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民俗文化专题培训课件_第1页
旅游民俗文化专题培训课件_第2页
旅游民俗文化专题培训课件_第3页
旅游民俗文化专题培训课件_第4页
旅游民俗文化专题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旅游民俗文化概述一、民族概况狭义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白族、彝族等。广义民族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如古代和现代民族;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包括了中国的56个民族。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全国的92%,因此,其余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人中超过千万的民族:汉族、壮族;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人口最多壮族,最少是珞巴族,分布最广是回族。中国人口分布东南稠密、西北稀少,东南主要为汉族居住,也杂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形成一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人口居住格局。

二、民俗(一)民俗的概念民间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群体)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且世代承袭的一种较稳定的风尚和习俗。民俗具有历史传承性、变异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我国大致分为七个民俗文化圈:东北民俗文化圈;游牧民俗文化圈;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圈;长江流域文化圈;青藏民俗文化圈;西南民俗文化圈;闽台民俗文化圈。

(二)民俗的类型对民俗的分类,目前没有一致的观点。大致分为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三大类,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内容。总之,中国56个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统称中国民族民俗。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1.教化功能2.娱乐功能3.认同功能4.规范功能三、民俗文化与旅游(一)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民俗文化的整理,有利于发掘民俗文化的潜在的旅游价值,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化。民俗文化是旅游的吸引物和承载物,是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乐于近距离观赏和亲身体验异地异域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日渐成为文化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2、民俗文化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之根。传承历史记忆。3、民俗旅游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二)民俗文化旅游中的审美体验1、体会民族精神之美在中国漫长的农耕时代,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追求。文化信息承载最为密集、情感色彩最为浓烈、道德教化作用最为深刻、记忆传承最为有力的,当属中华民俗文化。在民间,深藏着博大雄沉的优秀文化因子,构成了绵延不断的历史信息链,无所不包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心理的密码,它们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为民族精神提供着无尽的营养、彰明的昭示和有益的启迪。

2、欣赏民间艺术之美[老鼠闹云子]陕西千阳民间剪纸,杨烈秀作。

风筝十美放风筝(杨柳青年画)3、享受节日庆典之乐中国人非常擅长把民族历史融于节日庆典之中(三)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1、感受新奇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2、体验参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贵州苗族的花山节、四川藏族的赛马会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无不受到人们的青睐。3、文化交流

春节将成世界性节日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1月23日晚,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顶端点亮红黄两色彩灯。纽约最高建筑帝国大厦从当晚起连续3天在顶端点亮1327盏彩灯,以迎接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这已经是帝国大厦连续第9年为春节点亮彩灯。而纽约市政府从2003年起,就将中国春节纳入公共假日。第二节汉民族民俗文化汉族族源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形成。汉族先民经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以“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体,以与周边各族相区别。汉代后周边各族以“汉人”称呼中原人。汉族逐渐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汉族是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的统一稳定的民族,又经秦汉以来2000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发展成为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众多人口的民族。一、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的种类: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岁时民俗春节民俗元宵节民俗清明节民俗端午节民俗乞巧节民俗中秋节民俗重阳节民俗冬至节民俗除夕民俗传统节日的寓意1、对安祥健康生活的追求

2、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强调孝道亲情与生育

4、大团圆

1、新年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2、生产节日牛王节--牛是民间的保护神。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农历十月十二,广西瑶族凌云沙里“牛王节”选出来的“牛后”与“牛王”3、纪念节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举例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賽龙舟,吃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花样繁多。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端午是一个五颜六色的、飘香的日子:红绿交织的香袋,黏黏甜甜的粽子,浓浓醉人的黄酒,青青绿意的菖蒲和艾叶草香囊二、服饰民俗四种习俗惯制:实用的、观赏的、礼仪的、信仰的中国服饰民俗体现的类型:1、因季节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2、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民俗。3、因用途不同形成的专用服饰民俗;4、职业不同地位不等形成的服饰民俗;5、因宗教信仰不同形成的服饰习俗;三、吉祥文化

吉祥观念是中国人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特定心理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向往和追求。

