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详解演示文稿_第1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详解演示文稿_第2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详解演示文稿_第3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详解演示文稿_第4页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详解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详解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优选)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当前第2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为何如何重视寨卡病毒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该病通过蚊媒传播,防控难度大,一旦传入流行危害极大,早期发现病例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扩散是当前防控的关键。当前第3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寨卡病毒(ZikaVirus)病原学Zika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为亚洲和非洲2个基因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在系统发生树上和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西尼罗病毒等相近。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不耐热。常用消毒方法可灭活。如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当前第4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叮咬传播。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也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传播。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一般持续2-7天,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重症、死亡病例罕见。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当前第5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临床表现的比较

临床症状寨卡病毒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发热++++++++++斑丘疹+++++++肌痛/关节痛+++++++++结膜炎+++-+四肢水肿++--眼眶后痛+++++淋巴结肿大+++++肝肿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出血-+-当前第6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流行病学传染源和传播媒介(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

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广州市主要媒介为白纹伊蚊。7当前第7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流行病学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与登革热传播方式一致。当前第8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流行病学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当前关注的重点—母婴传播: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病毒可通过胎盘有孕妇传播给胎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数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当前第9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流行病学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当前第10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潜伏期和传染期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患者的尿液-血液-精液等分泌物都可以检出病毒核酸。当前第11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流行季节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当前第12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疫情概况2007年以前:

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主要散发分布于非洲(如埃及、中非共和国、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塞拉利昂)和亚洲(如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确诊病例仅14例。

发病少且疾病较轻,因此之前并不是人类重点关注的传染病。可能部分病例被诊断为登革热。当前第13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2007年-2014年:疫情渐趋严重,开始出现暴发疫情,且影响区域有扩大趋势: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1250居民中报告185例,其中49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时有散发病例报告。各国散发病例增多。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例约10,000例,其中有70例重症病例。

两起疫情提示,病毒已经在太平洋地区传播。疫情概况当前第14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2015年至今:

疫情在美洲地区持续暴发流行,波及多个国家,其中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开始发现该病毒与胎儿或新生儿小头畸形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疫情概况当前第15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当前疫情

2015年至今,寨卡病毒影响区域迅速扩大,截至2016年2月14日,全球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ZIKA病例,涉及美洲(26个)、大洋洲(9个)、亚洲(3个)和非洲(1个),共报告病例约160万例,其中美洲的巴西报告约150万例(94%)。有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输入ZIKA病例,涉及欧洲(15个)、美洲(4个)、亚洲(3个)大洋洲(2个)。共报告输入病例约130例,其中美洲的美国报告52例(40%)。我国自2016年2月9日确诊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至今,国内共确诊了5例患者。当前第16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各国疫情巴西是目前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2015年5月份巴西确认本地病例。截至目前,巴西卫生当局预计已有超过15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哥伦比亚报告25000例疑似病例,1331例确诊病例佛得角报告超过7000例疑似病例。序列分析提示,美洲疫情毒株为亚洲型。当前第17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寨卡病毒与新生儿小头畸形2000年,巴西新生儿小头畸形患病率为5.5例/10万活产婴儿,在2010年时为5.7例/10万活产婴儿,目前的发病率为前几年的将近二十倍。巴西七城市2010-2015年每年小头畸形异常增加病例数(ECDC,2015-11-24)当前第18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新生儿小头畸形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1月15日,美国夏威夷,1名寨卡病毒实验室确诊病例所生婴儿患有小头畸形,该妇女曾在2015年5月期间前往巴西居住生活一段时间现有资料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怀孕期间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但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仍有待研究当前第19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来源:ZikavirusoutbreakBrazil2015,F.BozzaOswaldoCruzFoundationAbabywithmicrocephaly(left)comparedtoababywithatypicalheadsize当前第20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相关病原学检测结果11月17日巴西OsvaldoCruz研究所黄病毒实验室发现小头畸形胎儿孕妇的羊水中存在寨卡病毒基因。11月28日一名出生5分钟后死亡的小头畸形并伴其他先天异常的新生儿,其血液及组织标本均检出寨卡病毒基因。据巴西卫生部门的初步调查分析,小头畸形或先天性异常的最大风险是孕妇在怀孕的早期(1-3个月)感染寨卡病毒。美国CDC自巴西4例小头畸形病例中检出寨卡病毒,且其中部分病例的脑组织也检出寨卡病毒;4例病例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均曾出现发热和出疹。当前第21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格林-巴利综合征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上升。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当前第22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风险评估当前第23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我国风险研判

