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言志"说最早见诸文字的文献是《尚书·尧典》,但该篇却被疑为战国中期人拟作。这样,《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记载就可能是最早的,其中记赵文子对叔向说:"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这正是当时流行的"赋诗言志"的看法,并不是文论意义上的"诗言志"说。而《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这才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言志说"的缘起。但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观念就已经相当普泛,比如《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诗言是其志也"。而对于"诗言志"说,真正具有奠基性的,是汉代《毛诗序》中的经典论述,它最终使"诗言志"的传统得以定型。《毛诗序》继承了从《尚书》到《礼记》的思想余脉,并将"诗言志,歌永言"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结合起来,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样,与中国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几乎同时,也就是道统与政统相互统一的时代,中国古代最具权威性的文论也被确立了下来。在《毛诗序》中,其实并没有否定"情","志"与"情"是不可分的,但也不是对等的。"情——志——言"形成了诗性触发的前后相续环节,"情"要经由"志"的中介才能形于"言"从而成为诗,因为诗的本质规定就是——"志之所之也"。如此看来,"情"动于中固然是主要的,是诗之缘发;但更主要的是,"情"要为"志"所调节与节制,"以理节情"才是《毛诗序》的真正立足点。可见,"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是中国古代儒家文论的主导倾向,"志"乃是"理"〔即具有伦理意味的理性思虑的一种表现,无"志"便无以"言"〔亦即"雅言","不学诗,无以言"的言,无"言"则更无"诗"。从以上例证分析来看,朱自清称"诗言志"说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是恰当的。中国古代文论最主流的思想,就是认定诗所能"再现"的是诗人之"志"。这是一种强调理性作用的文学观,正如后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引《春秋说题辞》所总结道:"在事为诗,未发为谋,恬澹为心,思虑为志,诗之为言志也"。诗歌的触发,必然要经过由"心""谋"而外发为"事"的过程,这其间,作为"思虑"的"志"来调控"情"的运动,所谓"在己为情,情动为志",如此这般,方能发而为诗。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王夫之对传统的"兴观群怨"说进行了改造。"兴观群怨"原是孔子用来解释文学的社会作用和功能,从四个方面强调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的情感、心理和社会作用。其中"兴"孔安国解为"引譬连类",朱熹解为"感发意志",即诗能引发联想,诉诸人的社会情感,使人在心理上受到感染,从而影响人的意志;"观"郑玄释为"观风俗之盛衰",2/7朱熹释为"考见得失",指诗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一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得失;"群"孔安国解为"群居相切磋",朱熹解为"和而不流",指诗能够有助于人们彼此间交流思想感情,与他人和谐相处;"怨"孔安国释之为"怨刺上政",朱熹注为"怨而不怒",指诗歌可以对不良政治进行揭露。但在王夫之看来,诗应该是以"情"为本而打动读者的。而且"兴观群怨"之"四情"也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联系、相互补充的。兴中可观,观中有兴,群而愈怨,怨而益群,四者配合而使诗歌更有艺术感染力。同时,王夫之还不必过于拘泥与前人的阐释,而应当发挥接受主体的积极作用,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去领悟。孔子的"兴观群怨"深刻而全面地总结了文艺在情感、认识、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作用,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长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孔子的诗学理论<如关于"兴"的说法等>也隐含了对的诗的审美功能与情感效应的体认,但其对于教化的重视奠定了儒家的"诗教"传统,此影响更加深远。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学,历来重视道德感化的传统。因而,中国传统上论文学时多不以艺术独立而求其美,而是偏重精神的修养和伦理的教化。堂集林》卷十九王国维这段话引述了孟子哪两个观点?王国维的引述是否符合孟子原意?试评述之。"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就是在解读作品时,不能拘泥于作品的个别文字误解词句,不能拘泥于词句而误解诗意,应根据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意思和思想感情。"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要了解一个人,必须知道他所生活的"世"。"世"是治乱的政事,后引申为历史背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本来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下提出的。但是,应该说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尽管孟子并没有从文字上说明这种联系,可事实上他已经表明了这种联系即"顺其诗’,便当"知其人",‘知其人"就要"论其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才有利于"以意逆志"。