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解析)2023年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①______,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②______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③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④______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1)请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漂泊____________沙漠____________万顷____________巍峨____________

(2)依次填入上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①景②绮③垠④伦

B.①景②绮③垦④纶

C.①井②旖③垠④纶

D.①井②旖③垠④伦

2.古诗默写。

(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____________,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4)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

(3)古诗词中作者大都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而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王朝更迭兴亡的伤怀之情。

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阅读名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时空人物的正能量。请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下面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有着怎样的正能量。

简爱(《简爱》)

(2)请从鲁智深和林冲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如图的地点,按照箭头顺序叙述人物的经历。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诵读经典是打开一条路让我们领会真理,我们的心因此充实了,因此得到滋养。

②在诵读经典过程中,我们不是读到关于人生的意义。

③这是经典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是任何的学问、科学所无法取代的。

④而是读到对人生的最深刻的体验,对命运的领会。

⑤我们能够体验和感悟人生,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有了力量。

A.②④①③⑤B.①②④⑤③C.②④①⑤③D.①③④②⑤

5.某中学九年级正在开展“学会节俭”语文专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新闻快览]阅读下面的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为了营造“崇尚节约,摒弃浪费”的校园文化氛围,长春市某中学把节约养成教育融入师生学习生活中,把反映节约主题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编成了手指操,每天课前三分钟,全校1300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在一说一动间把节约美德牢记于心。

“一粒米,一碗饭,一串汗珠摔八瓣;入奢易,入俭难,劝君善待盘中餐……”当记者走进某中学九年级六班,学生们正伴着音乐整齐地朗诵着《一粒米》,双手时而高举时而打开,当说到“一串汗珠摔入瓣”的时候,双手便做出“八”的手势,当说到“入奢易,入俭难”的时候,手指便上扬到额头做出思考的样子。同学们告诉记者,在老师的教导下,他们都意识到粮食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耕作得来的,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们的心血,珍惜粮食,节约粮食,就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选自《长春日报》)

(2)[漫画欣赏]认真欣赏如面的漫画,说说这幅漫画主要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

(3)[标语拟写]学校需要悬挂“提倡节约”的宣传标语,请你帮忙拟写一则。(不超过25字)

(4)[口语交际]王梅是学校“文明就餐监督员”,她看到张华将白面馒头扔到垃圾桶中,便上前进行劝阻。但张华认为浪费的是自己的东西,别人管不着。如果你也在场,你打算怎么劝说张华?

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镜子星期天下午,女孩儿戴着耳塞,在床上。听这种节目就是要尽量放松。而且最好旁边没人,可以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爱唠叨的妈妈在节目开始前出去了,这就棒极了。

这是女孩儿最喜欢的谈心节日,叫《窗前明月光》。主持人小窗的声音如月光般温润又朦胧,令人着迷。女孩儿早就以小窗为偶像,尽管她几百次拨打听众热线却一次都没拔通过。

怎么妈妈这么快就回来了?女孩儿张望了一下,妈妈带了位年轻的女客人回来。她们在客厅里交谈着,久别重逢的样子。女孩儿的耳朵塞着,听不见也不想听她们在谈什么。她立刻又回到小窗的节目中,紧张地抓着无绳电话,希望今天运气好。

不一会儿客人就起身告辞。走过女孩儿房门时,妈妈顺便给女儿介绍。女孩儿一脸茫然,妈妈便将地的耳塞扯掉:“这是我过去的学生,好多年没见了,正巧碰上。”

客人对女孩儿一笑。向她:“在听什么节目?”

女孩儿没回答。客人的声音使地大为谅讶:“你是……?”

妈妈说地的这位学生在电台当主持人,主持《窗前明月光》。妈妈从没听过《窗前明月光》。

真的是小窗!可耳塞里的声音……小窗解释说,她去外地出差刚回来,今天的节目并非直播,是出差前预先录好的。

刚刚吃了水果,小窗要补补妆。女孩儿赶紧递上自己的镜子。

千言万语哽在喉头,女孩儿急出了汗珠。

面对偶像,她竟然只会出汗,眼睁睁地看月光消失了。

她想让妈妈挖掘一些小窗的逸事,但妈妈说她对这个学生已毫无印象。刚才在马路上是学生认出了老师。女孩儿别提多懊丧了。唯一的幸运是——地的镜子被小窗用过了。女孩儿关上房门,感觉异样地地拿起镜子。

小窗的面容出现在镜子里,虽然貌不惊人,却是十分亲切。女孩儿呆呆地注视着面容。

好一会儿她才发觉不对劲儿。镜子里应该映出她自己啊。她试着噘一噘嘴,镜子里的小窗也噘一噘嘴;她闭上一只眼睛,镜子里的小窗也闭上一只眼睛。

这是怎么回事?

