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_第1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_第2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_第3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_第4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byl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费孝通在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时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的这种认识是基于古代A、宗法制度文化 B、“家国同构”理想 C、森严的等级制 D、“三纲五常”原则 【答案】A考点:宗法制。根据材料信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知其远近实际上反映了宗法制度下血缘关系的亲疏,因此选A。题干并没有涉及国家,排除B;CD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2、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他们认为扩充人的善性的主要方式分别是A、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B、王道和民主政治C、实施仁政和道德教育 D、实行人治和法治【答案】C考点: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审题注意“孟子”、“苏格拉底”A反应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和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B王道是荀子的主张,民主政治不是苏格拉底的主张;A两人物都没有提到,D不是他们扩充善性的方式。故选C3、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D、军机处【答案】B考点: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的“任何官僚组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草拟、审核、执行,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同时皇帝一定程度上也要考虑和尊重其活动规范和制度。故选B。C、D两项都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对皇权起不到任何制约;A项是秦朝时期实行的中央官制,没有体现出君主对制度的尊重。4、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答案】A考点:宋明理学。理解材料含义,“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强调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选A项。B项不是实质,C、D两项不能为材料所反映。

5、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A、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 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文学发展呈世俗化趋势 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C考点:文学的通俗化。本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据“不似文人口吻”“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在结合所学知这是宋元时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走向世俗化和通俗化,故选C。6、“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应是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答案】D考点:明清批判思潮。“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题干材料从唯物思想的角度论证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故D项正确。A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C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但他不是唯物思想家。7、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答案】D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说明此书对西方世界了解深入,况且此书应出自曾国藩敌对势力手中,所以应该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答案选D,ABC三项与所述题意特征不符。8、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答案】C考点:维新思想。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项错误。维新派借助儒家学说宣传变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D项错误。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托古改制”是其特点。9、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与列强开始勾结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答案】C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不平等条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经成为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B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D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10、1912年8月21日的《民权画报》发表了漫画《改头换面》。画中一个站立的人由五个汉字组成,其头部为“共和”二字,四肢和躯干是繁体字“拿破仑”。该漫画最适合于A、表明黎元洪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B、概括孙中山暴力革除帝制的意义C、指出袁世凯武人专权的政治野心D、剖析溥仪无力对抗共和的虚弱本质【答案】C考点:辛亥革命的结局。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1912年8月21日”可知当时辛亥革命的果实已经被袁世凯窃取,漫画中的“共和”表示袁世凯打着共和的幌子;四肢和躯干的“拿破仑”喻指袁世凯像拿破仑那样实行军事独裁,故C项符合漫画的主题。11、时任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联合西南将领通电全国,电文曰:“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材料反映的是A、北洋军阀通电赞成共和以投机革命 B、五四运动的爱国要求得到军人响应C、北伐的胜利进军造成军阀内部分裂 D、日本全面侵华激起爱国将领奋起请战【答案】B考点:五四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可知上述电文反对外国列强势力,维护国家主权。而A、C是反映的国内的事情,与题意不符;再结合吴佩孚的身份,与D项所反映的时期不符正确答案为B。12、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的报道:“匪祸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匪区”应该是A、国民党统治区B、农村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边区D、敌后抗日根据地【答案】B考点:国共对峙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此题易用排除法进行分析,BC两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A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都与材料中所给的时间1934年不符。故选B。1934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广泛的根据地建设。13、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A、开始执行全面抗战的政策

B、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红军

D、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抗战准备【答案】D考点:国民政府的抗战。由题目中的时间“1935年10月”和关键信息“四川……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即可选出D项;A项开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与题目中的时间“1935年10月”不符;B、C两项无法体现题目中信息“民族兴衰”,故排除。14、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②立法利于彰显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③抗日战争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④立法更好地表明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考点: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立法纪念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所以答案选D。15、1944年7月《新华日报》社论:“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据此可知A、中国共产党要仿行美国政治制度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C、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的根本革命目标一致D、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仍是实现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答案】D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材料“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可以分析的出当时中国的革命的任务仍是实现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因为华盛顿领导了独立斗争,杰斐逊等人发展了民主制。故选D。16、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这表明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届全国人大的理解能力。从毛泽东的讲话看,政协和人大是不同性质的机构。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时,起到了代行人大的职权。当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新政协就不再起这一作用了。故选A。17、“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C、该学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答案】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依据所学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A项说法错误,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B、C说法错误,D项正确18、“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他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这表明,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关系是A、完全一致 B、纠正与发展 C、彼此对立D、毫无关系【答案】B考点:普罗泰戈拉。他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异,所以,世界上绝没有什么绝对真理可言。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对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苏格拉底就是主要代表。因此选B.19、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曾这样描述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 B、批判了封建的等级观念C、体现了自然赋予人类理性 D、品德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答案】C考点:文艺复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薄伽丘的观点:人出生平等,道德和才能才有高低之分,但是并未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提倡理性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因此C项错误,故选C。20、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答案】D考点:欧洲宗教改革的本质。材料认为教皇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所以是想说明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世俗的君主的政治斗争,故选D。21、下列言论符合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的有①我不接受教皇的权威,我的良心之系于福音②没有教会的传统,上帝的话在世界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力量③除了关乎上帝的福音以外,再没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了④对于人类的救赎而言,上帝扮演的角色和圣经的权威都是独一无二的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考点: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所以①和④的说法符合。同时主张允许私欲和婚育,所以③除了关乎上帝的福音以外,再没有比婚姻更重要的事了的说法正确。马丁•路德思想主张简约教礼,但并不是反对教会的传统。22、爱因斯坦认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主要是因为伽利略A、捍卫哥白尼日心说 B、奠定实验科学基础C、发明了天文望远镜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答案】B考点:

四个选项都是伽利略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且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23、“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发表以上言论的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康德B、伏尔泰 C、孟德斯鸠D、卢梭【答案】D考点:启蒙运动。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题干材料正体现了卢梭的这一思想,故选D项。24、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人们A、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C、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D、因工业化带来了精神满足【答案】C考点:现代主义。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现代主义主张描绘现代人的内心的困惑与迷茫,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的颓废,故选C。A项是浪漫主义的作品;B项是现实主义作品。D项与材料明显无关。25、草是绿色的,但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却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一科学原理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留下了很多被认为是“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的佳作。下列符合材料内涵的美术作品是ABCD【答案】C考点:近代西方绘画。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这是表现的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印象派主张个人的主观感受,强调光和色的作用,故选C,《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代表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5分。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材料三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高考资源网——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材料四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周恩来外交文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原因。(2分)(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3分)(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4分)(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封锁孤立新中国;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任答2点给2分)(2)甲午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3分)(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促成亚非会议的成功,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2分)(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1分)中美关系改善。(1分)(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调和平与发展。(2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能力。第一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第二问近代甲午战争日本侵略朝鲜,但要进一步侵略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和朝鲜方面分析;第三问抓住亚非会议,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积极影响从对亚非会议以及以后的深远影响分析;第四问从材料概括先是人民往来,用人民往来影响政府,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受中美关系的影响。最后一问,纵观新中国的外交从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到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从中归纳。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达•芬奇曾说过:“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他们熟读经典,却迂腐无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其余的都只是装饰而已。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材料二 1924年,中国化学家张准说:“由于提倡西学者,其目的不在科学本体,而在制铁船,造火器,以制胜强敌,谋富强救国之策耳。而学西学者,又束缚于科举思想,徒藉一二格致之名词,以为进身之阶,干禄之途而已。”材料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诸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概括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凡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厌惟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对近代科学产生的促进作用?(2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人重视“科学本体”的历史事件。(1分)并说明你对“科学本体”的理解?(2分)(3)据材料一、三,指出达•芬奇与陈独秀主张的共通之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4分)【答案】(1)文艺复兴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催生了近代科学。(2分)(2)新文化运动。(1分)科学包括科学法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而不仅仅是指技术;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真理,而不仅仅是富强救国或追求功名的工具。(2分)(3)共通之处:借助科学正确认识社会。(1分)不同: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世俗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欧洲天主教思想的制约;意大利四分五裂,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2分)新文化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中国封建传统道德的阻碍;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分)考点:文艺复兴;;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想解放的潮流。(1)作用: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所以根据材料一中的“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等信息可以得出文艺复兴运动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崇尚科学知识,这种时代精神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催生了近代科学。(2)史实: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进一步从理论上否定了地球中心说的荒谬;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3)事件: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材料三中的观点认为当时中国提倡和学习西学的人都“不在科学本体”,所以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24年之前中国人有人关心“科学本体”,即新文化运动。科学本体:考查对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含义的理解,应该结合材料三所述与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含义不难得出,即科学包括科学法则、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而不仅仅是指技术;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真理,而不仅仅是富强救国或追求功名的工具。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日:“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旧唐书》材料二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旧唐书》材料三“以历年节省之储蓄,为濒岁涣解之恩膏。朕之益蠲(蠲免税赋)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特此经筹之有素也。”——《清圣祖实录》请回答:(1)材料一中,就预防灾害而言,戴胄向唐太宗作出了怎样的建议?其依据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4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能做到“无国计不足之虑”的原因。(2分)(4)材料一、三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1分)【答案】(1)建议:国家设立义仓。(2分)依据:国家每年所征收粮食只能满足正常年份需要,无法应对荒年。(1分)

(2)措施:简省诸司进奉、减轻徭役、救济灾民。(2分)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存百姓思想。(2分)(3)原因:节省财政开支;社会经济发展国库充盈。(2分)(4)相似: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1分)考点:古代救灾措施和思想。(1)注意材料一中的“未实仓廪……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立义仓……随便取给”等信息;(2)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减省”“停废”“赐帛”分析唐太宗面对灾害的举措;调动和运用有关贞观之治的知识,从隋亡的教训和他自身的认识去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3)由材料三看出,“原因”与往年“节省之储蓄”、“蠲免税赋”等有关,再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可;(4)两人指导思想的“相似之处”要从关注民生、忧患意识等方面回答。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王觉非《欧洲史论》材料二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苏联)塔尔列《拿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