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2006-2018)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2006-2018)/NUM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2006-2018)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2006-2018)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2006-2018)刘沈处世(2006年课外文言文原题)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节选自苏轼《志林》)【注释】①为:被。②所著履:穿的鞋。(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2)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4分)答:(1)2分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错、漏、多l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为止)(2)4分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2.4分评分要点:(1)要有诗昧(2分>:(2)主旨符合题目要求(1分);(3)语言形象精练(1分)2007中考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1\*GB3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2分)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C.排解,解除D.指佛教或僧人E喜悦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2分)答: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答:12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22A32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44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各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2008)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法: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附加题:1.(1)称赞,赞许(2)效法2.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2009)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乃命再赐。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注]①张说(yuè):人名。②都承旨:官名。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3分)附加题1.(1)邀请(2)邀请2.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3.希望皇帝惩罚陈良祐。4.位高权重的张悦奉旨请客,陈良祐却坚决不去,说明他是个不畏权势的人。
【参考译文】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张说拜谢。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0)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选自《聊斋·于成龙》)[注]①按:巡视,巡行。②窬:yú,洞,窟窿。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适巨绅家将嫁女适:_______(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谕: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1)盗贼:_______(2)于成龙:_______【参考译文】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当地刺史束手无策。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于成龙说:“他们是真正的盗贼。”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1)恰好(1分)(2)告知(1分)】【2.C】【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4.(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1分)(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1)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或旦而不鸣
或:___(2)皆足取祸也
取:___【(1)有的(2)招致】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参考译文】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报晓,这样一来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们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2012)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②鷇kòu:初生的小鸟。③忮zhì:凶狠。【参考译文】我小时候所住的书堂前面,有竹子、柏树和各种花,欣欣向荣,长满了院子,很多鸟在上面筑巢。武阳君(我的母亲)厌恶杀生,命令小孩和家奴都不得捕捉小鸟。几年的时间,(由于没有捕捉行为)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它的幼鸟人们可以弯下腰看到。又有四五百只叫桐花凤的鸟,飞翔并栖息在花木丛里。这种鸟羽毛非常珍贵罕见,而且能够驯养,一点都不畏惧人。乡里人偶然见了,把这当作奇怪的事。这其实没什么,我们不凶狠并真诚地对待它们,使这些异类也能信任人。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要是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被蛇、鼠、狐狸、老鹰所骚扰。人既然不杀鸟雀,那么它们自然会接近人,想借此免除这些凶恶动物的骚扰(指蛇、鼠、狐狸、老鹰)。从这件事情来看,以前鸟雀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牲畜的作为更加残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1)使……信任(2)距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这种鸟羽毛非常珍贵罕见,而且能够驯养,一点都不畏惧人。】3.联系上下文简答: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①“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1分)②“信于异类也”(1分)(用自己的话从人和鸟两方面作答亦可)】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如果鸟类宁愿接近凶恶的动物而远离人类,说明人对鸟类的伤害比凶恶的动物更厉害,警示人类要保护鸟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分析2分,警示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2013)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曰:“善。”乃止。(选自《战国策》)[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②箝(qián):夹住。③喙(huì):嘴。(1)赵且伐燕()(2)以敝大众()【(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关注点:相舍(放过对手)、并(全都)、句子大意。]】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1分)】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祁黄羊去私(2014)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参考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任用了祁午。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你(A.任用/行为。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1分)】晋文公攻原(2015)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2016】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参考译文】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都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捆绑书籍跟在自己身边。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翻开书审核校正,必定要没有疑义才罢休。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遇到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有时跌倒坠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人能跟他抗衡了!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9.C)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用了四条以上(含四条)“/”,0分。其他情况,每对1处给1分。“/”写成“|”,亦可)】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只答“精勤”,2分;答了“精勤”,又答到“注重实地考察”“学习专注”中的一项,3分)】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趋势与政企安全投入预测报告
- 2025-2030中国精酿啤酒配方数据库建设与风味标准化研究评估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知识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报告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资本运作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25版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三课 课时1 伟大的改革开放说课稿(必修1)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云计算技术应用与市场影响研究报告
- Module 2 Unit 1 She learnt English.(教学设计)-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下册
- 矿渣基轻质建材研发-洞察与解读
- 网络资源优化-第1篇-洞察与解读
- 武汉护理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脑梗死临床路径表单
- 2020年全国II卷英语高考真题试题(答案+解析)
- 《林佳明经方实践录》记录
- 宅基地转让协议书
- 十年(2015-2024)高考真题数学分项汇编(全国)专题25 新定义综合(数列新定义、函数新定义、集合新定义及其他新定义)(教师卷)
- 酒店数字化运营概论 课件 1.1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企业运营
- 日语N2必备单词
- 燃气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
- 抖音短视频运营直播带货KPI绩效考核指标(抖音直播运营规划方案 抖音直播部门组织架构及职责说明)
- 去极端化教育课件
- YY/T 0661-2008外科植入物用聚(L-乳酸)树脂的标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