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_第1页
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_第2页
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_第3页
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_第4页
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宋词选读》“风神初振”初唐诗教学目标:1.了解初唐四杰,了解陈子昂其人。

2.了解诗歌表现内容、感情,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抒情格调。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探究、回味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春夜别友人》《滕王阁》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完成以下作业。1.“初唐四杰”指是谁?他们代表作有哪些?2.初步了解陈子昂其人,读背其作品《春夜别友人(其一)》。学习过程:(一)学习《滕王阁》1、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出处吗?请说出它篇名及作者。2、诗人生平回顾。3、单读-齐读4、依照注释,读懂诗句。[注释]

江:赣江。

帝子:指滕王。槛:jiàn

栏杆。

[译文]

高高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豪华歌舞已经停顿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雨。闲云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风物更换季节,星座与转移方位,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5、补充背景资料,诗歌赏析。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加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诗篇,概括了序内容。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四韵”即借代此诗。因为序文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滕王阁诗》。

问题1、诗歌第一句与诗歌题目标关系怎样?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怎样气势?下文哪些景物都是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明确: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笔法,“临”字点出了滕王阁居高之形势。它下临赣江,能够远望,能够俯视,下文“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问题2、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些人游赏,诗人由此产生了怎样人生感叹?

明确: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宴会情景,那种豪华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怅惘。

小结: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利用“随立随扫”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含无余。

问题3、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云,珠帘卷入了西山雨。这里诗人利用了夸大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不但写出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情形,而且再次点出了滕王阁怎样地势特点?

明确: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小结: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愈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云,西山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云,写出了滕王阁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雨,写出了滕王阁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问题4、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时空笔触是怎样转换?哪二字点出了时日漫长?

明确:

“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漫长。

问题5: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怎样赏析?

明确:时日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感叹,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示了紧凑情绪。

问题6:“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怎样赏析?

明确:最终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感叹。“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小结: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人如今何在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深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感叹。“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感觉。主要原因,是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宋诗有着显著区分。比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通常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才力。日后杜甫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取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影响。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律绝中,王勃《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文字概括了序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6、王勃《滕王阁诗》赏析练习

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1、对这首诗文句讲解不正确一项是(

A.第一句写出滕王阁居高临江之势,第二句写出了滕王阁意兴阑珊现实状况。

B.三、四句利用了比喻手法深入写出了滕王阁高远之势,也写出了今天滕王阁冷落寂寞情形。

C.五、六句由空间转入时间,诗人生发了光阴流逝感叹。

D.七、八句意思是:高阁中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友好。

B.最终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

有异曲同工之妙。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感叹。

D.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精神振奋,全诗基调也昂扬向上。

附答案:1、B;2、D。(二)导入。

1.由《登幽州台歌》引出诗人。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同学讲出此首诗作者――陈子昂。

(2)该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情绪。

(3)该诗语言有什么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一向传诵名篇。

2.赏析诗歌。

(1)诗人介绍:

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都有主动影响。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诗歌理论最好表现。

(2)单读-齐读

(3)借助注释,了解诗句:

绮筵:华丽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首律诗首联写是什么?体会诗中“吐”“对”两个动词作用。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心理状态作为诗意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出神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勉强相慰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深沉。问题2:了解颔联“琴瑟”“山川”等词语意思,体会诗人内心情感。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回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缠绵,令人感叹唏嘘。问题3:颈联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体会诗句中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示效果。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这时候,高高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明月;耿耿长河淹没在破晓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问题4:尾联写是什么?末句着一“何”字有何效果?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隐隐忧愁。问题5:联络全诗思索:作者是怎样从空间与景物描绘中写离情别意?