她开了房门,妈妈站在门外,她困惑地对妈妈说:“这镜子……”

“镜子怎么啦?“

妈妈拿过镜子看了看,没发现什么异常。妈妈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妈妈自己。

女孩儿再照镜子。她看到的仍然是小窗。

小窗给妈妈留下了名片。鼓了多少回勇气,女孩儿照着名片给小窗打电话。

打通了,小窗在那边“喂”了一声。A女孩儿嗫嚅着说:“我是……你用过我的镜子的……”

小窗很快反应过:“哦,你好。有什么事吗?”

“你照过的镜子……你留在镜子里了。”

“是这样?”小窗的声音显得挺震惊。

小窗便告诉女孩儿,她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

“你知道我那时候最崇拜谁?就是你妈妈。不为别的,就为她漂亮。无论什么衣服,穿在地身上件件出众,人家说地披块麻袋布都好看。她教学生跳舞,谁都学不像她那姿态。我从书上学到一个词,来形容她的舞姿,叫“婀娜”,B我为班上写黑板报时,总喜次用你妈妈用过的粉笔,别的粉笔写出的字不可能这样秀丽。我有点儿害怕长大,长大了要是不能跟你妈妈那样,像颗土豆发不出光来,那可太没意思了。

“一天,我看见你妈妈的迷人的小皮包放在讲台上,教室里没有别人。我就屏住呼吸去抚摸那皮包。后来就轻轻地把包打开了。包里是些小东西。我拿出一面小镜子。在镜子里我看见的不是我自己——对了,是你妈妈。我挺吃惊,怎么会这样?我眨眨眼,镜子里的老师也眨眨眼;我扬扬眉毛,镜子里的老师也扬扬屑毛。这时我听见有人来了,就慌忙把镜于放回包里。

“那以后,我从没对你妈妈提过镜子的事。但我老想着这事。不知怎么的,我再也不害怕长大了。我所倾慕的形象在我的血液里化作了成长的力量。我不再照镜子。很长很长时间不照镜子。一直长大到‘有一天’,我想看看镜子里的我自己,这时我已经不再怀疑镜子里会不会不是我自己了……”

女孩儿放下电话听简。她将镜面贴在胸口,感受着血流的变化。

(选自周锐的《出窍),路有刑改)

(1)初中阶段,我们要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那么本文士写实的,还是虚构的?请做出判断,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2)从文中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做批注。

我选______处,批注:______

(3)文章在女孩儿的故事中嵌入了小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第二天,假如女孩儿再次拿起镜子,她将会从中看见谁?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7.论述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文章没有写好,我总不自觉地说:“眼高手低啊!”似乎我手虽低,眼还是高的。我不肯承认自己“眼低”。“眼低”,仿佛牵涉到趣味问题,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这大约是最难堪的了。

我真是“眼高”吗?多思索一下,并不是的。

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确实有那么一段“眼高手低”的时候,那就是,寻到了也望到了那个更高的境界,但是暂时还没有能力达到,或者达不到,这才真是“眼高手低”。而一般情况,我们的“眼”是不够“高”的。我们写不好,常因为不去看好的作品,或者看了不下力钻研,因此,胸中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眼可见、手可触的标准。古话说:“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取法乎下”,就更槽了。能“取法”什么,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而是要真拿出时间从好作品中去学。浏览了几部东西,便以为是“眼高”了。这是宽容了自己。

【A】“眼高”,要真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得到。登上高山翘首而望,望得远,见得博,这是谁都知道的。但“登高见博”就要下一番“攀登”的苦功夫。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要求我们不仅要博览“万卷”,而且要“读破”万卷。“读破”才能“眼高”,眼高才是“下笔如有神”所要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