福禄喜庆、长寿安康、诸事顺利是千古永恒的主题

吉祥信仰大致包括:灵异吉祥、动物吉祥、植物吉祥、生肖吉祥、时节吉祥、语言吉祥、数字吉祥、行为吉祥、吉祥图案、吉祥物、谐音吉祥、色彩吉祥,等。

“吉祥”和“吉祥文化”虽然中国过去没有“吉祥文化”一词,但吉祥文化不仅客观存在,而且相当发达,有关“吉祥”的观念相当久远。在古代汉语里,“吉”的第一层意思是善,吉祥;“祥”的第一层意思是善,吉利。在现代汉语里,“吉”和“祥”作为一个合成词“吉祥”,其意为幸运、吉利、顺利如意等意思。可见,古今之“吉”、“祥”,其意一脉相承。吉祥观念吉祥:“吉利”与“祥和”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人类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道具:吉祥符号吉祥物吉祥图案灵异吉祥1、灵异吉祥“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四者千百年来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恒定认同吉祥物。在中华图腾中龙凤并尊。而象征尊贵、安闲、长寿的龟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灵异之物。

2、动物吉祥禽类:仙鹤、喜鹊、鸳鸯、鸽子等;兽类中:瑞鹿、雄狮、猛虎、奔马、大象、灵猫等;鱼类中的鲤鱼、鲇鱼、比目鱼等;虫类中的蝴蝶、蜘蛛等,都是吉祥动物。以动物表示吉祥,可单体也可复合。如龟称“万年”,鹤称“千代”,龟鹤合一就构成了一幅龟鹤齐龄,象征延寿吉祥的图案。3、植物吉祥被人们赋予吉祥意义的植物,有花草有树木有果实,它们表示吉祥意义多以组合图案构成。如岁寒三友、天地长春就是用植物来表示吉祥内容的。前者大都用梅、竹、松来表示,后者则多数用天竹、南瓜、长春花来寓意。杞菊延年:菊花和枸杞槐象征长寿,红豆象征思念,栗象征立子,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橘象征大吉,佛手象征幸福,芙蓉象征荣华富贵等等。4、生肖吉祥十二生肖都是动物,但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全是吉祥的。如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猴与“侯”同音,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

5、时节吉祥中国的时节很多,时节吉祥蔚为大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吉祥文化内涵。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与春节有关的吉祥行为、语言、文字等不胜枚举。从民俗角度讲:祭灶、扫尘、贴春联春条吉字、垒旺火、守岁、压岁钱、放爆竹、祭祖祭神、拜年等等,无不充满喜庆吉祥。6、语言吉祥“恭喜发财、长命百岁、开门大吉、岁岁平安、万事如意、双喜临门、荣华富贵、天长地久”等等,都是吉祥性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向往幸福、追求理想的思想境界。语言吉祥表现的是特定场景中的祝颂性语汇,要运用于合适的场合,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过年时,人们要相互道贺“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祝寿时,要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商店开业,要祝:“汇川纳海,聚福生财”,等等。7、数字吉祥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不仅仅表示多少,同时隐含着吉祥。吉祥数字也不只人们常说的“三、六、九”和“八”,从一到十,到百、千、万等数字都有吉祥含义。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遂、万事如意等。有偶数吉祥,也有奇数吉祥。有大数吉祥,也有小数吉祥。有引伸义吉祥,也有谐音吉祥。神秘而吉祥的数字“五”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粮液中的五,不但象征五种粮食在发酵,还代表五粮液是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而酿制成的琼浆玉液。因此,在1963年的全国评酒会上,专家们评价五粮液:“各味谐调,恰到好处”。人们喜欢用“五”来概括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五味”、“五方”、“五谷”、“五牲”、“五岳”。据《尚书》云:“福有五种,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做好德;五曰考终命”。而民间则认为五福是指“福、禄、寿、喜、财”。数字吉祥语

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顺遂、万事如意.①一团和气、二人登科、三星高照、四季平安、五子夺魁、六陆大顺、七子夺梅、八龙之骏、九锡天赐、十成年景。②一品联封、和合二圣、三阳开泰、四时吉庆、五谷丰登、六国封相、七子八婿、八仙上寿、九子十成、十美观鱼。③一品当朝、二乔观书、华封三祝、四夷八贡、五福祥集、六畜兴旺、七宝定国、八路进财、九世同堂、十美全图。④一定如意、两榜题名、三元及弟、四夷咸宾、五子登科、六六风顺、七巧和合、八仙上寿、九龙云集、十全齐美。⑤一路功名、二甲传胪、竹庆三多、四艺雅聚、梅呈五福、六合吉庆、竹林七贤、八方进贡、九路来财、十功十德。⑥一本万利、福寿双全、喜报三元、四时安乐、平升五福、六合同春、元佑七老、唐朝八爱、天保九如、十全富贵。8、行为吉祥行为吉祥,是指用行为来体现吉祥的内涵,可分为祈求吉祥的行为和包藏吉祥的行为两种。前者是为了达到吉祥的目的而专门实施的行为,后者则是某种行为中包藏着吉祥的内涵。在婚嫁、生育、开业、奠基、纪念……等等,人们大部分的生产生活交往行为中,都有吉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9、口彩

