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培训课件_第1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培训课件_第2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培训课件_第3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培训课件_第4页
苏联的经济改革专题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赫鲁晓夫(1894年~1971年)

1.背景:(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3)农业问题尤为突出(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4)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地位日益巩固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大背景(5)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1953年为斯大林送葬1956年苏共“二十大”现场批判已去世的斯大林1.背景:2.内容:农业收购制;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卖拖拉机等农机给集体农庄。工业下放企业管理权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改革重点不顾自然发展规律,失败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

——课本第78页农业:工业:1961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邮票)3、结果:(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改革失败。4、失败的原因: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4、失败的原因:(1)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3)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4)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根本原因左倾赫鲁晓夫宣称苏联的共产主义是家家都能吃上“土豆炖牛肉”赫鲁晓夫性格比较专横跋扈,脾气暴躁,举止粗俗;他的决策常仅凭他的直觉,有很大的随意性,朝令夕改,使改革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在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有辱斯文,丑态百出.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黑白相间的构图,代表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的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赫鲁晓夫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

A.取得一定成效

B.提出了“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

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

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序幕赫鲁晓夫改革值得肯定的是A.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D.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的束缚B5/25/2023

5.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C【典题回顾】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B16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

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工业: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重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不满的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思考:材料体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改革的什么特点?这种改革对苏联产生哪些消极影响?优先发展军事工业(重工业)。人们生活水平没有提高,人民不满情绪强烈;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大;国民经济比重失衡加剧。193、结果(失败)(1)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2)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2年美国占有多一倍的优势,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美苏军事实力对比的天平已向苏联一端倾斜。3、结果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执政后期,经济发展停滞,80年代经济全面滑坡。5/25/20233、结果(失败)4、失败原因:(1)认为苏联已建立发达社会主义,所以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3)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失败根本原因脱离国情“冷战”,两极格局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1962年美国比苏联多一倍核导弹。1969年双方已成平手,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发展军备必然依赖重工业,重工业比例更大;军备竞赛最终成为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重负。他无视70年代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5/25/202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的影响是()①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D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④两者都在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内进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同14名政治局委员中,60岁以上者占92.9%,其中70岁以上的占57.1%,平均年龄比1964年时提高了近10岁。勃列日涅夫去世后,

1982年到1985先后换了两任。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先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但很快因年老多病去世。戈尔巴乔夫(1931年—)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1985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1、背景:(1)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2、内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2、内容:(1)开始阶段:经济领域①改革的方向和原则: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式管理经济;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c.提出“加速发展战略”②改革的问题: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而瓦解。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5/25/20233、结果失败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②宏观政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③后转向政治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而瓦解。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5/25/2023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对这句话得理解正确的是:A.戈氏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B.戈氏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同时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ORBB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指导思想:同:都改革经济体制的弊端异:戈尔巴乔夫出民主社会主义内容:都改革农业、工业等经济领域赫鲁晓夫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重点在工业,戈尔巴乔夫重点在经济体制结果:都失败了5/25/2023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探究活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确立政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5/25/2023给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5/25/2023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请回答:(1)当初两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指导思想不同。邓小平理论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上小修小补,政治上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请以实例论证“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3题)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D1、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就其实质而言,相同原因是()

A个人专断、政治生活僵化B以重工业为中心,农轻重比例失调C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5/25/20232、苏联解体说明了()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斯大林模式的失败C十月革命的失败D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B5/25/2023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A5/25/20234、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B、大种玉米运动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C、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局部改革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B5/25/20235、下列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是()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C、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政策D、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D5/25/20236、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结论()A、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B、要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