【B】郭老,田汉、夏衍、老同志,给我们写了很多好剧本。他们往往把我们带入一种很高的境界里。【C】我以为这些老前辈写得好,首先在于他们“眼高”,在“登高见博”上下了大功夫。

对话不够精炼,意味不厚。我写的东西有些便犯这类毛诚。读了夏衍同志的作品,我益发觉出自己写得不精炼,不含蓄。想出一大堆,恨不得全部装进文章里,不肯割舍。

假若真的“眼高”,这种毛病是可以治掉的。读透了优秀的作品,再看自己的那些败笔,取舍之间就能“狠”了。好比坏了的食物。不丢掉而吃下去,是要呕吐的。语言也是一样,对语言敏锐的感觉不可幸致,先要下功夫,要看得出自己作品中那些芜杂的东西,再,便是勇于割舍它。这需要“眼高”,需要有人指点,需要谦虚,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长期地钻研好作品,读得深,读得透。

(节选自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多读书,读透书》略有改动)材料二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在我们精神上的作用,可谓大异其趣。思考的时候,我们只依据直观所见的外在环境和自身的内部经验,经由自己的思维获得真知。阅读则不然。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我们不是以自己的而是以别人的头脑思考事情。没有什么比别人观点的大量流入更有害于自身的思维活动了,而持续不断的阅读恰是把大量陌生的、外来的、色彩驳杂的观点引入我们的头脑。而这些大杂烩永远不会自动成为思想、观点和信念的统一体。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一整套连贯、统一的思想才得以形成。相反,头脑一旦充塞者这些杂乱的聒噪,就会失去一切清晰的见解,尤共在涉及健康理解力、正确判断力和实际生活的技巧与智慧方面。当然,科学的思想者因为需要很多知识而必须进行大量阅读,但他们的头脑却足够强劲,能吸收、同化这些知识,使之并入自己那有机、连贯的总体思想——在这些总体思想里面,伟大、出色的见解不断增加。他们的思维在此就像一架管风琴的基本低音那样统领着一切,从来不会被其他的声音盖过。

(节选自德国著名哲学家淑本华的《论思考》,有改动)

(1)下面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三项是______

A.材料一前两段作者以批评自己眼高手低的毛病引出话题,亲切自然。

B.材料一中的三个画线句,【A】处属于观点,【B】【C】两处属于事实。

C.材料二中的加点词均为比喻的说法,指从阅读中得米的别人的思想。

D.两则材料文风不同,前者多短句,简洁平易;后者多长旬,推理严密。

E.两则材料对读书认识不同,这可能与作者身份及文章的写作目的有关。

(2)材料一中的“眼高”有何含义?创作中为何需要“眼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3)小郑看完两则材料后深感困惑:曹禺主张多读书,叔本华主张少读书,我该怎么做呢?请参考两则材料,帮他解惑。

8.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王翦将兵六十万人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肉食者谋之:谋划。

B.牺牲玉帛: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C.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D.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明。

(4)结合以上两个语段的内容,概述曹刿和王翦分别是如何在战争中把握时机的。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任选角度赏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2)本诗的尾联和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均是作者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请简要分析其诗句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精神品格的。

10.与人沟通,总有收获。与持不同意见者沟通,可以改变认知;与博学者沟通,可以增进知识;与善思者沟通,可以转变观念;与圣洁者沟通,可以洗涤灵灵魂……

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

(1)结合自己与人沟通的真实经历,写出这次经历带给你的感受。所选取的人物或事件要能给你带来某些触动或改变。

(2)写清楚“积极或善于与人沟通”带给你的具体变化。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11.与人沟通,总有收获。与持不同意见者沟通,可以改变认知;与博学者沟通,可以增进知识;与善思者沟通,可以转变观念;与圣洁者沟通,可以洗涤灵灵魂……

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

(1)选择与人沟通带给你的某种体验、触动甚至变化来确定观点。

(2)所提炼的相关素材能证明你的观点: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3)文章要结构完整,分段恰当,各段之间有清晰、自然的过渡。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bó,mò,qǐng,wēi

