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师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_第1页
高中数学教师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_第2页
高中数学教师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_第3页
高中数学教师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_第4页
高中数学教师教师资格证笔试及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和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2.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3.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1.学科知识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和高中课程中的数学知识。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及其运算、矩阵与变换等内容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高中数学知识是指《课标》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全部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其内容要求是:理解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2.课程知识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课标》所规定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了解《课标》各模块知识编排的特点。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3.教学知识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教学技能(1)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经验,准确把握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能够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正确把握数学教学内容,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应用与创新意识。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2)教学实施能创设合理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猜想和合作交流。能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能结合具体数学教学情境,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3)教学评价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恰当地评价。能对教师数学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能够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试卷结构模块比例题型学科知识41%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课程知识18%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教学知识8%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教学技能33%案例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合计约27%非约73%四、题型示例1.单项选择题(1)函数在上是A.单调增函数B.单调减函数C.上凸函数D.下凸函数(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小结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一种常见的小结方式是: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学习思路,同时提醒学生课下复习其中的要点。这种小结方式的作用在于A.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B.点评议论,提高认识C.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D.总结回顾,强化记忆(3)在高等代数中,有一种线性变换叫做正交变换,即不改变任意两点距离的变换。下列变换中不是正交变换的是A.平移变换 B.旋转变换C.反射变换 D.相似变换2.简答题(1)根据下图编一道函数的应用问题(2)一位教师讲了一堂公开课《函数》,多数听课教师认为他讲出了函数概念的本质,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突出表现在课堂提问方面。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请结合自己对《函数》的教学设想来谈)?3.解答题已知0<,试证:4.论述题在必修模块中,将平面解析几何内容放在函数与立体几何之后,对这种安排谈谈你的看法。5.案例分析题阅读下列两个对于不等式的教学活动设计,然后回答问题。设计1:活动(1)让学生分别取a,b为具体数值,检验该不等式是否成立。活动(2)讨论:,,的几何意义。讨论(1):三个图形的关系:aab讨论(2):该不等式何时等号成立,何时不等号成立?活动(3)不等式的严格证明讨论(3):若有三个数:a>0,b>0,c>0,是否会有一个什么相应的不等式?设计2: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学生分组展示,讨论。请回答如下问题:(1)分析设计1的教学设计意图。(2)结合本案例分析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简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3)对比分析两个教学设计的理念。6.教学设计题就高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中的函数概念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一个教学方案(将提供教材内容)。20**下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高中数学《终边相同的角》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例题: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为定点,X正半轴为始边,画出210°,-45°以及-150°,三个角。并判断是第几象限角?提出问题:这三个角的终边有什么特点?追问:按照之前学的方法,给定一个角,就有唯一一条终边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条射线OB,以它为终边的角是否唯一?(二)生成新知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210°,-150°,328°,-32°,-392°表示的角,观察他们的终边,你有什么发现?预设:210°和-150°的终边相同。328°,-32°,-392°的终边相同。追问并进行小组讨论:这两组终边相同的角,它们的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终边相同的角又有什么关系?经过讨论,学生得到这样的关系:210°-(-150°)=360°,328°-(-32°)=360°,-32°-(-392°)=360°等。由这两组角可以看出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相差360°的整数倍。追问:那么这些角,如何用我们学过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出来?预设:描述法,集合。用集合的方式更方便也更加容易理解。设S={β|β=-32°+k·360°,k∈Z},则328°,-392°角都是S的元素,-32°角也是S的元素(此时k=0)。因此,所有与-32°角的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2°在内,都是集合S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的任何一个元素显然与-32°角终边相同。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S={β|β=k·360°+α,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适时引导学生认识:①k∈Z;②α是任意角;③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三)应用新知例1.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950°12′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它是第几象限角。例2.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①写出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②写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作业:预习下节课新课。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参考答案】本课是数学必修四三角函数中第一节的内容。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角的概念的推广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之一,是初中相关知识的自然延续。为进一步研究角的和、差、倍、半关系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学习解析几何、复数等相关知识提供有利的工具,所以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的推广尤为重要。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突破难点的?【参考答案】学生的活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中应反复挖掘“探究”栏目及“探究”示图的过程功能,在这个过程上要不惜多花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自然地、更好地归纳出终边相同的角的一般形式。也就自然地理解了集合S={β|β=α+k·360°,k∈Z}的含义。如能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动态表现角的终边旋转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角的变化与终边位置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既要知道旋转量,又要知道旋转方向,才能准确刻画角的形成过程的道理,更好地了解任意角的深刻涵义。高中数学《函数零点判定定理》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高中数学《终边相同的角》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下面有两组简笔画,哪一组说明人一定过河了?第一组:答辩题目解析1.函数零点判定定理与二分法求零点之间有什么关系?【专业知识问题】【参考答案】通过不断地把连续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一分为二,使区间的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由此可见,函数零点判定定理是二分法求零点的理论依据和前提。2.如果一个连续函数在定义域内是单调函数,那么函数的零点的个数可以确定吗?【专业知识问题】【参考答案】高中数学《奇函数的性质》1、题目:奇函数的性质2、内容:3、基本要求(1)让学生理解奇函数的含义,并能够利用奇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4)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答辩题目:1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x=0处的函数值如何?为什么?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偶函数的定义及性质。教师引导:偶函数是轴对称性质在函数图象中的一种特殊体现。除了轴对称,我们还学过什么样的对称性呢?预设:还有中心对称。引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心对称性质在函数图象中的一种特殊体现。板书课题《奇函数的性质》。【参考答案】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奇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会灵活运用奇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奇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高中数学《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题目:高中数学《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内容:3、基本要求:(1)如果教学期间需要其他辅助教学工具,进行演示即可(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4)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5)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答辩题目:1本节课在教材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探究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你是如何设计的?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回顾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提问: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引出课题——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三)课堂练习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有多少条?画出图形表示你的结论。(四)小结作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课后作业:练习题目。【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在教材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参考答案】《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平面与平面的相交和平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认识了平面,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公理,本节课是对学生原有的平面知识的拓展,也为今后学习空间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探究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你是如何设计的?【参考答案】首先,设置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让学生将两本书看做两个平面,在移动和翻转的过程中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另一个是观察出示的长方体,思考围成长方体的六个面两两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几种。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结合实例思考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说明如何用图形表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图形表示。最后设置小组讨论,根据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探究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学生观察,师生总结,最后设置问题,将知识形成体系的方式来探究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高中数学《余弦定理的证明》1、题目:余弦定理的证明2、内容:基本要求(1)让学生理解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4)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1.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几类解三角形的问题?2.如何备好一节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修路工人开凿山地隧道的情境图。提问:“为了测量山地隧道的长度,工人先在山顶选一个位置A,量出A点到隧道两端的距离AB、AC及AB与AC的夹角,最后算出隧道长度。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去求另一边的数学问题。提问:“那工人们是如何算出来的呢?”引发认知冲入,从而引出课题。(四)小结作业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