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文字学讲义
2015年1月16日
(本讲义的大部分材料选自学术界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图版演示
仰韶文化刻划符号
二里头遗址陶器符号(拓片)
12345678
910111213141516171819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陶书邹平宛城丁公村,参《考古》1993年4期,296页图三,又见封底图版一照片。
長沙子彈庫楚帛書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皇帝信玺河南駐馬店資料發表於:《中國國家地理》雜志2002年第3期。新蔡出土的戰國封泥圖錄2周曉陸、路東之:《新蔡故城戰國封泥的初步考察》,《文物》2005年第1期。新蔡出土的戰國封泥圖錄3周曉陸在《秦文化論叢》第十輯(三秦出版社2003年7月)上發表《新蔡東周城址發現“秦式”封泥》。新蔡出土的戰國封泥圖錄4路東之編有《問陶之旅(古陶文明博物館藏品掇英)》(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其中也收錄一部分新蔡出土封泥。新蔡出土的戰國封泥圖錄5秦封宗邑瓦书铭文摹本墓志瓦文墓志瓦文墓志瓦文墓志瓦文
首先,应该说明的是,古文字学是一个特殊的交叉性学科。过去,我们历史学院在中国古代史学科中,又称作“古文字与古代文明”
﹔在历史文献学科中,称作“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
﹔在考古学学科中,我们仍称作“古文字学”。本课程的内容大要共分如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汉字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古文字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古文字构形解析第四章古文字分类解读(上)第五章古文字分类解读(下)第六章释读古文字的方法、技巧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三节主要探讨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汉字的特性等问题。第一节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本节主要谈谈古文字学的概念以及如何认识、理解、整理与研究古文字等。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涉及到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一)古文字学的概念
1.广义的古文字学概念首先了解啥叫古文字?所谓古文字,一般来说,是指公元前的古代文字,也就是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即先秦文字。简单地说,整理与研究先秦文字的这门学科,被称作古文字学。这是广义的概念。
2.狭义的古文字学概念大家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我们通常所说的古文字学是一个狭义的古文字学概念。它是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研究古文字的构形和演变规律以及释读古文字资料来揭示古代历史文化的内涵。
3.唐兰与《古文字学导论》
“古文字学”这一名称出现的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唐兰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1934年,他把授课用的讲义《古文字学导论》手写石印出版。后来该书由来薰阁书店公开发行(1981年由齐鲁书社再版)。这部书为古文字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古文字学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第二节古文字学的研究范围
(一)古文字学研究的上限—从文字的萌芽开始。
(二)古文字学研究的下限—前面已经介绍,我们以先秦文字为下限。不过,在最近一些年,考古发掘出许多秦代到汉初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先秦文字的诸多特点,适合用古文字学的方法进行整理与研究。所以,我们应该把古文字学的研究范围放宽一些,也就是把汉武帝以前的文字包括在古文字之列。
第三节认识、理解、整理与研究古文字
除了解古文字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之外,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一下过去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古文字、理解古文字、整理与研究古文字?这不仅是一个学习古文字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提高古文字学习效率的问题。
(一)认识古文字(“循环式”认识方法请注意示图)
“循环式”认识方法:明确具体对象(这是客体的范畴,所谓对象,即出土与传世古文字资料)→具备两个条件(这是主体的范畴,所谓条件,即具有浓厚的兴趣与较高的学养)→专家、学者等整理与研究的成果(这是载体的范畴,所谓成果,即认识与阅读的文面材料)→积极参与学术批评(这是受体的范畴,即要努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具备两个条件(主体)