【小题2】D

【解析】(1)根据字词积累,“漂泊”中的“泊”读作“bó”,“沙漠”中的“漠”读作“mò”,“碧波万顷”中的“顷”读作“qǐng”,“巍峨”中的“巍”读作“wēi”。

(2)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①景:环境的风光。井: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故应填“井”,组成词语“离乡背井”。

②绮:平纹底上起花纹的丝织品。旖: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故应填“旖”,组成词语“旖旎”。

③垠:边际;尽头。垦:翻土;开垦。故应填“垠”,组成词语“无边无垠”。

④纶:青丝带子。伦:指辈,类。故应填“伦”,组成词语“美妙绝伦”。

故选:D。

答案:

(1)bómòqǐngwēi

(2)D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选字组词。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

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字词,并有意识地进行复习。

2.【答案】【小题1】忽复乘舟梦日边,因思杜陵梦

【小题2】山雨欲来风满楼,浊酒一杯家万里

【小题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1)忽复乘舟梦日边

(2)因思杜陵梦

(3)山雨欲来风满楼

(4)浊酒一杯家万里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重点字: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可以结合简爱所做的事情进行分析。如简爱深深地爱着身为贵族的罗切斯特,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卑微的身份就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罗切斯特的爱,她不在乎身份地位的悬殊,不向世俗低头,不卑不亢,勇敢地向罗切斯特倾诉爱意,最终和罗切斯特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2)本题考查内容识记。可结合鲁智深或林冲的事迹,根据表格的提示进行分析即可。如鲁智深,①鲁智深在渭州为金氏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镇关西。②在逃跑途中再遇金氏父女,二人为报恩请赵员外帮助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避难,③后来鲁智深不守戒律,大闹五台山,长老命他离开前往大相国寺。④途中经过瓦罐寺得知瓦罐寺被两个恶人霸占,于是将恶人杀死并火烧寺庙。⑤在京城的大相国寺,鲁智深被派去看管菜园子,他收服泼皮无赖们,倒拔垂杨柳,赶走聒噪的乌鸦,也因此结识了林冲。⑥后来鲁智深得知林冲被刺配沧州,便一路暗中跟随,后在野猪林救下林冲。

答案:

(1)简爱拒绝知识渊博、英俊潇洒、帮助自己找到工作的圣约翰的求婚,这不仅表现出她对纯洁爱情的坚定追求,更表现出她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坚定和执着。

(2)示例:①在京城,林冲被高俅等人陷害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②在押送途中,两个官差对林冲百般折磨并准备在野猪林取其性命,幸得鲁智深相救才幸免于难。③路经柴家庄,柴进不满洪教头无理,诱使二人比武,林冲一棒打翻洪教头。④在沧州,林冲被安排去看守草料场陆虞候等人设计火烧草料场。⑤林冲在山神庙内听到三人对话,忍无可忍,杀死三人。

【小题2】

【解析】《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通过描写一百零八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

《简爱》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要记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答案】C

【解析】②句以“诵读经典”引入话题,应排第一;④句中“而是”和②句中“不是”构成并列关系,应排第二;①句说阅读能“领会真理”“心充实、得到滋养”承接④,应排第三;⑤句是①句的结果,应排第四;③句是总结,应排最后。所以正确的语序为:②④①⑤③。

故选:C。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做排序题一定要通读所有句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5.【答案】【小题1】答案:

(1)示例:长春市某中学借助手指操培养学生节约习惯

(2)示例:这幅漫画讽刺了部分人大吃大喝、不知节约的社会现象。

(3)示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示例:张华,虽然你浪费的是自己的东西,但这些食物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我们应珍惜。再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将其发扬,是吧?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新闻内容。解答时,先读懂新闻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长春市某中学把节约养成教育融入师生学习生活中,把反映节约主题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编成了手指操,每天课前三分钟,全校1300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在一说一动间把节约美德牢记于心”进行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观察漫画可知,桌上摆满丰盛的饭菜,只有两个人在就餐。不难看出,这幅漫画讽刺了一部分人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知节约的社会现象。

(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扣住活动的主题“提倡节约”来拟写宣传标语,还要注意使用恰当的修辞方法。要注意字数要求。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开头应有称呼,然后从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的角度进行劝说,要注意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拟写宣传标语的技巧:(1)多用修辞,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可使标语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2)注重押韵,读来上口,易记易诵。(3)力求简洁,结构简洁醒目,语言简练通俗,既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