民间的口彩多与词语谐音有关:“福到(倒)了”的口彩。人们还把吉祥语言转化为吉祥画面:如门楣挂上有五只蝙蝠图案的剪纸,是取“五福(蝠)临门”的吉兆。喜上眉(梅)梢连(莲)年有余(鱼)

吉祥图案石器时代的岩画、石刻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砖、漆器隋唐的石雕、壁画宋元的瓷器、花鸟画明清的织绣、木雕服饰:寿字纹、龙凤图、仙鹤、大海、太阳、松树等。住房的砖雕,门上裙板的木雕。家具、门窗、瓷器、玉器上都有很多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多来自于汉字的谐音:马上封侯、福寿双全。嘉画吉言、善祷善颂竹报平安三羊开泰室上大吉太平有象和合二仙龙凤呈祥喜上眉梢福善吉庆喜庆连鱼玉堂富贵四季平安鹤鹿同春清宫旧藏元代玉“鹤鹿同春”饰

【吉祥物】

中国结盘长方胜如意元宝寿字、龟背、喜字、八卦、古钱、银锭、万字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释迦牟尼胸前的万字,称“瑞相”,佛经译为“吉祥海云相”,这是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是太阳或火的象征。

红春联、红灯笼、红鞭炮、红衣裙、红窗花、红福字【谐音吉祥】

春节苏南习俗初一早上起床后要吃柿饼和桔子,寓意“百事大吉”,春节吃鱼寓意年年有鱼。把福字倒贴寓意福到。春节尤其如此:“八宝饭”“如意”(豆芽)菜”春节吃芹菜(因为其中间空寓意“路路通”)第三节中国各少数民族民俗一、满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满族人口982万余人(1990年)。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少数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概况:人口及分布窗户纸糊在外概况:人口及分布养活孩子吊起来概况:宗教信仰满族信奉萨满教,后来还信奉佛教概况:宗教信仰满族面具展览概况:语言文字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语。

民俗:居住院内影壁墙东南角竖一索罗杆(谓之神杆),顶端安放一个锡斗(木板做成的方斗型),内装切碎的猪肠、心、肝、肺和五谷杂粮;地面四周,不能堆放杂物和拴牲畜,必须保持洁净民俗:服饰

古代,满族先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民俗:服饰沈阳故宫导游民俗:服饰民俗:服饰

辛亥革命以后,旗袍被改进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称为改良旗袍

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

民俗:禁忌敬狗、乌鸦和喜鹊民族:婚丧二、蒙古族概况:人口及分布人口480万余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辽、黑、甘、青等省区,少数散居和小聚居于宁、河北、河南、川、云、京等省市区。概况:宗教信仰祭尚西:尚西是蒙古语,神树藏传佛教萨迦派第5代祖师,元代首任帝师概况:

蒙古族以能歌善舞、喜摔跤、爱赛马著称,表现了游牧民族的特色。概况:

蒙古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近几十年来,已由游牧向定牧转化。

民族:居住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蒙古地区的标志建筑也常饰以穹庐顶

民族:饮食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奶食俗称白食,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食品和奶茶、酸奶、奶酒等饮料民族:饮食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民族:服饰肉食俗称红食,以羊、牛肉为主民族:服饰

首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

民族:服饰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称蒙古袍;系腰带;靴子尖稍向上翘起。

民族:服饰摔跤服饰民族:节日活动“那达慕”是蒙古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流行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民族:婚丧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民族:婚丧祭成吉思汗陵民族:禁忌忌在蒙古包门前下马、下车,并忌讳将马鞭、刀枪带进包房内

民族:禁忌忌讳坐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睡和坐时忌脚伸向西侧或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礼品忌单数;有产妇或病人,忌接待客人来访民族:禁忌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猎犬禁止外人打骂

三、维吾尔族概况:人口及分布概况:语言文字民族:居住概况:宗教信仰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民族:婚丧概况:宗教信仰四、回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回族是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宁夏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青、新、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

概况:宗教信仰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古兰经》概况:宗教信仰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概况:语言文字民族:居住回族的清真寺和民居建筑基本摆脱了阿拉伯和中亚建筑风格泉州圣友寺民族:居住回族建筑采纳了中国传统的殿宇式四合院为主的建筑式样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广州怀圣寺民族:居住回族建筑布局和装修仍独具民族风格