诗人先写离别时华筵(室内)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依照离别时间次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转换,景色伴随空间而改变,情感跟随景色改变而逐步加深。能够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5)体味诗歌写作特色: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愫。而要达成这么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情思。(6)准备背诵-检验背诵-默写全诗。三、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古诗。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春江花月夜》(共2课时)教学目标:

一、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知诗声美、景美、理美、情美。二、利用联想和想象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自己喜爱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名篇名句用幻灯片展示出来,经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怎样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

(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春江花月夜》,也暗示本诗中心意象是“月亮”。关于“月亮”名篇名句交流,既是对必修课继承巩固,又是选修课拓展提升。)

二、板书课题

三、配乐朗诵,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边看边听边想,感悟诗优美意境。《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本,至今已流传130多年。后依照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更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依照乐曲诗情画意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作品经过委婉朴质旋律,流畅节奏,巧妙细腻配器,丝丝入扣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迷人景色。

(诗、画、乐融为一体,既是拓展提升,也是诗歌教学很好一个文本入境法。)

四、知人论文(请一位同学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因为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介绍较少,依照需要老师继续补充介绍:《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收了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和形式,采取优美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自赎》称:“那是更敻绝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境界!在神奇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如梦境晤谈,有是强烈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纯洁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同情心,这是诗中诗,顶峰上顶峰。”(知人论文是诗歌了解观赏不可少步骤,它能有效地为诗歌了解观赏作铺垫。而师生共同活动,正是表现合作探究选修课教学方式。)

五、整体感知

问题1:在“配乐朗诵”和“知人论文”听、看、悟、介之后,同学们依照诗歌标题《春江花月夜》提醒,能用自己语言概括一下这首诗展现优美意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月光下景美、理美、情美。

师生共同逐句梳通诗意,依照诗歌意象讨论景美、理美、情美详细内容,然后归纳以下:景美,首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幽静纯美景色;理美,次八句,叩问人生有限和宇宙无穷;情美,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相望相思之情。

(整体感知是为后面品悟作铺垫,因为只有宏观把握诗意,才能在微观上准确了解诗意,进而走进诗歌鉴赏再创造艺术天地,这是诗歌观赏规律。选修课应在“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上搞好继承、巩固、拓展、提升,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本事。)

板书图示:景美:春卷-江画-花容-月貌-夜色:意境

理深:无限-有限-人生-宇宙-遐想:联想

情长:爱情-亲情-思妇-游子-情思:想象

(在进入诗歌鉴赏创造之前,教师经过板书图示引导学生详细感知课文,然后深入详细地去了解诗意,这是确保下面鉴赏成功前提,因为诗歌语言跳跃性大,内容把握较难,此道工序必须做。诗歌鉴赏有三部曲:了解-鉴赏-创造。这首诗因为内容比必修课学古诗深和难,所以第一课时只完成了解诗歌内容这第一部曲。)

第二课时六、诵读点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诗词,第一主要是诵读感悟。下面先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用上下句对读形式朗诵这首诗,要求读出正确音节。然后分别请同学们静静地自由朗诵这首诗和集体朗诵这首诗,要求读懂诗内容。然后再请音色不一样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单独朗诵,经过比较体味诗格调韵味。然后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诵,体味诗感情基调。最终放配乐普通话朗诵录音带,请同学们静静地倾听,想象诗优美意境。朗诵结束后,师生共同点评。问题2:读诗应该读出诗歌韵味和节奏,这首诗应读出“声美”韵味和节奏表现在哪里?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诗人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妇愁情(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愈加孤寂(悠长)。为了增加感染力,老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歌唱得好女同学演唱这首诗进行比较,体味歌诗不一样韵味。

(在同学们朗诵时,教师能够放《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增加感染力。第三课时七、品悟诗美问题3:经过诵读,你认为诗中哪些词或句子写得好?谈谈自己了解。要求在诗作基础上,依照自己生活经验加上联想和想象进行解读,每人只谈一例。师生共同进行点评,从景美、理美和情美三方面去评论。

教师重点点拨明确:①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首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壮丽画面: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诗意联络;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生命热情。)②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白沙和月色融和在一起,看不分明,真是月光如水水如天。)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人类根源、明月长存、宇宙永恒宇宙意识。)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从“水”意象联想到人个体生命是有限,人类生命代代相传是无限,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⑤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想念思妇,爱情永恒。)⑥此时相望不相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