6.【答案】【小题1】A

【小题2】两处省略号写出了女孩说话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样子/“嗫嚅”,指有话想说又不敢说,表现了女孩儿说话时吞吞吐吐的样子/女孩儿说话,一会儿我,一会儿你,语无伦次,由此可见她跟小窗打电话时紧张、激动的心理。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态度,是虚构。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释理由。结合文章“小窗的面容出现在镜子里,虽然貌不惊人,却是十分亲切。女孩儿呆呆地注视着面容”“女孩儿再照镜子。她看到的仍然是小窗”“我拿出一面小镜子。在镜子里我看见的不是我自己——对了,是你妈妈”可知,女孩儿和学生时期的小窗照镜子时看到的不是自己,竟然是自己的偶像,这使得文章的情节显得离奇,很有想象力。结合“妈妈说的这位学生在电台当主持人,主持《窗前明月光》。妈妈从没听过《窗前明月光》”“真的是小窗!可耳塞里的声音……小窗解释说,她去外地出差刚回来,今天的节目并非直播,是出差前预先录好的”可知,家中的来客不仅是妈妈的学生,而且正是女孩儿的偶像小窗,再结合“你知道我那时候最崇拜谁?就是你妈妈。不为别的,就为她漂亮”可知,女孩儿和学生时期的小窗都有自己的偶像,而且都有照镜子看到偶像的类似经历,这些在现实中出现的几率很小,显得故事巧合太多。最后,文章中对于女孩和小窗的人物形象塑造很集中,主要集中在偶像崇拜这一共性上,对于其他则没有过多的介绍,包括外貌、身份、背景甚至姓名等,淡化了其个性化描写,这样使人物形象显得高度典型化。综上所述,这是一篇虚构的文章。

(2)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批注。

A处是女孩跟自己的偶像小窗打电话的语言描写。批注可以从标点符号、用词等角度进行批注,如省略号体现女孩的羞怯,“嗫嚅”一词体现女孩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整个语言描写真实传神地体现女孩儿的激动心理等。B处是小窗在讲述自己学生时代时,如何崇拜女孩妈妈的描写。批注可以从这一细节反映出小窗极度崇拜偶像这一角度来作答。示例:A处:“嗫嚅”一词用得极为凝练传神,体现出女孩在于偶像对话中,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B处:“总喜欢”一词表现了小窗对女孩妈妈的极度崇拜,“别的粉笔写出的字不可能这样秀丽”可谓是小窗“爱屋及乌”的表现,客观上,秀丽的字体是自己练出来的,与粉笔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小窗将其归功于老师用过的粉笔头,这也是一种极度的崇拜所致的结果。

(3)本题考查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从艺术处理上,结合“小窗便告诉女孩儿,她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可知,文章从开始借女孩打电话之机,将小窗学生时期与女孩有过类似经历的事情巧妙嵌入,这样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也使文章更加充满巧合性,体现作者构思上的别具匠心。从故事情节上,女孩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偶像,与小窗曾经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偶像的故事高度相似,这样情节的处理更加突显偶像崇拜这一现象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从故事主题上,结合“不知怎么的,我再也不害怕长大了。我所倾慕的形象在我的血液里化作了成长的力量”和“女孩儿放下电话听简。她将镜面贴在胸口,感受着血流的变化”可知,小窗的故事最后启发了女孩,使得女孩跟小窗一样,将倾慕的形象化作成长的力量,变得不再一味崇拜偶像,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做好自己,这样更加突显小说的主题。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拓展运用。由文章最后“不知怎么的,我再也不害怕长大了。我所倾慕的形象在我的血液里化作了成长的力量”和“女孩儿放下电话听简。她将镜面贴在胸口,感受着血流的变化”可知,女孩受到小窗经历的启迪,明白一味崇拜偶像会丧失自己,要做自己。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女孩儿自己。小窗的故事最后启发了女孩.,使得女孩意识到一味崇拜偶像会丧失自己,真正要做的应该是自己,明白这一道理后,女孩儿再照镜子应该看到了自己。

答案:

(1)是虚构作品。理由:①情节离奇(故事富有想象力)。文中“女孩儿”和曾经的“小窗”照镜子时,从镜中看到的竟然是别人的形象(女孩儿和小窗照镜子,看到的竟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偶像),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②巧合太多。女孩儿家里的来客竟然正是她想要联系的偶像小窗,而小窗不仅是妈妈的学生,还曾以妈妈为偶像,并跟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一系列巧合在现实中很难同时出现;③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或类型化的倾向)。文章虚化人物活动的背景,淡化对人物的个性化描写,两个主要人物,都只聚焦于其偶像崇拜这一个特点,更像是作者根据写作意图刻意设计出来的。

(2)A处,示例一:两处省略号写出了女孩说话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样子/“嗫嚅”,指有话想说又不敢说,表现了女孩儿说话时吞吞吐吐的样子/女孩儿说话,一会儿我,一会儿你,语无伦次,由此可见她跟小窗打电话时紧张、激动的心理。

示例二:女孩儿第一次跟偶像打电话,难免紧张、激动,所以才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语言描写特别真实传神!

B处,示例一:小窗的字应该本来就是秀丽的,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将其完全归功于用了老师用过的粉笔头,这样的偶像崇拜已经丧失自我了。

示例二:小窗喜欢老师,可谓“爱屋及乌”,在她眼里,连老师用过的粉笔头都有了神奇的魔力。

(3)①女孩的故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打电话这一契机巧妙嵌入小窗的故事,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不影响主体故事的完整性(巧妙勾连,让两个故事相互映照,体现出构思上的别具匠心);②通过两个相似故事的叠加,突出偶像崇拜这一现象的普遍性;③在女孩儿困惑之时,让其偶像小窗现身说法,用自己的经历启迪女孩儿走出偶像崇拜的误区,巧妙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4)示例一:小窗。人的成长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小窗在照镜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将偶像崇拜转化为一种成长力量;后来她好久不照镜子,直到长大后才逐渐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才能毫不怀疑地接纳自己。短时间内,女孩儿也不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她从镜中看见的应该还是小窗。

示例二:女孩儿自己。女孩儿从小窗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意识到真正的偶像崇拜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而不只是肤浅地崇拜和模仿偶像;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发光,就要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而不能一直活在偶像的阴影中。明白这一道理之后,女孩儿再照镜子,看到的应该是自己。

文章通过两个相似故事的叠加,突出偶像崇拜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女孩儿从小窗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意识到真正的偶像崇拜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而不只是肤浅地崇拜和模仿偶像;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发光,就要努力找准自己的定位,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而不能一直活在偶像的阴影中。

句子赏析的答题方法:

一、可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二、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7.【答案】【小题1】CDE

【小题2】

【小题3】

【解析】(1)A.有误,材料一前两段中的“我”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

B.有误,材料一中的三个画线句,应该是[A][C]处属于观点,[B]处属于事实;

CDE.正确。

故选:CDE。

(2)由材料一第③段“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确实有那么一段‘眼高手低的时候,那就是,寻到了也望到了那个更高的境界,但是暂时还没有能力达到,或者达不到”可知,“眼高”指对创作有更高的标准/要求(作品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由第④段“‘读破’才能‘眼高’,眼高才是‘下笔如有神’所要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古话说:‘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取法乎下’,就更槽了。能‘取法’什么,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而是要真拿出时间从好作品中去学。浏览了几部东西,便以为是‘眼高’了。这是宽容了自己”可知,创作中需要“眼高”是因为:其一“眼高”是“下笔如有神”(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条件之一;其二因为“眼不高”,在创作时就只能“取法乎下”,必然会有“手低”的毛病,创作不出高境界的作品。

(3)由材料一第④段“‘读破’才能‘眼高’,眼高才是‘下笔如有神’所要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可知,曹禺主张多读书。由材料二“当然,科学的思想者因为需要很多知识而必须进行大量阅读,但他们的头脑却足够强劲,能吸收、同化这些知识,使之并入自己那有机、连贯的总体思想——在这些总体思想里面,伟大、出色的见解不断增加”可知,叔本华并非主张少读书而是更加注重独立、自为的思考。结合材料内容进行表达,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读多读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独立、自为的思考。就如叔本华所言,独立、自为的思考是很重要的,科学的思想者正是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增加自己伟大、出色的见解,减少受他人思想的干扰,这样做到不断进步。所以,要大量阅读,但更要独立思考,这样自己才受益良多。