北京牛街清真寺当代回族的居住民族:饮食回民对肉食的选择比较严格,只吃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牛、羊、驼肉和食谷类的禽肉及带鳞的鱼类手抓羊肉民族:饮食回民拥有民族风味小吃,如清汤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夹馍、羊杂碎汤、酿皮、白水鸡、切糕等。爱吃油煎食品,有油香和馓子。爱喝盖碗茶民族:节日活动民族:婚丧

回族婚礼多在“主麻”日举行,由阿訇证婚民族:婚丧

回族丧葬,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速葬、薄葬、土葬。

民族:禁忌回族以爱清洁,讲卫生在我国各民族中著称,饮食禁忌比较严格

五、朝鲜族概况:人口及分布人口为1920597人。

朝鲜族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其次在黑龙江省、辽宁省,还有些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

绝大多数朝鲜族人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朝鲜语属阿尔泰语系(尚未有定论),有6种方言。

朝鲜文是朝鲜李朝世宗主持下,于1444年创制的拼音文字。概况:宗教信仰

朝鲜族没有全民族性的统一的宗教。他们的先人中曾有儒教、道教、佛教信徒,18世纪末以后又曾有基督教、天主教信徒。19世纪末,产生一些带有反侵略性质的民族宗教20世纪10-20年代,这些民族宗教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曾创办反日启蒙学校,其教势大有发展。80-90年代,一些朝鲜族同胞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民族:饮食

朝鲜族的饮食主要以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其他泡菜为副食,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米饭多为大米饭,也有大米和小米混做的二米饭,还有五谷饭等。汤是家常便饭必不可少的,素有"宁无菜肴也要有汤"之说,而其中最受青睐的是大酱素菜汤。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在朝鲜族传统的习俗中有3月3日踏青,4月18日观灯、6月15日梳头、9月9日登髠等活动。这些时令性活动日称作令节戠名日。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主要还有旧厠新年、正月十五、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民族:婚丧民族:禁忌

朝鲜族不喜欢吃鸭子、羊肉、肥猪肉。朝鲜族的老人地位很高,平时老人的饮食是单独制作和用餐的,如果父子同席,儿子不能当着父亲的面吸烟或饮酒。朝鲜族忌讳敲门,进访者应呼叫主人。六、壮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人口为16178811人。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概况:宗教信仰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敬奉祖先。人们把与人生活相关的太阳、月亮、星星、雷雨、山岳、树木、动物、河流、井泉等,都当作神圣的东西来崇拜。至今多数壮族村落还保留有“波处”、“布真”、“戈南”等祭祀场所,也是原始自然崇拜的遗迹。概况:语言文字壮族有自己的语言,简称壮语。壮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字有:古壮字和壮语拼音文字简称壮文。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是壮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和传播讯息的工具。壮语现使用的人口在1700万以上,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民族:居住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民族:饮食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南部多食糯米,无全民性的特殊饮食,但有些地方有吃生血的习惯。嗜好烟酒,待客必备酒,以示隆重,嚼槟榔是传统习俗,一些地方地槟榔待客。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民族:婚丧民族: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七、土家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土家族现有人口570.4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和重庆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概况:宗教信仰

土家族信奉多种神,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因神明大都与祖先有关,土家人认为“祖先”处处关照子孙,是最好的神,因此对祖先十分崇拜,故称祖先神。祖先神多数具有原始社会的风貌,只有少数才反映着阶级分化之后的现象。概况:语言文字

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文字。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尚未确定。民族:居住民族:饮食

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故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食品。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土家族很注重节日活动,全年几乎每月都有特定的节日,并伴随许多饶有风趣的民俗活动。(1)赶年:(2)二月初二:(3)清明节:(4)牛王节:(5)端午节:(6)六月六:(7)月半节:(8)重阳节:(9)洗神:民族:婚丧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民族:禁忌

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八、苗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全国共有苗族7383622人。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满、回,居第四位。苗族分布地域的历史变迁很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概况: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是苗族人的一件大事,如黔东南的吃牯脏、湘西的椎牛祭祖、黔西北的打老牛等活动规模隆重而盛大。近代,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滇黔川交界地区、凯里、沅陵等地区一些苗族群众信仰了基督教,在滇东南也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民族:居住吊脚楼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住房多是杆栏式木楼,俗称吊脚楼,大的寨子过千户以上,远远看去,吊脚楼重叠交错,非常壮观。黔东南以吊脚楼为主,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海南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民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开年节: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踩花山节: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四月八: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龙船节: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姐妹节: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民族:禁忌(1)农事禁忌。(2)产忌。(3)丧葬禁忌。(4)生活习俗禁忌。九、黎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人口约为111万,主要分布在海南省,有九个分支,各有各的特色和风俗。