我国与曾经或现在有寨卡病毒传播证据的国家存在持续的人员往来,因此存在病例输入风险。寨卡病毒病输入我国风险较大的地区包括美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根据我国伊蚊分布特征,以及既往登革热疫情形势,南方省份为我国出现寨卡病毒传播的高风险省份当前第24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巴西和哥伦比亚(目前疫情最严重地区)近三年出入境人数占40%-50%当前第25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目前我国正处冬春季,不是相关蚊媒繁殖的季节,即使病毒传入我国,其进一步传播的风险较低。在伊蚊密度较高的时间(如夏秋季),南方重点省份可能存在疫情输入并进一步传播的风险我国风险研判当前第26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我国输入病例情况首例输入病例:

中国卫计委2月9日通报,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男,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于2月2日从委内瑞拉(寨卡疫情发生地)出发,途经香港、广东深圳,于5日抵达江西省赣州市赣县,6日接受隔离治疗。8日初步检测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9日经国家疾控复核检测确诊。目前该病例已痊愈出院。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广州市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首例。25日已痊愈出院。当前第27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我国输入病例情况第3例输入病例:2月19日浙江省新增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为38岁男性,发病前赴斐济和萨摩亚旅游,回国途中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有蚊虫叮咬史。目前,患者仍在医院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病情已明显好转。第4、5例输入病例:2月23日通报,浙江省新增2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两病例为父子关系,浙江省义乌市人,父38岁,子8岁,均为浙江省首例患者的同团旅游人员。新增病例患者是在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开展对其同团旅游人员严密的健康监测后被及时发现。目前,两患者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体温正常,病情已明显好转。第6、7例输入病例:广东省卫计委27日通报,我省新增两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两例患者为来自委内瑞拉的姐弟(弟弟,6岁;姐姐,8岁),其中弟弟于25日抵达白云国际机场入境健康检疫时发现有发热。卫计部门迅速对病例采取隔离治疗,对从委内瑞拉同行回国的家属开展应急监测,发现其姐姐出现皮疹症状。27日,省专家组根据姐弟两人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两人为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在医院隔离治疗。当前第28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广州市的风险评估广州同美洲国家的劳务合作密切,与非洲和东南亚等疫情国家有直航航班,人员通过商贸旅游往来频繁,是寨卡病毒病病例输入风险较高的前沿阵地。省疾控对我市的风险评估等级为“重点关注”。目前我市已出现多例输入性病例。我市常年报告登革热疫情,蚊媒密度较高。由于近期气温较低,蚊媒较少,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风险较低,但随着气温的回升,输入病例导致本地扩散的风险将升高。当前第29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广州防控目标与策略原则: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群芳群控、科学应对。策略:以爱国卫生运动为基础