答案:

(1)CDE

(2)“眼高”指对创作有更高的标准/要求(作品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眼高”是“下笔如有神”(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条件之一;“眼高”才能意识到写作中很多“手低”的毛病,进而能狠心改掉作品中的败笔(因为“眼不高”,在创作时就只能“取法乎下”,必然会有“手低”的毛病,创作不出高境界的作品)。

(3)示例一:要多读,更要独立思考。曹禺强调多读书,但更强调读深、读透,即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所读的书研究透,这样才有助于提高眼界和创作水平;叔本华虽然不否定读书的意义,但他更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科学的思想者的大量阅读能增加他们的见解,也是因为他们本身拥有有机、连贯的总体思想。所以,要多读书,更要保持独立、自为的思考,这样才能受益更多。

示例二:读多读少不重要,关键在于明确自己的目的。如果想通过阅读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等,就需要像科学的思想者或者作家一样,多读书;如果仅仅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而阅读,那脑子里就可能是别人思想的大杂烩,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是想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那就应该尽可能减少阅读对自己思想的冲击,不然,读的越多,思想可能越混乱。

示例三:读多读少不是关键,有正确的阅读态度才更重要。如果阅读只是浅浅浏览,即使读很多书也获益不多。如果能下一番“攀登”的苦功夫去钻研,并将其与自己的努力方向结合起来;或者在阅读中抱着思辨的态度,审慎辨别,既不盲目排斥别人的思想,又不让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考,而是从中发现能带给自己启发的东西,即使阅读不多,也能获益匪浅。

本题是关于写文章“眼高手低”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8.【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句意: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语: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以,把。句意为: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句的意思是: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由此可知,曹刿在战前看重的是君主的政治上的取信于民的条件。结合战后曹刿对战胜的原因的解释“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句可知,曹刿在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由此可证明曹刿的“远谋”。

(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阅读两篇短文,根据其中表述的意思,结合战后曹刿对战胜的原因的解释“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句可以看出曹刿关键在于抓住了进攻与追击的时机。他认为进攻要在齐人的三鼓后,追击则在齐人“辙乱旗靡”时。而乙文中的王翦“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内容可知,王翦则是先构筑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并且让士兵休养,在士兵士气高涨之时,主动出击。

答案:

(1)B

(2)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4)曹刿在齐国军队敲了三次战鼓,士气衰竭的时候才出兵攻击,在齐国军队败逃时,“惧有伏焉”查看其车辙混乱、军旗倾倒之后才让军队追击,赢得胜利;王翦在战场上先构筑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面对楚军的挑战也不肯主动出战,并且让士兵休养,在士兵士气高涨之时,主动出击,赢得胜利。

参考译文:

[甲]

____________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也一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____________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____________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

____________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事奉秦始皇。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代替李信攻打楚国。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对抗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该句的句意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做此题时,先要写出其运用的写作手法,如颈联中巧借地名的谐音双关,进而表达出作者所处环境的艰难与危险。这样,既写出具体手法和它的作用就符合题意了。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答案:

(1)巧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托物言志,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

____________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小题2】

【解析】《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赏析古诗词名句,需要紧扣三点回答:1、采用意译法翻译句子;2、扣住句子采用的艺术手法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其表现的内容;3、结合句子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给人怎样的思考。答题模式:通过运用XX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XX的情景,表达了作者XX的感情,蕴含着XX的哲理。

10.【答案】

与母亲沟通

____________今天与母亲吵架了,我什么也没有说,独自跑到海边。母亲她错了,她不该偷看我的日记。我站在海岸上,倾听浪打岩石的声响,忆起了以往的一点一滴。

____________自小,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动去与别人沟通。我只能在自己的日记里畅想属于自己的天堂,我也只能独自漫步林荫小道,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去寄托自己“雁过无痕,风吹无形”的感触。日子久了,自然而然与母亲之间的隔膜就深了。我无法了解母亲,我只能默默享受着母亲双眸中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关怀。然而今天的这一切,却让我措手不及。

____________不知什么时候,母亲瘦小的身影出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