概况:宗教信仰1.祖先崇拜2.自然崇拜3.图腾崇拜4.巫术5.占卜概况:语言文字

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方言的差别。由于黎族在历史上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黎语的发展受到汉语的极大影响。在各民族杂居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海南方言),而且在黎语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如今黎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一种以拉丁字母的基础的黎文。民族:居住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黎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春节和端午节。

概况:人口及分布车队经过黎族山村民族:居住民族:饮食黎族的菜肴民族:服饰黎族奥雅上衣传统的黎族纺织民族:服饰黎族筒裙布黎族织锦走向世界民族:节日活动海南黎族歌舞民族:节日活动跳黎族竹节舞民族:禁忌黎族的禁忌很多,有孕期禁忌、丧葬禁忌、生育禁忌、婚姻禁忌、禁忌日、做鬼禁忌等。孕期禁忌规定:①孕妇不得跨动物尸体,否则会怀死胎;②孕妇不能吃蛇肉、猴肉,否则会生怪胎;③孕妇怀孕期间,丈夫和外人不得辱骂孕妇为“死胎妇”,若骂了,会造成死胎或流产;④丈夫不得安装刀把、锄头把、犁耙把,否则会使妻子难产等。十、藏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藏族,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概况:宗教信仰

作为藏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在信仰抉择上,侧重密宗。二是传承各异,仪轨复杂繁多。三是喇嘛拥有特殊地位,成为整个藏传佛教组织系统的核心,佛教徒们对喇嘛往往敬若神灵。四是藏传佛教在十分独特的活佛转世过程中曾产生达赖喇嘛的政教合一统治模式。民族:饮食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藏历除夕和新年、雪顿节、莫朗钦波节、望果节、燃灯节、萨嘎达瓦节、沐浴节、春播节、那曲赛马会、江孜达玛节、日喀则新年、当雄赛马会、林芝工布节、林卡节等。民族:禁忌

西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在与外界联系不便的高原,在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套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和习惯。当然,在与汉族和邻国的交流中,难免文化会互相渗透。因此,在藏族的风俗习惯中,我们可以看出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

一、礼俗禁忌——生

二、礼俗禁忌——婚

三、礼俗禁忌——礼

四、礼俗禁忌——丧

十一、彝族概况:人口及分布人口为7762286人。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概况: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形态还处于原始宗教的较高级阶段,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和迷信鬼怪是彝族的主要信仰。宗教的主持者有苏里和毕摩两种,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祭祀和巫术等方面。

概况: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彝语有六种方言。方言虽然差别较大,但都有明显的共同历史渊源和一定数量的汉语借鉴。彝语原有一种音节文字,通称老彝文。现在存在的老彝文大约有一万多个。1975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并开始在四川彝族地区试行。

民族:饮食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喜种杂粮,以玉米、小麦、荞麦、大麦为主食。

蔬菜、猪、羊、牛、鸡、野味是他们主要烹饪原料。彝族擅长煮、烤、拌、烧、蒸、炖等。尤其长于羊、鹿子、兔子及昆虫类原料的烹制。口味嗜咸、香、辣、麻、嗜酒。

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民族:禁忌

彝族群众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群众家里作客,要坐在锅庄(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觉的下方和左方。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十二、白族概况:人口及分布

人口为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概况: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奉祀“本主”,信仰佛教。佛教不仅被白族民间所崇尚而盛况空前,在大理国统治者下诏后削发为僧的人数之多,在我国民族史上也是罕见的。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妙香古国”的称号。白族有些地区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巫教崇拜.也有的信仰道教,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数很少。

概况:语言文字

语言特点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使用人口约100万。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词汇方面大多数词是单音节词或由单音节词合成的复合词,有大量汉语借词,新词术语都直接借汉语。

民族:居住民族:居住

白族人民的住房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火塘生着长年不灭的火,上面支着铁三脚架,用以架锅煮饭。这里既是主人的卧室和厨房,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民族:饮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麦为主食。附以薯类、豆类、肉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吃饭时,长辈坐首位,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对面,随时为长辈添饭加汤,热情伺候。喜饮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活动

白族的节日颇多,除了和汉族一样的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元、中秋等节日外,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小鸡足歌会、三月街、渔潭会、栽秧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民族:禁忌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品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