整理与研究成果(载体)积极参与学术批评与争鸣(受体)明确具体对象(客体)
(二)理解古文字(“开掘式”理解方法请注意应该是一个“倒金字塔”示图)
表层(全面理解)→浅层(重点理解)→深层(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易到难的初步带有研究性的理解)深层浅层表层
(三)整理与研究古文字(“突破式”研究方法请注意示图,这是借用数学上坐标的表示方法。在黑板上演示)1.混沌→分形
2.模糊→显明
3.非逻辑性→逻辑性
4.非符号性→符号性
5.进入临界区域→突破临界点
6.具体→抽象→指导具体
第二节汉字的特性与发展本节主要探讨以下六个小问题。即:汉字是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标志;汉字形体演进的十个阶段;汉字具有“三位一体”的符号功能;汉字书写载体的历史变迁;汉字书法美学以及文字学史的发展等。(一)汉字是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是我们先民的一个伟大发明。同时,又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精神纽带。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系统,与世界其它类型的文字相比,明显地具有:
1.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2.强大的超方言性和文化影响力
3.严谨的构形体系
4.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内涵
(二)汉字形体演进的十个阶段(即:汉字形体的嬗变与汉字构形主体的确立)1.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等地的“刻划记事”符号,对汉字的发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迄今所见最早并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字;
3.西周“金文”缘承于商代文字,在风格上经历了由“波磔体”向“玉箸体”的转化;
4.东周时期的秦国文字沿袭了西周晚期金文的书风,世称之为“籀文”或“大篆”;
5.东周时期的“六国文字”地域性风格突出,秦皇时代被废除;6.战国以来的秦系文字,由于民间的广泛使用而发展成结体较为草率的“古隶”(如睡虎地秦简);
7.具有籀文风格的官样文字,经过秦代刻石和《说文》的整理规范,演进成为“小篆”;
8.古隶字形经过秦至西汉一二百年的发展,形成布局稳重方整,蚕头燕尾的风气,世称之为“八分隶书”,或曰“汉隶”;
9.汉隶的进一步笔画提炼,方整楷化,去除波磔八分势,则演化为汉隶之后的“魏碑体”和“楷书”;
10.古隶的进一步草率和变形则演变为“章草”,章草的率意写法,则促成“行书”和“今草”的产生。
(三)汉字具有“三位一体”的符号功能
1.汉字的形(主要是构形学研究的范畴)汉字的形体构成有“六书”之说,即: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qu)”(日、月)。即“状其微妙”。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即“示其物象”。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从为hui)”(武、信)。即“合形成字”。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即“形声并用”。(前四种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方式)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即“同根演化”。假借—“本无其字(根源),以声讬事(本质)”(令、长)。即“依傍同(近)声”。(后两种主要适用于用字解字,不产生新字)
2.汉字的音(主要是音韵学研究的范畴)
3.汉字的义(主要是训诂学研究的范畴)
(四)汉字书写载体的历史变迁(书写工具及载体的发明与文字的演进密切相关)1.陶文刻画与制陶工艺和工具
2.甲骨文与甲骨占卜文化及甲骨制作契刻技术
3.青铜器铭文与青铜文化及青铜铸造技术
4.竹简缯(zeng)帛文字与竹简制作和纺织技术发明
5.汉字的印刷与纸和印刷技术的创造
(五)汉字的书法美学汉字的发明与创造,本身就已经凝结了先天的艺术素质。
1.汉字的书法风格汉字的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单字的基本构形(字形或称单字的结构)、书体(包括书体类别和书写体势)。书体类别,如甲、金、篆、隶等;书写体势所反映的是书法风格(如雄浑、朴拙、遒劲、萎靡和严整),行款(章法或布局)。单字的结构本来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但对书法家而言,则心手会归,神融笔畅。单字书写艺术处理的“布白”问题(即对一块“白地”或“空素地”进行分割安排),使黑的笔画(笔墨)与白的空间(纸张)形成一种对比反差,只有统筹兼顾才行,这就是所谓的“计白当黑”。由此,不仅彰显了书法家的胆识与格调,同时,也使书法家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
2.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1)书法艺术的奠基时期—从殷商到秦汉;(2)书法艺术的创立时期—从汉末经魏晋至唐代;(3)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涵的扩充时期—从宋至元;(4)书法艺术的总结与变革时期—从明至清。