以早期发现、早期处置为着力点

以防蚊灭蚊为重点目标:严防境外输入、

严控属地感染、杜绝社区扩散当前第30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下一步工作建议目前我市疫情风险来自疫区输入,关键在于:口岸严防病例输入医疗机构加强病例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同时:加强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做好疫情应对准备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跟踪国际疫情动态,适时开展风险评估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当前第31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防控工作要求当前第32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做好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工作。做好病人的诊断、治疗及收治管理,做好疫情、病情报告工作。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和院感控制,做好病房的防蚊灭蚊隔离工作,加强院内的防蚊灭蚊工作,防止院内传播。协助疾控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认真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让一线临床医生了解寨卡疫情及其危害性,掌握寨卡病毒病病例定义。着重强调:一线临床医生应了解寨卡病毒病的疫区范围,加强流行病学史的询问。标本采集与检验。组织好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定点收治医院做好药物储备和医务人员合理调配等组织工作。当前第33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如何做到病例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掌握寨卡病典型(常见)临床表现:遇到突起高热、头痛、结膜炎、肌肉酸痛、皮疹者,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多问一句流行病学史:是否近期到寨卡流行的国家旅游或者生活史家庭工作单位等近期是否有来自疫区的人员(发热或不发热)当前第34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国卫发明电〔2016〕5号)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寨卡病毒。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鉴别诊断: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当前第35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重点提示对于有寨卡病毒流行区旅行史的孕妇,应加强监测:考虑进行寨卡病毒检测排查,同时加强胎儿B超监测和随访。对于新生儿为小头畸形的孕妇:应考虑排除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当前第36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可疑病例的采样送检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请注意目前疫区主要是南美洲、太平洋岛国、东南亚地区。临床症状类似登革热,发热、可有皮疹、结膜炎。不宜常规筛查!标本采集:急性期(发病3天内)与恢复期(相隔14天),采集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急性期和发热后期(病程第4-10天)可采集尿液50ml;可增加唾液标本。标本运输:24小时内低温(2-8℃)冷藏送检,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送检:工作时间可送广州市cdc收样大厅,非工作时间请送广州市cdc中层值班室(5号楼210房,83822400)。重要提醒:送检时请附带一份患者简单情况介绍。并与市疾控中心应急部联系(TEL:36055875)当前第37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实验室检测及送检流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血清、尿液医务人员,区县级疾控人员地市疾控中心区县级疾控阳性阴性核酸检测采集第二份样核酸检测省疾控中心测序病毒分离复核不能开展检测检测阳性二个工作日内完成结果报告寨卡、登革、基孔抗体检测当前第38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病例报告的一般程序报告要求:发现疑似、临床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实际操作程序:

1.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病例,送检排查:此时建议暂不网报,先与辖区疾控部门电话沟通。

2.广州市cdc收样检测,一旦检测为阳性,则将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并建议医疗机构网报为疑似病例。

3.广州市cdc将标本上送省疾控中心复核,一旦检测为阳性,则将结果反馈给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将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当前第39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疫情报告各县(区)出现首例,暂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当前第40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病例管理所有病例均收治入院,防蚊隔离治疗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在各种生物标本检测阴性后可以解除防蚊隔离。医疗卫生人员采取标准防护,接触体液时加强防护。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传播当前第41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疾控机构的工作要求1.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依据:《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一版)》(国卫发明电[2016]4号)当前第42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疾控机构的工作要求2.个案调查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均须进行详细个案调查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确定病因后,后续病例可使用“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当前第43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当前第44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疾控机构的工作要求3、病例搜索发生输入病例时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划定半径200米之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推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当前第45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疾控机构的工作要求4.输入性疫情重点查明患者发病后居住、逗留地点。流行病学调查主动追查旅行史,在同行人中追索可疑病例。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需跟踪观察25天(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当前第46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疾控机构的工作——媒介监测与控制1、日常监测与控制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以社区为单位的伊蚊密度监测日常监测方法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做好日常防蚊灭蚊工作;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超过20时,及时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以清积水、灭成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当前第47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2.应急监测与控制启动应急监测在伊蚊活动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病例时;方法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核心区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米半径范围)≥10时,或平时大于20时方法与登革热防控基本一致疾控机构的工作——媒介监测与控制当前第48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做好社区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采取精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通过综合性的媒介伊蚊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控制在5以下。疾控机构的工作——媒介监测与控制当前第49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疫情控制的各区划分标准核心区(疫点疫区):以感染者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感染者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警戒区(近期疫情可能扩散到的区域):在核心区外扩展半径200米范围为警戒区。农村一般以核心区周围自然村,必要时以行政村甚至乡、镇为警戒区。城市一般以核心区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为警戒区。监控区:根据不同登革热风险地区疫情大小、流行季节等因素,在警戒区外围划定监控区。当前第50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当前第51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疫点处置工作要点1.病例调查: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2.制定疫点处置工作方案(街镇会同区疾控中心完成),划定核心区(200米)、警戒区(200米),监控区(根据疫情判断)明确入户调查,滋生地清理,紧急成蚊杀灭的范围及要求。提出各部门工作分工3.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中心疑似病例和发热病例搜索:医疗机构+入户搜索蚊媒密度评估防控技术指导、入户培训健康教育工作当前第52页\共有58页\编于星期三\23点宣传与沟通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常规宣传:由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在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流行;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针对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