕老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老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3〕老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老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第二个层次:猜测,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老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老师在旁边画上?初步验证猜测:老师:这个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进展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老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同时课件进展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老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老师____: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根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老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测,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打破难点。老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展课件演示。老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老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老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即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需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老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集体汇报。老师:在同学们的猜测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老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测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老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老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浸透在教学环节中。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1〕老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老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设计意图:一开场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让学生先充分地进展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展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根底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窍门。老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三、深化认知,联络实际,拓展应用1、轻松小游戏老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老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间隔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老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包容入到自己的认知构造,同时熏陶学生逐步到达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浸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那么。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1〕3、4、5〔2〕3、3、3〔3〕3、3、5〔4〕2、6、2设计意图:这道根底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稳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展判断。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如今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设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才能。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详细的,老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考虑,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浸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才能。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教材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详细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格子图、色彩笔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一〕复习小数的意义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承受挑战吗?〔有〕0。3它表示什么?生:0。3表示非常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师:假如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假如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板书:文具店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1、提问题与列式。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如今的价钱都是小数。〕师:如今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二、探究算法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比照,它们有什么不同?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如今是小数乘整数。师:对,如今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一〕意义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展研究。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二〕交流算法。1、引导探究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考虑,自己算,然后进展小组讨论,交流算法。2、全班交流。如:〔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三〕小结。师:刚刚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展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好,补“0。9元”并写答语〕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p和比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3、画图〔数形结合〕三、解决实际问题。〔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三〕补充练习。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师:请每个同学独立考虑和解答。在此根底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假如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设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1。填一填。0。1+0。1+0。1+0。1=〔〕×〔〕=〔〕0。02+0。02+0。02=〔〕×〔〕=〔〕〔〕×〔〕=〔〕+〔〕+〔〕+〔〕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文具店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理解使用假设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和列表中经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p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芒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进步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情分析^p对于鸡兔同笼问题,只有个别的学生在校外曾接触到会用方程法列式计算。大多数孩子不知道怎么解决,更不要说多种方法解决了。由于方程是学生五年级新接触的内容,所以大多孩子还不习惯用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不会主动想到列表。基于学生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逐步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假设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准备在第二节课体会方程法的优越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尝试、分析^p中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今天老师带了一件小礼物,猜猜多少钱?猜对了就送给你?老师:这样漫无边际的猜测什么时候能猜到啊?你们不想问我点什么吗?生:在什么范围?老师告诉范围老师:刚刚同学们每一次猜测实际都是一种假设,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许多创造创造都是以假设为根底的,假设有对有错,那错误的假设有没有价值呢?每一次假设都会帮我们排除一种错误,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只要不断尝试下去就会成功。今天我们就利用假设的方法共同研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一起读出课题。板书:鸡兔同笼2、师:你们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你知道它出自哪吗?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着鸡兔同笼的问题,孙子算经共分三卷,〔出示课件〕,你们知道鸡兔同笼问题记录在哪卷了吗?3、〔课件出原题〕读题师:那就让我们看看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记录这一趣题的。〔出示课件〕学生读体,并理解雉的意思,请一位同学译成现代文。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孙子算经》的历史,增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远流长,激起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师:哎呀,想想就头疼,那么多头挤在一起好乱啊,怎么解决呢?记得我们数学上一种方法,就是当问题复杂不便于研究时,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研究,待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你们记起来了吗?这是什么思想啊/这是化繁为简的思想活动2【讲授】展示情境,尝试探究〔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1、老师:那老师就把数换小点,看看这类问题有什么规律。课件出示:鸡兔同笼,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设计意图】为了便于分析^p和研究,学生也容易承受,将数目较大的数换成比拟小的数,浸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2、我们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信息?学生汇报,老师选取有用的信息,进展板书。还隐含了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鸡腿和兔腿①鸡和____8只。②鸡和____有26条腿。③鸡有2条腿。④兔有4条腿。〔二〕猜测验证,教授列表法。1、师: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师:在猜测时,我们要抓住哪些条件?师:怎样才能确定同学们猜测对不还是错?那如今就把你们的猜测填在表格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2、学生汇报:1〕、〔假设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展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一样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一样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种不同的列表〔1〕逐一列表〔2〕跳跃式列表〔3〕取中列表法4、师:像这样把所有的情况在表格中一一列举出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板书:列表法〕〔三〕教授假设法1、假设全是鸡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生:不会出示课件师:可笑的是兔子非常淘气,它觉得鸡两条腿走路很可笑,于是就抬起了两条腿,也学鸡两条腿走路了,此时从下面看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生:腿会减少师:为什么腿会少呢?生:因为是把里面的兔当成鸡来计算了,也就是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每只兔会少2条退。师;假如比原来总共少了8条退,你能知道有几只兔子了吗?生:4只师:好,如今我们把刚刚假设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这时笼子里一共有几只脚呢?课件出示:8×2=16〔条〕。师:但实际是几条脚呢?〔16条〕与实际相比,脚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比实际少26-16=10〔条〕师:为什么会少10条脚?少了的10只脚是谁的?课件出示:因为把兔当了鸡在算。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少两条腿,把兔当成了鸡算就会少算10条腿,所以会少10条脚,这些脚是兔子的。师:兔子的只数应该怎么算?课件出示:兔有10÷2=5〔只〕师:那鸡有几只?课件出示:鸡有8-5=3〔只〕【设计意图】简单地提问,能引导学生的考虑,帮助学生解题。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不仅能减低题目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进步学生考虑问题的逻辑思维才能和口头表达才能。2、板演假设全是鸡的书写过程师:谁能根据我们刚刚所讨论得出的信息,利用算式把这解题过程写出来?请同学们试试看。可以两人一组讨论完成。3、学生汇报,老师板演。假设笼子里全部是鸡总腿数:8×2=16〔条〕脚比实际腿数少:26-16=10〔条〕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4-2=2〔条〕脚兔的只数:10÷2=5〔只〕鸡的只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