(1)书法艺术的奠基时期—从殷商到秦汉下面我们主要探讨涉及古文字这个时期的书法美学问题,也就是从殷商到秦汉,第一个阶段甲、金、篆、隶的成字方法及书法风格等问题。
1)甲骨文的成字方法:笔画以直为主,两端尖细中间略粗,章法纵有列,横无行,结体以纵向取势为主,善于运用对称等手段来求得形体的稳定美观。如《合集》6057大版等。
2)商和西周金文的成字方法:金文(殷商后期至战国是我国青铜器铭文的盛行时期。青铜古称“金”,“金文”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一般把商周金文归于“大篆”的范畴)以铸造为主要成字手段。文字的点画一般比较饱满,体势纵长,结体严密。章法纵横成行,整齐有序。呈现出肃穆瑰奇、端庄卓伟的庙堂之气。
如:康王时的《大盂鼎》、恭王时的《史墙盘》、宣王时的《毛公鼎》与《虢季子白盘》、厉王时的《散氏盘》铭文等。其中《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被誉为“四大国宝”。单就西周而言,金文亦可再分为三个时段,即:前期“尖圆并用”—武、成、康、昭(前1207—前948);中期“曲笔代替直笔”—穆、恭、懿、孝(前947—前888);晚期“圆劲修长”—夷、厉、宣、幽(前887—前771)3)春秋战国金文与《石鼓文》的成字方法这一时期出现了地域分化现象。有三种类型:其一.秦地(西部)—向小篆方向演变。《石鼓文》约刻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犹存大篆形体,但已带小篆意味。“唐·张怀瓘《书断》云:‘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其二.楚地(南部,包括吴、越、蔡等)—出现了文字装饰化的倾向(鸟虫书等)。楚《楚王盦于(从心)鼎铭》,笔画曲多直少;楚《王孙遗者钟铭》,纵向弧笔较多;越《越王勾践剑铭》,用鸟虫图案装饰。
其三.齐地(东部,包括鲁、燕、三晋)—字体长方。齐《陈侯午敦铭》;中山《栾书缶铭》等。
4)秦汉小篆的成字方法
《史记》记载:秦始皇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秦二世即位后,又在后面加刻诏书。原石保存至今的仅有《泰山刻石》和《瑯琊(台)刻石》。传说是秦相李斯(?—前208,上蔡人)书写,故名“斯篆”。笔画整齐、均匀对称。5)秦汉隶书的成字方法其一.隶变—春秋战国之交,与“正体字”相对的“俗体字”迅速发展,在墨迹上,最终引起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由于隶书率先成熟,故称“隶变”。如《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起笔常常用力下按,形成点状或斜切角状,收笔出尖,笔画呈首粗尾细的形状,少数两端都用尖形,横画多有倾斜,竖画亦不垂直,结体欹侧,姿态活泼。
《楚帛书》、《曾侯乙墓竹简》和《包山楚简》字形多扁、侧势。郭沫若认为“接近于后代的隶书”。
其二.古隶—秦简牍《青川木牍》,时间约在秦昭王元年(前306年)。一般认为是古隶的代表作。篆书的圆曲形笔画,已渐渐被分解为直的笔画,结体平整,并趋向“八分隶书”的扁平形态,波磔的用笔倾向已出现萌芽迹象。通常我们把这种字体称作“古隶”。所以说,至战国晚期,隶书字体已开始成形。
其三.汉隶(今隶)—西汉时期,隶书稳步发展,存世作品主要有两类:石刻与简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碱性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混合系统补充协议
- 2025至2031年中国直立塑胶订书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粉末吸尘器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铁板烧产品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热风锅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具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重庆市2025届第八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火车窗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避雷器用瓷垫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4.8 练习二十 课时练
- 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 量化投资策略开发报告总结
- Python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
- 2023年江苏省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0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IATF16949内外部审核资料清单按条款
- 2023高压电气设备减隔震设计规程
- DB23T 3414-2023 黑龙江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 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课件
- 土壤侵蚀原理-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羽毛球馆前台服务合同范本
- 节水型单位申报材料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