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译文优秀6篇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优秀6篇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优秀6篇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优秀6篇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优秀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一

(要依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1.正音:藻()荇()2.划分朗读停顿: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解释加粗的字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4.翻译句子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欣然起行(兴奋地)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8.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________的心境。(须扣住“月”字概括。)(二)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大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文题:游白水,:苏轼)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4)俯仰度数谷()10.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1)殆可熟物()(2)雪溅雷怒()11.翻译。(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________________。(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________________。12.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记叙了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断。13.《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前文是以________喻月,后文是以________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两文中的比方句揣摩。)参考答案1.zǎo、xìng2.划分朗读停顿: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兴奋的样子想到于是睡觉共同,一起发语词,原来是4.(1)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2)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5.a6.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7.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8.旷达(答“豁达”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答“闲适”、“喜爱自然”不对)9.(1)也许(2)沿,顺(3)就(4)走过10.(1)形容词的使动方法,使物熟(2)名词作状语,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11.(1)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既可爱又可怕。(2)在江心划船,捧弄船桨击起的水滴,发亮似珍宝,圆月的影子沉醉的水里,雪白如宝玉。12.佛迹院、观山烧、玩江景13.比方。水,璧;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二

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2、感悟的人生态度,理解的特别心境。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预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解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的生平、经受、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际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孤独     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味道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沟通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急躁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旧乐观,旷达。并不“哀痛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同学质疑,争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争论:

1.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的情感?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怎样的心情?

四、赏读品尝语言

1.制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索如何描绘月景的?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莫非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妙事物

人生观

喜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三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清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怎样微妙而简单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明显与实际不符,由于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什么样的特别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突兀层崖中()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对西湖憧憬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更定:初更开头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充满,大雪掩盖湖山。白:酒杯。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挐一小舟()毳衣()沆砀()一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是日()挐一小舟()余舟一芥()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开心地,兴奋地2.交*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缘由,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

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清澈,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方庭院中月光的清亮透亮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方月下漂亮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清晰,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五、(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文忠2.于是,就清亮透亮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3.它包含着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苦痛中又得到某些安慰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到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到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别心境。

(二)1.向西高耸的样子划船2.心飞湖上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

(三)1.nácuìhàngdàngjiè2.停,止这牵引小草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非常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4.提示:此题有肯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舒适,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篇四

张笑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文章写作背景,了解的有关状况,进一步理解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吟咏品尝。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引导同学品尝文章画面的精致、语言的简练、布局的匠心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的咬文嚼字,体会的心境,提高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受,那么我们事先推想一下,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想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听读,留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

2.同学自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评价。

4.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同学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留意下列语句的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四、品尝鉴赏

齐读课文,思索:

1.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3.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月夜图。

五、分析探究

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的情感?请结合背景,说说的心情。

五、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本文精华在于同学能否理解文章的末句,因此采纳“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教学方法。“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以平淡朴实的文字诉说了内心简单的情感。其中当然表现了那种解脱世俗、忘情自然的恬然旷达的思想,一种享受自然美的自慰得意的欣慰,然而认真品尝,又何尝不深重的流露出作为“闲人”的惆怅和愤懑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