近人王国维就是将"以意逆志"与孟子的"知人论世"结合起来加以解释:"顾意逆在我,志在古人,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不失古人之志乎?其术,孟子亦言之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故由其3/7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XX生年谱会笺序》>他认为"意逆"虽在说诗者,但说诗者在对作品进行解释时,应贯彻"知人论世"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之弊。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中国封建专制政权找到了与之相匹配的意识形态话语模式。学术话语权的建立是以政治力量为后盾的,儒家话语权的强大力量有着坚实的基础。儒家的诗教虽然也要求文学发挥讽谏作用,但不能过激,应保持"中和"态度,对不合理的事物不正面直言,不违反礼教,而以含蓄之词寄寓讽谏的意义,即进行美刺、讽谕。而《毛诗大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先秦以来儒家文艺思想的总结与发展。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罗根泽先生层说:"两汉是封建功用主义的黄金时代,没有奇迹而只是优美的纯文学书,似不能逃出被淘汰的厄运,然而《诗经》却很荣耀的享受那时朝野上下的供奉,这不能不归于教化大义是《毛诗大序》话语权的核心。《毛诗大序》"依经立义"立的是什么"义"?教化大义。这不是《毛诗序》独家发明,而是时代的声音。汉代读《诗》,都深入发掘其教育意义,将其与社会治乱、国家兴衰、政教得失联系起来。譬如著名的鲁诗经师王式"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汉书·儒林转》的故事。《诗》作经解,就不是文学欣赏,而是要指出圣人教化之深意。"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就是"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就是"刺"。"美"与"刺"是从正反两面加强政治教育。所以清人程廷祚所说:"汉儒言诗,不过结合篇序与正文来看,曹丕的《论文》内在逻辑结构是:首先,围绕评论"七子"的创作展开,提出"文人相轻"的问题;并从"文气"与"文体"两方面破除时人对他们的轻视;最后,通过提升文章的价值来推重他们的作品。《典论•论文》的写作动机主要是批评"文人相轻"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两种现象。曹丕批评文人第一个问题是以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第二个文人存在的问题,就是一般人都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以对两种现象的批评为引,曹丕进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也就是所谓的"文气说"。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不同风格。4/7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还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书论的写作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铭诔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诗赋欲丽〔肯定审美价值。由"本末之辩"认为文章用文辞表达内容的本质是共同的,而具体的体裁和形式的末节却不相同。最后说到文学价值就是文章的实际功用。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将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认为文章一方面有利于治国,另一方面还有益于立身。这是从统治阶级立场,他把文章提高到立德、立功之后,并认为作文与治理国家同等重要。另外,曹丕所谓的"不朽之盛事"是包括那些一般的抒情咏物的诗赋在内的,这样也同时提高了诗赋等纯文学的地位。并鼓励文人们更积极地创作,希望他们不要"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这是很有远见的,这是对传统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的超越。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在"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这句话的后面作了精辟的阐释:"《庄子》之言曰:‘唯道集虚。’《老子》之言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尔则宰有者无,制实者虚,物之常理也。文章之事形态蕃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攘。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虚静"一词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庄以"虚静"解释支配万物的道,并将其奉为处世、治国、养身的法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的"虚静说"明显受道家思维观的影响,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家"虚静论"强烈突出的是摆脱功利欲望,排除知性干扰,专注于对象的形式,对对象进行孤立的观照,要求主体心境的空明莹澈,以达于"凝神"的境界。"凝神"是"虚静"的突出特征之一,凝神之时,创作主体如同禅家入定,守一念而驭万念,以无欲而却众欲,进入了一种高度专注的状态。庄子"虚静说"所包含的"凝神"观念对后代所有关注审美心态理论的文学家或文论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古人还把"虚静"的心态与创作兴会、创作灵感的降临相联系,认为心灵的虚静孤寂状态是产生灵感的最佳状态。在《庄子》一书中,与"虚静"关系极为密切的两个概念是"心斋"与"坐忘"。"心斋"是一种摒弃外界感性搅扰的"虚而待物"的"空虚"状态。所谓"坐忘",就是要忘掉形体躯壳的自我、人为化和世俗化的自我,忘掉外在于人之本体的形骸、智巧、嗜欲的小我,获得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大我,以达到一种通达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当一个作家达到了这种境界,即使信手拈来,依然常是佳句,即便咳唾随风,落地也能成珠。5/7第三,与集中注意力、清除杂念欲念、忘知忘我以对对象进行孤立观照相适应的,是强调虚静与把握对象结构的关系。庄子一再强调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圣人境界的具体体现。这种游刃有余的境界得益于与虚静相关的"神遇"和从实践中来的结构把握。不具备"虚壹而静"的心理素质,没有对事物结构冷静透彻的把握,任何技艺要达到这种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高度统一都是无法想象的。第四,庄子虚静说有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方面:一、偏于人生态度的出世避世、超越知性与功利的虚静,它是一种厌恶、焦虑所产生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从焦虑的此在超越向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游"之彼岸的中介。二、偏于审美注意、形式观照、结构把握的虚静,它跟"技"的关系更加紧密,因而也深入到了审美心理的更加微观的层次。从"虚静说"的影响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涉及"艺术思维"的大多数概念都与"虚静"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过程中,或以"虚静"为前提,或以"虚静"为助力,或以"虚静"为补充,或以"虚静"为契机,它们在文学思维的大网络中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虚壹而静"的精神境界就不能进入"凝神静思"的创作状态;不经一番呕心沥血的"冥搜"或"苦吟",通常就很难遇见"兴会"或"妙悟"的佳境。刘勰的"陶钧文思,贵在虚对此说的看法。"诗缘情"说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文学本质论的主流观点。而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诗缘情"就已经产生了萌芽。当时,对于文学的抒情性特征大体处于两种认识之中:一是与儒家的"用诗"理论一致,政治功利目的下的"言志"观念形成思维定势,而"志"中之"情"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认识到文学的情感意义,但视之为文学实现教化功用的中介,"情"受制于"礼"。《周易·易传》首次说明了"立象"之"辞"的情感意义,对文学语言的特征产生了认识上的启迪。《易传》的"情见乎辞"以及此说与"立象以尽意"的关系表述,比"诗言志"说更为直接地提示了语言的抒情功能,启发了对于"言"中之"情"的关注,可以看作是"缘情"说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观念基础。战国的"楚墓竹简"中有大量重"情"尚"情的言论,诗歌抒情的认识已经相当明确了。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屈原的文学观。作为先秦文学家的第一人,迥异于儒家中原文化的楚文化区域内的屈原多次在作品中表露了有关文学的看法,明确地表达了"情"与文学之词的因果关系,使文学〔"诗"的抒情本质得6/7到了确认。汉初贾谊《吊屈原文》准确地领会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动机:"国其莫吾知兮,子独壹郁其谁语?"。"发愤以抒情"就此成为重要的文学观念。我们可以将屈原之说视为魏晋时期"诗缘情"观念的先声。汉末到魏晋,随着社会动荡和文化转型,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被老庄学说和玄学所突破,形成了文士学人注重个性情感和思想自由的新风气。先秦的"诗言志"和汉代的"吟咏情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已不再为文学理论所满足,所以,陆机在《文赋》中列论十种文体,明确地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一论点既上承了汉代以来"情"为诗本的看法,又脱离了此前通行的"情""志"一体的文学观和以"礼义"节制情感的政治教化文学观,不仅进一步突出了文学中"情"的主导意义,并且把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文采也解释为审美情感的体现,强调文学中审美感情和语言形式的不可偏废,并且,感情决定语言的形态,使文学的本质特征得到了空前清晰的说明。章学诚称《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社区养老服务考核试卷
- 危重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设计
- 大班语言活动《秋天来了》教案设计
- 2025城市存量房买卖合同范本
- 2025福州市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年上海市租赁合同(标准范本)
- 智慧树知到《运动与身体教育》(温州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2024-2025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
- 金属波纹管的焊接技术
- GB/T 22235-2008液体黏度的测定
- CAD输入文字时提示“找不到主词典无法启动拼写检查程序”怎么办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课件 心理健康
- 给水泵检修方案
- 设备出入库管理办法
- KEGG代谢通路中文翻译
- GB∕T 17832-2021 银合金首饰 银含量的测定 溴化钾容量法(电位滴定法)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77页PPT课件
- 人防工程竣工资料(全套)
- 梅州市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